廣州銅錫器 ?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嶺南地區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廣州考古發現最早的銅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銅器工藝歷代延續一直未中斷過。明清時,廣東銅錫器製造多集中在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如廣州、佛山、潮州等。清末到民國初期,廣州銅錫器製造業達到鼎盛,西關形成了“打銅街”。據資料載,當時“入黑白鉛則為熟銅,入錫則為生銅,各器均由工人製成,寄賣於銅鐵店,銷行內地各埠及西、北江”。當時諺語稱“蘇州樣,廣州匠”。 ?
銅錫器具大致分樂器、日用器皿、供器、工藝品等。樂器有鑼、鈸、鼓、笛等;日用品有盆、爐、盒、壺、杯、鏡、鍋、碗、筷直到蚊帳鉤、鈕扣等;香案、佛像、刀槍劍戟等儀仗是供器。日用品種類及應用最多最廣泛,幾乎遍及生活各領域。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一般西關人家還保持著數件家用銅器。但“文革”前後,民間日用銅器皿遭受浩劫,至今幾乎蕩然無存。近年少數民間收藏者雖有意徵集收藏,但遠遠難以恢復舊時風貌。 ?
製造工藝主要分鑄造與打制兩類。鑄造以模澆鑄成型,主要用於藝術品;打制以薄銅錫片,用模壓或錘子敲擊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打銅街”就是這樣來的。打制成型後,還在器具上通過鏨、刻、雕、批、鑲嵌等各種手工藝進行裝飾加工。銅錫器表面紋樣裝飾精緻,刀法簡練,線條流暢,題材多樣。鑄造品也反映冶煉水平。還有一類是銅錢行,專門以熟銅箔抽撥成線,製成小件。這些傳統手工藝隨著“打銅街”那蒼老敲擊聲的消失而消亡。 ?
清末打銅行繁盛時工人2000余人,到民國初七八百人,盛極一時。如水煙筒製造,最盛時達數十家,各家資本均數千銀元,銷路除本省四鄉外遠及南洋各地。到上世紀30年代中期,社會變遷,紙煙盛行,解放後單獨的製造行完全消失。現代鑄造雖然保存一些當時形式,但傳統技巧卻沒流傳下來。在廣州,可以說歷史悠久的傳統銅錫手工藝基本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