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岭南岭北,各方面差异甚大。即使1949年后全国都只用一套“人教社”钦定教材,但历史沉积落来,至今中小学校内依然有唔少独特用语。各位不妨回忆回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后,老师阅卷,粤称“改卷”。老师判对打钩,粤称“剔”,此语源自英文“tick”。 以前学生之间打交系平常事。一方打伤另一方,有时要赔偿医药费,粤称“赔汤药”,标准的古汉语。老师体罚学生的方式,有一种叫“罚企”,“企”亦系古汉语。放学后老师唔准学生返屋企,粤称“留堂”。此语有清末民初时称新式学校为“学堂”的痕迹。无理由缺席,岭北称“旷课”,49年后渐渐普及,但其实以前称“走堂”。此讲法港澳地区至今依然保留,华侨色彩浓厚的暨南大学亦可经常听到。 以前学生的游戏,南北基本一样,但叫法唔同。捉迷藏,粤称“摸盲鯭”。捉人,粤称“捉伊人”。至于“骑牛牛”、“趌跛跛 ”、“拍公仔纸”,“射纸鸡”等等,在下实在唔知北方叫乜嘢,期望各位赐教。
舉報
香港學校的普遍用語:“上堂”? “落堂”? “貼堂”?“走堂” “班房”等,廣東地區都少聽見。
唯有“留堂” “拖堂”仍然流行。
答LHK兄: 尚有一词, "帖堂", 今于大陆, 依旧有所闻.
另:人于香港地,叹咖啡不落糖,称"走糖".在下推测源于"走堂".
少之有少喇...印象中我讀小學時都好少聽見,取而代之是用其他囉嗦的講法來表達此意思。在如今的廣州中小學更加難以出現,我相信中小學生知道此説法亦不多。
記得於香港交流期間一天閲讀香港報章,有同往交流的來自東莞、汕頭内地同學不明何謂“貼堂”。
粵語裏面,比“留堂”更慘嘅係“留班”(今日廣東啲學校幾乎講晒“留級”),留堂頂多都係留一兩個鐘,但留班就起碼留一年。
講返Desmond嗰個問題,而家除咗“走”,重有“飛”。我諗西關兄遲啲會專門介紹呢個字。
「上堂」? 「落堂」? 「貼堂」?「走堂」 「班房」
上課????? 落課?????? 連堂?????? 逃課?????? 課室
「上堂」 「落堂」 「貼堂」 「走堂」 「班房」
上課 落課 連堂 逃課 課室
知,点会唔知呢,貼堂咪即系攞你嚟做人版啰,哈哈.[em01][em01]
講開又講,就呢個話題特意喺網上搜索咗啲資料:
聽一個老師上普通話課,她安排學生做聆聽練習,要求他們注意聽不要看?書,她提醒學生「把書蓋上」,這一句課堂用語用得不當,她大概以為平時說的「?埋本書」,普通話就是「把書蓋上」,可是,「蓋」讓人理解為「覆蓋」,我們並不是要用甚麼東西把書蓋起來,而是把打開了的書「合上」,因此,應該說成「把書合上」才對。 接觸很多來參加培訓的普通話老師,都說學校很快就要用普通話教中文了,他們之中大多都同時是中文老師,對在中文課使用普通話都有些擔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熟悉這些課堂用語。 粵普用語大不同 的確,很多用慣了的粵語表達方式都需要改過來,比如:不該說「隔壁的同學」,應該是「旁邊的同學」;又如表揚學生,我們可以說「用掌聲鼓勵他」,而不是「給他一些掌聲」或「我們拍手」;比賽遊戲也不能說「鬥快」,而應說成「看誰最快」或「比比看誰最快」等等。 在香港,學校裏的用語都有自己一套,外地人常常不明所以,我曾經列出一批用語,請普通話進修的學員(很多是老師)轉譯,這裏介紹一下: 1. 默書——默寫2. 一堂—— 一節3. 小息——休息/課間休息4. 巡堂——(校長)巡視5. 連堂——兩節相連6. 記名——把名字記下來(處分)7. 放榜——公布成績8. 簿(校簿、XX簿)——本/練習本9. 貼堂——貼在報告板上了10. 留堂——放學留下來11. 校工——工友12. 見家長——請家長來見面 對譯意思有瑕疵 大家發覺很多用語,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對應詞,因為普通話沒有那樣的概念,即使有相應的說法,如第9至11的用語也不見得轉譯得很準確,假如有人說:「他每一篇作文都被貼在報告板上」,不一定帶表揚意味;說「老師要我放學留下來」也沒有受罰的意思;而「貼堂」和「留堂」兩個詞的色彩就很鮮明。但縱使是那樣,也要讓學生知道,這只是香港慣用的說法,對外來的人,或你到外地去,還是要用大家能共同理解的用詞和說法。
轉自http://www.fed.cuhk.edu.hk/~pth/pth_passage01.php?passage=242
答LHK兄: "贴堂"一说, 回想起来, 同意阁下所言, "少之又少"矣.
答Desomd兄: 兴许真如阁下所言, 「走糖」嘅「走」源自「攞走」,單字詞化了. 在下亦曾听闻香港厨房师傅高呼"走油". 不过讲老实, 在下未知"走油"是否不加油. 不加油? 点炒? ?未见更多论述之前, 且容许在下保留旧解. "走冰", "走奶"等, 兴许引伸自"走糖(堂)".
答highyun兄:
(1)何止"留班", 今大陆称"几年级", 然香港小学依然称"几年班".
(2)看来, 在下的确要做一做功课, 研究一下"?走""飞"二字. 若有心得, 定必与列位兄台一作交流.
檔案夾
轉自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tps/tps-pth/public_html/006i.htm
貼堂,聽過。上語文堂嘅老師有講:“邊個篇文寫得好就有得貼堂。”都係N年前嘅事嚟喇。
你點知到佢係廣州人呢?邊個講粵語都係廣州人嗎?
看到14樓貼出來的對照,我想起了很多偏旁部首的粵普之間區別。
記得小時候未入讀小學時學認字,是由外婆和書法老師教導,學習的都是一些粵語傳統叫法,如“企人邊”,“撐艇仔/撐屎艇”,“繑絲邊”,“禮衣邊”等等。不過如今學生亦應該少人用這些説法。
呢帖好热门啊~点燃晒我哋求学时期嘅回忆!呵呵
L君真系理解错误嘞~但“贴堂”真系多少年未入耳喇!唉~追忆之时,上溯到小学几年“级”嘅时候……
上咗中学好少有老师攞同学之间嘅好嘢出嚟做榜样咯~要听都要听啲年纪大嘅老师嘅口吻先会有,尤其系语文老师。
多谢OK兄资料. 在下又学得新智识了.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2-23 13:20 , Processed in 0.0594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