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之前此談及,「埃」字有兩音,一音「i」,一音「哀」,這是廣東話將中州音變讀經常可見的「一音兩變」。 還可以再舉一些例。 例如「挖」字,廣東話可讀為「蛙」,如「挖苦」即讀為「蛙苦」;亦可讀為「wut」,這是常見的讀音,不必舉例。 又如「操」字,廣東話有兩音,讀「粗」,例如「體操」即讀為「體粗」;一讀為「醋」,例如「操守」讀為「醋守」。 最為人所熟知的例,是「嶼」字,音為「余」,一音為「序」。大嶼山的「余」音亦非廣東人所獨有,潮州人亦讀之為「余」,有一家賣潮州茶果的老鋪,源自「貴嶼」,你問老闆娘,她就讀為「貴余」。 這類「一音兩變」,是由於中州音曾有六個時期傳入廣東。所以傳入來的讀音就 有不同的變讀。最強有力的證據是「浮」字,唐代的前中州音讀「蒲」,因為那時沒有「f」音,如今許多f音的字,當時中州音都讀為p音,廣東話接受了當時傳 入的音韻,照樣讀「蒲」。因此「浮頭」就讀為「蒲頭」;「浮飄」(一種水生植物),就讀為「蒲飄」。到了後來,傳入的中州音有了f音,所以廣東話就流行如 今「浮」字的讀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