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主近日有幸參加現今買少見少、甚至瀕臨絕種之粵語國學班。雖則每週僅一堂課亦甚為寶貴,能得一曾讀「??齋」之老先生親身教授,如沐春風,深感前數年於學校所學之中文知識猶如鷄肋,大有恨不相逢「讀私塾」時之感。白話話齋:係時候要惡補吓國學知識喇! 現將所學盡數公諸同好,不敢一人獨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 第一課:96年3月11日,《大學》開篇(精講)、《詩經·周南》前三篇(誦讀)[UseMoney=50]
其一:《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筆記精要:(後補) 其二: 《詩經·周南》前三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關雎·周南)[upload=mp3]viewFile.asp?ID=1821[/upload]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旋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葛覃·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卷耳·周南) 難字註音及本人朗讀錄音:(後補)
蚊瞓筆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此為開篇綱領,淺譯如下: 系統正規教育學習嘅目的宗旨, 在于彰明 天 賦畀人嘅美德品行禮儀等, -(呢個係修身也,要達到目的一定要有能力而為之也,「德」其實可以係好多嘢。) 在于不脫離群眾,不斷學習更新,不被蒙蔽,使到群眾也得到革新, -(我理解為學以致用,要做乜嘢,學習后為咩服務。) 在于(要求自己)到達完美(道德等)境界為止。 -(呢個係一個處理事情標準定位,要做到點樣為止呢?) 詳細解釋: 大學:老師話先讀《大學》于《論語》之前,學習何謂大學之道也。古時候未有孔子嗰種教育思想,所以教育未普及未平民化嘅,當時講嘅大學與如今講嘅 大學——高等學府當然有別:當時只有禮,樂有設學,即開始有正規教育,但都為宮廷化,非平民所能學嘅。而且學嘅人年紀大(成人之學,所以謂之大學),嗰時候嘅大學者,即係啲大人,成人其實係冇乜標準嘅(古時候男子20歲弱冠成人喇,但係「學」嘅人年齡跨度大,幾十歲嘅人都有)。大學乃入德之門也。 道:目的,宗旨。大學教學目的,唔係為咗畀「異學者」——虛而不實在,非學存于心中——以及「泛學者」——泛泛而學,只學皮毛,不專心研究,只學半桶水——學習而開設。 明德:天賦予人嘅美德,呢個係大學之道好主要嘅問題。 明(明德):動詞,明白、學到心里、體現于思考修為、做人處事;明明德,要求知性養性也。 所謂虛,靈,不昧。(mui6) 虛:在圣不在心,將所學學于心中,作為修身; 靈:在于將學進行融會貫通,分析問題,運用嚟處理問題; 不昧:明辨是非曲直后、解決問題后,達到不糊涂、不困惑、明明白白嘅狀態與心境。 將自己嘅不昧推己及人
此處,講明,要先端正態度,先明白虛,要虛心而學,非「異學」(異學者——心虛而不實在,非所學存于心中)、泛學(泛學者——泛泛而學,只學皮毛,不專心認真研究 ,只學半桶水) 親民:親,動詞,使到,讀「新」,方便后面解釋之用。 學習目的為咗使到群眾也革新。首先要不脫離群眾,其次不斷自我更新學習,自己不斷明辨事理不被蒙蔽,才能繼續「親民」。 止:到達。。。。。。才停止。作為某一定位,要去到咩程度。 至善:最完美嘅(道德等)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解釋:知道定位后方能立定主意,明確目標;然后先可以排除干擾,靜心落嚟;然后先得到安穩嘅狀態;然后開始思考問題;最后有所得著。 止:接上句「止」,到達某定位,知其所以然。 定,確定,不三心兩意,立定主意,明確目標。 靜:靜心,排除干擾。 安:安穩,心理狀態在環境中達到安穩。 慮:思考,深思熟慮,表裡思考等。前三個前提為慮作保證。所慮據所「德」而慮,啫係咩人諗咩問題,唔好空想,諗埋啲不切實際嘅嘢。 得:所得,得著,成果,結果,成事。 此句說明當遇事嘅時候,所做嘅過程。每件事情「至善」不相同,所「得」都唔一樣。可能所「得」又產生新問題,新「至善」,以至于又再新遇事,再經歷呢個過程處理事情。如此循環反復,其實就係一個做事嘅過程體現。 當然,做事,好決定性就係前面提及嘅「德」,你學習悟道嘅「德」就指導你做咩事,點樣做事,做事所達到嘅「至善」去到邊度。 所以綜合解釋「德」,我諗就係所謂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呢類嘢。
馬萬千筆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民、在止於至善。 ○親讀新 【大學】此處「大學」並非現今所講的「大學生」之大學,而係「大人之學」,大人即成人。 【道】即宗旨 【明】知道、明白 【明德】此詞内涵極深。本人都不知甚解,原話照錄。 朱熹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 先生語: 天賦的是「命」,冇得改; 人受的是「性」,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因為細路哥好鍾意打交; 注於身是「心」; 古人認為「在性不在心」、「知性養性」。 虛:即學到入心(古人認為用心思考,現代人就認為用腦); 靈:靈活運用; 不昧(音妹6,今人多錯讀為「味」):審度同分析。 但係人往往因私欲蔽之。最近鳳凰台播某地官員行為一向好乾淨,被人查到佢貪污,家人通通不信。後來先知該官員係一時間糊塗「因私欲蔽之」就貪。所以要做到「明明德」就不能受私欲所蔽。 【親民】即「新民」。新字為動詞,使之新。使百姓祛除陋習。 使之新並唔係好似五六十年代噉打爛人哋啲古董,舊嘢唔一定係衰嘢,新嘢唔一定係好嘢。(講起此段解釋時,先生語氣略帶悲涼之感。不堪往事盡於不言之中) 【止】即係到「極」,到至善為止。表明學習的定位、目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后通後(本人注:古籍中《大學》常以「后」通後,今之簡體字從之) 【止】與上句的止呼應。止是目標,至明理、知其所以然也。 【定】即不移。立定目標就不變。 【靜】即不受干扰。 【安】安於所處的地方。 【慮】周密地思考。 【得】有所結果。到此為「止」,即又回到開始。 此句用的手法就係所謂的「頂真」。香港劇《大地恩情》中孫老師(張瑛飾)教學時所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不知斷句,是江湖混飯食的人而己。
[/UseMoney]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23 22:45:59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