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5|回復: 0

[族群溯源] 珠玑巷移民的组织者-罗贵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17 17: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罗贵是豫章罗氏由南雄珠玑巷徙居珠江三角洲的始祖,是南宋时珠玑巷38姓98户举家南徙的领导者、组织者,对开拓南疆作出了重大贡献。千万后裔至今仍不忘800多年前贵祖率众履险南迁的家史,莫不仰贵祖之功德,感贵祖之恩泽。珠玑巷的历史与罗贵是分不开的。珠玑巷因唐张昌七世同居,御赐珠玑绦环而得名。珠玑巷又因南宋罗贵率众南迁的壮举而铭刻于千万后裔心灵之中,名声远播寰中。罗贵得珠玑巷而发祥,珠玑巷因罗贵而显扬。今天,我们重建珠玑古巷,不忘罗贵率众南迁的历史功绩,要使珠玑巷人的家风美德广为传扬。

                  七世根基 名门望族

??? 珠玑巷罗氏怎么来的?这得从我国罗氏源流说起。根据有关史籍记载,我国罗氏原为祝融之后,妘(YUN)姓,周武王三年封于宜城(湖北宜城),国于罗水之阳,称罗国,经历24君537年,战国时,国为楚灭,子孙散居各处。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36年),罗乘(凌甫公)请秦助兵复国,迁都于枝江,遂以国为姓,改妘为罗。汉初,罗珠有功,官大司农,守九江,筑城广10里,并植豫樟(樟树),子孙居之,为豫章罗氏之始。至隋唐,豫章罗氏鼎盛一时,子孙播迁全国各地,人文蔚起,为我国颇有影响的一大姓。至两宋,豫章罗氏陆续迁居岭南。大体分两线南迁,一为自福建宁化石壁村徙居广东东江、韩江一带之嘉应州,潮州、惠州等地;一为自南雄珠玑巷而徙居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一带。
  徙居珠玑巷的豫章罗氏始祖,为罗彦瑰,历7世,至罗贵南徙冈州。这7代人的情况大体是:
  一世祖罗彦瑰是宋代开国功臣。《宋史》卷二百五十有罗彦瑰传,抄录如下:
  “罗彦瑰,并州太原人,父全德,晋泌州刺史,彦瑰得补内殿直。少帝在澶州欲命使宣慰大名府,时河北契丹骑充斥,遂募军中骁勇士十人从行。彦瑰备选,衔枚夜发,往返如期。由是补兴顺指挥使。开运末,契丹主至汴,遣彦瑰送厩马千匹赴幽蓟。彦瑰至元氏,闻汉祖建号大原,以马归汉,汉祖嘉之。及入汴,擢为护圣指挥使。周初,迁散员都虞侯,坐枢密使王浚党,出为邓州教练使。世宗嗣位,召为伴饮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军头,从向训收秦凤有功,迁散指挥都虞侯。显德末,太祖自陈桥入归公署,见宰相范质等,未及言,彦瑰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由是降阶听命。擢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改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从平泽潞还,命代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建隆二年,出为彰德军节度。乾德二年,改安国军节度,与昭义军节度李继勋大破契丹。四年春,又与阁门使田钦祚杀太原军千余人于静阳,擒其将鹿英等,获马三百匹。明年,移镇华州。开宝三年卒,年四十七岁。”
  罗彦瑰何时徒居南雄珠玑巷?《宋史》无载。有说是与平定南汉的潘美大军一同进军岭南时徒居珠玑巷的。据《宋史》载,宋太祖遣潘美进军岭南是在开宝三年九月,十月克贺州,十二月下连州、韶州,开宝四年正月癸丑克英州、雄州。而罗彦瑰巳在雄州克复前的开宝三年卒,时间有出入。有说在建隆元年(《广东罗氏书院志?续源流考》)有说在乾德二年(番禺康乐罗氏族谱)由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尚德里迁于广东省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诸说各异,有待查考。
  二世祖元佑,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 6 4年)。开宝五年(9 7 2年)诰封荫袭镇海将军,太平兴国五年(9 8 0年)加封镇国大将军,诰封世袭锦衣卫之职。
  三世祖文达,文启。文达号南兴,南雄府学附生,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文启字云吞,号南庄,南雄府学廪生,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教谕。
  四世祖纯德、纯义、纯福、纯禄。纯福授世袭锦衣卫之职。
  五世祖大昌、大隆、维基、维业、维统。维业授世袭锦衣卫之职。维基南雄府学廪生,福州府古田县宣教儒林郎。
  六世祖宏举、宏远、仕杰、仕良、仕忠、锦章、锦文、锦元、锦裳、梦祯、梦祥。锦裳世袭锦衣卫职。锦章名盖,南雄府学廪生,举进士,任广西制副使。
  七世祖赓、胁、宾、贡、赏、贺、贽、贤、资、质、赞、贞、货、贵、赉、实、宝、贯。
  罗贵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南雄府学廪贡,赠吏部尚书,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
  自二世以下资料采自《南海康乐罗氏宗谱?豫章世系源流纪》。由谱可见,南雄珠玑巷罗氏由北宋初罗彦瑰迁来开基至南宋初罗贵徙冈州,160多年,7世业基,丁口兴旺,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历代世袭锦衣卫之职,堪称名门望族。罗贵是第七世族中头面人物,又是珠玑巷里长。罗氏一族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录谱记有两点说明:宋代南雄称州不称府,有州学无府学;锦衣卫为明代设置的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宋代称侍卫亲军指挥使,不称锦衣卫。

                  南迁壮举 功不可没

  南雄珠玑巷是唐宋时期中原及江南人民南迁聚居发祥之地,几百年间,先民们一批批度岭而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其中,最大规模而又影响最大的是罗贵率领的一次著名大迁徙。
  《豫章罗氏源流考》(1 9 8 2年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载罗贵作《三十八姓迁徙铭》,全文是:“珠玑迁徒,罗湛郑张,伊(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冯吴谭叶,沅(阮)霍廖黄,周何黎陆,高左郭潘,刘杨其祥,九十八户,永镇南疆,开辟烟瘴,子孙永享。文经武纬,为国栋梁。琴轩罗贵,今日志铭,万世家藏。”
  此铭与诸姓族谱所载略有出入。有说37姓,35姓,34姓;有说97人(户),98人(户)不等。各谱所述南迁情形也有不同,但有三个同点:
  第一,此次迁徙是大规模举家迁徙。据小榄麦氏族谱载,单麦氏兄弟五户南迁“相与挈家两百余口”。罗贵一家男女共19口。据此推算,此次迁徙有1000余人。各家都带有一定的劳力和资金,可以说是生产力的一次大转移。
  第二,此次迁徙是在罗贵率领下,恳请官府批准的大迁徒。虽属逃难性质,但不是难民,是官府支持下有组织的生产力大转移。诸姓族谱均载有《赴始兴(保昌)县告案迁徒词》、《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知府钟文达批词》、《本府文引》以及到冈州后《赴冈州告案立籍引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等,从迁出到落籍都经官府批准,手续完备,文书具全。只是文书中地名、署称以及文词、时间有些不合,可能是因传抄误记。
  第三,此次迁徙跋涉千里,时经两月,备受艰险。走水路者斩竹结筏,从正月十六日沙水解缆,出浈水,下北江,漂流二个月,三月十六日到达冈州。何大佐《榄屑》引《南雄水木记》记述其先祖此次迁徙历险情形云: “……十年甲戌正月,人民畏惧,举族南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林都华桂坊住歇,既而之小榄凤山下,卜室三角社居焉。”又《南海鹤园陈氏族谱》记述:“……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排,顺水漂流,及狂风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旋至一处,见岸上童子,问之,得悉里中有忠勇将军,甚显灵,从即赴祠祈祷,后抵连州水口,始各奠居。”
  珠玑巷先民如此大规模的履险迁徙,必然是遇到了什么特殊事件。各谱记述都与皇妃有关,事关朝廷,灭族之难,不得不走。皇妃是谁?一说是建炎苏妃,一说为咸淳胡妃。
  两说熟是?不妨从这次大迁徙的首要人物罗贵来分析。根据《番禺康乐罗氏族谱》记载,罗贵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以此为始祖,一直记载到光绪年间,延绵800多年,代代都有明确的生卒年月。可见罗贵出生时间不是臆造,而是确切可信的。该谱载罗贵率众南迁是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时年46岁,这与罗贵南迁至冈州告案立籍时供状所述:“立供状系南雄府岁贡生罗贵,年方四十六岁,……”正好吻合。据此可以说,罗贵率众南迁应在南宋初,与建炎苏妃之说相合,而与咸淳胡妃之说则相距160多年,是不可能的。
  《豫章罗氏族谱源流考》载罗豪撰《岭南一世祖琴轩公事略》取的是苏妃之说。这是经缜密分析研究后的独到见解。兹抄录如下:
  “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岁,帝妃苏氏,一时不慎,失调雅乐,致触帝怒,斥居冷宫。旋获宫女之助,逃脱出宫。至关口,遇黄贮万运粮至京,船泊关口,苏妃哀求黄收留,匿于粮船。黄见美艳,允挈南下回籍,匿藏家中,后为家奴刘壮宣泄其事,传扬至京都。宋帝大怒,乃枚兵部尚书张英贵严办。张尚书拟先将牛田坊所属夷为平地,然后建立兴良平寇寨。幸得我贵祖姊丈梁乔辉时任职兵部,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赶至珠玑里,密报我贵祖。贵祖以大祸骤降,密商于乡里,立即向县衙申请迁徙,以免遭受无辜杀戮。宋绍兴元年辛亥岁正月十日,奉准南徙,于十六日晨齐集亲族戚友三十八姓共九十八户,由我贵祖统领,各携妻挈子,分水陆并进。至三月十六日方抵冈州(即今新会),得当地人士龚应达接应,并协助向政府告案立户,避过此场灾祸,各得安居乐业。”
  当然苏妃之事史书无载,只是一种传说,也可能是其他什么妃子。笔者在《漫话珠玑巷》一文中曾提到《宋史》载建炎三年六月,金师迫临安,隆裕太后率六宫自建康往洪州避难。“过落星寺,舟覆,宫人溺死者十数,唯太后舟无虞。”十一月,洪州陷,又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质明,至太和县,舟人景信反,杨维忠兵溃,失宫人一百六十……兵卫不满百,……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自万安陆行至虔州。”南雄离太和不过200来公里,在太和失散的160个宫人中,就很有可能流落到南雄来。可见,罗贵率众南迁的原因为南宋建炎“宋妃之难”一说较为可信。
  罗贵是这次大迁徙中的领导者,组织者。他在事关珠玑巷先民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的危难关头,表现了倡义扶危、中流砥柱的大无畏精神和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高尚风格,因而得到了先民们的真诚拥戴。南迁诸姓族谱都有有关当时商议如何南迁的记述:
  “……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九十七人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借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土地,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富贫不一,富者建祠拳祀,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
  新会□(艹+朗)底有贵祖祠,祠有楹联,“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名,历险济艰尝独任。初起□(艹+朗)底,安居广肇惠潮韶各郡,万千百世,支流派别尽同源。”
  罗贵率众履险南迁这一壮举,尽管其具体情况有不同说法,仍不失为岭南民族迁徒史上光辉的一页。其意义,不仅使上百南迁家族,避祸得福,找到了蕃衍发展之良机,而更重要的是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农业开发生力军,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南迁壮举,功不可没。罗贵业绩,永垂史册。

                 贵祖家风 世德留贻

  罗贵自南宋绍兴元年率众南迁,子孙繁衍,历宋、元、明、清、民国,迄今800多年,一派远播,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一带,散居广东、广西、海南各地,“蔚为岭南罗氏各族之钜系”。鸦片战争之后,后裔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欧美各国创家立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据《豫章罗氏源流考》载,罗贵一派后裔有族谱可稽,开基于广东省的有新会良溪、水尾,顺德大良、陈村、北门、南门、岳步,番禺车陂、康乐、沥滘、罗岗、罗边、黄陂,南海九江、罗园、溶州、南庄、尚塘、罗村、龙畔、三华、紫洞、良登、龙头、石潭、龙庆,东莞英溪、南沙、茶迳,台山海宴,开平,中山小榄,肇庆高要、四会、广宁、怀集、高明、恩平,三水大和,化州,英德浛洸,大埔,饶平,博罗,增城蕉田、罗山以及南雄等地。分居于省外的有广西全州,江西吉水,浙江温州,海南海口,以及顺天府(北京市)等地。民国14年(1925年),罗础庵《豫章书院沿革略序》中云:“宋高宗之世,珠玑事起,我贵祖以颠沛之余,殖地南粤,垦植冈州。寝假而蔓延珠江流域者,枝派三百余房,人口三十余万。”而今可能有近百万人口了。
  为何罗贵一派在800多年间,子孙衍播如此之广大?是什么精神,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罗贵的后裔们?最重要的是罗贵一族继承了可贵的传统家风。这就是:
  克绍箕裘,开拓进取。罗贵家族在不断迁徙中养成了开拓进取精神,不株守家园。历代子孙都能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择土而居,寻求新的发展。
  罗贵到□(艹+朗)底定居时,从珠玑巷携带金氏所生5子,到□(艹+朗)底后续娶田氏生4子,共有9子(另有一养子)47孙。其中有6子先后从□(艹+朗)底迁往南海、顺德、番禺等地开基。第六子温之则挈长男迁回南雄珠玑巷。
  第二子慎之,宋进土,官至吏部尚书,生有7子。他游历顺德大良时,对他身边两个儿子说:“斯处金山在南,马山及北,石海关前,罗山撑后,正为尔兄弟二人创业之所。兹者。兄弟众多,异日重有衍庆,不可同居一方,更择吉地,以成天佐,不亦可乎I”遂挈诸子向顺德大良而去。而后子孙播迁西江各县市及至广西全州。
  罗贵四世孙罗永镇,宋进士,他“抱不深不密之虑,念及广海海宴地面,土广人稀,在此辟居可以安生乐业,为子孙久远之谋,爱携家属逾岭渡河至此(海宴),果见茂林广野,叠□(山+献)汪洋,田可耕,海可渔,山可樵,卤可煮,遂卜择那马,披荆剪棘居焉。”罗永镇成为台山海宴罗氏开基始祖。
  化洲罗氏始祖罗爱谷迁徙情形是这样的:“爱谷翁素好游江湖,常带海味往化州贩卖,见其地方广阔,有耕读之风,故携家小就居焉。”
  贵祖第四世裔孙国选,字正贤,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科举人,巳丑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因徙北京顺天府而居,子孙著盛。
  贵祖第八世裔孙叙,字仲伦,明洪武十二年戊午科举人,即任浙江温州府泰顺县宣教儒林郎,因徒泰顺而居,子孙蕃盛。
  罗贵的子孙们就是这样,志在八方,四海为家,继往开来,那里有发展的条件,就到那里去安新家,创新业。
  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罗贵先祖迁居珠玑巷后,与南迁各姓先民一起,在沙水河两岸,筑陂垦地,经几代人的努力,披荆斩棘,建成近万亩农田。罗氏先民还在其他地方开基创业。而今上罗田、下罗田、罗管坑、罗佛寨、罗陂等,皆因罗氏先民开发而得名。
  罗贵南迁开基的□(艹+朗)底,原是海边一片荒地。古代长满□(艹+朗)树(今称红树林),因泥沙冲积而成沼泽地,大片□(艹+朗)树被埋在沼泽地下,故称为□(艹+朗)底。这里的土壤,因□(艹+朗)树含单宁酸的作用,PH值达4.5,呈强酸性反应,不利垦种。而罗贵的子孙们就是在这恶劣的条件下,“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勤耕苦作,把□(艹+朗)底变成富饶之区。他们一代接一代恪守“务勤俭以兴家,务谦厚以处乡里”(汉罗珠《诫子孙训》)不怕“烟瘴地面”,立足“土广人稀”的处女地,白手起家,蕃孽繁衍。
  敦族睦邻,团结互助。罗贵家族在南雄珠玑巷开创七世业基,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南迁先民聚居了160多年,在动荡的年代,同甘苦,共患难,形成了“异姓一家无贫富,同舟共济皆弟兄”的风尚,而且代代相传。后裔们不论到了那个地方都能敦族睦邻,团结互助,依*这种凝聚力,战胜困难,开辟新的天地。最突出表现在筑堤护田上。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农业开发关键在于筑堤护田。珠玑巷迁民到了珠江三角洲安居之后,即发扬他们团结互助精神,组织起来,筑堤护田,成效显著。咸淳二年(1266年)珠巩巷迁民罗贵后裔罗隐孙进士,倡建罗岸围3100丈,捍田250顷。公元996-1279年间,珠玑巷迁民14姓联合兴建小榄围。宋真宗年间,珠玑巷迁民冼氏倡建罗格围6050多丈,捍田4 0 0顷。由于开发农业的发展,南迁后裔生活比较稳定,子孙瓜瓞绵绵。
  贵祖家风是珠玑巷先民在共同生活中培育而成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继往开来。当今后裔们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时,既缅怀祖先的业绩,又继承发扬祖先遗风,为我们的事业成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6:43 , Processed in 0.0649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