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巷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补充内容:
????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区北9公里秘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
??? 珠玑古巷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它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等古迹。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这里民俗古朴,民情淳厚。走进珠玑古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 珠玑巷原来叫敬宗巷。据史料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朝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因避敬宗讳,改所居敬宗巷为珠玑巷。
珠玑古巷,历尽沧桑--
??? 珠玑古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公元前323年,曾一度称霸中原的古越国逐渐衰弱了,继而为楚国所灭。越国人不耻于当亡国奴,为逃避楚王的统治而更名改姓,“散居江南海上”。公元前223年,秦国又灭了楚国,越人因避秦又一批一批地向南迁徙。这时,大庾岭上出现了一群南迁的越人。他们北望战乱不堪的中原故国,不胜嗟叹,无限悲伤,而对眼前的岭南风光却十分赞美。于是,众人决计在大庾岭南麓,即今之梅岭--珠玑巷走廊一带安居下来。他们发扬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这一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接着,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珠玑巷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 珠玑古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代珠玑巷先民的不断开发,周围变成了宽阔平整的良田沃野,沙水河灌溉其中,宜农宜牧。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红冈翠岭,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仕宦、富商贵贾都有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集镇。到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
??? 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 宋末,珠玑巷发生一个悲壮动人的事件。南宋咸淳八年(1272)朝廷任用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那年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碰巧遇上大雨,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 胡贵妃受到*相贾似道的迫害,便设法逃出皇宫。在京都临安(今杭州)的江边,胡贵妃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消息传来,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珠玑巷的居民恐遭祸延,纷纷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了。
??? 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现在,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珠玑巷人因避胡贵妃之祸和元兵洗劫,曾经数度南迁,珠玑巷变得冷落萧条。元明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珠玑古巷又曾一度繁华。明·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当年珠玑巷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 清乾隆年间,珠玑巷人为了重现古巷昔日的风貌。分别在巷内南、北、中段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据门楼上镶嵌的石碑记载,这三座门楼皆由民间捐款修建。石碑还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巷中“珠玑楼”(即中门楼)上面还有一块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字,乃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
??? 八十年代以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为南迁后裔提供寻根祭祖的良好环境,南雄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三座门楼进行了修葺,重建张昌故居,并蒙海内外南迁后裔的赞助,由南雄籍雕塑家尹积昌老先生(广州象征五羊雕像作者)雕塑了胡妃玉像。
??? 近年来,珠玑巷后裔回珠玑巷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文人学士研讨珠玑巷历史以及后裔对开发岭南,弘扬中华文化之贡献的作品、专著和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有李大傻创作的小说《珠玑巷传奇》;陈中秋、潘邦榛创作的粤剧《魂牵珠玑巷》等。
???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古巷悠悠风采秀,榕风竹韵慰萦思。”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珠玑巷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护完好的一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深受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装故事(珠玑飘飘)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
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南宋末年珠玑巷一带居民为避战乱,又分批再南迁,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珠玑巷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文化以至昌兴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珠玑巷后裔繁衍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珠玑巷南起沙水村的驷马桥,北至凤凰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鹅卵石路面。珠玑巷现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麒街和珠玑巷、黄木巷、铁芦巷,棘巷。建有北、中、南三个门楼。北门楼(珠玑街门楼)位于珠玑巷北端,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早塌。中门楼(珠玑楼)位于珠玑巷中段,原为翔凤坊之楼,早塌,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石匾题名“珠玑楼”。门楼中心有一长方形青石匾,刻有“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大字,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民国十八年二月中瀚。”南门楼位于珠玑巷南端,清代乾隆年间建,拱门上有民国16年(1927)重修时镶的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四字。
珠玑巷内有一座特别的元代舍利石塔,立于珠玑巷中门楼北约50米处的古井上。石塔为平面八角形,7层,实心,用红色砂质岩雕刻。垒叠而成。通高3.36米,基层直径1.2米,高24厘米。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柱体,柱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有“元至正庚寅孟冬十月(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高59厘米。第二、三、四层高分别为38、40、40厘米,均为莲花座平面八角形。第五、六层高分别为30、40厘米,均为覆莲花座鼓形塔身,刻有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塔身。塔顶为宝葫芦,高30厘米。该塔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