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漢語語音簡史 」的部份內容 ( http://www.shiningday.com/article.asp?id=424): 歷史上漢族有過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高潮。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北方漢人大批南下避難,將江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徹底同化,隨後南北朝對峙。北方鮮卑族建立的北朝積極漢化。到隋朝,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基本漢化完畢。被稱為“五胡亂華”。 隋唐兩朝,是一個開放,進取的朝代,對外交流廣闊,更多的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經商,定居,甚至參軍從政,被稱為“蕃將”。如,安祿山,史思明是氐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導致盛唐走向衰弱,由於北方遭到嚴重破壞, 大批漢人南下到未遭破壞的南方,將湖南,江西,福建等 省幾乎漢化完畢。中國從此不但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經濟中心也由北方轉移到江南。 接下來的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動亂的時期,........這個時期是第二次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高潮。
第三次是宋遼金元時期,也就是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對北方的持續入侵。其中,遼朝的時間較短,只控制河北北部。而金朝則統治淮河-秦嶺以北整個北方長達兩百多年。其中蒙古的野蠻入侵更加導致北方人口銳減,更多的漢化或者部分漢化的女真,契丹和蒙古人進入北方。而更多的漢族則湧向南方,將珠江三角洲徹底漢化。元朝滅亡後,大批滯留中原的蒙古人逐漸被漢化。 隨後明清兩代仍然有部分或者區域性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比如四川和 廣西的苗瑤民起義失敗後遭明軍屠殺,加速了當地漢化過程。明末四川混戰以及清初“三藩之亂”,人口銳減,導致“湖廣填四川”的發生,導致西南人口構成的大規模變動。最後是清代完成的“改土歸流”,也就是將少數民族世襲的土司撤銷,改為設置州府,任用漢人官員。更是加速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漢化。 由今天漢族的形成過程和人口遷移可以得出,在古代發生如此空前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必然會導致古漢語語音發生極大的變化。而方言形成,也與人口變動有關。 古漢語並不是一個孤立,靜止不變的事物,而是不斷變化的。學術界早有共識:“漢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宋音,宋音不同明清”。........ 每次發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盤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則安定得多,一批漢族到達,帶來當時的漢語發音。然後第二批漢族南遷,因為這批漢族已經是民族 融合後的新漢族,又帶來了當時的,已經不同於前批漢族所說的漢語的新語音,之後再來第三批,第四批漢族。南方方言,籠統的說,可以說是具有各個不同時期古 漢語的特徵。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南方漢族也在不斷的融入當地少數民族,儘管這些少數民族居於弱勢地位,但是其語音仍然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地漢族的語言,在加上多次遷移,層層重疊融合。與當時古漢語的音韻早已有了差別。因此,現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只不過是南方方言的音韻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漢語的特徵,而元代開始,北方方言的概念開始出現,到了明清,現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漸占了漢族使用人口大多數。南方方言絕不等同古漢語,也不等同於某一時期具體的漢語發音。只能說“近似於某時期的古漢語的音系”。 這裡也有: http://forums.cantoneseculture.com/forums/147/ShowThread.aspx#147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3-1 19:35:02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