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9|回復: 0

[文化對對碰] 發揮廣東民系文化優勢和效應,為構建和諧廣東服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6 01: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人為本、尊重人、體現人的價值、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謀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應是和諧社會一個本質要求和特徵。而人又是文化的載體,以人為本、尊重人、體現人的價值實質上就是充分肯定和發揮文化的價值。也就是說,一個和諧社會,必須獲得文化的支持,才有深厚的根基、繁茂的枝葉,蔭庇整個人類社會。?

人類群體通常被分為民族或民系,前者備受關注,而後者因是一個民族內部文化差異而劃分,往往被忽視。但事實顯示,民系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樣,對於一個社會治亂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廣東是我國漢民系分佈最廣、情況最複雜省區,包括廣府系、客家系和福佬系大部。各民系都有自己相應的文化,即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和文化結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這些民系仍保留濃厚的文化特色和風格,在經濟發展、語言、習俗、觀念形態、社區結構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強烈差異,也是一種文化優勢,它不但使廣東文化更加多姿多彩,而且更有生機和活力,特別是近現代廣東文化,為有民系文化參與而整合成時代先進文化,在全國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巨大作用,令世人刮目相看。如郭沫若1926年在《我來廣東的志望》一文中說:“我們要改造中國的局面,非國民革命策源地的廣東不能擔當;我們要革新中國的文化,也非在國民革命的空氣中所醞釀的珠江文化不能為力”??[1]?。郭老所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廣東和珠江文化也包括廣東各民系文化。對今天從民系文化視野構建和諧廣東、建設文化大省,仍有重要借鑒意義。這是因為廣東民系文化的多元性和它們的文化優勢互補、創新整合,具有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新背景下也仍然如此。?

一、廣東民系文化優勢和效應?

(1)在特定自然、人文環境下形成廣東民系和民系文化的多樣性,正是社會勞動分工的一個基礎。因廣東地理條件複雜多樣,資源豐富,地區差異大,古人評價廣東“兼中外之所產,備南北之所有”??[2]?。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民系分佈格局,有利於按照各民系地區的條件和特點,因地制宜,開發資源,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改善民生。據有西江河谷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廣府系得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水土等資源,發展農工商各業,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三角洲基塘農業即為一個典型範例;客家系以山區為基地,重點發展農、林、礦業,並發揮文化之鄉優勢,改造了山區面貌;福佬系則興漁鹽舟楫之利,以海洋經濟見長。自古以來,廣東經濟成分複雜,異彩紛呈,在全國經濟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民系功不可沒。?

(2)民系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勢位元差,促進區域經濟交流,實現區域優勢互補,有利於建立不同尺度的區域經濟體系。各個民系都有其優勢和劣勢,發展程度有高有低,亟需要相互交流達到優勢互補。所以自古以來,商業貿易不但發生在嶺南和嶺外,也出現在民系地區之間,明清時期形成的廣州幫、潮州幫和客家商三大商人地域集團,即從事各種跨境商業活動,對區域經濟體系,特別是珠江流域經濟體系的形成,作用匪淺。如清嘉慶年間,粵籍長樂(五華)客家商人曾秀清從事川糧販運,大獲其利。志稱他“常泛舟,曆巴峽,涉湖湘,逾嶺表,窮海洋,所得益富,志氣益豪,卒以財雄一鄉也”???[3]?。珠江三角洲作為廣東蔗糖主產區,廣州幫販糖也甚為大宗,西、北江水運至為便利。雍正年間,東莞糖商“渡嶺嶠,涉湖湘,浮江淮,走齊魯間……往往以糖、香牟利”???[4]?。糧糖都是粗重商品,運輸困難,僅此一端,顯示廣東與湘桂兩省血肉關係,也促進粵湘桂三省經濟體系形成。?

(3)民系區域向心式極化發展模式形成是廣東區域發展一大特色。這雖然是現代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的概念,但仍可從民系區域歷史發展中找到它的淵源或者原型。各民系經歷史長期發展,都形成一個穩定的、作為民系象徵或代表的中心城市。即廣府系的廣州、“客家之都”梅州和福佬系的潮州。在一個民系區域內,各種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都以這個中心城市為軸心展開,它的經濟能量也不斷集中和壯大,即所謂極化,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即向周圍地區輻射,帶動民系區域發展。如梅州,藍鼎元《程鄉縣圖》(梅州舊稱程鄉)說:“程鄉據郡上游,當江贛入潮之中,遏閩汀搗粵之路,為三省之扼吭,兼六縣之車輔,可不謂巨邑重地乎”。經過宋代以來發展,城市規模擴大,經濟集中,為清雍正年間程鄉從潮州府析出,設置嘉應直隸州奠定了基礎。自此,梅州客家地區發展踏上一個新里程。1965年,郭沫若稱梅州“文物由來第一流”。近年梅州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即為客家歷史文化積累的結果。古城潮州,作為粵東福佬系中心城市,明代城市建設興盛一時,地理學者王士性評說:“今之潮非昔矣,閭閻殷富,仕女繁華,裘馬管弦,不減上國”??[5]?。這無疑又帶動潮汕地區的發展,使之成為嶺南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區域。至於廣州,它不僅是廣府系地區,而且是整個嶺南的極化中心,“五嶺之南,郡以十數,縣以百數,幅員數千里,鹹執秩拱稽受治于廣州之長”??[6]?。這樣的極化中心,也是民系自我認同意識的地理象徵,它在各民系的潛意識上形成的吸引力,同樣有助於區域發展。歷史上如此,近年海外華僑華人對內地各種捐贈、興辦實業等,也多以自己故土為優先物件,這也是這種向心式極化發展模式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4)民系存在和發展形成不同地方文化風格整合成強勢嶺南文化,輻射全國,廣東民系文化在建築、語言、風俗、宗教、文學藝術等各個文化層面都展現了它們絢麗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正是它們作為亞文化整合而成的嶺南文化具有獨特的風格,近現代更成為時代先進文化,在全國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地位。現代嶺南文化正以高位勢能、嶄新姿態和裝束輻射全國,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廣府文化正從物質、制度、觀念文化三個方面,形成一個從南向北的衝擊浪潮,甚至成為全國某些文化領域的領導力量,“廣貨熱”、“粵語熱”、“粵菜熱”、粵語“影視熱”等風靡全國各地,即說明廣府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新形勢下釋放出巨大的潛能,並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嶺南文化由此成為全國地域文化一面旗幟,這應歸結于民系文化及其整合所結的豐碩之果。?

(5)民系不同,山川風物有異,是一筆寶貴文化資源。嶺南無論是歷史自然,還是歷史人文景觀都富有民系地域個性:廣府系地區多元文化薈萃,特別是近現代史跡斑斑;客家山區風光秀麗,風土人情古樸;福佬系地區有眾多的海洋文化遺址遺存。這都凝聚著各民系人民世代勞動的成果,折射出民系文化的光輝。它們是一筆豐富而寶貴的旅遊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過去它們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來采風探勝,留下許多美麗詩章。在當代,旅遊已發展為一項新興產業,這些資源將為當地經濟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加速民系區域的振興。可以說,民系文化是嶺南旅遊文化的根本和發展的切入點,它深厚的歷史積澱層將成為嶺南旅遊業發展強大的基礎。?

誠然,民系畢竟是以文化差異為基礎形成的,它固然是廣東一種文化優勢,其正面歷史效應是第一位的,這無可置疑。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民系文化,也有其負面效應,特別是民系語言差異,造成社會交往隔閡,甚至誘發各種社會矛盾和爭鬥,使社會秩序失和,由此造成的損失史不絕書。清咸豐三年至同治六年(1856-1869年)粵西長達12年土(廣府系)客(客家系)械鬥,雙方傷亡50-60萬人,財產損失無從統計,這次械鬥原因雖然很複雜,但方言差異卻是一個主因。民國《赤溪縣誌》指出:“只因方言不同,積年尋仇劇鬥,兩敗俱傷,為禍之烈,一至於此。雖由民俗勇於私鬥使然,亦在彼語言杅格,易失感情有以致之”??[7]?。即使今日,這種方言差異造成的損失也大不乏其例。又無論哪個民系,若過分強調自我中心意識和地域自尊意識,則很容易產生排他意識,甚至把它當作當地一種道德標準,結果不但會傷害他人,也極容易形成自我封閉局面,妨礙各自發展,這無論在過去和現在,在各民系都程度不等的存在,自應屬革除之列。?

二、廣東民系文化價值評估現狀?

民系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廣東民系文化有很多優勢,但始終存在正負兩方面的歷史效應。如何發揮正面歷史效應,克服或削弱負面歷史效應,似未得到深刻的認識和全面系統的研究,更不必說在實際上見諸行動。而這又恰是當今區域發展和規劃,構建和諧廣東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例如各民系在興辦實業,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分配各種資源,以及配置有關產業等方面,都程度不等的存在朝本民系和地區傾斜的指向。在用人方面都會有一個無形的人緣關係網,注重使用本民系的人。無論哪個民系的華僑、港澳臺同胞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熱心於家鄉的各種投入,而民系地區的職能部門對外工作也首先以他們為物件,這種雙向的往來所建立的人員網路延伸、深入到各個領域,其作用是很巨大的,非常值得重視。但問題在於,從全局大區域、大戰略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區域文化現象,給予積極主動的引導,使之更有序合理,比過去和現在的混沌狀態將明智、科學和有效得多。只是由於各種原因,這方面的歷史經驗還總結得很不夠,應提到有關議事日程上來。?

民系地區作為人地關係地域系統一個單元的科學價值尚缺乏足夠的認識,有待深入發掘。一個民系長期在一個地區繁衍、發展,創造和積累了許多適應、利用和保護自然,調節人地關係的寶貴經驗,也有過沉重教訓,值得認真總結。嶺南歷史上在這方面的範例是可供借鑒的,如歷史行政區劃就注意到民系特點,盡可能使一個民系在同一個政區之內。明清時廣東府州一級政區界線就基本上與方言分佈界線相一致,廣州府、肇慶府、高州府基本覆蓋粵方言區,清嘉應州、明清惠州府、韶州府、南雄州基本包括客家方言區,同樣地,明清潮州府大部、雷州府和瓊州府包括閩南方言區。這將獲得比較一致的語言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利於發揮政區的各種功能。這是制度文化一個成功的經驗。又民系風俗有很強的作用力,風俗群落分佈也成為政區劃分的依據。如粵北連縣和南雄頗受湘南風俗影響,唐劉禹錫任連州刺史就說:“觀(連州)民風與長沙同祖習”??[8]?。到清代這種關係也沒有多少改變,“(連)州界荊湘,山近韶石,故其風俗好尚,多與相類”???[9]?。而南雄“地近荊衡,俗與韶同”???[10]?。故連州秦代劃歸長沙國,漢歸荊州,而南雄秦歸九江郡,漢歸揚州,六朝兩地歸荊州或湘州。隋唐以降,南嶺作為一條政區界線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兩地才與湘南、贛南政區上分離,歸入廣東,並逐漸為客家人居地,傳承至今。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宗教在嶺南迅速傳播,天主教和基督教就以民系為物件,研究它們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其教義的態度等,後按嶺南方言的分佈開展佈道,大有成效。如20世紀初,外國教士對比廣府人(時稱“本地人”)和客家人對基督教的態度,認為“‘本地人’的宗教心理表現得較重,因此,‘本地人’比較堅信他們的異教信仰;而客家人則易於接近基督教訓,甚至還有一部分客家人衷心地接受基督教福音”??[11]?。結果基督教在客家人中擁有更多的信徒。這表明,建立在民系文化環境差異基礎上的這些區劃和其他活動是有它們成功之處的。?

民系地區能夠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長期存在和演化,這一事實本身即說明這個系統的結構、功能、運動和分佈是符合客觀規律,因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系地區的文明並沒有斷裂,生態環境雖然也有過破壞,但支援整個系統正面的作用力仍占上風,並不斷推動它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民系文明得以世代延續和發展,呈現了這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像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系統、潮汕精耕細作農業系統等,作為民系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代表,當有其深層的文化結構和規律在支援它們所在地域系統的生存和發展。這都有待于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也是構建和諧廣東應發掘的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上經略廣東,雖然對民系在語言、風俗等要素的差異給予一定重視,如清朝在廣東推廣官話,民國推行國語,建國後多次推廣普通話等,可是收效都不大。但對民系的整體差異,沒有也不可能有科學的認識,因而也不會有卓有遠見、合理的指導,改造和服務民系的政策與措施。所以各民系形成以來,基本上處於放任自流狀態,沒有像對少數民族那樣引起關注,結果民系文化的優勢和正面效應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負面效應也未能有效遏制,或者成效不大。由此應得到一個啟示,廣東民系和民系文化問題應作為政府行為加以研究、規劃和指導,特別是納入構建和諧廣東的發展戰略和步驟,使之走上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軌道。?

三、開發利用廣東民系文化資源對策與措施?

基於上述對廣東民系文化優勢和價值無論在認識和實踐上都存在不足或誤區,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性的文化。即民族的或地域性的文化不但沒有被經濟全球化潮流所湮沒,相反更凸現它的個性和存在價值,並由此走向世界。廣東民系文化堪為這個新的文化價值評判準則典範。但要改變上述對其優勢和價值評價不足,適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特別是用科學發展觀開發利用廣東民系文化資源,作為構建和諧廣東一部分,有必要採取有力對策和措施,這包括:?

(一)加強法治,保持民系文化特色?

在多種思想文化共存和相互激蕩的今天,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正是建設、豐富和發展新民族文化需要。有人認為“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旦自己的文化消亡,那國度那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12]?。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此,對一個民系也不例外。雖然由於民系存在,歷史上產生過一些負面效應,但對比起民系文化的正面效應,它畢竟是第二位的。而作為一個民系存在的主要標誌是語言、風俗、民性、心理素質。它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施區域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進程中,在商品經濟、網路經濟衝擊下,如何保持民族、民系文化的特性是當今面臨的一個難題。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中,即有不少中華文化面對強勁的當地文化衝擊,但能保持自己文化個性的成功事例。在國內,民族民系有一個共同的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保持它們的個性的背景和條件與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處境要優越和寬鬆得多,也就沒有理由讓民系文化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淡化,甚至消失。世界上商品經濟發達的國家很多,但它們的文化個性並沒有由此而消失,有些反而保持得更加完整,如西歐很多小國的民族文化即是。當排除了商品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保存在矛盾以後,完全可以相信民系文化的保存將出現一個新局面。?

民系歷史文化負面效應一個最深的根源是過去缺乏完善的法治。在長期人治社會裏,民系人際關係網路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和領域,使人治代替了法治,親情代替了契約,小集體的利益代替了公眾利益,使社會失去了公平、公開,也就背離了和諧社會的要求和準則。所以完善和加強法治,用統一的準繩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不但有利於克服民系文化的負面效應,而且可在服從整體和長遠利益的前提和框架下,根據各個民系和文化的歷史特點、優勢和劣勢、困難和問題,弘揚民系文化的優良傳統,規劃和建設民系文化,使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東民系文化踏上一個新臺階,這也應該成為建設和諧廣東的以一個組成部分。?

(二)實施民系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當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切問題,並列入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發展規劃。它的核心是協調好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係,使當代人和後代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空間,保持資源的永繼利用,人類文明世代傳承與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提出以後,廣東一馬當先,提出各種可持續發展方案。但不管怎樣,可持續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因為一個區域現在可持續發展,完全有可能是歷史可持續發展的延續,所以制定現今可持續發展規劃應尊重歷史現實,從中借鏡某些經驗教訓。可持續發展包括了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眾多方面,審視廣東各民系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其中的可持續發展軌跡。?

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看,廣東各民系從孕育、形成、演化至今,歷經動盪、戰亂、災荒等社會變遷,從北方中原遷徙嶺南,流亡萬里,仍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並分化、形成三個巨大族群,成為廣東居民的主體,這不可不謂是一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歷史。但從社會主體人口不僅僅是數量多少而主要是對土地壓力來看,各民系都有人口相對過剩的歷史,這在明清時期矛盾尤為突出,潮汕地狹人稠;客家山區人口密度雖低,但可耕種土地資源短缺;這種現象在廣府系地區也同樣存在。明清以來,各民系都有一部人遠走異國他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保障了民系的穩定與繁衍。但人口過量增長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效應,不但延緩了民系社會發展歷程,也制約了民系整體素質水準的提高,這方面的教訓是很多的。時至今日,各民系人口基數仍很大,對土地、環境的壓力還很重,仍是一個很嚴峻的社會問題。能否控制人口過度增長,已成為各民系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看,各民系在維持自己繁衍的同時,也依靠所在地區的資源建立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養育了自己的兒女。特別是明清時期人口劇增,人均土地佔有量大幅度下降,各民系都發揚自己所長,保持經濟增長。如廣府人和潮汕人加快圍墾珠江三角洲和沿海灘塗,使之成為新的糧倉,廣府人尤注重發展價值高的經濟作物種植業和城市工商業,潮汕人建立起精耕細作農業,客家人則擴大開墾山田都收到發展生產、保障民生的效果。而這時來自華僑的外匯收入,也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個支柱或重要補充,從而穩定了民系地區經濟,並形成某種外向型經濟的雛型。但各民系的小農經濟終竟是封閉、保守時代的產物,不管它們歷史水準有多高,仍然是脆弱、低效率的,特別是在地區競爭中難免敗北。所以在當前市場經濟興起的形勢下,它將受到很大衝擊,並將被市場經濟取代。只有適應這種潮流,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地區佈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民系經濟才能邁上新臺階,恰如兩千多年前司馬遷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系的人文風貌由此得到改善也就勢所必然。?

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看,主要是明清以來,各民系地區生態環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以客家山區為甚。原因是人類向自然界索取過度,忽視或剝奪大自然生存權力,使之不可持續發展,結果使人類受到報復和懲罰。人類在吸取這個教訓以後,目前正在建立生態文化,或稱環境文明。這種文化模式強調人類和自然的生存同樣都是不可忽視的,人類不能以自然界主人的態度來征服、掠奪自然,在此基礎上,建立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和諧關係。在當前,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情況下,更要讓自然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這對各民系地區都是一件頭等重要的大事,只有這樣人口才會作為一個建設性的生態因數而存在,經濟才有可能在生態可持續發展支持下獲得持續增長,整個民系乃至更大範圍的社會和自然才能獲得總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溝通各民系地區的交通資訊網路?

地理區位封閉、交通梗阻不便、資訊不靈,是造成各民系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過去那些遠離水陸交通線的山區和海島,長期被摒棄在社會生活之外而得不到應有的進步。所以至今仍有一些地區,例如西江流域懷集、封開、甚至廣州市屬下的從化等地仍有不少古越人風俗遺存。而歷史上所形成的交通線,以連接城鎮謂主要目的,尚有不少地區為其所不逮,另外,它們也未建立完善的網路。在這個格局之下,民系交往多在近距離內發生,跨境商業貿易限於主要水陸交通線所經,其區域效應傳遞不出自己腹地以外,故各民系都有不少孤立地區,未能相互溝通,社會經濟由此停滯不前。另外,交通和資訊傳遞,將開啟民智,帶來社會的異動和文化各個層面的變革,而這恰恰又是許多地區所欠缺的。當今區域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首先要求交通的現代化、網路化和資訊化,各民系地區與此都有一定距離,更有一些山區,交通還比較落後,改變這種狀態應該成為這些地區當務之急。一個現代化交通資訊網路建成,才有可能縮短民系的空間和心理距離,逐步克服民系的負面歷史效應,開創民系文化融合和相互包容的新局面。?

近年廣東交通事業大發展,交通、資訊網路覆蓋全省大部分地區,從而為溝通各民系地區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這與和諧廣東所追求的資源分享、區域優勢互補、共榮發展目標相一致。?

(四)加強建設民系文化特色的中心城市?

隨著區域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進程加快和程度提高,特別是資訊時代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巨變,廣東民系界線淡化勢在必然。但民系文化中精華部分,作為一種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應得到有效的保護、延續和開發利用,這是毫無疑義的。城市作為文化載體、民系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發祥地和集聚地,應予充分反映民系文化特色為目標開展規劃和建設,並根據自身特點,塑造獨具民系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廣東現有的民系中心城市廣州、梅州、潮州等都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次一級民系中心城市或為國家級,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如肇慶、惠州、雷州、海口等。除了按名城保護範圍和要求保護好名城建築、街區和整體風貌以外,還應加大力度建設表現民系文化特色的各類人文景觀,包括民系良好風俗、氛圍等,使這些中心城市成為集民系文化大成之區,處處展現民系文化的真實和民系歷史的真實。這可結合名城保護和城市旅遊開展規劃和建設,爭取在全國率先樹立民系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注??釋:???

[1]革命生活.旬刊.1926,(5).?

[2]邱浚.邱文莊公集.卷8.?

[3]民國.金堂縣續志.卷10.藝文志.?

[4]雍正.東莞縣誌.卷2.風俗.?

[5]王士性.廣志繹.卷4.?

[6]光緒.番禺縣誌.卷10.?

[7]民國.赤溪縣誌.卷2.?

[8]同治.連州志.卷10.?

[9]同治.連州志.卷12.?

[10]道光.南雄州志.卷10.?

[11]??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年)(中).中國社會出版社,1987.729.???

[12]懷集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懷集風采?序.2000.

(合作周義、許桂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19:03 , Processed in 0.0731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