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老人何宗炽希望用自己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西关
■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实习生 吴燕燕
沿街叫卖的神农茶,荔枝湾上的艇仔粥,往楼上抛售“飞机榄”的小贩,拜年回来挑着甘蔗、慈姑的外嫁女……
这些早已消失的西关旧时民俗风情,或许只有在老广们的记忆里才能找到。而如今,一组原创国画将它们鲜活地重现于世人眼前,俨然成了一部直观的“西关风情教科书”。
这组荔湾旧俗国画系列出自一位普通老广之手,从出生至今,他在西关已度过了近70个春秋。对一切风物习俗的变化如数家珍。老人家叫何宗炽。
3年手绘“西关遗风画集”
何伯家住荔湾恩宁街,自幼就热衷画画,常和小伙伴们捡路边荒废的红砖头“涂鸦”。工作以后,何伯一直从事药盒烟盒的包装设计,他笑言:“虽然不是画画,也算是一直拿着画笔吧。”
何宗炽对西关风物情有独钟,2001年退休后,他开始从事专门的绘画创作,而旧时的西关民俗自然成了他笔下的最佳取材。由于有关西关旧民俗的记载多见于文字中,相关的历史资料、照片和图画少之甚少,因此,现在的广州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已绝迹的昔日民风习俗缺少感性认识。“正是这个原因,2002年我在仁威庙展出了自己最先‘试笔’的两幅西关风情画《老屋》、《泮塘文塔》,没想到竟深受街坊邻居的好评,看画的人很多……”何宗炽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决定就以国画的形式来“记录”西关早已消失的市井生活和民间风俗,“画面都是从我的记忆中来的,我能画多少就画多少。”
记者了解到,何宗炽作画,从构思到落笔起码要四五天,常因为不满意某一个小场景,而重新再画。因此直到去年年底,他一共才画出了23幅。不过,这可是广州目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西关遗风画集”。“希望今年能先把这些成稿出画册,让更多人来了解西关。”谈到这一计划时,何伯乐滋滋的。
看画了解历史
昨日,在何伯家里,记者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看到了很多如今已不复存在的风物———西郊泳场的艇仔粥、穿街叫卖的神农茶、高空抛售“飞机榄”的小商贩,西关旧巷里“落雨大,水浸街”时,人们慌乱的情景……
何宗炽随手拿出一幅《活广告》,滔滔不绝地回忆起来:“这个神农茶相当于现在的凉茶,能消暑散热,小贩通常都是敲锣打鼓地穿街走巷,还有人拿着写有‘神农茶’的招牌在一旁叫卖,就像一个活广告,小孩子一听到锣鼓声和叫卖声就追在后面玩……”何伯还对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画面上那个兜售“神农茶”的老翁,竟然是当时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那时,他就住在我家对面,经常上街叫卖,解放后我们才知道他的身份,他是借卖‘神农茶’作掩护,到处去查探情况”。
《拜年》也是何宗炽向记者特别推荐的一幅画。据悉,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每逢大年初二,外嫁女都要回娘家拜年。晚饭过后,娘家就会给女儿两根甘蔗、一棵生菜还有两个慈姑拿回家,甘蔗寓意生活甜甜蜜蜜,生菜和慈姑则是希望早生贵子。“但这种风俗到了解放初期就逐渐消失了”。
而《飞机榄》则是何宗炽年少时的生活写照。他笑言,小时候,他很喜欢吃“飞机榄”,只要一听见“卖飞机榄喽”,就会拔腿冲上楼顶。旧时的西关大屋一般都有三四层楼,每逢楼上的人要买“飞机榄”,小贩就会把榄准确无误地抛到楼顶或窗户上,楼上的人再把钱抛下来。何宗炽说,那时很多人即使住在楼下,也要特意跑到顶层,为的就是让小贩表演高超的“抛榄”技巧。
除了亲身见闻,史料记载的人和物也是他入画的素材。像人物画《詹天佑》、风景画《海水仙馆》,都是何宗炽根据史料的记载,通过想象而最终成画的。而老西关的一些特色建筑,如泮塘文塔、八和会馆、西关大屋的脚门趟栊等,也是他喜爱的描画对象。
作画之前必先赋打油诗
何宗炽每次作画都颇有一番周折,因为他都是根据回忆先写打油诗,有了诗意才作画。而这些打油诗都通俗易懂,用粤语方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旧婚礼》的诗:蒙头盖面无眼见,出嫁未卜苦与甜,嫁鸡只能随鸡走,匹配猴子满山蹿。这些打油诗由于富有西关风情而受到了市民喜爱。去年年底,何宗炽在文化公园展出他的西关风情画,仅仅半天时间,就吸引了几百群众观看,更有游客把他的打油诗全部抄下来。(报料人:洪先生奖金:50元)
活广告
神农茶咚咚喳 消暑散热有揸拿 一路行来一路乐 儿童追逐笑哈哈
飞机榄
笛声叫卖飞机榄 一飞飞到上天棚 阿女快快买两包 看他眼界有几准
水浸街
落雨滂沱水浸街 阿嫂不用脱花鞋 有咱搬椅砌桥过 阿哥看见赞我乖
艇仔粥
艇仔轻轻水上摇 驰名粥品风味妙 阿爷尝过竖姆指 孙儿食完还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