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8|回復: 0

[南派功夫] 嶺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6 16:3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武術溯源有《黃帝本紀》載黃帝采青山之銅造劍征蚩尤。黃帝以蹴踘之戲訓練士兵,操演干戈。而在1962年廣州區莊出土的秦青銅戈,後來相繼在潮安、東莞、增城、博羅、清遠、四會各有石矛、石鏃、石刀、銅矛、銅鉞、銅箭鏃、銅匕首、銅劍出土,也說明廣東武術運動始於遠古。至南北朝盛行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此時,廣東航海業已經相當發達,從漢代起已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嶺南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最早的路線之一。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在以“一葦渡海”的傳說,腳踏一根蘆葦循這條“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至今廣州上九路還有一處叫“西來初地”,相傳為達摩登岸之處,為了紀念這位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廣州人在這“西來初地”建起了西來庵,歷代迭經修葺,清順治年間易名“華林寺”,為當時嶺南佛教五大叢林之一。

  佛教從釋迦牟尼歷代師祖都是以心傳心,不立語言文字。禪宗可謂是走中國化道路的佛教,“禪”是梵語的音譯,意為靜慮,思惟修。“禪定”就是安靜地沉思,佛教把禪定看作是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徑之一。

  達摩自稱是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他帶了一件木棉袈裟來,以此為歷代傳法的憑證。但達摩的禪與南朝重義學的學風不合,於是轉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傳播他的禪學。達摩的禪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達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觀,要學的人心安靜得像牆壁那樣堅定不移。相傳達摩因長時間面壁修行,為強筋骨,創《易筋經》,又《羅漢十八手》。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少林拳法。唐初,王世充作亂,少林僧助李世民平亂立功。這就是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所演繹的歷史故事。

  滿清入關,不甘受異族統治的中原人民,喊出“反清複明”口號。於是聚集在廣東、福建,訓練武術。在南方的各門各派武術均自稱為少林寺流派,統稱為“南派少林拳”。人人皆以為南少林始于創洪拳之洪熙官,其實據史載,廣東南拳是由高要人蔡九儀所創。其實廣東武術大多是由中原移民帶來的,即便是少林拳亦然。還有如岳家拳由湖南傳入,汕頭的南枝拳、廣州的詠春拳、惠陽的莫家拳是由福建傳入;廣州的白眉拳、俠拳由四川峨嵋山傳來,豐順的昆侖拳由河南傳來……當時廣東南拳一大家:洪、劉、蔡、李莫。洪拳為洪熙官所創。洪拳沉橋短馬,注重手法“拳打臥牛之地”;含胸、收腹、垮腰、沉肩,含蓄發勁,拳勢威猛。劉拳為下四府劉生所傳,流行粵西一帶。劉拳短橋短馬,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蔡拳為少林僧蔡福傳入廣東,番禺蔡展光得其真傳。蔡拳以短打為主,手法靈活,發短勁,突然爆發。李拳為由少林寺僧李色開傳廣東新會李友山。李拳長橋大馬,側身側步,掌法多變,有“一掌勝三拳”說法,講究攻防,擊拳快,收拳快。莫拳是少林僧莫達士學成,回東莞廣傳。莫拳以側身斜肩,左橋右單支為主,近打遠打,長短結合。攻防緊密,剛柔並用。總的來說,南派武術皆重于拳,馬步都較穩紮,講究進退之步,側重於以守為攻的技擊性,講求實用。說穿了,少林拳與達摩祖師搭上千絲萬縷的關係,少不了帶有一點海洋的鹹氣腥風,隱約可聞風濤的呼嘯。這種潮起潮落的氣勢,無不體現在南派拳術注重下盤功夫的節奏中。這就是所謂“南拳北腿”。北方多雄峰,矗立雲端。這使各北派武術,具有風雲莫測的出神入化。拳腳多變,翻騰跳紮,猶如天馬行空一般的迅猛快捷。這是否與嶺南近海的地理,地域的文化有關?廣東地域由於海上絲綢之路在兩千多年前的開通,就有了海洋文化的意識。

  譬如作為國粹的國粹——京劇,嶺南代之以粵劇。不過,粵劇中有所謂官話叫板,用粵腔京話。而粵劇的譜曲倒不限於什麼“西皮流水”之類。它是凡“歌”可譜。甚至連電影《馬路天使》周璿唱的“四季調”及什麼《毛主席的紅衛兵》、外國電影歌曲也可譜為粵劇唱詞,用粵語唱出。倒是“工尺士上”譜成的“廣東音樂”如《驚濤》、《步步高》、《彩雲追月》、《餓馬搖鈴》、《雨打芭蕉》響徹大江南北。粵劇和廣東音樂,洋為中用也大行其道。演奏樂器就不只限於民族樂器,竟然不可思議地引入了西洋的大、小提琴、昔士風、沙捶……

  武術界首先得益於香港電影,出了個李小龍,打遍天下無敵手。香港的功夫片,使中國功夫風靡全球。雖然“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在河南嵩山不是在廣東,但是能把這些故事風頭十足地演繹出來,拍成電影,卻是講廣州話的香港片。南拳北腿,廣東的南派功夫地位由此確立。南拳系列包括刀、劍、槍、棍長短器械是武術競賽一大項目,與北派平起平坐。《南拳王》是廣州人邱建國演的,可惜英年早逝。反映正宗武當派的《武當》,女主角也是廣東姑娘林泉演的。功夫片的興起,人人錯覺少林、武當、崆峒、昆侖、峨嵋各派,武林高手皆講廣東話。令廣東人表現得當仁不讓,這表現在民間傳說,如洪熙官、方世玉,尤其方世玉更是打敗北方武士的英雄。“拳打湖廣兩省,腳踢蘇杭二州”情緒明顯。解放初,在廣州家喻戶曉,津津樂道。看廣東人演武,確有一種猛虎下山的氣勢,聲色俱厲,講究下三路的功夫。馬步穩健,下盤堅固,防守嚴密。而北方人則矯若游龍,閃電霹靂一般,上盤連招帶打進攻淩厲,上三路的功夫?相當厲害。就連舞獅也可看出,舞南獅擂鼓助威,有采青,梅花樁等,顯得沉雄威武;北獅有滾球,戲珠等,虎虎生氣,敏捷靈活。

  李小龍的成功,在於他能不抱殘守缺,摒棄武術界門戶之見的陋習。李小龍革新了中國武術,他少時學武,由其父教習詠春拳。人皆雲詠春陰毒,夾雙腿作箝陽馬,以護襠,沉肩落膊,張肘護胸,馬不大而穩,拳不長而銳,手形甚多,如鳳眼拳、榜手、左破排、右破排……李小龍所創截拳道蓋源於此。練詠春須以打木人為基礎,以肘絞盤迎擊木人之臂,以掌根制敵;臂上下格擋,雙掌成蝴蝶狀,於敵左右翻飛,臂可守而掌可攻,招招皆有陰陽。李小龍在?“詠春拳”基礎上,融入日本空手道、泰拳、西洋拳的長處,獨創“截拳道”,把中國武術提到世界級層次,打遍天下,弘揚中國功夫。

  廣東的文化包括音樂和武術,如同嶺南畫派一樣講求實效,吸收日本畫的色彩之長。日本畫是在中國畫基礎上吸收西洋畫長處,改革而成。嶺南畫派對中國畫舊傳統的革命,通過學習日本畫,相容了西洋畫技法的長處。而李小龍的“中國功夫”,準確地說,應該說是博采世界搏擊技術之長,有中國武術特色的“截拳道”中國功夫。廣東音樂也好,嶺南畫派也好,南派功夫也好,都體現了廣東文化的寬容和包涵。它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抱殘守缺,不墨守成規。敞開海洋一般的胸襟,浸潤世界時代之風,以嶄新的面貌立于中華優秀文化之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6 14:04 , Processed in 0.0617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