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098|回復: 0

[說粵全傳] 東江文化大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2-19 06: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 串珠型的水域形態與文化形態

  東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三大水系,也即是珠江水系的第三大主幹流,發源于江西省南部安遠地區的尋烏縣和定南縣,由尋烏水和定南水入粵境後在龍川貝嶺匯合而正式始名東江。東江水域包括:除江西境域外,在廣東是河源市及所屬龍川、連平、和平、紫金,惠州市及所屬博羅、惠陽、惠東、尤門,東莞巿全境,深圳市及所屬寶安、龍崗,以及由東江供水工程供水的香港特區,從粵東北的龍川直至南部的深圳貫通廣東偏東中部之北部和南部,占珠江流域總面積5.96%。

  東江水域的形態好似一串珍珠,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從它作為尋烏水而在江西尋烏縣的椏髻缽發源後,從北到南,都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從左或從右與它匯合,其主幹流像一條紐帶,將這些江河串連起來,構成為一串珍珠的形態。具體說,就是:在龍川貝嶺,串連了定南水而啟開東江;在向西流經和平之後,又轉經龍川附近又轉向西南,在河源市區串連匯合新豐江,構成東江上游河段;再向南流至惠陽縣江口,串連秋香江後,折向西南,在博羅縣下青串連公莊河,又迂迴曲折至惠州市串連西枝江,再流向博羅縣,成之與東江中游河段;自博羅觀音閣以下,為東江下游河段。在這河段中也還是串連不少江河:在東莞企石串連石馬河,在東莞石龍與增江串連,又匯入珠江三角洲,直至虎門出南海;又以東江供水工程而與深圳河、香港的香江串連。

  二是從東江之始到其出海或入港,都串連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或水庫,如:在龍川有被稱為東江之頭的楓樹壩水庫,在河源有著名的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在惠州有潼湖、西湖,在深圳有東江水庫等等。這些湖泊或水庫像顆顆珍珠,東江水自北向東與其貫通,不正如一串珍珠形象麼?

  三是從地理學而言,據《珠江志》載:“東江發育中生代北東——南西向的構造斷陷盆地中。喜馬拉雅山運動使東江大斷裂兩側形成多極剝蝕面,沿東江斷裂帶的河源、燈塔、龍川等盆地被兩側山地流水切割使盆地連通,逐漸形成東江幹流”。這說法表明:東江幹流從一開始即有兩項串連,即兩側山地和盆地的串連。這些山地和盆地也分別像顆顆珍珠那樣,被東江串連為兩串珍珠。

  這三個層面的串珠形態,說明在總體上東江水域的形態是串珠式的,但其串連之線(即東江主幹道)卻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形的;而且又都是以串珠型而現其完整性的。饒有意味的是:東江文化的形態,在總體上也是如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江文化的主體是客家文化,確切地說,是從中原進入嶺南之後、與土著百越文化有一定結合交融的客家文化;它在總體上仍保持原來客家文化的完整性,但又與原來中原的或其他地域的客家文化有所不同,可以說是仍存大同略有小異。但在東江下游河段以下,如東莞、深圳、香港,則是客家文化與廣東文化並存、甚至以廣東文化居多了。但總的說,還是保持客家文化為主幹的格局,而且在各個層面上都分別體現出串珠型的完整性的文化特點的。

  二、 從原始生命之地到最現代化的城市

  東江之頭,有古老的原始生命之地:河源。從1966年3月在河源市南湖山莊工地發現2枚恐龍蛋化石開始,在該市境內已發掘出118窩,共1072枚恐龍蛋化石,數量大得驚人;尤珍貴的是,在其他地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窩,是有蛋而無龍骨,而在河源則首次發現蛋骨並存之窩,並且原貌基本完整;更可喜的是,最近又發現了一塊巨型龜鱉類動物化石,乃白堊紀晚期大陸相龜,距今七千萬年,真可謂原始生命之萌生之地。

  東江之尾,則是舉世公認的最現代化的城市:東莞、深圳、香港,諸如:領導全國服裝新潮流的東莞虎門服裝城,深圳高科技開發區和高科技交易會,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迪士尼樂園等等。

  在江頭與東江尾之間,夾存著歷史各個年代文化層面的代表性文化標誌。例如,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深圳屋背嶺墓葬群和前不久發現的鹹頭嶺遺址,揭開了7千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即有珠江文明的面紗;在博羅縣,前些年發現被歷史淹沒了的戰國時代一個小國(縛婁國)的遺址,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在深圳寶安區,從最近發現一個晉代古墓,揭開了當時珠江三角洲尚是剛開發的鹽場,特設東官(莞)郡管理的歷史;這樣的重大歷史遺址,從東江到東江尾都有不少,說明從最古到現代的各個夾存年代的文化層,在東江水域是基本齊全的,這正是東江文化屬完整性串珠型的表現。

  三、 從最古開創之縣城到最新開創之特區

  東江之頭的龍川佗城,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最早設立的縣治,首任縣令就是後來成為南越王的趙佗。這是嶺南列入中國版圖的最早縣治,開創了嶺南古代的縣治歷史,也即是最早開創的縣城,真可謂:珠江東水之首,嶺南古縣第一。

  東江之尾的深圳,是眾所周知的最早開創的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說“殺出一條血路來”的起跑點;而香港則是揭開“一國兩制”史頁、最先回歸祖國懷抱的特別行政區。

  當然,在江頭與江尾之間,在秦代與當今改革開放時代之間,東江沿岸還有許許多多具有開創意義之地,並且會隨著歲月的增進、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增加著,例如:龍川是廣東最早解放的一個縣,比廣州還早14天;河源新豐江水庫是廣東最早建成的最大水庫,新豐江水電站是廣東最早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如串珠越串越多,越串越長;暫停不串,是完整,添加再串,也是完整,不斷添加,不斷有新的完整。可見東江文化的串珠型完整性特點,又是不斷迭進的、增加的、發展的。恐怕這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種特質。

  四、 從原始鄉土文化到最現代文化

  東江文化主體是客家文化,無論從其出自中原的本性,或是在入粵後受土著百越文化的對撞交融,其原始性、原創性相對保持較多的。最突出體現在語言上,整條東江流域都通行客家話,雖然與中原和梅州等地客家話有所不同,而客家話的基本語音補語法始終變化不大,可以說是東江文化保持原始鄉土文化的主要表徵之一。在風俗習慣上,在口頭和非物質文化上,也都有許多表徵,如飲食上的客家菜,文化上的唱山歌,節日時舞花燈或跳馬燈舞等等。自然,這些以東江之頭各縣(龍川、連平、和平、河源)為盛為多。

  東江之尾,在東莞、深圳,這些原始鄉土文化也仍保持著,但卻增添了許多現代文化,甚至開始出現以現代文化為主導的走向,並且開始形成既有東江文化傳統、又有自身文化特點的地區文化格局。尤其是深圳,在辦特區以後,原來僅5萬人的小鎮,經20年開放,成為千萬人口的大市,增加大量外來人口,原有人口僅占很小比例,加之又有大量海外經濟與文化輸入,更促使特區之文化變“特”,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格局:一方面是作為東江文化帶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傳統地域文化特質仍保持著,也即是我在兩篇文化散文《深圳之龍》和《深訓之鵬》中寫的風俗人情尚在;但現代文化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並構成了新的特質和態勢,這即是我在另一篇文化散文《深圳之窗》所寫的“縮影文化”、“袖珍文化”。具體地說,就是由深圳最早創辦的“錦繡中華”(廣東人戲稱“小人國”)園,以及隨後陸續辦的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縮影式的主題公園,還有近年舉辦的高交會、文博會等“縮影”式的文化結構而體現的文化意念和載體。

  這些位於江之尾的現代文化現象,顯然與江之頭的原始鄉土文化有巨大反差,但卻又是頭尾呼應而相映成趣的,不致顯出嚴重對立或相互抵消的現象,而是和而不同、交相輝映。加之頭尾之間的文化,都是既有東江文化總體特質,又有各地不同特點,更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這樣,東江這種串珠型的文化,就是璀燦斑爛的彩色串珠文化,而且是不斷增加數量和色彩的串珠型文化。顯然,這也是客家文化的特點之一。

  五、從山水環境文化到道家文化、時代文化

  整個東江水域,都可以說是如同仙境的山水地理環境,是自然生態最原始最幽美的地方。廣東的名山名水、名景名林,許多都分佈在這水域。如:龍川的楓樹灣湖與霍山風景區,河源的萬綠湖與桂山風景區,惠州的西湖風景區等等,都是如同仙境的山水地理環境,都是山水環境文化的精華之作。

  尤其是博羅縣羅浮山風景區,是嶺南五大名山之一。這裏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造就了天下一流的山水文化,而且造就了崇尚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漢代的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祖師。他在這裏煉丹多年,將道家煉丹術完整化;同時在這裏寫完了他的著名論著《抱樸子·內篇》,將道學理論系統化,從而將道教與道學推上了自成思想體系的頂峰。葛洪為道教文化作出這些傑出貢獻,顯然是與羅浮山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哺育分不開的,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山水環境造就了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和道學思想。

  在20世紀30和40年代,羅浮山還在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作出了偉大貢獻,這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遊擊隊總部設在這裏,指揮了華南地區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東江總隊在這裏按毛澤東軍事思想打遊擊,正就是利用這裏的自然生態環境,山重水複,蹉跎曲折,隱蔽通幽,可以神出鬼沒,進退自如,攻守主動。顯然,這是天人合一的環境與戰爭的戰略戰術相助相成的典型範例,同時也體現了東江文化的天人合一特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必有新發展之特質,如同仙境的環境既可造就欲做神仙的道家,也可造就革命的“神仙”——遊擊戰士,可造就道教的、神仙的文化,亦可造就革命的、戰爭的文化。改革開放後旅遊業發達,遊山玩水,消閒消灑,也是如同神仙般的亨受,是更現代的“神仙”,是現代的旅遊文化、消閒文化、養生文化。可見自然的山水環境文化,是可隨時代的不同而與不同的時代文化結合,從而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色彩的。近年到羅浮山和東江水域的自然景觀旅遊客特多,正就是東江文化尤其具有這種山水環境文化特質和優勢的體現。由此也可見串珠型的東江文化,天人合一的特質和優勢,也有如不斷增加串珠那樣,是隨時代的發展而增加,並且每顆都是有時代光輝的,其所代表的客家文化當然也是如此。

  六、從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到珠江文化、海洋文化

  東江文化的主體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來自中原,史家證實是源自屬於黃河文化的河南;東江源頭在江西,江西主體屬長江文化,從而東江所承的客家文化,主要是經過長江文化薰染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進入東江,屬於珠江水域,自然受珠江文化影響並屬其總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珠江水系直通南海,江海一體,更何況東江水直通虎門出海,也即是既投入珠江文化、又直通海外文化、海洋文化。如此貫通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海洋文化,全仗於其主體是客家文化的緣故。顯然,這也是東江文化屬串珠型的表證之一,同時也表明其具有貫通性的特質和優勢。

  具體地說,由於客家文化原屬黃河文化,儘管經過長江文化的薰陶,入粵後又投入珠江文化、通達海洋文化,但在總體上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特質和風貌,是很值得探究的。這即是其貫通性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與各種文化都易於溝通、交流,但卻不易同化、融合,而是和而不同、兼收自長。前一方面使客家文化從縱向而言保持傳統而又發展,後一方面則使其從橫向而言既保本色而又相容,兩者也可分別說是縱橫串珠形態,是其重要特色和優勢,試從三種現象去剖析:

  一是古代南來文人到東江文化區生活者不少,其中多數是適應的,是有好評並有作為的。例如,秦代入粵任龍川縣令的趙佗,最早施行“漢越雜處”方針,後來治理南越國達90多年之久;漢代到博羅縣羅浮山煉丹寫書多年的葛洪,在此為道教作出重大貢獻,最後仙逝並葬於此;宋代的著名文學大家蘇東坡,雖是被貶惠州,郁不得志,仍按杭州模式,興建惠州西湖、蘇堤,樂觀地誦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甚至攜帶小妾南來,小妾因病逝世葬於西湖之畔,墳瑩至今猶存,可見吟出體現長江文化風格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對東江文化是何等的認同和適應。多數南來名人類似感人事蹟不少,這不正是東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有貫通性的佐證麼?

  二是客家人出海外謀生者甚多,這是東江文化直通海外文化的有力佐證。值得注意的是,歷來出到海外的客家華人華僑,有兩個明顯特徵:鄉音不改,多仍聚會。這些特徵說明,即使其貫通海外文化,並在異國海洋文化之境,也仍保持客家文化傳統和本色,這正是東江文化貫通性體現。

  三是在本地的客家人已經變成少數、外來人口占多數的地方,如東莞、深圳部分城鎮,北方人帶來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來自港澳臺和海外的海洋文化,有似四面大軍壓境,奇怪的是“黑雲壓城”卻“城”不“摧”(唐詩句“黑雲壓城城欲摧”),反而是“黑雲”進城城更堅!正像今天的東莞虎門那樣,儘管已成為領導中國服裝新潮流的世界服裝城,也仍然是保持著東江文化基本特色的城鎮;今日深圳,儘管已是縮影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視窗”,但也仍然是以東江文化為底蘊的現代文化城市,而東江文化在此與諸多文化和而不同,兼收自長,同時各顯神通,各呈異彩,這不正是東江文化既有縱的貫通性又有橫的貫通性的典型寫照嗎?所以,客家文化和東江文化的串珠型特點,還在於其有貫通性的特質和優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2-19 10:42:54編輯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19 17:25 , Processed in 0.0581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