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1405—1433年中國鄭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C·Colonbo)發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Da·Gama)繞過好望角開闢歐洲到印度的東方航綫;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Fernāo de Magalhāes)作環球航行等航海的偉大壯舉,從地理範圍上使分散隔離的世界逐漸變成了聯繫爲一體的世界,人類歷史也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爲全世界的歷史,爲商品貿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條件。
這是1784年由美國丹涅爾·巴駕(Daniel paker)爲首的一群紐約商人合資購買一艘定名爲“中國皇后”號(The Emper of China)的300噸木帆船,于1784年2月22日從紐約啓航,8月23日到達澳門,辦好入廣州港手續,于28日到達廣州黃埔港,航程達13000英里。同年12月返航,于次年抵達紐約。從紐約運來的商品是40多噸的花旗參和一批皮貨、羽絨、棉花、胡椒等商品;從廣州采購運回紐約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等。美國商人從中賺利30721美元。這是中美直接貿易的開始〔28〕。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到廣州貿易的英國商人詹姆士·孖地臣,在廣州購買大量中國茶葉,裝滿在一艘名爲“哈斯西侯爵號(Marquis of Hasting)”船,從廣州起航經澳門開往新南威爾士的杰克遜港(Port,Jackson)。至道光十年(1830年),另一商人威廉·查頓,在廣州購買了一批生絲和茶葉,用“奧斯丁號(Austin)”三桅船裝運駛往大洋洲的賀巴特城(Hobart Town)和悉尼(Sydney)。當時,船從大洋洲返航時,雖然“缺乏適當的回程貨”〔30〕,但畢竟開通了廣州到大洋洲的貿易航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