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039|回復: 8

[學術論文] [转贴]粤语的来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2-14 11:2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粤语的来源
-- 作者:天天台
-- 发布时间:2005-4-14 10:39:22

--

关于粤语的来源,叶国泉、罗康宁教授在他们合作的文章《粤语源流考》中说:“粤语虽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语音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带来的。”

秦汉以来,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交通线来到岭南,并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并保留着他们所来处的中原古汉语。陈乃良先生参考《粤语流源考》的论证,分析指出粤语的流通有三个层次:


(一)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两岸的县市话语为基础,是粤语系统中最流行的主体方言;


(二)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等等,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南宁等地。这些市县的方言与广州话比较,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但语言、词汇仍大同小异,跟广州人用方言交谈,还可以互相通话;


(三)非珠江或西江中游地区,如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阳山、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连南、连山等县市以及广西合浦、廉州、灵山部分乡镇,这些远离西江中游地方的粤语,语言和词汇和广州话有较大差别,广州人难以听懂。


罗康宁教授在《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中论证,封川话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是特有的。罗文研究后的结论是:“正因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是《切韵》以及《切韵》之前古音的保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切韵》之前大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传入封川,并逐渐偏离它原来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一种方言。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


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结果是:粤语是由中原的古汉语传到广信(今封开县)一带,然后在当地保留、发展再向外传播的。直到现在,封川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是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这一点直接说明现在说封川话的封川一带地方就是粤语的发源地。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2-14 3:24:35編輯過]
發表於 2006-12-15 01:34:00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鄧先生的文章!!!
發表於 2006-12-15 02: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鄧先生嘅轉貼文章,學到嘢。
發表於 2006-12-17 18:55:54 | 顯示全部樓層

这里有《粤语源流考》的罗康宁教授的照片

http://hezhi.w11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54&topic=260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2-17 10:58:43編輯過]
發表於 2006-12-17 19:06:16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cache.baidu.com/c?word=%D4%C1%D3%EF%3B%D4%B4%C1%F7%3B%BF%BC&url=http%3A//www%2E5jia1%2Ecom/league/blog/blog%5Findex%2Ephp%3Fgid%3D104645&p=813f835485cc42aa34bd9b790e5d98&user=baidu

转贴自:西南民大粤语社

“粤语形成于古广信”,是我和叶国泉先生合作的《粤语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这篇论文曾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粤语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于《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1996年,省政府参事室等单位在封开举办“岭南文化古都”专家论证会,我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的论文,会后又发表了《粤语的起源地新探》,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论证。现在我扼要介绍这些论文的观点,同时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
粤语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占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封开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从“沿江分布”看早期粤语的中心
?
 ?由于广信地处桂扛、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则可通过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达郁林、合浦诸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枢纽。粤语在这一带形成之后,便凭借江河而向东、西、南扩展,因此形成了“沿汀分布”格局。具体分为六个流域:


?1
.西江——珠江流域?由广信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原南越国的首府番禺。番禺是两干多年不衰的东方大港,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发展农业和商品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因而逐步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信到番禺便成为粤语通行的主要区域。这一带的粤语通常称为“广府话”。


?2
.浔江——郁江流域?由广信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交趾郡也是汉族移民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这一带很早就有粤语传入。这一带的粤语次方言跟广府话接近,可以互相通话。


?3
.北流江——南流汗流域?由广信溯北流江而上,经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地处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为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这—‘带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要道。随着商贸发展,粤语逐渐通行。这一带的粤语保存古汉语音韵较多,但总体看跟广府话差异不明显,基本上可以通话。


?4
.南江——鉴江流域?由广信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这条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因此也是一条商贸要道。鉴江流域占属高凉郡,在南梁、南陈及隋三朝,当地俚人首领冼夫人与太守冯宝共谐连理,奉行汉俚和睦的政策,使汉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广信传入的粤语也就逐步在这—带通行。这一带的粤语吸收了当地土著语言的一些因素,但总的来看,语音与广府话差异不大,基本上可以通话。


?
以上四个次方言区,都从广信出发,通过水路扩展而形成,其音系也就保持着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两个次方言区情况就有所不同。


?5
.漠阳江流域?包括广东阳江市及其所属阳东、阳西、阳春。其粤语次方言通常称为“两阳话”,声韵母系统跟鉴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将它们划为一个“片”(高阳片)。其实,这两种次方言在声韵调组合上有明显的差异,互相之间难以通话。


?6
.潭江流域包括广东江门市及其所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市()历史上称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称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门区。四邑地区距离广州并不远,四邑话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西江在水路上并不相通。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早期粤语的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
?
发展岭南文化必须保护粤语
?1999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宣布:从2000午起,每年的221为“国际母语日”。该组织公布的《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报告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由此可见,保护母语跟保护文化遗产一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


?? ?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人民在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岭南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在发展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粤语的自身价值,必须加强对粤语的保护。作为粤语发源地的封开,尤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
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建立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但一直没有实现。封开作为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粤语馆,收集、积累本地及周边地区粤语的材料,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音现象,例如上面讲过的浊塞音等,将这些不可多得的早期粤语“活化石”保存下来,不仅可以作为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而且可以作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我国古代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發表於 2006-12-17 19: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两位先生的文章是有疑点的。北大在读的博士生侯兴泉(封开籍)就对他们的观点表示质疑。

我才疏学浅,但是也知道“(二)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怀集、新兴等等,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等地的粤语”跟广州话通话是相当困难的。

窃以为,粤语起源于广信的说法并不可靠。

今年研讨会上,刘镇发先生写的文章也质疑罗康宁先生的观点。

發表於 2006-12-22 08: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汉在2006-12-17 11:15:15的發言:

两位先生的文章是有疑点的。北大在读的博士生侯兴泉(封开籍)就对他们的观点表示质疑。

我才疏学浅,但是也知道“(二)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怀集、新兴等等,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等地的粤语”跟广州话通话是相当困难的。

窃以为,粤语起源于广信的说法并不可靠。

今年研讨会上,刘镇发先生写的文章也质疑罗康宁先生的观点。

罗康宁教授认为封川话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唔知道罗先生如何睇壮侗民族的语言呢,壮族等民族的语言中都有浊塞音声母,呢种情况难道系汉语影响左壮侗语不成?

=============================================

转一篇文章:《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李辉
内 容 提 要
马桥文化是三,四千年前太湖流域继良渚文化之后的考古遗址文化,具有典型的古越
族特征.现代上海南郊马桥地区的居民至今仍有许多与史前相似的习俗.马桥地区的独特
方言分布于冈身地带及相邻地区,具有齐全的紧喉浊塞音声母系统,有侗台语族的特征.
在10个侗台语族语种的上千条词目中找到了126个语音语义都与马桥话相近的词,比对字
词之间存在着颇为规则的语音对应规律.这些字词都是语言中不易借变的成份,很可能是
古越语的痕迹,在马桥话中占10%左右.与台湾原住民的3种语言比对也发现了50多个对
应词汇,并有较固定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估计,侗台语族,古马桥话,原住民语言或许
是三类都源出于原始台语的亲属语言.推想若然,马桥话之类特殊汉语吴方言就成了西部
侗台语种和台湾原住民语种之间的桥梁,对之深入研究将有深刻意义,并可能对南方人群
源流和东南汉语方言的成因有重大启发.




一,马桥悠久的人类定居史
马桥这个地名在考古学界是不陌生的.上海南郊马桥镇发掘的马桥文化遗址是覆
盖于著名的良渚文化层之上的三,四千年前的印纹陶文化遗址.马桥地区位于两江
入海口自然冲积形成的堤坝——冈身地带之上,地势较高而无水患,所以自古以来
就有人类定居.良渚时期之前,约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在马桥也有分布.虽然研
究者对三个时期的文化差异原因争论不休,对马桥文化是否良渚文化的退化继承,
抑或是浙南闽北传入的外来文化观点不一[1,2],但是马桥地区人类居住的历史从未间
断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良渚文化时期,马桥作为一个滨海的平民定居点,就与良渚中心的上层贵族有
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1].在良渚文化衰亡之后,马桥地区就不再受其影响,回复了平
民的自然生活方式而形成马桥文化.一个十分惊人的现象是,在马桥地区,从良渚
时期就存在的墓葬方式——棺木不挖坑埋葬,而是于野外构筑草屋安放的"干栏葬",
李辉: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LI Huiaic Background Vocabulary in Shanghai Maqiao Dailect
16
直到解放后推行火葬前,还丝毫未有改变.仅有少数外来移民家族才有土葬.另外,
马桥人的独特装束,身穿褶裙,腰束方巾,顶戴头帕的式样竟与贵州的布依族酷似.
马桥地区的巫师 Sezzo 的未能破解的深奥咒语也使人觉得匪夷所思.这一切都暗示
着马桥地区的居民有可能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土著人群,
故至今还保留有许多汉文化传入前的土著文化传统.在第三届汉语语言学国际会议
的主题报告中也说道:"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是,有人相信处于江浙地区距近四千多
年以前的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与今天的吴语使用者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3]



二,马桥方言的特色及其分布
马桥的先民有着相当高的生活生产技术,当然是有独特的语言的.文字是传达和
保存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由于书写在丝帛竹木上而随时光消逝腐烂无存了,但在
陶器等物品上却遗留下了一鳞半爪.马桥发现的良渚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 8 个"文
字",相连的亭林发现了2个[4].这些已明显不是图画的符号必与遥远年代的马桥语
言相关联.古代马桥语言的勾勒显然是件十分困难的工作,甚或说是无从下手的.
或许只有从现代的马桥话的研究中我们才有可能窥豹于一斑.
虽然马桥话这一概念从未有人提出过,更不论作专门研究,但是包括马桥话在内
的华亭方言的研究工作却已开展得相当深入了.钱乃荣曾对与马桥相邻的奉贤地区
的方言作调查,发现当地方言有很齐全的缩气音系统,包括
( , , , , v , m , n , l , , , b , d , )[5],整个音系与布依语很像[6].
缩气音是侗台语族的发音特色.郑张尚方对缩气音 b, d在吴方言中的分布作过调
查,发现浙南山越故地和上海南郊都有分布,并认定这是古越族语言的底层,但对
上海的缩气音来源未能定论[7].许宝华等画出了 b, d在上海地区的分布范围[8].无
论如何,上海南郊方言与侗台语族有丝丝缕缕的相似迹象是研究者的共识.
缩气音是发音系统中相当固执的成份,在有缩气音的语言里很难舍弃.侗台语族
中仅偏远的德宏傣语和侗语把缩气音弱化得几近于无.在上海南郊各细微差异的方
言中,缩气音的保留种类也是很不一,由这些音的保留数目来划分方言,可以看到
由内到外缩气音由多到少的变化趋势,而马桥话位于这些区域的正中,保留缩气音
种类最多(见图1).

琼台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 海口2001年10月
17
图1. 同音线划分的马桥方言区的分布示意图(界线内存在线上所标音素)
图中划出的保留全部13个缩气音的区域,西至松江区车墩镇,东至奉贤金汇镇
马桥



v
m
n
l


b d


b
d

m
n
l



v
李辉: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LI Huiaic Background Vocabulary in Shanghai Maqiao Dailect
18
及青村镇边缘,南至松江叶榭镇乃至金山亭林镇边缘,北到北桥镇乃至松江区新桥
镇边缘.此区域内部除了发音完全一致,在词汇上,语法上都几乎没有差别,所以
应是一种无法再划分的最小方言单位.这个区域就是马桥话的分布区,区域内估计
有不到20万人.
在词汇方面,马桥话内部的人称代词(你,我,他等)是一致的,与区外的则不
同.这很容易使操马桥话的居民产生明确的认同感.此外,马桥话与其它吴方言一
样有着未知来源的词汇.这些词汇的数量也是大致像图 1 中的示意那样由内而外递
减的.钱乃荣列举过上海话中一些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来源根据的字[9].这种字词在马
桥话中尤甚,许多词素甚至是多音节的.而有些字虽然在《集韵》之类的书中找到
了本字,也并不能说明就是汉语,也可能是像方块壮字,方块侗字那样的为书写越
语词汇而造的"方块越字".郑张尚芳研究过少数几个吴方言特殊字,认为来源于古
越语.而马桥话的众多特殊词汇属侗台语族词汇的可能更大,故而很有必要与侗台
语其它语种进行比对研究.

三,马桥话中的侗台语族词汇
我们知道,在某语言受其他语言影响而发生变异的过程中,语音,语法,词汇的
转变难易是不一样的.语音是最难发生大变化的,但细小的变化易发生,而大变化
发生以后也很少有原语言痕迹.语法很容易受影响,转变以后也很少有痕迹.词汇
则很特殊,借词是很寻常的现象,然而即便大量借词,原语言也还是会留下大量的
词汇.各种词汇由于使用频率不同[10],使用场合各异,影响句意强弱有别等各方面
性质的不同其转变速率也不同.自然,使用频率低,对外交流不用,不太影响句意
的词汇更可能是原语言词,反之则多会是借词.马桥话中特殊词汇多是使用频率低
的特殊动词,天象名词等,内部用的农作,私生活,感受等,不太影响句意的代词,
连词等词.所以这些更应是古代马桥话的遗存,马桥人有可能是本来就说古越语的,
而不是外来汉人借用古越语.
在《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11]中列出了壮语,布依语,临高话,西双版纳傣语,
德宏傣语,侗语,仫佬语,水语,毛南语,黎语(下简称壮,布,临,傣,德,侗,
仫,水,毛,黎)的2402条词目,把马桥话与书中各语进行比对,剔除近半的侗台
语族与汉语明显一致的"金银铜铁"之类的词汇,发现了126个词汇相似甚至相同.
这说明马桥话中底层词汇的遗存量接近10%.有些词汇甚至上海市区方言中都存在.
本文将这些词汇列出,以期望能有严谨的学者对它们去伪存真.但马桥话与其它侗
台语种颇为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使我们更倾向于它们非汉语来源的观点.局部的语
音对应规律在各种亲属语言间是最常见的现象[12],这种规律在一定期间一般非常严
格,但过了一定时效受外来因素影响就会出现例外.马桥话在整个汉语吴方言中只
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它的发展自然基本决定于整个吴方言发展规律,因而出现了元
音短促,鼻音韵尾简单,入声韵尾单一等吴语基本特征.这些是马桥话与其它侗台
语种的语音对应规律产生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把 126 条词目以各种对应规律分类
列举.每词目前条为侗台语族词,中为马桥话,后为汉译.

琼台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 海口2001年10月
19
1. 韵尾简单化,缺失,甚至变为入声.
在吴方言中没有侗台语族的 -m ,- ,-i , -u
等韵尾, 所以马桥话中把
-m 往往变成 - 或-n ,或者索性不要韵尾,有的甚至改成了入声韵尾.
-m , -n 变成 -
tam33 (壮) t 354 跺 kam11 (傣) ka 354 撑住
fa n31 (水) f 55du53 鼾 tsam13 (水等) tsho 53 低头
am21 (壮等) p 33 ha 42 (游)玩
韵尾缺失
va n31li55 (壮) a 31li33 尚;还 ve n55 (壮) ve 55 悬挂;吊
tsai55 (壮) ts 42 犁(地)l i55 (傣) lu354 山(地名用)
tha 55 (傣) t 354 坑 xun 55(傣) ha k55(壮) x 55l 53 官
hai21 (壮) ha53 污垢 m u53 (侗) na55mo53 蝌蚪
za n11 (布) hy55z 53 房子 pai21 (壮) p 42fu53 趟;次
ka i13 (傣) k 42 靠拢 la m33 (壮等) l 42 拴(牛)
f 13 (傣) f 42 摆动 tsam33 (水等) ts 55 低头
a 33 (布) ha55tsa53 能干 ( a i42) a i42 (壮) a 354 很
tjeu44 (毛) th 42 爬
变为入声韵尾
lo 21 (壮) l 33 下(雨) sa 33s u53 (侗) se 33zo55 11 巫师
kem55 (壮) t i 33ku53 腮 t e31 (布) t i 55 hi 55 集市
kam33 (壮) khe 55 按 pleu55 (壮) p 33 搬
kau33son213 (临) kh 55t o 55 瞌睡 wen55 (侗) ve 33 倒(水)
t 11 (布) d 55 端 tha i55 (傣) the 55 耘
ka u11 (布) kua 55 裂 ta55j 55 (傣) te 55 眯
peu55 (水) p 33 a 42 (游)玩 lom24 (壮等) l 33n n35 陷
tom13 (傣等) tho 55 煮(肉) a i42 ( a i42) (壮) 55 很
tam31 (布) thi 55dzu55 光(说不行)
2. 入声单一化.
上海地区的方言中入声都简化成- 一种,所以侗台语族中的 -p , -t , -k
都变成了马桥话中的 - .
that55 (壮) tha 55 跑 d k33 (临) dj 55 摘
p t35 (布) pha 55 折摘 kak55 (傣) k 55 (ts 55嘴) 结巴
s 21kek33lek55(临) k 55l 55ts 33膈肢窝 ap33 (傣) a 33(s 53鳃) 鳃
l k33ke21 (壮) l 33su 53 茄子 nat33tu 33 (壮)na 33t 42 豆子
s p33 (布) s 33 戳 tok55 (壮等) d 55 丢
tsuk55 (临) t h 55 (针)扎 tat51 (傣) the 55 烙(饼)
k t51 (傣) k 33 搂 ap12 (仫) e 33 抿(嘴)
fat55 (壮) ve 33 泼(水) luk33 (傣) lo 33 起(床)
tw t55 (仫) ts 55 亲吮(小孩)kjuk55 (壮) ko 55 漱口
it35 (水) j 33 摇(木桩) ap55 (侗) e 33 扎(猛子)
tit55 (傣) d 55 粘(住了) to t35 (壮等) d 55 (鸡)啄
lok55 (临) l 33 往(北走)
李辉: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LI Huiaic Background Vocabulary in Shanghai Maqiao Dailect
20
有些入声韵尾也会丢失,也发现少数非入声词出现了入声韵尾.
pok53 (水) pu42 蹲 tsap55 (临) ts 53 砍(骨头)
up55 (壮等) a 53 亲吮 ta51 (傣) the 55 抹(药)
jo53 (水) ja 35 欺骗

發表於 2006-12-22 08: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3. 紧喉程度加深,不缩气的声母变为缩气声母.
马桥话中紧喉的习惯很倔强,在念汉语字时也往往把清辅音念成缩气音,
所以原本不缩气的声母往往会变成缩气声母.也有可能是侗台语族放弃了原本
缩气声母的字.
tup33 (壮) d 55 捶打 tap33 (壮) d 42 蹬
pja i55 (壮) b 42 走 pjo35(布等) bj 53 喷水
ton24 (布) d 53 骟(疑汉语) tit55(傣) d 55 粘
to t35(壮等) d 55 (鸡)啄 tok55(壮等) d 55 丢

4. 舌位相近的音转变.
发音时舌位相近的声母往往会混淆而换用,比如 - ,j- 和 - , - ,
h- 和 - ,t- ,ts- ,t - 和 s- 等等.
ip42 (壮) j 55 缝 ap55 (仫) e 33 拥挤(疑汉语)
bj t55 (水) j 55 拧 in24 (壮等) hi 31 (头)痛
in53 (仫) i 53 痒 ha 33 (傣等) a 55 折(断树枝)
tsi33tso33 (德) tsh 55s 55 赶快 dei24 (壮等) tsai55 好
ba n24 (壮等) a n354 村


5. 几乎无变化.
有些词汇的发音几乎是相同的,或只有极细微的变化.
tshja12 (仫) tsha55 (撕)纸 the 44 (仫) th 53 闻
di24t ai11 (布等) t hy42 美 jin55 (傣等) ji 42 凉快
jai51 (傣) jau33d i42 蝉 t on24tu24 (布) t h 55t 33 门栓
tso55 (傣) t 354tsh 33 匙子 to 21 (壮) t 53 堆(量词)
ju 21 (壮等) ja 354 烊(疑汉语) zo31 (布) kh 55su55 知道;以为
pha 35 (黎) pha 42 拍(桌子) t 21 (临) thi 42 剩下
ta33 (壮等) t n354 河 s 33(临) h 33(傣)s 55 ( 53沟) 洞;沟
kon13ma 51(傣) ma33mau33 陌生人 ta33 (布等) ta42ta42 (外)祖父
m 31 (布) ma55ma53 乳房 lu21lu n21 (壮) lu354 斗
du 55 (临) do 55 女阴


6. 构成合成词时的变化.
在马桥话中的一些合成词构词时会产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前后两个音节与
侗台语种正好位置相反.
琼台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 海口2001年10月
21
thau53tsa 33 (德) ts 55 d 5
5
吵闹 ( y42雨)m n 55ho33 毛雨
tu 11k p35 (布) k 33 d 53 泽蛙
hun24m n35 (布)
f n24mon35 (壮)

这可能是为了符合马桥话的连续变调而进行的倒装.
更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拼词",即一个合成词由汉语词汇和台语词汇各取部
分音节组拼而成.有时部分音节和拼词意义相同,有时语义稍有变迁.
mo55lo35 (壮)
lap35mo35 (布)
mut12lu24 (仫)
( u42雾)lu 31 雾(疑汉语"露")
pu 53 (侗等) po 42(z 354尘) 灰尘
x n31 (水) (zan35场)x 31 地方(疑汉语"所")
m11 (侗) (vu35户)t 33 处所(疑汉语"宕")
lin11 y44 (仫)
z k24t a 31 (布)
(lin35邻)s 33 邻居
la k53ti33 (水) do 55 (n 53囝) 小孩
pou42ka24ta 55 (壮) ( a42矮)p 55 su33 矮子
pu24ta31 e (布) (t ha55斜)pa 55 ( j 33眼) 斜眼
pou42 21nuk33 (壮) (lo 35聋)ba 33 聋子
be 55l u33 om (临) 55 su55 ( b 33背) 驼子
lu21kjau55 (壮) (t 42头)lu 53 发旋
kon13 (傣) (d 354臀)ko 33 屁股
mau11ho35 (布) (t i 33膝)m 55 t 354 膝盖
lu21f 21 (壮) f 53(t i33箕) 箕形指纹
t 24t 24 i42(仫) d 55 i55 (pu33脯) 鸡嗉子
ku 121 (仫) k 33(ma 55蜢) 蚱蜢
kha53tshai53 (黎) ( 55丫)tsa 53 树枝
la55 (傣), to42lap55 (壮) ( 53晏)l 42 晚上
h i51ta i55 (傣) (t i 55渍)ta 55 痕迹
kh a n44j 11 (仫) (th 55忝) j 53 害羞
n24 (壮) a 42(pi 33凭) 允许
tu 44 (毛) (v 35浑)th 53 混浊
d n24ka 24li 55 (壮) ( y 33月)ka 354 月晕
hen21ta33 (壮) ( ba 55浜)th 53 河岸
ke 55nia55 (临) (ti35田) 33 田埂
拼词现象应该是双语时期的遗迹.马桥先民或许曾并用过古汉语和古越语.
为了交流时越人与汉人都能明白,常同时间用汉语和越语.春秋时越国上层也
是这样用的,《越绝书 维甲令》就是典型一例.后来间用的词就并成了一个
词.对这一现象深入研究可能有更重大的意义.
还有一些词汇与以上10个语种都不一致,可能有其它来源,或其它语种已不再
使用的古越语词.台湾原住民被认为与古越族有很深的渊源,他们的语言受汉语影
响较小,所以我们把马桥话与几种原住民语言作了比较.

李辉: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LI Huiaic Background Vocabulary in Shanghai Maqiao Dailect
22

四. 马桥话中与原住民几种语言对应的词汇
台湾原住民的许多习俗与史籍记载中的古越族十分相似.和现代的各种原住民语
言一样,史载的古越语也是胶着语[13].虽然原住民各支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台湾语
族(除雅美语),但与同语系的马来语族除了同为胶着语之外,相似之处极少.侗台
语族的语言虽是孤立语,但它们由胶着语转化为孤立语的历史并不久远,应晚于与
原住民分离的时间.所以原住民与古越语可能同样很近[14].
马桥话与原住民Paiwan[15],Amis[16],Bunun[17]三种语言的词汇的比对由于原住民
语言可稽的资料贫乏,在此仅能列出50多个相关词目.这些词目在马桥话与原住民
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对应规律.这些规律是多音节词变成单音节词的自然
反应,即音节省略的方法.下面先讲Paiwan语.

1. 仅保留部分(重音)音节.(斜体为保留音节.)
m u a354 啃 t alajan (tson 42种)lja 33 种子
t i ki il z 35t i 33 蟋蟀 va ava an[b 33 ha 42] 53 玩具
birits tsa55 撕 t muktuk d 55 啄
sad sad jau33d i42 蝉 p tsa i tsha 55 大便
mats kas kua 55 裂开 map lu p 354 满;溢
minatu tho 55 沸 sa ut u t h 53 恶(人)
malupi (l 42懒)ph 33 懒 mi jan ja 35 虚假
2. 通过前后音节反切合并成一个音节.
t a i t t i42 (镰)刀 s a s sa53 砍;锯
k avi ri t i53(马桥话无ki)左 i i l a ja53 躲
但同时也有把一个音节分成两个的反例,如(sun s nun 你).
3. 一些难发的双元音变成鼻音.
t au t a 55 刚才 tsuai tsha 42 久远

4. 一些词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a n a 33 55 我(疑汉语
"我侬")
ritsi 55tsa 53 树枝
mut mut ma55ma53 奶 ai 35( o33话) 语言
awi 33v 35 情愿 at ud ai t ho 55z 55 蚯蚓(疑汉语)
lasaras l 33su53 茄子 ulu khu55la 53 头
sata d sa55tu53 困;累 ivu i33vu35(j 33吆) 大叫
m t p (s 33水)m 55t 33 潜水 it u ut u u ( 35圆)l 55t h 33 圆(疑汉语)
matsa u [ma354] hia42tsa33 聪明

5. 在人称代词数,格的变化形式上,马桥话也与 Paiwan 语有着相似之处.比
如单数变成复数,Paiwan 语在前面加上 a (mad u 他 → amad u 他的),而马桥话
琼台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 海口2001年10月
23
则在后面加上a (s 33 i35 他 → s 33 i35ta53 他的).主格变成所有格时,Paiwan语
在后加 a (sun 你→ nisuna 你的),而马桥话也是在后加 a (s 33no 35 你→
s 33na35 你的).
Amis语没有s,z,ts,dz等音素,代之以 , t ,故可把 , t 看作 s,z,
ts,dz等音素.马桥话与Amis语比对可以看到与Paiwan语同样的对应规律.
1. 保留部分(重)音.
ma ru h ma53 坐 fa lah fe 55t 33 丢失
a nu aw ni 35s 33 马上 a kha ta la ka55l 33 所以
amamukut k 354 蜷缩 ma au mah a 55 播种
matu ulaj la35ji 53 寂寞
2. 前后反切.
t k k d 55啄 h li p h 55大口吸
( ual s t 话)可能是拆分音节的一例.

3. 双元音变鼻音.
futi 睡 f 55tu53 鼾 khurkhur kh 53挖
ma aumah a 55 播种
4. 变化很小.
a ik 打扫 a55 i31 脏 akhala s 55ka55la53 以致于
fasfas ve 33 泼

Bunun 语 同 样 有 以上的对应规律.如( ubun bu42 孵疑汉语),
(han iap ia55tsa 53 能干)是保留重音,(a ik 扫帚 a55 i31 脏),
( aitia s 33 i35ta53 他们)是几乎相同,而( u s 33nu35 你)则可能是音节拆分.
值得注意的是 a ik 一词同时存在于马桥话,Amis 语和Bunun 语中,意义却分别
是"脏","打扫"和"扫帚".可见此词在三种语言中本义是一致的,只是引伸义
不同.在Paiwan语中出现了上海人十分熟悉的satu(累),l su(茄子)等流传甚
广的马桥话词汇,所以马桥话与原住民语言可能存在的关系是可以理解的.
原住民各支的传说中有许多说明了其与大陆的联系[13].Paiwan 人就传说自己
是从大陆上来的.而 Amis 的意思就是"北方来的人"(上海位于台湾西北),他们
传说古代洪水泛滥(良渚水患 )以后,有俩兄妹乘臼漂流至高山而繁衍出Amis人.
在考古发现来看,台湾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发现的印纹陶,黑陶和有段石石奔 都与大
陆东南海岸文化相符,是古越族先民特有的器物.所以原住民各支可能是从古越族
分化出来的,或者古越族是其族源的重要组分.那样,马桥话与原住民语言的相似
之处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 马桥人与马桥话来源的推断
古越语留下的资料极少,著名的《说苑 越人歌》是极少数的大段古越语[18].
其中有些词仍留在马桥话中,如"滥"( lamh 晚上)就是马桥话 53l 42 的 l ,"兮"
李辉:上海马桥话的台语底层词汇 LI Huiaic Background Vocabulary in Shanghai Maqiao Dailect
24
( i 这)应即 33 ,"昌"( ho 语气词)即是 a 33 , "缦"(man 村)即是 a n354 ,
"渗"(s m 玩)即是 p 33 a 42, "堤"(di 小孩)即是
do 55n 53, "予"(rja
何)即是 ja 35 .在《越绝书 维甲令》中"稽(上声)"意为"刀",在马桥话中解释
为"镰刀".这些例子说明马桥话有可能与古越语有关.另外,马桥地区还有些独
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比如不论木鼓,皮鼓都称为"铜鼓",虽然马桥未出土过铜鼓.
我们知道铜鼓是百越民族特有的器物,在他们政治,军事,社区生活中起着很大作
用.又如把翻地称为"石奔 "地,可能暗示着古代马桥人用"石奔 "进行农作.这
种种证据都表明马桥人很有可能是古代越族的直接后裔.
在本文列出的词目中,有些同时存在于马桥话,原住民语言,侗台语族语言
三者中,如"能干","鼾","啄","泼","虚假/欺骗","沸/煮","裂","茄子",
"蝉","奶/乳房","撕","树枝","蟋蟀"等.这说明原住民语言与侗台语族还
是存在同源成份的,只是因为分离时间较长而数量相当有限.如果进一步的证据证
明马桥话真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侗台语族,马桥话,原住民
语言这三类语言可能是同一种语言(原始台语)分化出的三支,原住民语言是东支,
现代侗台语族是西支,而古代东部越语以至马桥话则是中支.马桥话和侗台语族一
样,几千年来不断受汉语影响,向汉语借词而逐渐丧失原来的面貌.侗台语族的汉
语借词(有些也可能本即同源)已迫近总词汇的一半,而马桥话则不可避免更多的
借词,而达到了90%左右.图2示意了马桥话发生的可能状况.




















图2 推测马桥话与其它语类的发生关系图
如果此图成立,则马桥话等汉语东南方言中可贵的语言化石是维系原住民语言
和侗台语族语言关系的桥梁.对这些方言的深入研究对中国乃至东南亚语言的源流
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原始台语
侗台语族
高山族
语言
汉语
马桥话
古越语
琼台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 海口2001年10月
25
最近几年普通话推广的力度加大,使马桥话等方言的汉语借词速度急剧加快,
相信不久以后本文中的许多词汇将不再出现于马桥话中.所以对其研究(至少是收
集整理)的任务是相当急迫的.除了本文中的词汇外,马桥话还有大量特殊词,如
t i53lj 33(篱笆),t i35lj 33(翅膀),z 35v n33(悔不该),m 35s 33(苗),th n55 hjo 53
(铺张),su55dza 55(看护), v 55(淹),( i35耳)m n33(耵聍)等等,都未找
到其来源.另外,马桥巫师代代相传的古怪咒语,有可能是较直接的古越语.这些
无须多说都十分值得研究.
本文源自于田野考察的初步印象,对同源词的研究也决不能只限于不成系统的
比对,必须进一步找出马桥话和各种相关语言之间的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而后考
证这些同源词的真伪.希望在深入研究如马桥话之类的可能源于古越语的方言之
后,我们有机会对古越族和古越语有更多的了解,对汉语东南方言的形成,中国各
民族的源流尤其是台湾原住民的起源有更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黄宣佩.良渚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浙江学刊.100(5):13-14,1996.
[2] 林华东.良渚方国与古史传说[J].浙江学刊.100(5):23-25,1996.
[3] William S-Y Wang(王士元).The Ancestry of Chines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5(Mono8):9
[4] 汪遵国.良渚文化:东方文明之光[J].浙江学刊.100(5):12-13,1996.
[5] 钱乃荣.奉贤东西乡的语言同言线[E].见:李振麟.语言研究集刊I[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97-308.
[6]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10.
[7] 郑张尚芳.浙南和上海方言中的紧喉浊塞音声母初探[E].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语研究室.吴语论丛[C].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88, 232~237.
[8] 许宝华,汤珍珠,陈忠敏.上海地区方言的分片[J], 方言.1993(1):14-30.
[9] 钱乃荣.上海方言俚语[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2-271.
[10] 潘悟云.语言接触与汉语东南方言的形成[E]. 香港语言接触圆桌会议论文集[C],2001.
[11]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五室.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
[12] 岑麟祥.论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语音系统研究[E].《民族语文》编辑部.民族语文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22.
[13] 陈国强.台湾原住民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 陈康,王德温.从语言探索原住民与古越人的渊源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6):67-72.
[15] 陈康,马荣声.原住民语言简志(排湾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6] 曾思奇.台湾阿眉斯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17]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18] 韦庆稳.《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E].《民族语文》编辑部.民族语文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3-46.

?

發表於 2006-12-22 08: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究粤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的同时,唔可以唔研究壮侗民族的语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3 08:42 , Processed in 0.0631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