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162|回復: 0

[民風民俗] 源远流长的韶关民俗文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1-27 18:4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szb.sgrb.com/html/2011-12/03/content_66134.htm



源远流长的韶关民俗文化


韶关日报记者 李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韶关作为南粤门户、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道素称为内陆通往沿海的「丝绸之路」,珠玑巷则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长期以来形成了别具特色、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

    韶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节庆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在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农业生产民俗。


    节日习俗:

     庆贺团圆迎来好运

    据老一辈的人说,在粤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送「灶君」,俗称「小年夜」;腊月二十五日称为「人年」,农村敲锣打鼓、清洁卫生,迎接新年。

     除夕那天,人们迎「灶君」、贴春联、挂灯笼、点明灯,全家吃「团年」饭。外出的人要设法赶回家,庆贺团圆。同时,按照惯例,所有人都要洗澡,驱除晦气,换来好运。

     除夕那天,习惯上是要守岁的。人们按《通书》记载的吉利时辰与方位,设置供案,燃放鞭炮,给小孩压岁钱,迎春接福。年初一,穿新衣,放鞭炮,这一天吃斋。年初二,开荤。从初一到初二,不扫地。年初三,称为「送穷日」,人们把垃圾送到路口,焚香烧纸,把「穷鬼」送走,这一天忌串门和探亲访友。初五,称为「出年」日。初六以后,农村准备春耕。春节期间,各地舞狮队、纸马班、春牛班等文娱团体四处活动,闹到元宵才结束。所得「利是」钱,除留下一定的数额作为明年的活动基金外,其余欢宴一餐,俗称「杀牛」、「杀马」。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叫「灯节」。人们除了吃糯米汤圆外,不少地方都有闹花灯的习俗,称为「庆灯」。在农村,上年「添丁」的人家,要置备花灯,送到宗祠悬挂,并组织评比奖励。参赛各户悬挂花灯时,敲锣打鼓,吹奏八音,燃放烟花,鸣放爆竹,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在曲江等地,「添丁」人家还有交纳「人丁」钱风俗,供族人设宴庆祝,否则,新生男儿不得进人祠堂。

     清明这一天,粤北城乡都有上坟扫墓的习俗。过去,不少地方联宗祭祖,农村还有做艾糍的习惯。如今,除给自家先人扫墓之外,一些机关、学校、团体还组织干部、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按农村习俗,家家杀鸡买肉,做裹蒸粽;门楣悬挂艾篙菖蒲,居家墙脚撒洒石灰;小孩子脸抹雄黄,腰挂香囊。近河的城乡,多数还有划龙船、赛龙舟习俗。南雄县城和珠玑巷有地方特色极浓的文体活动,如游龙船、唱龙船歌等等,有「端午大过年」之说。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不论城乡,一律吃团圆饭。晚上,吃月饼、吃柚子、炒水螺,一家人边吃边赏月。在仁化县石塘等地,中秋夜妇女齐集迎月姐,唱《月姐歌》,不准男人参加。各地以月饼为礼品,亲友之间互相馈赠,节日气氛更浓。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粤北城乡各地都有做糍粑、加菜和登高的习俗,一些地方还曾有「暖花」的习俗。年满三岁的儿童,男孩当做红花,女孩当做白花,就在这一天,要到王母娘娘庙祈福,称为「进花园」。儿童年年都要到「王母娘娘」庙「暖花」,直至年满十六岁,再去「王母娘娘」庙酬神还愿,称为「出花园」。

     冬至节,粤北人又称为「过冬」,冬至后十日即为阳历新年。粤北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不少地方酿冬至酒、腌冬至肉、腊冬至鸭,别有风味。有的地方,女孩长到十二三岁,要在冬至日穿耳洞、戴耳环,并开始梳辫子,称为「出幼」。


    饮食习俗:

     味道独特颊齿留香

    粤北人的节日饮食种目繁多,有团年饭、开牙饭、过年糕点、炒米饼、炒米、番薯片、芋头片、年节食品等。

     团年饭:每年除夕之夜,城乡人民都有吃团年饭的习惯,有酒有肉,菜式多样。外出亲人也尽可能赶回,阖家欢乐,喜庆团圆。

     开牙饭:按过去信佛者的惯例,春节(年初一)吃素,俗称「开牙」。现在吃斋的人已经极少,此俗逐渐消失。

     过年糕点:每年春节前,民间有自制过年糕点的习惯。较有地方特色的,有炒米饼、炒米、油炸番薯片、芋头片等。

     年节食品:粤北农村几乎月月有节。山区农民,大多数会自做豆腐、糍粑等,其中特有粤北风味的糍类有8种:油糍、灰水糍、艾糍、饭焦糍、白水糍、芋头糍、蕉叶糍、灯盏糍。

     粤北野菜:过去山区农民种菜不多,常采马蹄基苗、耳环菜、山苋菜、地黄菜等作为蔬菜。每年春天,还可采摘黄狗头嫩枝苗,煮熟以后,放置山坑水中浸漂数日、晒干,称为「蕨菜」。

     南雄的米糕与状元糕有一段故事。相传,明弘治年间,伦文叙赴京考试,路过大庾岭时吃了南雄米糕,后来中了状元。于是,民间就把这种米糕称为「状元糕」。南雄状元糕以糯米粉、杏仁粉及白糖调和而成,每块像手指般大小,印有「吉祥如意」的字样,香甜可口。另有一种南雄炒米糕,也很有名。先把糯米蒸熟晒干,然后爆炒松化;再将白糖煮到起丝,和炒米混合、压扁,切成整齐的小块即成。


    生产民俗:

     科学合理不误农时

    粤北人除了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外,还有农时节令生产习俗,这种习俗不仅可以合理安排农活,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还有庆贺丰收和娱乐的成份。

     粤北农民依照农历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有的农谚要求人们不误农时,如:「立春早打算,惊蛰动犁头。春分好浸种,谷雨快莳田」;「春分不浸种,大暑禾不熟」;「小暑小禾黄,大暑满田光」;「插田到立夏,插不插都罢」;「莳田到立秋,莳也丢不莳也丢」;「立夏禾,不够喂鸡婆」;「立秋禾,饿死两公婆」……如今,提倡科学种田,推广农业新技术,出现了许多农谚。如:「科学种田,越种越甜」;「昔日惊蛰动犁头,今时耙田闹纷纷」;「秋日青椒春季收,温室育苗四季绿油油」……将农事谚语化,既让人过目不忘,又颇具科学性。

     在农事活动习俗方面,粤北人也安排得颇具地方特色,如早出晚归习俗,是指在平原和丘陵地带,农民广种薄收,常常赶抢季节,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农谚有:「人睡天光,田地丢荒」;「披星戴月勤而快,早起三朝当一工」之说。

     亲朋帮工也有这样的习俗,他们为了抢季节,「亲帮亲,邻帮邻」,约定俗成,不计报酬。不论耕田建屋,事主打招呼,亲朋赴约,只招待茶饭,就能得到众人的帮助,形成良好的风尚。春种田基豆习俗是指山区农民,在田基上种黄豆、绿豆、菜豆等各种豆类,这既能充分利用土地,也便于管理。

     打横塘习俗:是指不论谁家的鱼塘,只要塘主干塘捕鱼,渔具收拾停当以后,群众便可下塘捉鱼摸虾,塘主不得干涉,俗称「打横塘」。

     捡摘油茶习俗:是指山区农民自种油茶,每年霜降之前就要采摘收成。到了霜降那天,任由群众上山捡摘,山主不得干涉。

     耕牛是农民的一宝,人们爱牛如命成了一时之佳话。于是,每年春节,农民不放牛出栏,而是用稀饭和青草喂食。年初二那天,放牛出行时,喂以黄酒、鸡蛋与油糍。南雄、始兴等地的农人还要在牛尾绑上小鞭炮,燃起来与牛嬉戏,好不热闹,惹来不少人的围观和喝彩。

     粤北民风民俗在千百年的流传中长盛不衰,历久弥香。

     (本文参考《粤北民俗大观》 特此说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19:41 , Processed in 0.073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