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28|回復: 0

[族群溯源] [轉貼]宋都珠玑巷粤港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2-1 21: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 作者:李乔
????在广东、香港人心中,南雄珠玑巷是一块神圣的地方,因为在很多人的家谱中都记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那里迁来的。追根溯源,南雄珠玑巷由北宋都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移植而来。北宋末年,宋室南渡,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遂以故都的一条巷名称自己的聚居之地。

????北宋都城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它位于豫东平原、黄河之滨,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战国属魏,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迁都于此,称大梁。自战国时代的魏国起,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以及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此,属“七朝古都”。

????魏都大梁

????见证魏姓诞生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武侯时,继续拓展文侯的事业,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使魏国初具霸主规模。为了巩固霸业,加强同中原诸国联系,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西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这也是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当时的大梁城东西长达10里,人口30万,是与秦都咸阳、楚都郢城、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齐名的大都城,可谓中原“万家之都”。惠王二十七年(前344年),逢泽(今开封市东北)会盟,魏国盛极一时。魏惠王自恃国力强大,不断向外用兵,这使魏国逐渐走向了衰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后,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挽救不了魏国覆亡的命运。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亡国之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4位的魏姓。魏国从立国到灭亡,历8位君主、220年,其中有6位君主定都大梁,大梁作为魏国国都存在了将近140年时间,因此,今河南开封应为魏姓的得姓之地。

????在魏国建都大梁之前,曾有大禹后裔被分封在今天开封这块土地上。商汤灭夏,大禹之后封于杞(今杞县及开封县陈留镇一带),此后杞国“时封时绝”。武王克商之后,再封禹后东楼公于杞国故地。《史记·陈杞世家》载:“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裴 《集解》说:“杞,今陈留雍丘县也。”雍丘为杞国都城,秦置雍丘县,治所在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夹在宋国、郑国两国之间的弱小杞国屡屡遭到强国欺凌,民无宁日,国祚几绝,无奈之下,杞国只好从世代居住的雍丘向东迁徙到山东境内。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所灭,子孙分别以杞、楼、娄为氏,其中娄氏为当今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陈留著郡

????孕育蔡阮望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若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论,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县、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间的地区。其后,郡治屡有变更,但均未出今开封市境。隋初废。

????汉魏六朝以致隋唐间,先后有卫、仇、王、边、任、伊、阮、吴、时、典、周、茅、袁、屠、富、智、缑、谢、颍、虞、路等多个姓氏在陈留形成望族,其中以阮氏、蔡氏家族最为显赫。

????蔡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蜚声于世,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女诗人,其才华得到曹操的赏识。由陈留蔡氏分衍出来的济阳蔡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仅次于王、谢、元、萧四大门阀的世族。

????阮氏家族的肇兴始祖阮 少时随蔡邕学习,曹操素闻其名,召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他长于书记,曹操书檄多出自他手,为“建安七子”之一。阮 长子阮籍官至步兵校尉,封关内侯,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之侄阮咸,亦为“竹林七贤”之一,与籍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有一种古代琵琶以“阮咸”为名。

????靖康之难

????引发北人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此次中原人移居地包括今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其中多数北宋将相臣僚追随高宗移居临安,原居北宋都城开封的不少下层百姓也定居临安。据《都城纪胜》、《梦粱录》等记载,临安的王家绒线铺、荣六郎印刷铺、陆太丞儒医、宋五嫂鱼羹、李七儿羊肉、李婆婆杂菜羹、太平兴国传法寺、开宝仁王寺等商店、药铺、寺庙均系开封人南迁临安后开设或建造,大多沿用开封旧名,目的自然是用以招徕来自开封的老顾客。由于居民多来自开封,就连南宋以后杭州的语言中也带有明显的北音。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

????珠玑古巷

????牵动粤港人心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它位于梅关古驿道上,是唐宋时期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建炎三年(1129年),隆?太后率部分官吏士民进入江西,曾在岭北的虔州停留一年。隆?太后返回临安时,跟随她逃亡的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方去,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岭南是金兵铁蹄未曾到过的地区,但是前路茫茫,他们又不敢贸然深入“南蛮烟瘴之地”,故而从梅关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新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珠玑巷》载:“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 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南宋时,定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有多次南迁。相传度宗胡妃因为奸臣贾似道陷害被逐出宫,流落江湖,走到钱塘江畔恰遇珠玑巷商人黄贮万,两人定下终身回到珠玑巷生活。事隔多年家仆对黄贮万不满,到官府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珠玑巷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发生在南宋末年。德?二年(1276年),元军挥戈南下,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宋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为避兵燹,那些于北宋末年及以后移居南雄的北方士民又于宋末元初继续顺北江南迁珠江三角洲。

????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鲁宪珊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

????珠玑巷在粤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宁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海外的珠玑巷后裔对珠玑巷也是一往情深,络绎不绝地归来寻根问祖,把珠玑巷作为祖国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

????大宋故都

????蕴藏巨大商机

????开封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紧紧围绕“宋文化”做文章,在原有龙亭、铁塔、大相国寺、包公祠等名胜遗迹的基础上,先后兴建、复建了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中国翰园碑林等一批仿宋景观,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南雄珠玑巷根在宋都祥符,因此今天的开封市对珠玑巷后裔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开封市如能用好“珠玑巷”这块牌子,把“珠玑巷”寻根作为“宋文化”的一部分,加以重点培植,定会吸引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珠玑巷后裔前来寻根,从而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10:16 , Processed in 0.0648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