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6|回復: 1

[文化對對碰] “弘场岭南文化”专家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1-10 19:59: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创新提升自信 聚才实践特色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弘扬岭南文化”专家座谈会,可谓群雄汇聚。专家们论说岭南文化,纵横捭阖,如何弘扬岭南文化,新招频出―――乡土教育能否入学校课堂?粤菜的“吃相”谁来研究?粤剧人才高校能否培养?……思维火花迸射,令人大开眼界……



  梁国标,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不断地出新作品、新人、新的艺术,形成新的高度……



  “断代”用“高度”解决







  刚才新荔枝湾专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就有个感觉。过去说“食在广州”这种说法大体是不错的,最近几年大量的外埠菜,比如川菜、湖南菜、淮扬菜纷纷抢滩广州,对粤菜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是个强烈冲击。外来菜系渐次挤进主流地位,反而粤菜有点淡化。

  为什么会有淡化?为什么会有不继性?这是因为历史上粤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而现在在外来菜系的强烈冲击的背景下,粤菜又没有新的提升,没有形成超越,再加上去年非典因素,对粤菜也是一个影响,因此才会有淡化的迹象。其实,岭南文化在很多领域,也类似粤菜这种情况。

  要防止出现断代危机,防止淡化,就必须在各个领域加大建设,无论是作家、作品、产业或是技艺等等,都必须形成新的高度,以期不断涌现新人新作。

  其实广东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应该以新的角度去总结,比如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等广东都已在全国达到了新的境界,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决淡化和断代的问题。

  李子彪,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粤语是一种文化,不研究粤语怎么有岭南文化呢……

  粤菜北伐要讲文化

  岭南有很多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都很好。比如粤语文化,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从事电影创作最有名的是广东人。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电视剧打遍全世界,他们也是粤语地区,它的电视剧和电影能风行全世界,为什么?一个是体制问题,一个是语言问题。粤语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符号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研究粤语怎么有岭南文化呢?第二是粤菜,前段是贬多过褒,把一些问题扩大了。粤菜北伐,就要讲文化,不讲就被人瞧不起。香港优秀演员辈出,就是他们用他们的方言很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表现了艺术。粤菜、粤语,不仅在中国有特殊位置,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也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

  王经伦,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目前对待岭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

  岭南文化研究要统筹

  目前对待岭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一是研究具体内容的多,而从宏观看未来发展趋势的少;从个人角度谈历史人物的多,而从岭南文化的角度谈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作用的少;从一般角度谈建设文化大省的多,而从岭南文化的角度谈文化大省的少。

  今后怎么办?要有专门人才从宏观上来研究岭南文化。湖南有楚文化研究所、四川有巴蜀文化研究所,我们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来协调和统筹岭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哲学文化所所长:广东移民多了,彼此间语言交流的区域性就淡了……



  掌话语权做“大平台”








  “新客家”的大量涌入,他们带来的东西必然会冲击和淡化原区域文化的东西,广东的移民多了,彼此间语言交流的区域性就淡了。所以一定要提升自信心。

  张德江书记在今年的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广东冼太夫人,以前人们就知道甚少。包公的形象是在开封府里显示出来的,他在广东的历史,一般人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推介、展示、宣传,要掌握话语权。这就涉及到人才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把人才凝聚起来,做成一个大的平台。

  姚学正,新荔枝湾酒楼、粤菜专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习俗和礼仪……

  粤菜吃相要研究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习俗和礼仪,“食在广州”不仅仅是一种食品的特色,它是一种习俗,是一真真正正的地方吃相,如一天四市的经营:早茶、午茶、下午茶、宵夜,又如生猛海鲜开刀的卖法,还有“埋单”、“打包”、“菜单”等,对这些俗文化,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还有餐饮业态在现代的演变,如正餐类、自动类、休闲类、主题类、娱乐类等,也缺乏研究。

  在四川,政府出面专门组织专家对川菜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包装,推向外地。

  陈永锵,广州市文联、画家:包容、务实、平民化是岭南文化的优点……

  做岭南派平民画家

  岭南画派秉承了岭南文化的优点:包容、务实、平民化。谈及务实和平民化,有人说:如果没有伟大的抱负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大师都是疯疯癫癫的,但我并没有做大师的梦想,只想老老实实做人,按自己的理解,老老实实把画画好。相比大师,我更喜欢做平民。广州很多画家都是这样。

  具体的岭南文化看似海纳百川,吸收了很多外面的东西;广东人也看似很聪明,敢为天下先。但如果把一个问题往很深的方向发展,广东人往往有所不足。

  黄彦生(雷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古今、南北、中外、雅俗,岭南文化本质上是多元文化……



  探源求新实践岭南文化







  文化定义至少应当包含教育、教化、风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两个层次。对广东的岭南文化既要实践,也要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岭南文化本质上是多元文化。借用中医理论的“四诊八纲”理论,用四对辨正关系来梳理岭南文化的特色。一是“古今”,即岭南文化的演革与传承。二是“南北”岭南文化虽在岭南之南,但其母本乃越文化;而父本则是中原人口南迁带来的北方文化。二者交融而成今天的广东岭南文化。三是“中外”,广东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使之具有融合中外,海纳百川的宽容风格。四是“雅俗”,没有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也就没有具有深刻内涵的精英文化。正所谓“文而化之”、“风而化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其重要性必须加强。否则,“化”了叶子不“化”根。

  王晓葵,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博士: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孩子,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让“乡土教育”入学堂

  日本将乡土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小学课中有“地域社会”,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孩子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各个区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能否纳入乡土教育的岭南文化?



  发掘宣传展示岭南人文荟萃











  图片说明:座谈会现场。









  图片说明:羊城晚报社长梁国标(左)、总编辑潘伟文(右)参加座谈会。



  专家说危机



  ■粤剧正面临着严重的群众缺失危机,因而在提高粤剧质量的同时也要普及粤剧。首先要把范围从农村市场扩大到城市市场,送戏到校园,争取大中学生、年轻观众。
  ■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应是文学,但广东的文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应积极充实岭南文化,打破目前广东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近年主张传统音乐要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之声不绝于耳,导致广东三大乐种当前出现危机,是对岭南音乐原生状态的严重破坏。



  广东粤剧院编剧潘邦榛:粤剧送到校园争取年轻观众

  粤剧是可塑性、兼容性很强的一个戏曲品种,因而要加强对它的艺术改革实践的探讨研究,开创粤剧新局面。在吸收粤剧传统精华、保持粤剧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鼓励大胆创新。同时,加强剧团间的切磋交流。

  粤剧正面临着严重的群众缺失危机,因而在提高粤剧质量的同时也要普及粤剧。首先要把范围从农村市场扩大到城市市场,送戏到校园,争取大中学生、年轻观众。其次,要重视和充分发挥业余力量,挖掘广大民间粤剧曲艺社团中的人才。最后,要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种手段,特别是传媒和网络,进行更具体、更有声势的宣传推广。

  广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红线女艺术中心”顾问谢彬筹:展示岭南文化方式不拘一格

  岭南文化不是圣殿中的神器、少数人把玩的珍宝。举凡岭南文化中包含的优秀成果,文学艺术中的粤剧、粤乐、岭南画派、岭南工艺等等都应该通过有规模、上档次、影响深、辐射广的方式予以宣传展示。具体的展示方式可不拘一格,政府部门举办有鲜明的导向性;社会团体举办可体现广泛性;热心个人承办说明岭南文化深入人心。

  岭南文化是岭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不同历史阶段的记载,对岭南文化,首先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性的整理集结;其次要充分运用各种出版手段;还要调动各种传媒途径进行推广。建立有学养、有作为、有权威的统筹机构,协调安排岭南文化的研究工作,对实践成果进行鉴别推广。



  原香港《文汇报》总编、文史专家曾敏之:整理革命历史打出人文品牌







  人称江南乃人文荟萃之邦,江南能享有此誉,有它深厚的文化内藏和表现。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壮举固然令人兴奋,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首先要“引进来”,岭南也要打出人文荟萃的品牌。

  广东的革命文化历史就是很重要的品牌。近百年来,没有哪个地区像广东一样,对中国的命运付出如此大的关怀和牺牲。广东还有一大批大家、烈士、历史名人的文化。这些都有待我们整理、发掘。但我们缺少这种意识。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文史专家李育中:提倡“眼睛向下”发掘民间文化

  我很赞同目前提倡的“眼睛向下”、注重大众化、通俗化文化的做法。民间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影响力,应加强发掘。

  岭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首先是文化与武化。南拳前有黄飞鸿后有李小龙,就是上海起家的霍元甲,也是由广东人发扬光大的。还有传统的说书、舞狮,要继承和发扬。

  广东还有规模不小的美术、雕塑、书法队伍都面临队伍扩充的问题。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应是文学,但广东的文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应积极充实岭南文化,打破目前广东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广东人民出版社编审、《岭南文库》编辑部主任辛朝毅:推出三套丛书灌输岭南文化

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准备推出三套丛书:广东省情干部读本、岭南民俗小说新读、岭南文化书系。旨在对基层干部、中小学生和一般市民加强对岭南文化的了解,灌输岭南文化的底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翼心:视野走出岭南研究角度更高

  岭南文化研究不限于广东,应与台港澳地区联系起来,与现在提的泛珠三角地区联系起来,扩大岭南文化的视野,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岭南文化。同时,加强岭南文化的普查。

  星海音乐学院高胡演奏家余其伟:三大乐种之困三招予以解决

  近年主张传统音乐要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之声不绝于耳,导致广东三大乐种当前出现危机,是对岭南音乐原生状态的严重破坏。

  我省有三大民间乐种:广东音乐(粤乐)、潮州音乐(潮乐)、客家汉乐(汉乐)。三大乐种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乐还未有独立的专业演奏团体,生存环境堪忧。潮乐生存状态尚可,前年、去年两次晋京汇演,获得好评。三大乐种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诸如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编制不全、创作力量单薄、缺乏专门的演出场地、生源和观众日渐流失等等。

  如何从实际出发,弘扬广东音乐?我建议:分别以广州地区、潮汕地区,梅州地区作为三大乐种的生存基地,如有条件,创建岭南音乐博物馆;培养和发展岭南音乐的生态环境;尊重乐种自身的发展规律,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审慎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广东诗评家、花城出版社编审杨光治:鼓励诗歌创作不愧“大省”称号

  谈文化,不能回避诗歌。岭南有很悠久的诗歌历史。据古籍记载:汉初,粤人张买陪侍孝惠帝(刘盈)游苑池时,唱粤曲来讥讽时政;唐代曲江张九龄被唐玄宗誉为“文场元帅”,是当时诗坛的领军人物,我国流传最广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以他的《感遇》来开篇,决非偶然。以后诗人辈出。因而广东被视为“诗歌大省”。

  但是“大省”不等于“强省”,因此我建议:加强对民间诗歌组织的扶持;省、市级党报的副刊恢复过去的传统,重视发表诗歌作品,以鼓励创作积极性;加强诗歌理论的研究和作品的评论工作,以提高创作水平;经常组织与诗歌有关的文艺活动,以激发公众的热情。
 樓主| 發表於 2006-11-11 20:30: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站的“廣府文化”專題該改為“嶺南文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15:44 , Processed in 0.0628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