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756|回復: 2

[族群溯源] 台灣古代是否有文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0-9 10:3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2-10-9 10:36 編輯

.


台灣古代是否有文字?


作者:台灣飛碟學會 何顯榮




      《雅堂文集》在「臺灣遊記書後」云:「諸山名勝,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識。蝌蚪為大篆以前之書,豈三代之時華人已至臺?」                                                           


      古代台灣的原住民是不是有文字?根據目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及語言學家們的看法,幾乎都抱持否定的論調。在七十年代的一位著名的台灣文化研究學者衛聚賢教授,曾對台灣的古代文化多方蒐集研究,著作《台灣山胞與越閩關係》、《蝙蝠洞考古與台灣山胞》等書;其書中就有搜集到台灣原住民的近於符號記事及象形文字和蝌蚪文字,敘述如下。




台灣的近於符號記事及象形文字


  一、布農族的符號記事


《臺灣風土志》搜集有近似記事繪畫的二種標本:一為布農族,加奈多文社(Kanetovan)的頭目特勞姆.馬克勞邦(Tarom Magulapan)曾根據其老父的記憶,刻畫一種曆板。板為檜木,長三尺、寬四寸、列有記事繪畫,並在刻紋中填以鍋墨。其刻畫紋如下:



布農族的符號記事


刻畫中每一▲表示一天;q表示用平鍋煮酒;口表示禁忌採薪; 表示背簍內裝有芋頭;表示背簍中置有粟;︵表示出獵;表示鍬,用鍬開墾或耕作之意;表示開墾粟田;丁表示數背簍中之粟;表示球戲;表示水中的萱草;表示鹿耳被擊之意;表示豬;表示旱田。這種符號記事比遠古的結繩記事要高明多了。


二、排灣族的象形文字


另外一個標本,是排灣族齊庫灣部落(Tsyakvukvan)的大酋長家屋內的一塊高五尺、幅四尺五寸的木板上,有五十餘個刻畫,大都是人與動物,多數是相同形狀繪畫的重複。細加歸類,實際上只有下列十四種不同的圖形:



排灣族象形文字


圖(1)土著盛裝持刺槍,頭戴羽飾,著上衣。(2)小孩騎鹿。(3)土著盛裝,右手執刀。(4)土著戴羽直立。(5)土著獵獲敵首。(6)土著裝飾鳥羽,橫槍於肩。(7) 土著戴羽飾盛裝。(8) 土著兩手持敵首。(9) 土著左手持木棒。(10)牡鹿。(11)小鹿。(12)羌仔之牡。(13)兒童戴羽飾。(14)蛇。


這些圖畫,該部落人都視為聖物,似為讚美祖先歷史的刻畫,但已不能道其由來。從這種板畫可以看出,它們雖已進入了寫實畫的階段,唯其線條仍甚簡單,所用的曲線部分仍舊很少。象徵意義仍甚濃厚,對同一事物通常使用同樣的線條與圖形。


三、排灣族紋身近於象形及符號文字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列有「排灣族文身之要素」的「插圖」,下列這些像形和符號、因係在人的身體上紋身之用,是以個別的象形及符號圖騰,不是連串起來用的文字,故無法知道其意義,但是每個圖騰有象形文字的含義,茲列於下:



排灣族紋身花紋的圖騰




印度文字I與復活節島倫哥倫哥文字E相比較


另在南美洲智利東方南太平洋中,玻里尼西亞最東端的復活節島,是南島語系最東的疆界,和印度有半個地球的距離,其島上有殘存的象形文字「倫哥.倫哥(Lungo Lungo)」(以E代表),和印度古文字(以I代表)對照。由比較可以得知,倫哥倫哥文字是接近於原意象形圖形,而印度文字比較進化成為象形文字。雖然二者至今仍有些未能辨識,但是有許多相似之處。倘若兩者為相同文字系統,則復活節島的倫哥倫哥文字要早於印度文字。但是印度是世界四大古文化之一,古文字至少有四千年以上,而復活節島的倫哥倫哥文字是在幾百年前才消失的文字。這二種文字和台灣排灣族紋身花紋的圖騰有些相似。根據文字學,前兩者用字有許多相同者,就以上圖來看有四十八個文字,初步可以認定兩者為相同文字系統,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兩地間曾靠海上航線進行文化交流。古代能來往於世界各大洋的民族,唯有玻里尼西亞人。而玻里尼西亞人的言語是近似台灣原住民語;因此印度古文字、玻里尼西亞的倫哥倫哥文字和台灣的紋身花紋圖騰相近。初步的探討,可說印度古文字、玻里尼西亞的倫哥倫哥文字和台灣紋身圖騰同一文字系統。


臺灣原住民的蝌蚪文


《隋書琉求傳》云:「婦人以墨鯨手,為蟲蛇之文。」大陸的蝌蚪文尚書序:「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周之書及論語孝經,皆蝌蚪文字。」《後漢書‧盧植傳》云:「古文蝌蚪。」顏師古注:「古文、謂孔子壁中書也。形似蝌蚪,因以為名。」。《晉書‧衛恆傳》云:「漢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不知復有古文,謂之蝌蚪文。」釋文:「蝌蚪、蟲名,蝦螟子,書形似之。」「蟲書」、「蟲蛇文」、「蝌蚪文」,都是同一種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文字,統稱「蝌蚪文」。但是在「紋身」圖上看不出有「蝌蚪文字」形狀,勉強的說:「蝌蚪文」為「蛇文」。《隋書流求傳》「婦人以墨鯨手,為蟲蛇之文。」《諸羅縣志》:平埔族「無姓而有字……文其身,遍刺蝌蚪文及蟲魚之狀。」《小琉球漫志》係「朱仕玠」著,說鳳山縣內山的排灣族「副土官及公戒祇刺墨花,或蝌蚪字及魚蟲之狀。」《雅堂文集》在「臺灣遊記書後」有左列一段文字:「『諸山名勝,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識』。蝌蚪為大篆以前之書,豈三代之時華人已至臺灣」可知台灣先民有「蝌蚪文」。一、台東的蝌蚪文台北縣永和鎮林登泰先生家收藏了很多台東山胞的木雕,他是在日制時代居住在台東,光復後移居台北,建了幾間茅屋和一間小花園,屋內和亭子上懸掛和堆積了很多木雕,其中有四塊木雕,共十五個字,上面雕的是凸起的「蛇文」。這是排灣族崇拜蛇,乃用「蛇」形湊成文字,因「蛇」與「蝌蚪」(青蛙幼蟲)相似,稱為「蝌蚪文字」。林登泰曾同意由衛聚賢教授拍了幾張照片,茲列於下——



台東排灣族凸刻木雕蛇紋木雕蛇紋


二、日月潭的蝌蚪文


一九五九年九月一日,前住於臺北縣永和鎮的霍培華先生與朋友數人,共遊台灣名勝日月潭,發現數塊碎石片棄置於茅草屋邊,經嚮導詢問及議價後,將兩片較大的石灰石版購買攜回,陳置於居處。一九六六年左右,日月潭的「臺灣特產店」販售山地文物時,曾有山地原住民送來幾塊刻有彎彎曲曲字的石版寄賣,因係冷貨,許久無人問津,後來原住民拿回去就失去蹤跡。


日月潭的蝌蚪文


霍培華所藏的這兩塊石刻文字,是凹刻成字的,尚未發現過,無法鑑出其真偽,經過多方研究判讀,也無從解讀,當然不知其意。後來由衛聚賢先生發表在《臺灣山胞與越閩關係》一書中,其中一片雕刻蝌蚪文如上圖,與大陸衡山石碑「岣嶁文」(下圖)相近。衡山石碑已有四千二百多年歷史,碑文是出現在衡山的特有文字,其最高峰稱為岣嶁山,因此被稱為「岣嶁文」。




衡山禹王碑岣嶁文


三、基隆社寮島太古文基隆社寮島(和平島)出土的太古文石碑,今被收藏於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館。其碑文屬蝙蝠文體,年代早於衡山禹王岣嶁文體,應在五千年以前,顯示台灣歷史文化有至少六千年以上。根據人類文字的演變順序,是由幾何文開始,包括(依序)龜圖、蛇紋、馬書、蝙蝠文、蝌蚪文,河圖、洛書、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草書。基隆和平島出土的太古文石碑,屬蝙蝠文字,是蝌蚪文的前身,蝌蚪文又是金文前身,比衡山禹王石碑岣嶁文字還早得多。


基隆和平島出土的太古文石碑


東北角草嶺古道虎字碑旁的石版文解讀有限


貢寮鄉荖蘭前山發現的浮雕石碑字跡已看不清


此外,東北角草嶺古道有「虎字碑」,碑旁另有石版文、幾何文字圖案,這些文字解讀有限。又在貢寮鄉荖蘭前山的山谷也發現的浮雕石碑,年代久遠,字跡已看不清楚,都是先民留下的遺跡。結論由本文的資料初步可以看出台灣的原住民本來是有文字的,但是未有專家學者如魏聚賢教授專注於蒐集及研究,自從他蒙主召見後,這一個主題研究就打住了。希望由本文的拋磚引玉,再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有志者將之繼承起來。連雅堂先賢的《雅堂文集》在「臺灣遊記書後」記載:「諸山名勝,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識。蝌蚪為大篆以前之書,豈三代之時華人已至臺?」由這段話可知台灣在清代仍有許多古碑及古文物存在,但是自從日人統制台灣後就消失了。我們可以推想,這是日本帝國為了推行皇民化,有計畫地進行殖民統治,而將台灣的原有文化徹底摧毀,當然就把台灣固有文化的古碑及文物不是沒收就是毀壞。例如道教的廟宇悉數拆除;由基隆社寮島的太古文石碑及其他珍貴文物共數十件,今仍被掠奪而收藏於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館,可以窺見其一斑。僅有極少數的石碑及文物被原住民不經意地留下來。這些珍貴的古文物應由主管機關設法鼓勵民眾尋找出來,由國家收藏與研究,並向日本索回被收藏的台灣古文物,讓台灣的古文明早日重現。


.
 樓主| 發表於 2012-10-9 10:5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楚国打东边的吴越很容易(日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突然大规模出现的稻农移民 很可能是原先吴越的居民 被楚国赶过去的),但楚国一直无法攻克南边的诸粤。

衡山属扬粤地带,衡山以北是洞庭湖在3000千年前那时新近淤积围垦形成的沙洲( 长沙-株洲-湘潭 ),所以湖南的中南部在4000年前实属诸粤的文明。
 樓主| 發表於 2012-10-9 11: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除了衡山的佝偻碑文,湖南的中南部还有相当多不可思议的神奇历史事件和地名。

用烂布烂树皮煮纸浆晒纸的 蔡伦,是耒阳人。山南水北,谓之「阳」。

耒水发源于耒山;耒山在五岭山脉的北麓;黄河流域的古文籍传说「耒」是在耒山发明的;「耒」是最早的耕作农具。

除了「耒」,五岭山脉北麓还有更神奇的县名,「嘉禾」,是否意味早期稻作培育取得的进展?

至于「九嶷」「苍梧」,神话传说就更多了。

还有所谓「西南黑水之间」,百谷丛生,被认为是东亚农业的最主要发源地。两广交界,有黔江,黔江是珠江流域西江的重要主流。贵州也被称为黔。则居住在这一区域的民族,很可能是崇尚黑色的。侗傣族群有可能是在苍梧一带分化的。白话「黔」读kam,恰恰好,侗族的自称就是ka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9 12:13 , Processed in 0.0689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