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8624|回復: 3

[正字本字] (米乙)字的正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30 19: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湛江地区,有一种食物叫(米乙),大概读「e」音。当地人写作(米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糍或者糍粑。唔知呢个有冇正字呢?字典中找唔到呢个字!
發表於 2011-12-31 06:05:27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米乙」組成嘅字我目前祇查到「㐘」字,讀「Mai3」,韓文異體漢字,「米」之意。
發表於 2011-12-31 11:54:21 | 顯示全部樓層
没有正字的, 无论是 粽(糉),  还是 "米壹" "米乙" , 均是越濮土话, 形声俗字, 因为黄河流域本土根本不产稻米(大米), 自然没有这种食品.

广西壮族, 钦州白话, 还有番禺, 都读et, 即粽或糍粑或汤丸, 反正是一切用糯米做的食品都叫et. 甚至连"糍粑"二字也是越濮土话的形声俗字. "糍"即"痴立立"的"痴"(这里的"立" 请联系到土白话和侗傣语表"粘"意的"nat"), "粑"即侗傣语的mba, 本义就是指团成圆状的物体.

最早栽培驯化野生稻的是侗傣语民族, 越(粤)佬, 濮(卜)佬, 并将其技术传播到南岛语民族. <山海经>已有记载, 西南黑水间, "都广之野", 四季如春, 有野生的"膏稻""膏黍""膏稷". 游修龄先生在<中国稻作史>书中认为, "都广之野"的黑水, 就是珠江-元江(越南红河)-澜沧江(湄公河) 三大流域上游, 即现在的云南, "膏"是音译, 对应侗傣语词的谷类总称kau/hau(甚至"稻"一字亦极有可能是黄河流域向越濮土著借词的音变), 将大名置于专名之前的命名结构也正是侗傣语特有语法.

菲律宾吕宋岛的Ifugao土人是南岛语族群, 早在两千几年前, 甚至远早于黄河流域对梯田有文字记载之前, 便已经在吕宋岛大规模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了, 还完善了灌溉分洪系统.

菲律宾棉兰老岛的Surigao土人也是南岛语民族, 他们有一种很独特的本土糯米包叶食品, 几千年前已在做, 就自然不可能是华人移民教他们的, 他们用蕉叶将糯米卷成锥形甜筒状, 称为Sayongsong, 为什么尾音的-song那么像"粽"呢, 请自行发挥联想啦.

最早栽培糯米(包粽必用糯米)的也是侗傣语民族. 因为稻作的糯性基因是隐性配子, 自然状态下其繁衍比例只占1/4(显:隐=3:1), 所以稻种必定要经过对糯米口感有特别喜好的农作者群体的精心筛选, 才能使糯稻大规模种植. 西双版纳 泰北 寮国 泰东北 掸邦 是全世界古今唯一大规模种植糯米的地区, 比例甚至高过当地产的 粳米(俗称肥仔米) 和 籼米(俗称丝苗) .


黄河流域本土出产的是 黍(proso millet) 和 稷(foxtail millet) , 两种谷物合称"粟", 即小米, 或曰黄米. 粟的产量很低, 而且口感很粗. 共党红军闹革命, 吃不上稻种的大米, 惟有"小米加步枪", 可知粟的口感有几难顶.

约三千年前的商末周初, 小麦(malt)从中亚(西域)传入黄河流域, 取代了粟. 小麦特别适应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 产量很大, 谷物储存可供养更多人口, 使得黄河流域人口剧烈膨胀, 为黄河流域向蛮夷狄戎四方扩张的人口消耗战奠定了最终胜利.

虽然粟不再是黄河流域居民主食, 但周人依然保持了传统, 祭祀仪式用稷黍, 国家称为"社稷".

印度 和泰国的旱区有原生种植的稷, 台湾原住民就同时种植籼稻和稷子. 东欧 和南美印加土人有原生种植的黍, 但土著人他们是拿 黍 来饲养畜牲的, 基本不供人口食用, 因为稷的口感已经够糟了, 黍的口感比稷还要差.

有趣的是, 美洲土人主食的玉米, 非洲土人主食的高粱, 这两种耐旱作物在明清两代引入亚洲种植, 均成为了黄河流域的首选作物. 所以呢, 东亚对美非的影响, 有时反不如美非对东亚的影响, 呵呵.


与 黍 对应的包叶食品是 角黍 , 角黍是黄河流域本土产, 但黍米没有粘性, 包裹黍米的叶片也不是柊叶或荷叶或蕉叶, 而是菰叶, 所以 角黍 根本不是粽.

所谓 菰 , 是禾本科野生植物, 未经驯化栽培. 北美土人很喜欢食用菰的籽实, 英语称为 wild rice (野米).

楚语称 菰 为 "蒋". 没错, 蒋 这个姓正是在长江流域高发的.

菰在长江流域的高湿环境下, 滋生感染了真菌, 根茎部位剧烈膨胀肿大. 长江流域土著特别喜欢食用这种感染的菰, 称之为 茭白 ,茭白的口感与竹笋一样鲜嫩爽脆.

.
發表於 2011-12-31 15:44:55 | 顯示全部樓層
还有一个形声俗字是 醪, 专指糯米酒, "翏"部不含任何与酒有关的信息, 考虑到糯米的发源地, 所以我认为"醪"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向侗傣语的借音, 而不是某些大中华主义学者自以为的反过来. 侗傣语的"酒"刚好也是读lao.

长江流域下游, 在过冬时食用 "醪糟", 醪糟就是酒酿丸子, 用发酵出酒味的糯米渣汁, 混着甜汤丸一齐煮.

广州市区过冬不食汤丸, 仅仅是大寒食糯米饭. 郊区和其他珠三角县镇情况我不了解. 但江门地区过冬是食咸汤丸的, 广西壮族过冬也食咸汤丸. 考虑到江门地区村名有大量的"板X" "那X", 即使我不明说, 也暗示出其中极强烈的历史联系因素了.

根据前几年一份论文, 测试东亚人群某个抗酒精中毒基因的出现频率, 结果有三个地区人群特别高发: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侗傣族群, 以侗傣人群为最高. 酿酒业与农业起源息息相关, 富余的粮食储存是古人摸索出酿酒技术的基础, 因为部分存粮会产生发酵.

特别注意, 这里的 抗酒精中毒基因, 并不是说拥有这个基因的人群酒量更高, 它只是起到阻止酒精进一步侵损脏器机能的作用而已. 黄河流域人群由于普遍带有比长江珠江人群更多的西亚欧基因成分(呵呵 俗称 胡化), 所以酒量是更高的.


海南岛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历史考古发现, 黎族土著已在四千年前自制 石犁 , 而同期的黄河流域虽然受到西域传播的影响产生了青铜冶炼术, 但耕田农具的形制还是较落后效率较低的 耜. 早在秦末汉初的地方文志已记载, 海南岛民拥有自己的复杂织布机件构造技术, 养蚕缫丝, 还特别精于种植棉花和棉纺. 到了元代, 松江府(上海)的黄道婆到海南岛跟黎族学习棉纺染色技术, 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下游纺织业技术进步.

同时, 珠江流域-东南亚 这一带, 极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饲养食用淡水鱼的地方, 因为这一带鱼塘特别多, 而世界上其他地方基本不见有养鱼的. 根据西方学者另外对各种食用肉类禽畜基因的研究, 家猪, 家鸡, 甚至我们养来看门口的"唐狗"(就是那种毛色黄眼睛很小的乌嘴土狗), 都极有可能是在珠江流域-东南亚这一带最先驯化成功并向亚洲大陆传播的.


但这里还要说明一下, 作为农业发源地, 不一定是农业高产地.

热带雨林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土壤是全世界最贫瘠的, 因为经受了千万年的高温雨水溶淋, 有机腐殖质和各种对作物发育起关键作用的易溶离子分解流失殆尽, 剩下的就是无甚营养价值的难溶铁氧化合物和重金属络合物了, 土色呈砖红, ph强酸性. 虽然经过后期农作者的努力, 向土中播施草木灰石灰粉等中和酸性, 水稻作物残骸腐殖质好几层世代的覆盖, 使其改良成水稻土, 但水稻土还是极脆弱容易破坏的.

北方虽然冬季寒冷, 但气候干旱反而也是一个优势, 使得作物蒸腾效应降低, 碳水化合物浓度更高; 北方夏季昼长夜短, 紫外线强烈, 聚能的光合作用远多于耗能的呼吸作用, 作物可在夏秋季这短暂几个月内爆发性生长; 同时肥沃土壤带来的优势是极其强大的.

广东广西泰国的粮食单产量都是每公顷3吨左右, 河南河北可以达到每公顷7吨以上.

满洲松辽平原在古代是沼泽森林, 并无农业迹象, 但它的黑土地特别肥沃, 开垦之后产量很高, 每公顷粮产甚至达到8吨, 已经追近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单产量记录了.

土地贫瘠, 粮食单产量低, 不能供养更多人口, 加上湿热气候瘴疠疾病频发, 使得古代岭南人口增长缓慢, 输掉了抗秦战争.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9:23 , Processed in 0.070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