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5|回復: 0

[名勝建築] 嶺南民居歷史背後的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20 18:5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嶺南,自古以來,是令黃河流域的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因為這片土地濕熱而有瘴氣。古代失勢的官員,嶺南是他們的流放之地。在古代皇帝的視野裏,嶺南無疑是那固執、自大的文人的最好去處。無論韓愈,還是蘇東坡、湯顯祖,在他們最失意的時候,都被流放到在這片土地上。其實,這片土地一直是移民者的樂園,從秦朝開始,中原人就開始了他們南遷的漫漫征途,他們南遷主要是躲避中原地區綿綿不絕的戰火。在各路勢力逐鹿中原的時候,嶺南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主流文化心理所認為的癘瘴之地,逃脫了兵戎劫難,得到了長期的和平發展。借著北方移民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獨特的適合稻米生長的農業氣候條件,嶺南在經濟上慢慢超過北方,於是便有了“湖廣熟,天下足”之譽。在各不相同的移民者中,主要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民係,廣府民係、客家民係和潮州民係。他們也分別建造了適合於自身的民居建築。 務實的廣府建築 務實的廣府建築 從秦朝開始的四次中原人南遷,他們最後在土地肥沃、河流眾多的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粵西南﹑粵北﹑桂東南地區定居,最早形成了嶺南三大民係中的居民共同體,廣府民係。廣府主要是由古越人和南遷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由於珠三角地區商品化發展較早,廣州一直以來都是與世界聯繫密切的港口城市。這種商業化的環境形成了廣府民係的開放型的文化性格,他們不拘泥于歷史,富於冒險精神,容易接受外來的新事物,又善於消化和吸收。商品意識濃厚,淡薄政治,講究經濟實效。 這種性格反映在建築上則是廣州的西關大屋和騎樓以及五邑地區的碉樓。 廣州西關解放前多是商賈巨富的聚居之地。西關大屋,形成于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是適應西關商業繁榮、民居密集的環境條件,在珠江三角洲傳統的三間兩廊式民居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中、大宅的主要廳堂佈局發展而形成一種獨特風格的民居。西關大屋一般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廳堂。各廳之間用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以天窗、水窗採光通風。正廳兩旁有書房、偏廳、臥室等。門庭右邊有一個小庭院,與廳堂互相滲透,栽種花木,佈置假山、魚池等。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長廊,俗稱“青雲巷”。青雲巷則起著交通、通風、採光作用。西關大屋保留了傳統建築的中軸線為基準,突出重點,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長卑有序的佈局原則,又對空間佈局進行了濃縮、重疊,形成非常緊湊的住宅類型。一般設三重門:矮腳吊扇門、趟攏、硬木大門,以適應嶺南地區濕熱的氣候,保證了既通風又安全。騎樓代表了廣州街景的主要特色,成為一種標誌性的建築。這種建築是商業化在建築上集中的反映,既利人又利己。騎樓是在樓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懸空建起的,使兩旁房屋相互連接,形成一條長廊,可替行人遮風避雨,防止日曬,特別適應嶺南地區日照長、高溫多雨的氣候。不僅給行人帶來方便,也便利了商品的陳設和招徠顧客。騎樓既是商業城市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據說騎樓建築最早盛行于地中海一帶,那裏的氣候和廣州差不多。當地建築中有很多卷廊式的建築,鴉片戰爭後傳入廣州,于傳統的飄檐式建築相結合,演變為通透的騎樓。碉樓是廣府文化的另一個創造,最早的碉樓出現在明末清初,是為防範洪水而建造的。開平腹地處於潭江中下游,地勢低窪,往往受到洪水的圍困。當地人為避水患,開始建造高樓。堅固而又美觀的碉樓出現在二十世紀初。當時五邑地區很多廣府人為了生計,僑居海外,稍有積蓄後匯錢回家,於是僑眷成為當地的富有人家。據資料顯示,僅臺山縣1929年一年僑匯就達到3000萬美元。但由於當時社會動蕩不安,這些富裕的華僑便成為土匪們襲擊的目標,不少華僑一生積蓄被掠走,甚至家破人亡。於是他們集資請國外的建築設計師設計了防敵的碉樓藍圖,回國後建造了這種中西合璧的碉樓。這種碉樓雖然外觀美麗典雅,但實用性不亞於真正的碉堡,門窗窄小,鐵門鋼窗,墻身厚實,墻體上設有槍眼。有的碉樓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可以對碉樓四週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一般位於村落的後面和兩側,是全村的制高點。每個村至少有兩座。若有土匪盜賊來犯,負責望放哨的人便在碉樓上打鑼,村民聽到後就收拾細軟躲進碉樓,青壯年男子則跑上碉樓頂層,抵禦來犯的賊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04:23 , Processed in 0.0642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