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6|回復: 0

[說粵全傳] 充分發揮珠江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大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19 17:2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熱潮中,省委領導發出了“建文化大省”的號召,是非常及時和十分正確的。現根據我近十多年來以現代文化學研究開發珠江文化的經驗體會,提出充分發揮珠江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大省的建議如下,供參考。   一、在觀念上,從大文化意識高度,把握珠江文化形態、概念、特質和優勢   當今是世界文化時代,是人們自覺地以大文化意識和觀念(尤其是水文化觀念和意識)指導進行物質生產與社會生活的時代。一定的國家、民族、地方或行業的人們,由於有較長的歷史積澱和自然環境的養育,往往會形成相對穩定並有獨特性的共性觀念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便是該國家、該民族、該地方、該行業的文化特質或文化特性。這即是大文化之所指。現代水文化的理論,充分肯定水對於人的生命、生存、生產、生活的根本性影響和作用,同時也決定人的文化意識。所以,當今學術界較普遍接受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的理論,並通常以海洋或江河名稱及其相關地域、稱謂並界分一定的文化地帶(區域),如:大西洋文化、地中海文化、尼羅河文化、多瑙河文化等等;我國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被世界各國認同,也在於因是水文化稱謂而與世界接軌。多年來,我們以“嶺南文化”稱謂華南文化,在世界上知者甚少,也在於此概念不夠確切,又未能與世界水文化觀念接軌。如明確以珠江文化的稱謂和概念取代、擴大和包括嶺南文化,不僅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能夠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江河文化並列和對接,明朗地體現出我國是“茫茫九派流中國”的“九洲”文化實際,科學地表述並鞏固發展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系統和實質,並以此在世界文化大國之林中佔有獨特位置。   珠江文化的稱謂和文化帶,自然是指珠江流域,主要是指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網流域,大部分地段在廣東,還包括雲南、貴州、廣西、香港、澳門;雖然海南與韓江不屬珠江水系,但其在經濟文化輻射區內,所以潮汕地區也屬珠江文化範圍;而作為北江、東江、韓江源頭的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區,也可作為輻射地帶。從這些地帶的歷史、地理和經濟、文化關係密切的實際上看,以珠江文化名稱和概念稱謂,確立為一種流域或區域性的文化形態,是符合實際並有積極意義的,有大觀念、大視野,才能下大手筆,做大文章。   西方學者稱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時期特別長的文化原因,是在於未能接受海洋文明,“海洋未能影響他們的文化”(黑格爾),而作為其發祥的文化——黃河文化,實則是黃土文化、大陸文化。這偏見影響中國許多青年人,1988年影響甚大的電視片《河殤》即是其代表。從文化學的角度說,這觀點的錯誤有三:一是毋視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海洋大國之一;二是黃河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但中國不僅只有黃河文化,而是多條江河文化構成的多元一體文化;其三是黃河文化實則是大河文化,即李白詩所描寫的那樣: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神韻,具有神聖、永恆的特質。長江文化則是大江文化,正如蘇軾詞所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具有慷慨、風流的特質;而珠江文化則是江海一體的。珠江出海口有八個門之多(在沿海一帶大小江河出海口更多;2002年5月在番禺南沙考察時,霍英東先生也向筆者陳述了相同觀點)。廣東人往往稱江為“海”,如海珠橋之名,稱長堤為“海皮”,毛澤東詩稱“飲茶粵海(指廣州)未能忘”,都是江海一體觀念之佐證。唐代首位廣東宰相並詩人張九齡有詩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可謂寫出了珠江文化之神韻。前句標誌著海洋性、開放性;後句意味海納百川、天地同體,顯出了包容(或相容)性,可謂珠江文化特質和優勢之精闢凝現。   充分認識珠江文化的特質和優勢所在,才能真正理解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在作出“對外開放,對內搞活”英明決策的同時,決定由廣東“先走一步”,並在深圳、珠海辦經濟特區的歷史地理原因,才能理解這決策中深刻的文化內涵。應該說,全中國文化都有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特質,但廣東特別明顯、強烈、普遍,原因就在於其江海一體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和外國通商與文化往來的交通樞紐,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是西方文明最早的登陸地,是遍佈世界各國華僑的最早始發地(據統計遍佈世界3200萬華僑、華人,有2300萬是廣東人),香港、澳門本來屬廣東轄境,從來唇齒相依,如此等等因素使廣東的文化特質具有“先走一步”的條件,相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機遇。今後要使廣東進一步發展,登上新的臺階,更上一層樓,也必須從文化意識的高度,去總結經驗;以對珠江文化特質的的理性認識,更自覺、更高明地去再把握新的“天時、地利、人和”機遇,開拓新的局面,創造新的輝煌。   二、在走向上,要以世界先進方向,辯證地把握珠江文化的正面和負面,把握其傳統性與發展性的關係,特別是局部與整體,地方文化之間、江河文化之間,本省與全國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之間的關係   同任何具有特質的文化形態一樣,從歷史上和整體上看(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和江海一體之特質,使其在具有正面優質的同時,也有其負面的劣質,如:它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優質,同時也帶來鬆散、不嚴密的負面;它具有敏感性、浮動性、靈活性,卻又有不深刻、不徹底、不持久、留不住的毛病;它具有商業性,易於吸收新東西,求實際、實用,但又往往易於滿足,固步自封;它具有市民性、講究實惠、實在,但又有投機性和市儈味;它具有平民性,不講究等級,有自由平等意識,也由此帶來較重個人,較輕整體的弱點。另一方面,由於歷史上廣東受五嶺之隔,交通不便,與中原距離較遠,交往不甚密切,也造成了有狹隘的地方觀念。   但自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珠江文化的這些負面劣質,已有明顯的克服和消退。二十多年來,每年都有“百萬大軍”南下,尤其是這些“大軍”主要是到珠江文化的核心地帶(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打工,使這些地區的人口比例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造成了該地的文化結構和素質也產生重大變化,珠江文化的包容性更明顯擴大了,狹隘地方觀念初步克服或消退了。另一方面,廣東人過去是走出海外或港澳,近些年來走向中原和北方的廣東人增多了,這既促進了珠江文化與黃河、長江文化的交流,同時又促使廣東人的珠江文化素質在發展變化。這也是我們在把握珠江文化的繼承性與發展性、地方性與全國性的關係時,應當充分注意到的。   珠江文化特質主導著廣東人(包括在廣東工作的外省人,即所謂新廣東人或珠江人)的觀念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其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中創造了非凡的業績;但其負面也造成了或致使其尚未達到本可或應該達到的高度或目標,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已占半個中國,未能做到改朝換代;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只有“百日維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偉大勝利,不久卻又被袁世凱奪權復辟;梁啟超策動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氣死袁世凱卻帶來軍閥混戰,梁啟超也退隱學宮。這些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廣東人物,領時代潮流,領一代風騷,正在於他們典型地體現了珠江文化的優質(當然尚有其個人人才因素);他們的失敗或挫折,有許多主客觀原因,其中包括他們未能擺脫或克服他們身上的珠江文化負面(不徹底、不深刻)。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成就,舉世公認,不必贅述。成就的取得顯然是珠江文化特質發揮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珠江文化的負面也造成了一些缺點與不足,如被人們戲稱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的說法,道出了將實踐上升理論的功夫不夠、文化意識和理論素養較淡薄的普遍缺陷;這些缺陷,看來是與不深刻、不徹底的珠江文化負面密切關聯的。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改革開放,更上一層樓,登上新臺階,盡速達小康,必須以自覺的文化意識去進行整體經濟文化決策和建設,以珠江文化特質去把握整體和個體的文化素質的教育提高,使珠江文化的優質面和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劣質和負面不斷克服和減退,並在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海外文化等的對接和交融中,取長補短,吐故納新,沿著先進文化的方向健康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整體實力的增強,作出應有的努力。   三、在品位上,要以高度的文化意識,把握各地方、各行業的開發建設,使每個地方、每個行業、每種產品,都既有珠江文化色彩,又各有特性的文化品位和品格   近年來我省一些地方和行業已先後以自身人文歷史、自然地理或行業特點,確立了自身的文化定位、品牌或形象,並以此指導和把握本地或本行業的建設開發,起到了文化與經濟結合、以文化強化經濟的良好效果,並起到以自覺的文化觀念和意識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增強本地方或本行業凝聚力的積極作用。如能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全省,強化文化的色彩和作用,以文化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經濟,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勢必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先富地區在制定新的規劃和建設時,應強化珠江文化色彩和投入,提高文化品味;經濟較落後的山區,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潛質,發展經濟脫貧;旅遊業應強調發展文化旅遊,使旅遊文化化;文學藝術創作領域,要注意繼承發揚悠久的廣東音樂、粵劇、潮劇、嶺南畫派、嶺南文派等的廣派風格和傳統,堅持和強化“海味”(海洋性),打造出標誌廣派風格的拳頭作品;在經濟領域,要使名牌產品更有廣派文化風韻,使走遍全國和世界的“廣貨”,不僅產品品質一流,而且文化品位也是一流的。使廣派風格體現於各地和各種物質與精神生產建設、設施及產品的內容與形式中,同京派風格、海派風格的經濟與文化產業和產品有明顯區別的特點,共同創造和體現中華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家園,使五千年文明古國,以具有鮮明現代文化色彩的經濟大國形象,爭豔於現代化世界中的大國之列。   四、在策略上,以舉辦世界性大活動為帶動,使珠江文化和經濟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各項品牌一步到位地在全世界亮出來   具體做法是:以廣州為龍頭,聯合香港、澳門、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各市,以申辦世界海洋博覽會為座標,與北京辦奧運會、上海辦世博會的座標同步,促使形成分別以廣州、北京、上海各為龍頭的三大經濟圈,共同爭取我國早日進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同時,使廣州成為以海洋經濟文化為特色的國際性城市,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海洋經濟、貿易、科學、文化中心,世界海港與河港中心,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中心,以及珠江文化海洋性的標誌城市和中心,並以這些座標為中國恢復在世界上的海洋大國地位作出貢獻。   世界海洋博覽會,可以說是僅次於世界博覽會的世界性大活動。它來源於1993年葡萄牙提出的倡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同有關國家政府,組成了國際性的海洋學會(簡稱“海委會”),1994年舉行大會有102個國家參加(我國也有代表參加),會上決定1998年為聯合國“世界海洋年”。葡萄牙則以這個世界性日子,舉辦了首屆世界海洋博覽會。這次會議以“海洋——未來的財富”為主題,以紀念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首次渡印度洋500周年為帶動,於1998年5月22日至9月30日(為期4個多月)在里斯本舉辦,有145個國家、地區參加展覽(我國也參加了展覽),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850萬人次參加活動。葡萄牙用於宣傳活動的經費有20億元之多,各國均有展覽館,葡萄牙的展覽館尤為豐富多彩,其中宣傳該國航海家達伽馬於1497年至1499年,從該國出發,南下大西洋,繞過非洲好望角,首次橫渡印度洋,從而開闢了歐洲與印度次大陸之間通道的事蹟尤為突出。這次活動辦得很成功,無論在經濟或是文化上,葡萄牙都得益甚多。自此以後,尚無其他國家辦過世界海洋博覽會。   由於我們去年成功地舉辦了全國性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其影響甚大,頗受國內外學術界和一些政府機構的好評。為此,香港學者有與我們合作於2005年籌辦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的打算,並有將此活動同上海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中一道進行的計畫,而有關部門已同意由上海舉辦這活動的計畫。現在上海已正式承辦了世博會,估計難以再分精力辦海博會,如我省能將這個會接過來由廣州牽頭承辦,聯合香港、澳門、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各市。還包括沿海各市,或相關城市(如鄭和故鄉昆明)一道承辦,是完全有理由、有條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不能辦海博會,改為辦“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也是可行的。   廣州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兩個二千年不衰大港之一(另一個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至今尚有許多歷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跡(如“西來初地”華林寺、波蘿廟、光塔寺、十三行等等);據史書記載,廣東的的徐聞、雷州、湛江、陽江、珠海、深圳、汕尾、汕頭、南澳、饒平、澄海、潮州等都是從漢代直到清代各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澳門、香港、海南和廣西的合浦、北海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東岸始發港。這串沿海古港,都共同體現了珠江文化的海洋色彩和光輝,完全可以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可以在世界博覽會活動中,成為重要依託和亮點。亦可以以此為依據,舉辦世界性的“絲綢之路”博覽會,將歷代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國家和地區都聯繫起來,進行文化學術與經濟交流。   鄭和下西洋也屬“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自古即是海洋大國的重要標誌和旗幟。葡萄牙以達伽馬為旗號舉辦海博會,並以此宣揚其海洋大國之歷史,其實鄭和的歷史比達伽馬早得多(早100年),影響大得多(最近有英國學者稱:鄭和是世界上環球航行第一人,是鄭和最早發現美洲大陸。前些年我赴美國考察時,在華盛頓太空館看到展出說明中也介紹說鄭和船隊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事件。)據學者稱: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經廣東水域;其中第二次是在廣東出發(有史料稱可能在東莞);現在汕頭的南澳,以及澳門、海南尚有鄭和遺跡,因而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7月)紀念活動作為海博會或“絲綢之路”博覽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有道理、有意義的。   當然,海博會或“絲路會”尚有許多內容有待研究和規劃,如能下決心申辦,即應著手去進行。廣州是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辦得最精彩、最出色的;獲批准的可能性又很大,因為今年世界海委會輪到中國任主席國,由國家海洋局主持事務。舉辦海博會或“絲路會”,雖是具體活動,但作為座標,象北京辦奧運會、上海辦世博會那樣,帶動城市各方面建設、其效果、效率、影響、威力,是全方位的,是大得難以估量的。如認為可以,請省市領導即組建申辦機構,儘快開展工作。   五、在措施上,從組織、科研、宣傳、教育、經費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強化現代文化學和珠江文化的研究、弘揚和開發工作   1.建議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設文化大省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全省這方面工作的領導和部署;各市縣也應成立相應機構。   2.建議將現有的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升格為一級學會,正式命名為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負責聯繫全省各學科的學者,以珠江文化和現代文化學為研究主旨,開發、弘揚珠江文化。它作為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來進行,為省委、省政府實現建文化大省目標而提供學術和策略諮詢。各縣市如有條件,亦可成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分會;支持其他省區成立本省區的珠江文化研究會;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負有與各市縣分會合作的責任,並要與其他省區研究會密切聯繫合作。   3.建議在中山大學成立珠江文化研究中心,負責組織本校和有關單位的多學科專家,對珠江文化進行跨學科的研究開發;並將珠江文化研究列為省級重點科研專案而立項;還可在這中心成立以培養在職幹部為主要培養物件的文化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培養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文化學人才,除在現職教授中聘任導師外,尚可在校內外離退休教授中聘任導師(可不占編制,發導師補助和工作量津貼);在條件成熟時,創辦學科的文化系或專業。   4.建議由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創辦《珠江文化》雜誌,以多學科、多形式研究和宣傳珠江文化為主旨,發表學術論文、文藝作品、普及讀物;並編輯出版《珠江文化叢書》的多種系列。   5.建議在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舉辦文化學講習班,請跨學科的文化學專家講授世界現代文化學與珠江文化,對各級幹部進行輪訓,使各級在職幹部提高文化理論水準、文化決策水準和文化素養,讓各級幹部都有學習機會,並形成制度,持久進行下去。   6.省領導如果同意以上具體建議,請分別批給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專項活動經費(包括組織專家考察研究經費,籌辦《珠江文化》雜誌和編輯出版《珠江文化叢書》經費),給中山大學撥給籌辦珠江文化研究中心經費及重點科研專案經費,撥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籌辦幹部文化學輪訓班的經費等,使這些單位能夠有經費保障,開展正常工作;同時,請考慮是否可以批准成立相應的籌集經費的機構(如理事會等)和舉辦籌資活動,發動各界熱心人士贊助募捐,使盡可能多的群眾為建文化大省出謀獻策,出錢出力。這樣不僅可以擴大經濟來源,而且可以普及文化知識和觀念,造成人人有文化、家家有文化、處處有文化的社會環境。這也是建設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徑和目標。   (作者:黃偉宗 2002年12月8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19 19:05 , Processed in 0.0594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