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6|回復: 0

[族群溯源] 珠江文化的始祖——舜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18 18: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說,黃河文化的始祖是黃帝,長江文化的始祖是炎帝,那麽,珠江文化的始祖則是舜帝,爲什麽呢?   首先是因爲在開創中華民族文化的祖先——“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和“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中,只有虞舜(即舜帝)到過作爲中國南方的珠江流域地區,幷且在這地區逝世,而又葬于這地區的“蒼梧之野”。   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在接受堯的禪位後的當年,先後到東、南、西、北方巡察,到達南方的時間是五月,到達南岳後,像到東方祭祀岱宗(即東岳泰山)那樣祭祀南岳。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此後,他堅持“五載巡守”,即每隔五年到四方巡守一次,一直到死,可見他到南方的次數是不少的。“他三十歲被堯徵召任用,三十年後接替了堯的帝位,五十年後逝世于巡狩南方的途中”。   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載:舜“踐帝位二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爲零陵”。《皇覽》曰:“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皆相似,故曰九疑。傳曰‘舜葬蒼梧,象爲之耕’。《禮記》曰:舜葬蒼梧,二妃(即堯之女娥皇、女英)不從。”《山海經》曰:‘蒼梧山,帝舜葬于陽,丹朱葬于陰’。皇甫謐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明代的《梧州府志》載:“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清代的《蒼梧縣志》稱:“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二妃未從也。蒼梧于周南越之地,今爲郡”。而“蒼梧之野”包括哪些地方呢?廣西出版的《廣西歷史地理》(黃體榮編著)中認爲其所指的現代行政區域是:“北起廣西全州,湖南寧遠;南到廣東信宜、羅定;西到廣西大瑤山;東到廣東肇慶、連縣”。該書還指出:“研究者有一說認爲,舜爲禹放逐,葬于蒼梧之野,即今湖南、廣東、廣西交界地帶,具體範圍尚在爭議中,未有定論”。但這地帶,屬珠江(主要是西江、北江)流域地區,恐怕是不成問題的。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葬于陰。汜林方三百里,在猩猩東,猩猩人名,其爲獸如豕面人面,在舜葬西。猩猩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神异經》雲:“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鳥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魚,爲人很惡,不畏風雨禽獸,犯死乃休,名曰灌兜也。”從這些記載可見,舜帝當時所巡狩的南方,是很原始的野獸爲猖的山林地區。舜帝多次到這帶地區巡守,甚至連嬪妃也不願隨從,仍堅持南來,最後葬身于此。這不是很有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的勇氣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麽?這不就是舜帝是珠江文化開山鼻祖的有力史證和最好說明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舜帝開始,才有“中國”之名,而且,也由此開始,將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區,正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屬于中華民族聚居地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尚書•舜典》載:“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即分爲十二個州管轄地方,疏通河道。又稱“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能邇;悖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即是說:任命十二個州長,爲四方首領,兢兢業業,安撫百姓,以德服人,蠻夷地區的人也歸順了。同時,對爲亂者也以征伐,“分北三苗”,“竄三苗于三危”,好對南岳一帶的苗亂親往征討,幷將三苗遷至“三危”(即今甘肅敦煌一帶)。司馬遷《史記》雲堯禪位于舜,“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爲帝舜”。對這段話,劉熙曰:“帝王所都爲中,故曰中國”。可見這些話,是指天子、帝都位于四方之中而言,但從其以文德感服蠻夷,以武力征伐三苗,使四方歸于一統的做法而言,不也是有將南方歸于中國版圖、將少數民族幷入以華夏爲代表的中華民族之意味麽?   舜帝開發和統一南方,事實上早于秦始皇、漢武帝開發和統一南方的時間,起碼千年以上。這意味著:通常稱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實際的依據;也意味著:這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不僅是黃河文化從發祥到興旺的歷史,而且包含著長江、珠江等諸多江河在內的文化史;這些江河文化,也早在“三皇”、“五帝”的開創時代已參與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文化的締造工程;同時也意味著:早在原始氏族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的轉型期,也即是以舜帝爲標志的從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的轉折期,在偌大的中國疆土上的北方、中原與南方的地域文化,或各種氏族、民族的文化,也從衝撞而開始了交流和交融,這就是說,南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歷史篇章,遠在舜帝時就揭開了。這也是遠比歷來史書所寫的自秦始皇、漢武帝開始的記載,大大提前的。舜帝的劃時代貢獻,不僅在于開發和統一南方,更重要的是:在“三皇五帝”中,自他開始才有比較明確或自覺的文化意識,去架構職責分明、賞罰嚴明的雛型國家制度,幷且以此意識去開發、統一幷管理南方。《尚書》記載,堯命他“賓于四門,四門穆穆”。他繼位後,前往堯的太廟和四方諸侯謀劃政事,大開明堂四門宣布政教,使四方人看得明白,聽得清楚。將天下劃爲十二州,由君長管理,要求諸侯、君長安撫民衆,親近和信任有德善良的人,疏遠小人;將伯禹、弃、契、陶、垂、蓋、伯夷、夔、龍等人,分工負責平治水土、農事、司徒、刑獄、百工、虞宮、祭祀、音樂、納言等職務,對他們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績。考察三次,罷黜昏庸、提升賢明的宮員。幷且宣布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宮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灾肆赦,怙終賊刑事。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黑而天下鹹服”。據《史記》載,舜接位後,“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爲摯,如五器,卒乃複”等法規。從這些記載可見,舜帝的治國方略是鮮明得體的,其文化意識是自覺而明顯的。   如果說,這些行政管理和賞罰制度作爲國家職能和文化意識的體現尚不够充分的話,那麽,舜帝繼位前後所實踐和規定的倫理道德觀念和準則,則是很能說明其文化意識及其自覺性的。《尚書•舜典》中記載,舜被堯用爲接班人,是因爲他真誠善義地履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規範,幷使人們也能遵守這些規範。司馬遷《史記》還記載:“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久有小壕,則受罪,順事父及母與弟,日以駡謹,匪有懈。……舜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這些記載,說明舜之所以能繼帝位,是與他躬行倫理道德規範分不開的。顯然這些規範,是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的。舜帝以此而規範全民之道德,自然也以此規範他親自開發和統一的南方地帶,使這片未受過道德規範熏陶的“南蠻”地區,受到了道德文化的滋潤和啓蒙。這對于珠江文化地域來說,不也是具有文化開創意義麽?   從《尚書》記載中還可見,舜接帝位時,命夔管典樂,幷提出了發揮文藝教育作用的看法,說典樂可“教胄子,直而溫,寬而粟,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是中國最早的詩樂理論和倡導盛况。另據《史記》載,舜帝自施行嚴明的國家管理制度後,天下大治,“十二牧行而九州草敢辟違。唯禹之功爲大,披九山,通九澤,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址(請注意:交址是古代對南越也即嶺南之統稱),北發、西戎,析枝,渠瘦,氏,羌,北山戎,發,息慎,樂長,烏夷。四海之內,鹹載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异物,鳳凰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段記載,既將舜帝時的中國土擴大和氏族歸順的盛况作出了詳盡描繪,又將舜帝以詩樂輔以道德和文化教育之普及,以及用以歌舞升平的作用和盛况,寫得淋漓盡致。這些描寫,無論是對詩樂的功能的論述,或者是對以詩樂而明德的作用及盛况的描繪,都是當時文化意識的自覺性和明朗性的體現。尤其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語,更明確地指出了舜帝在德教上的奠基作用,也證實了舜帝開發和統一南方的進程中,在運用武力和國家法制之力的同時,也是運用德教和詩樂之力的。至今在南方各地,蒼梧、樂昌、韶關、英德等地尚有舜樂之傳說和古迹,就是明證。而這,也說明舜帝既是中華民族德教與詩樂之開創之祖,也是珠江文化德教與詩樂之祖。   作者:黃偉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2:42 , Processed in 0.0625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