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7|回復: 0

[其它] 紅 Cult:支解《清明上河圖》 設計師自嫌匠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1-10 13:3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外外星人 於 2010-11-10 13:38 編輯

  

未上場先轟動,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在香港正式展出。用新科技表現經典中國畫,市民叫好,亦有作家大表反感,難得是總設計師于正微笑一句:「我不介意,我很了解這種想法。」製作電子版,但于正還沒有機會看過原畫作,如今作品大受歡迎,他卻說:「從頭看,我覺得做得不足的,就是太匠氣了。」

記者:何兆彬
部份攝影:伍慶泉 
鳴謝:設計及營商周
地點: The Pawn( 2866 3444)Profile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總設計師于正

于正,上海人,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總設計師,有報道說他是公司老闆,他連忙否認:「我只是合夥人之一。」卡片上的名銜,他是國內電子影像界龍頭公司「水晶石」合夥人/視覺展示事業部總監。記者寫「電子影像界」,是因為水晶石做的既類似 Digital Art,有商業產品 3D設計,又有做展覽(如《清明上河圖》),還有電影特技等等。于正今年才 31歲,七年間由散仔做到合夥人,確實不易。《清明》整個班底大概有 70個人,平均年齡只有 26-27歲。

總設計師 帶你逐格睇:

電子《清明上河圖》整個計劃,連器材成本約 2,000萬人民幣。如斯大製作,中央對香港市民特別好,上海世博每名市民只有 5分鐘,但香港市民可入場 1小時,單單看電子版就有 40分鐘。由於片長 4分鐘, 2分鐘為白天, 2分鐘為黑夜,即可看 10遍!已購票市民請從速就位。

「夜景是重點之一,因為原作沒有夜景。夜景多了的是夜排檔,吃消夜的地方。」注意夜景中有水滴形梔子燈掛起,就是有妓女服務的地方。

「一直往外走,城外會看到這店裏有兩名女子。據考證說這是一家醫館,一個是老婦人,一個是帶孩子來的,她們是去求醫。」

「我在中國館看到很多人會關注這個駝隊,他們經過城門進來,很多人會注意進來的有幾匹,出來有幾匹。前面有正店,就是總店。」

「虹橋一定是重點,上面有人在爭搶客人。虹橋下有人在控制船隻過橋,有人在控制桅杆,很多東西,也不知道觀眾會不會注意到。」

「這是一個碼頭,上面有很多人在搬運。」據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解釋,苦力手上都拿個竹籤,是為了方便計算工資。

中國古畫先由左側(觀眾的右側)看起,「這部份是荒野,沒有甚麼動態,只有一隊騾隊走過。這部份較平淡,因為大家才剛進場。」



因為虹橋過關

■京奧開幕式的卷軸,尾聲李寧升天後的笑臉影像,都是水晶石的作品。

蘋:蘋果
于:于正

蘋:製作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是怎麼緣起的呢?

于:大概兩年多前,上海世博局廣發邀請徵集方案,我們參加了。當初排名也不高, 40個團隊裏我們排第八,頭十名有機會再做一次。然後 40個團隊裏有部份公司聯合起來,結果總共只有 17個方案,裏頭有 8-10個有提到《清明上河圖》!因為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清明上河圖》!但大家做法都不同,有人想要做雕塑,有人要做琉璃,我們是做多媒體的,所以提出這個方案。

蘋:徵集的時候需要做一段出來給大會看嗎?

于:徵集時不需要,後來 Demo時要做一段。我們做了虹橋那部份,最精采的部份,當時較粗糙只是傳達一個概念。

蘋:這麼大型的投射你們之前做過嗎?

于:我們做過更大的!像京奧開幕地面鋪滿 LCD──當時風險蠻大的,因為在戶外要風吹雨淋,而且有演員踏在上面;京奧點火炬一幕,李寧繞場飛了一圈,背景有很多笑臉,就是用投射的,面積比《清明上河圖》更大。

蘋:做《清明上河圖》的困難在哪裏?

于:因為這是國寶,大家對它有研究,我們得做很多考證,為此還去了開封,問了很多學者,還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這個前期工作做了一年。後階段是細節,本身看不出來的地方,我們也要把它做出來,而且解像度高。

沒了情緒多了匠氣

蘋:你剛才說去開封是要看甚麼?

于:因為《清明上河圖》描寫的是開封嘛,所以去看是不是還保留着一些氣息、文化。(有嗎?)真的有,我們把它放在夜景裏,就是「夜排檔」!開封到現在還是這樣,四五點後到處都開了吃東西的地方。

蘋:有電台 DJ說,電子版的重點是看女人,因為古代女人不能上街,是真的嗎?

于:我們確實創作了幾個女人。原作總共 500-600個人,只有 2-3個女人,一個是抱嬰兒的婦女,一個是老太太,我們會稍為多一點。

蘋:會有人刁難你們──說你們做得不好嗎?

于:我們收過電話,問為甚麼畫裏面那麼多左撇子?他說畫裏巡查的官兵劍鞘都放右側,那拔劍一定是用左手的啦!對不起,我們疏忽了。有人看了就說:裏面有人在刨木頭,但刨子是明朝才被發明的。我們也頭暈了,問專家,他叫我們反問這位觀眾:魯班是拿甚麼幹活的?還有一個是划船,有觀眾問為甚麼船槳不在船側而在船頭船尾,其實張擇端就是這麼畫的,而且這個叫櫓,不是槳,是搖的,原理像螺旋槳。

蘋:作品有感覺做錯的地方嗎?

于:做錯倒沒有,但有個遺憾:如果作品看得太多會感覺情緒不夠,就是有一點匠氣。畢竟大家是分工合作,人物動作會有一點死板,肢體跟情緒有點不夠。

■電子版

■原畫作


我媽不知道我幹哪行

蘋:我們對你認識很少,于先生你是念甚麼的?

于:我是念工業設計的,更多是關於產品設計的;我的同學有做汽車的,有做電子產品設計的,也有做酒店、建築的。我們這科要讀五年,最後一年最終選讀「視覺傳達」,它小的部份是做 Logo,但現在我做的是 Digital的影像設計,我畢業的作品就是做這樣的電子動畫,三分鐘的。

蘋:你現在會跟人家說,你是做哪一行的?

于:我們這個行業比較新,我常開玩笑說我媽都不知道我是做哪行的,但她總是很關心兒子在做甚麼。她問我是不是做動畫的?我說不全是;她問我是不是做遊戲的,我說不太是;廣告公司嗎?不完全是;設計公司嗎?也不完全是……然後我帶她去看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我說:「我很難跟你們講清楚我是做哪行,但可以讓你看我做的東西。」


因為一台 486電腦

■電子版細節重重,留意家丁伸完懶腰躺在地下,畫作就沒有。

蘋:你的童年是怎麼過的?

于:我跟很多上海人的成長類似,父母是普通的職工,父親從小教我數學,所以我理科一直比較好;母親就教我語文方面的。我很感激我父親,很小的時候他就給我買了一台電腦,那是一台 486,當年很少同學有電腦。我對打電動遊戲沒興趣,但中三的時候,發現原來可以用電腦做影像,我就開始用電腦來畫圖。當年用 DOS的 3DS(動畫製作軟件)來畫一些影像,喜歡打籃球就用電腦畫一個籃球場,有一陣子彈結他,就用電腦畫一把琴,喜歡甚麼就畫甚麼,都是動畫。

蘋:後來是怎麼進了水晶石?

于:因為這科系是屬於建築系,要讀五年,到最後一年我還沒畢業就進了水晶石。因為當年我常常把作品 Post上網站,有些朋友是認識但沒見過面。有一天晚上──我印象很深,凌晨兩三點,有朋友網上問我:你快畢業了吧?我說:是。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去水晶石看看。我想他一定是水晶石的老闆,就說好呀,去!後來才發現他不是水晶石的人,是我老闆的同班同學。剛進去做最基本的動畫,一些場景佈置;後來老闆比較賞識,升職快了一點。


上海版 Vs香港版

上海原版,牆上是凹凹凸凸的,因為要遷就中國館的統一風格,于正:「我原本堅持要波浪形,但被說服了。」來了香港,全變了順滑的波浪形。

波浪形螢幕的香港版。

上海原版在地下波浪之間有螢幕,解說細節。不過香港的地板沒有挖洞,所以螢幕另外裝置起來顯示。

畫面只用了 12台投射器,地下波浪再用了 27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6:28 , Processed in 0.7002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