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在國外2010年11月09日
上海的朋友長居美國,經香港回上海「探親」,發現小學的弄堂都拆掉,變成美式商場,哀訴沒有了「歸屬感」。
香港也一樣。北京也一樣。舊房子拆光了,全部美式商場大廈,但只要不是「知識份子」,做人的目標不脫口腔期的購物掃貨農民自由行,一切就沒有問題,眼看「生活大幅改善了」,該開心才對。「但是,總有少數的人,是講感性的,追求兒時的月色和楊柳下的池塘呀。上海的弄堂,是我們兒時一起玩樂的地方。舊時故居,就是對『中國』的歸屬感的圖騰。」上海朋友是一位科學家,除了實驗室的工作,平時喜歡讀唐詩,聽古典音樂。我問他領了美國的綠卡沒有。他說居留五年,正在申請。「這就有救了,」我說:「把美國當做你的國家,培養新的歸屬感。」這位上海朋友去美國,去得比較遲,三十歲左右才登上新大陸,美國也有新建設,但三藩市的漁人碼頭,紐約的格林威治村,一百年來都沒有拆掉的。
如果魯迅活在今日,他看到家鄉紹興已經成為一座「工業城」,小時看過的水鄉社戲沒有了,紹興的半座鑑湖,已經填平,「打造」為哥爾夫球場和別墅,烏篷船變成快艇,魯迅也會毫不猶豫,把他留學過的日本,像仙台、京都,當做新的故鄉。
詩人北島看見他生長的國家興起一片拆遷熱,興建房地產,覺得「所有不聾不啞的中國人全都在自己的故鄉中迷失了。」有點偏激。他大詩人一個人迷失了,不等於所有腸胃口腔期的中國人都迷失了,看見從前的弄堂胡同剷光,蓋成 LV和 Gucci商場,「中國人」都會興高采烈擠進去掃貨。這些「中國人」不聾也不啞,不然,怎會一面購物,一面高聲亢奮喧嘩?
北島先生離開北京,料亦晚了一些。他在瑞典住過,可能「中國」的血液太濃烈,北冰洋的海水,沒有融滙。地球一體化。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在布達佩斯住上十年,學懂匈牙利話,只要去得早,文化可以交融,舊的洗去,新的進來,跟中國拆遷建新大廈的道理一樣,多瑙河也可以成為故鄉。中國人都在大拆特拆,他們集體唾棄自己的國民身份,身為知識份子,比主流走得更快更遠就好。
蔣宋美齡的故鄉在文昌,其後是南京和台北。蔣夫人離開了台灣,一直在紐約終老,因為她在 衞斯理學院讀過書,美國是另一個故鄉。她在另一個儲備的故鄉,優雅地凋零了,這是身為一個清醒的中國人,最終能追求到的涅槃。
(陶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