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呢幾日我諗緊噉樣一個問題:喺普語正式成為書面語前,係咪亦有一個由專家或學者考究正字同本字嘅過程,或者部分字經已係約定俗成唔須考究呢?事關普語亦係由帶有唔少滿語元素嘅北方方言形成嘅,方言自不然都會有一部分字需要斟酌過先畀佢登上書面文字嘅大雅之堂。文言時代,口語同書面語係分開嘅,嗰時口語用字唔需要寫出嚟,但後嚟到咗明清時期(甚至遠至宋代,具體唔太記得)逐漸有咗白話文嘅端倪,及至五四後全面倡導白話文,一概將北方方言為主導嘅國語納入書面語,期間唔知經歷過點樣嘅口語變為書面文字嘅認受過程呢? 若然呢個過程係存在嘅話,噉樣而家方言書面入字理論上同普語亦異曲同工。試舉一例,竊以為「的、麼、了、嗎」喺遠古時代文言入字中唔具備現今語氣助詞嘅特徵,或許祇係後嚟攞嚟代入口語用字當中,甚至用自造字或別字代替,情形係咪有啲類似「嘅、乜、喇、咩」攞嚟用作粵語嘅語氣助詞正字噉樣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0-14 0:42:15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