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613|回復: 2

[掌故傳聞] 佛教八大宗派簡介,大家齊來認識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0-13 22: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광동왕국-08 於 2010-10-13 23:19 編輯

追根溯源
尋宗問祖

佛教宗派祖庭略解
轉載自香港佛教聯會,撰稿人:阿蓮 (PART 1)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至今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佛教文化的種子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土壤,
生根,發芽,乃至開花結果,形成今天八大宗派共存並榮的局面。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後來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播,其思想理論都有了新的成分和見解,
於是各個宗派先後興起,逐漸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
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槃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
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密宗、淨土宗、禪宗。
下面本文就各宗的思想、祖庭及其祖師略做一探

一、三論宗
三論宗所宗學說以《中論》(亦稱《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為依據,故稱三論宗。又因為強調諸法性空,
又稱法性宗。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鳩摩羅什。
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
初祖龍樹,所著《中論偈》,從多方面發揮宇宙萬法當體性空而無礙於緣起的中道之理,又著有《十二門論》,以十二門解釋一切有為
無為諸法皆空之義。龍樹弟子提婆,著《百論》,駁斥一切有所得的邪見邪執。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為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
但因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因此立有二藏三論以判一代佛教。
而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為此宗的中心理論。這種理論,總說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
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產物,這叫緣起。離開眾多因素的條件,就沒有事物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
即緣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為了闡明這種理論,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等義。

三論宗的祖庭是江蘇南京的棲霞寺,劉宋明帝泰始年間,處士明僧紹捨宅為法度造寺,稱棲霞精舍。
其子秉承父志,於山崖雕無量壽佛,並雕二菩薩像。梁時遼東人僧朗,善《三論》及《華嚴》,來師事法度,
稱為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於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現存佛舍利塔,為五代時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飾精美,
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門外有唐高宗製《明徵君碑》。
另外有浙江紹興的嘉祥寺,三論宗僧詮傳另一弟子法朗,法朗傳吉藏,於此講學,被稱為嘉祥大師。因其學說有所發展,世稱其學派為新三論宗。

二、天台宗
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之後慧文又傳南嶽慧思,時智者大師前來學禪,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
後智者大師住大蘇山潛修七年,三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
之後大師移住天台山,天台宗由此而起。因其教義又以《法華經》為主要依據,所以又稱法華宗。
該宗講經論法,以反省觀心為主,故又稱性宗。

智者大師注重禪法——()、佛教義理——()雙修原則,所著《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台三大部」,
是該宗的根本典籍。主張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現,提倡一心三觀的禪觀修習。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有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兩層實相說,
止觀有三種:1、漸次止觀,2、不定止觀,3、圓頓止觀。止觀是融為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為定,
靜明觀照為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
經典與判教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

位於天台山麓的國清寺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場。寺前崗上有九層磚塔,為隋代所建。寺門前有寶塔七座,
山上真覺寺為智者塔院,祖殿中有智者大師真身六角寶塔。山中寺院很多,寶相寺為大師入滅處,有彌勒像及智者大師入滅塔。
另外有湖北當陽玉泉山東南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師在此講經。今大殿前有隋大業年間造大鐵鍋及元代鑄鐵鐘、
鐵釜各二。寺左有觀音像碑,相傳為唐吳道子所畫。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年間建十三級鐵塔。
浙江寧波市的延慶寺,明永樂中列此寺為天下諸宗名山的第二山。北宋時中興天台教觀的知禮曾居於此,稱之為四明尊者。

三、華嚴宗
華嚴宗始於隋代杜順,因以《華嚴經》(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
亦稱「賢首宗」。還因該宗發揮「法界緣起」為宗旨,故又稱「法界宗」。

《華嚴經》係如來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
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此經。東晉時,天竺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
唐杜順和尚(傳係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著有《法界觀》、《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
其弟子智儼隨師在終南山至相寺出家,著作頗多,對後世影響較大。智儼弟子法藏對其師學說詳盡發揮,真正創立華嚴宗。
華嚴宗強調「圓融無礙」,是觀察宇宙、人生的法門,也是認識的最高境界。《華嚴經》主要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說,
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的淨土蓮華藏世界美麗莊嚴的盛況,以及毗盧遮那佛於海印三昧內,與普賢菩薩等諸多大菩薩眾,
為與會諸大菩薩說深奧妙法。經中說佛法奧義遍於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如因陀羅網,
交相輝映,無窮無盡,無邊無際。這就是所謂圓滿法輪,稱法界性之談。其中心思想是從「法性本淨」觀點出發,
闡發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
自修行實踐上依三界唯心說而強調解脫的關鍵在於心,並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說,這是修行過程中十個不同的修行階位。
修習者依十地而行,輾轉增勝,最終進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

華嚴宗祖庭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
四祖法名澂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陝西戶縣東南圭峰西的草堂寺,相傳為姚秦鳩摩羅什譯經之處。華嚴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稱之「圭峰禪師」。
寺內有鳩摩羅什塔。宗密葬於東小圭峰,有唐裴休撰並書圭峰禪師碑,今移置於草堂寺鼓樓內。

四、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在印度方面,本宗經過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無性及護法、德慧、安慧、
戒賢等幾位著名大論師的弘揚,其宗實際創始人是唐三藏玄奘大師——唐朝時期玄奘到中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
回來後住在慈恩寺弘其宗法,慈恩宗之名從此而來。而該宗之集大成者則是玄奘大師門下高足窺基法師。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為、無為等諸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其中心法有八法,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法,色法有十一法,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法,無為法有六法,合之為百法。

此宗總取「六經十一論」為所依,於「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為本經。於「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
而以「玄奘、窺基」師資所糅「護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識論》為綜合。宗旨主張:萬法皆為能變心識所變之境,
也就是所謂的萬法唯識,心外無法。即把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歸結為「識」的作用,不承認有離開「識」的客觀物質世界存在,
故稱之為唯識宗。又因主張以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等三相解釋宇宙萬物,故又稱之為三相宗(法相宗)。

其宗祖庭位於陝西西安市南的慈恩寺。唐貞觀高宗為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建寺,稱慈恩寺。
首請玄奘為上座,在寺西北立翻經院,於此譯經。唐高宗時,玄奘仿西域造五級磚塔,名為「鴈塔」。後,武則天重建時改為七級。
陝西長安縣杜曲東少陵原半坡上的興教寺內有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圓測三塔。玄奘塔於中央,五層,另二塔左右面對而立,三層。


 樓主| 發表於 2010-10-13 23: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광동왕국-08 於 2010-10-13 23:17 編輯

追根溯源
尋宗問祖
佛教宗派祖庭略解
轉載自香港佛教聯會,撰稿人:阿蓮 (PART 2)


五、律宗

律宗是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的宗派。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唐武德年間,道宣入終南山豐德寺,長居於此,
潛心律學研究。他以《四分律》為依據,創設戒壇,規定了受戒、說戒、安居以及禮、食、坐、卧的標準,從而創建律宗。
因道宣住終南山,故又稱「南山宗」、 「南山律宗」。又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

律宗的創立,對於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中國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仍按當年道宣之規定而行事,律宗因而通於各宗。
其宗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瞭論》
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為佛教化眾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詮,如四部阿含、
《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為佛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詮,如《四分律》、《十誦律》等。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制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
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揚州大明寺,唐時鑒真東渡前曾在此弘揚律學,故亦為該宗祖庭。此外,江蘇句容寶華山隆昌寺,因明末寂光法師在此中興律宗,
後讀體、德基、真義等各大宗師相承,為清代律宗根本道場。此外,律宗還有東塔宗,創始人為唐時名僧懷素。

六、密宗

密宗,亦稱密教、秘密教、真言乘等。八世紀時期的印度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
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相對顯教而言,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
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依據,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特徵,儀軌複雜,
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皆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在中國西藏地區的密宗為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祖庭為陝西西安大興教寺,始建於西晉泰始至太康年間,名「遵善寺」,隋時改今名。隋開皇時有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
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先後在此傳授密宗,稱「開皇三大師」。該寺為唐長安城佛經翻譯的三大譯場之一,是密宗的發祥地。
後一行和尚曾住持此寺,對天文學、數學的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陝西西安的青龍寺位於西安城東南郊鐵爐廟村北高地上,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唐不空三藏的弟子惠果曾住持此院東塔院,
世稱密宗七祖。唐貞元年間,日本僧人空海入唐求法,從惠果受灌頂,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並受灌頂,回國後在高野山建立日本真言宗。
故青龍寺也是日本真言宗的策源地,其建築規模和法門聲望僅次於大興教寺。寺宇北宋時被毀,今於遺址建有惠果、空海紀念堂。

七、淨土宗
淨土宗由唐代善導創立,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得名。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
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讚》,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
延壽、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推為第十三祖。

淨土信仰源於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關人生是苦的基本觀念,從而寄希望於脫離現實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淨土世界。
相傳東晉名僧慧遠在廬山邀集十八高僧結「白蓮社」,同修淨業,共期往生西方,被後代奉為初祖,故又號為蓮宗。
隋、唐之間,道綽在汾州玄中寺倡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並以數珠記數。唐初,善導從道綽學淨土教義,
後到長安光明寺傳教,創立淨土宗,成為二祖。

淨土宗以「三經一論」為基本理論依據,三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一論是《往生論》。至宋以後,凡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學者,幾乎無不兼習淨土,成為中國佛教中流行最廣的一派。

淨土宗祖庭位於江西廬山的東林寺,為東晉刺史桓伊為慧遠建。慧遠於山中立般若台,安彌陀三聖像,聚集道俗發誓,期生西方極樂世界,
號為「蓮社」。寺東崗石室中有八角覆鉢形慧遠塔,塔右方有石造圓竇、藏骨室。

山西交城的玄中寺,元魏曇鸞在此依據《十六觀經》修淨業,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唐初,道綽於玄中寺見曇鸞遺跡,
因而專修淨業,並教人念佛,善導從道綽學,後至長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日本淨土宗也將此寺奉為祖庭。

八、禪宗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
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宗由南朝入華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創立,主張「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
又因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故又稱「佛心宗」。

相傳如來以心印付囑摩訶迦葉為西天禪宗初祖,傳至達摩為二十八祖,達摩又為東土禪宗初祖。後衣鉢相傳,
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相傳禪宗至六祖時有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
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淨之漸修,故稱「漸門」,此宗數傳後即衰不振。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
故稱「頓門」。認為捨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

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縣嵩山的少林寺,北魏孝文帝為供奉佛陀而建。菩提達摩來此,於寺凝壁修觀,
建立禪宗,歷代多次修葺。因禪宗的傳承以達摩為初祖,故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於宋代,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河北成安縣的匡救寺,曾為禪宗二祖慧可說法之處。
安徽潛山縣天柱山野寨區的山谷寺,又稱乾元寺、三祖寺。禪宗三祖僧璨禪師曾雲遊至此,擴建寺院,講經說法,聲揚遐邇。
湖北黃梅縣西山上的四祖寺,為禪宗四祖道信道場。

湖北黃梅東北馮茂山上的真覺寺,又稱東山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於此。禪宗至五祖興旺,門徒常超過千人,世譽之為東山法門。
廣東韶關的南華寺,原名寶林寺,禪宗六祖惠能開法於此。寺內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猶存,供於六祖殿內。
另外,惠能門下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南陽慧忠、荷澤神會,形成禪宗的主流。後青原系下形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系下形成溈仰、臨濟兩宗,
世稱「五家」。其中以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較長,影響較大。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二派,與上述「五家」合稱「五家七宗」,分述如下:

溈仰宗——創始人靈佑、慧寂,祖庭湖南溈山密印寺、江西宜春大仰山太平興國寺;
曹洞宗——創始人良價、本寂,祖庭江西宜豐洞山普利院、臨川曹山荷玉寺;
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祖庭河北正定臨濟寺;
雲門宗——創始人文益,祖庭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寺;
法眼宗——創始人法眼禪師,祖庭江蘇南京清涼寺;
黃龍派——創始人慧南,祖庭江西南昌黃龍山黃龍寺;
楊岐派——也稱楊歧宗,創始人方會,祖庭江西萍鄉楊岐山普通寺。
總的來說,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其宗派之分祇是祖師依經分宗形成的結果。但是不論怎麼分宗別派,
佛法修持的最終結果還是萬法歸一,一歸於心,最終都要回到佛學的本位上去:祇要心中有佛,心存正念,行持八正道,
就一定能夠學成道業,到達佛國的彼岸。




發表於 2010-10-13 23:3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各有所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8 16:49 , Processed in 0.0748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