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述詠春拳的故事,提及嚴詠春與惡霸對打,用「黐手」把他的手臂「黐著」,然後一輪猛攻,打到他倒地不起。
「黐」是廣東話,是「黏」的意思,到底詠春拳有何秘訣,可以以弱(嬌柔的女子)勝強(孔武有力的壯漢)?詠春賴以著名的「黐手」是真有其事嗎?
黐手的原理
「黐手」是詠春拳互相練習的方式,目的在訓練手臂的知覺、反應和勁力,一般的武術是拳手的眼睛看到對方的招數,然後大腦迅速指揮四肢去作出相應的動作去防禦和反擊。
可是人體還有一種寶貴的能力,叫做「反射」動作(reflex action)。例如醫師要你坐下用鎚子輕敲你的膝蓋,你的腿便不期然的踢起來;又如你不慎摸到灼熱的東西,手便會不假思索迅速縮回來,並不要經過大腦的指揮,反射動作因此能夠在電光火石之間完成,這是天賦給人類的保護功能。
反射動作除了天賦之外,還可以藉後天訓練得到。試想若然手臂觸及或截擊對方的手臂時,能夠「不經大腦」,自動作出相應的動作,自然能爭取優勢,佔了上風了。「黐手」便是訓練拳手實戰的訓練步驟,無論是詠春拳的初學者和高手,都可以藉此和程度相若的師兄弟黐手來提高技術。
黐手第一步
詠春拳以短橋短馬為主,手法集中上中下路,腳步甚少用,尤以黐手為最出色及特別,初學者最先學單黐手後再學雙黐手,然後再演變為碌手及過手。
在黐手期間,雙方都以右攤手及右膀手作起步,而左手便用伏手及櫸手作防護,在雙黐手中雙方可以再改變手法轉換位置及轉手運用。提防雙方之個人手掙為主有否漏洞,即隨時可以會被對方攻擊,如不留神時便會中拳,所以詠春拳之攤手及膀手為基本手法,非常重要,這些拳法都是在第一套詠春拳裡之「小念頭」抽出來應用。
在「攤手」內有其特色,例如可以演變為圈手、窒手、梱手、拍手、膀手、項掙、襟手、搆手、枕手、托手、脫手及護手等等。
詠春之科學化的拳法口訣很實用,例如「連消帶打」、「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手留中」、「朝形」、「橋來橋上過,馬來馬下衝」....剛柔並重,好使好用,不會浪費過人氣力。
梁煥松 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372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2-4 15:09:29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