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脅持人質事件以血腥告終,令不少人心情受困擾,甚至徹夜難眠。
【本報訊】從電視直播看到被脅持的康泰團友由下午仍會掀起窗簾露面,到晚上演變成 8死 7傷,猶如親歷其境的香港市民,前晚起一直愁眉深鎖,部份人更徹夜難眠;紅十字會就事件設立的熱線,一日內已收到 100宗求助,當中八成個案要轉交心理學家輔導,主要涉及情緒不安。有人邊說邊哭,最年輕的求助者只有 8歲。心理學家提醒家長要注意子女近日的情緒反應。
記者:陳凱迎、夏志禮 香港小童群益會、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等多個機構昨日設立熱線,為情緒受困的市民提供輔導,其中香港紅十字會聯同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屬下危急事故小組成立的熱線,由昨早 10時半至晚上 8時,已接獲 100宗求助。
小童激動嚎哭責罵
昨日不少香港市民圍看電視新聞報道,以進一步了解脅持事件的最新情況。法新社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危急事故小組胡潔瑩博士指出,致電熱線求助的個案中,有八成需要轉介予專業臨床心理學家作進一步輔導,有人邊說邊哭,大部份求助市民因今次事件感到難過及不安,部份人則擔心日後外遊時會遇到同類事件,另有人因事件勾起過往類似的傷心經歷;求助者中最年幼的只有 8歲。
不少家長昨日也致電電台,當中李先生表示,其現年 11歲的兒子就讀幼稚園時曾有同學於海嘯中去世,前日兒子也有一直留意事態發展,表現緊張及抑鬱,並突然激動大哭,不停責罵槍手要下地獄,說以後不會去菲律賓。
胡潔瑩提醒家長,須留意子女的情緒反應,「小朋友見到悲傷嘅事難過好正常,就好似撞親手都會痛一樣」,家長切勿讓孩子壓抑情緒,並要向他們強調父母一直在他們身邊,「唔好俾佢哋以為呢種事經常發生」,倘孩子不能釋懷,便須避免讓他們再接觸相關新聞。
建議市民反思生命
在前日的馬尼拉脅持人質事件中,死傷枕藉,令人慘不忍睹。 至於受事件影響情緒的成年人,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鼓勵要繼續留意事件,「咁先會睇到受害嘅人得到幫助,消除最初嘅無助感」,並建議市民正面面對事件,「例如反思一下,自己生命最重要嘅係咩,好好珍惜」。
李誠說,今次事件港人情緒普遍受困,除因為牽涉多個家庭破碎外,死傷者由快樂旅程驟變慘痛回憶的情緒落差,以及電視新聞直播整件事,即使並非身在馬尼拉,也容易令市民代入其中。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則鼓勵市民應如常生活,若持續出現情緒低落、失眠及容易受驚等症狀,症狀出現得越來越頻密,或者越來越嚴重,便應尋求醫生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的協助,以免演變成更嚴重的情緒病。 六成情緒病人勾起深層恐懼 【本報訊】車窗破落、槍手倒斃、傷者嚎哭……關上電視,閉上眼睛,恐怖畫面在腦海中不請自來。菲律賓脅持人質事件以血淚告終,勾起情緒病患者的深層恐懼。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六成病情穩定的患者因事件失眠,擔心有類似經歷的個案情緒病復發。 有病者需服鎮靜劑 李誠向本報表示,昨到威爾斯醫院精神科覆診的穩定病人當中,六成稱前晚因事件失眠,「成晚瞓唔着,覺得啲人好慘。」雖然他們非常哀傷,但未至於情緒病復發,估計低迷情緒僅屬暫時性。他警告有情緒病史、尤其女性及有類似經歷者,是高危復發個案。
簡先生昨日致電商台節目稱,太太是精神科康復者,一直記掛人質情況,「佢噚日全日一直睇直播,睇完唔出聲,堅持要睇完。瞓唔着,平時食半粒安眠藥,噚晚要食一粒。」本身有抑鬱及焦慮症的鄭小姐前晚要服鎮靜劑,但淺睡五小時就醒來。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建議,市民應盡量與朋友及家人傾訴內心的不快,中等及強度運動也可紓緩情緒,不奏效就考慮求醫。 紓減悲傷情緒方法 1.要明白因脅持事件出現悲傷、失眠、甚至是哭泣均是正常反應,切勿壓抑
2.成人可以繼續留意事件發展,毋須刻意迴避,並應正面面對事件,如可反思自己的生命有何需要珍惜的事物
3.兒童倘因事件情緒受困,應避免看有關新聞,父母須向他們說明自己身處的地方較事發地點安全,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4.若悲傷反應持續達一個月或以上,並且越來越頻密,應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求助
資料來源: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危急事故小組胡潔瑩博士 紅十字會與香港心理學會「電話心理支援服務」
2507 7750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明愛情緒支援熱線
2337 1600
小童群益會兒童電話輔導熱線
2520 6800
資料來源:上述團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