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廣州話有相當複雜的聲調系統,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1.陰平、2.陰上、3.陰去、4.陽平、5.陽上、6.陽去、7.陰入、8.中入、9.陽入。(注:「九聲六調」的粵語:有九個不同的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但只有六個不同的調值。即7.陰入=1.陰平、8.中入=3.陰去、9.陽入=6.陽去,只是第7、8、9聲發「急收音」)
一、聲母(Consonants) 19個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漢語詞彙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頸」(脖子)、「渠」(他、她)、「晏」(晚)、「慳」(節省)、「無」(沒有)、「銀子」(錢幣)、「卒之」(最後)、「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讀起來儒雅之至,白話文早就沒人這樣用了,可在粵方言裡,還大行其道,成為市井坊間的日常口語,甚至連「嗟」、「噫」這些古漢語中的感歎詞,廣州的小孩子也常衝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話讀作「車」,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麼」。)「噫,好肉酸!」(人們通常誤把「噫」寫作「咦」,其實在粵語中,兩個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難看」。)使人不禁拍案驚奇。 廣東人裡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風餘韻,雖廢猶存。在臺山人的家庭裡,媳婦把家婆稱作「安人」。安人,從宋代開始就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除了臺山,據說在花都、從化一帶,也有稱家婆為安人的。聽起來頗有點官宦人家的派頭,也許,這就是「祖上也曾風光過」的遺痕吧。 有人認為,粵語形成于晉代,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這是一個北人南遷的高潮。故廣東人「至今能晉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閱讀古文。他寫過一本《廣州音說》,專門解釋其原因,「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人們所說的「粵語」,主要是指廣府話,尤其是指以廣州西關(上下九、第十甫一帶)口音為本的白話。如果你想驗證自己的粵語說得准不准,有一個辦法,念念這首歌謠吧:「阿四阿四,攞條鎖匙,開個夾萬,攞兩毫子,買斤荔枝,唔愛黑葉,要愛槐枝。」這首歌謠取衣韻,必須上下齒咬合,舌面向上,才發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準確,就算會說正宗的白話了。 在粵語詞彙中,據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廣州人日常口語中,方言出現的頻率,竟高達五六成。最令北方人頭痛的,也許是廣州話中大量的倒裝句。北方人說「你先走」,廣州人說「你行先」;北方人說「很感謝」,廣州人說「多謝曬」;北方人說「太飽了」,廣州人說「飽得滯」;北方人說「給你一塊錢」,廣州人說「畀一文過你」;北方人說「找不到你」,廣州人說「揾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啊。 在粵語文化圈裡,常聽到人們談論起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掌故。當年,帝制傾覆,共和初肇,在中華民國國會裡,要求奉粵語為中國「國語」的呼聲很高,支援的票數,已然過半。但孫中山逐一去說服粵籍議員,勸他們放棄粵語,改投北京話一票。最後,憑著孫中山的人望,粵語僅以3票之差,敗給了北京話。 揣測孫中山的用意,當時南北雙方仍處於對立狀態,既然清朝把北京話作為官話已經兩百多年了,繼續沿用下去,可以避免節外生枝,減少南北統一的障礙。這恰恰表現了南方人胸襟開闊,相讓為國的精神。南腔北調,乃地理自然形成,本無所謂優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語言為國語,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語言斥為「鳥語」不可呢。
老廣為何要死守著自己的方言?
中原人在嶺南定居後,他們帶來的文化,便一如水銀瀉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處於弱勢地位的土著語言——古百越語,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窮崖絕穀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甯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祖宗的語言,是他們在遠離故鄉,不得不掙扎求存於「瘴癘之地」時,仍然抱著廟宮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態,堅守強勢文化優越感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繫一個族群世代相傳的重要紐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吃廣東米,飲廣東水長大,從小到大你填寫簡歷時,籍貫一欄都是填廣東。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過一個調查,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物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方言,其次是血緣關係,第三才是地緣關係。也就是說,人們是根據鄉音,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鄉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會說客家話,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戶籍是潮州,但你不會說潮州話,走到街上也不會有人當你是潮州人。在廣東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這麼高。方言的功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資訊傳遞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廣東話一律稱之為「禽聲鳥語」。大清皇帝召見廣東地方官員時,被他們一口一個「我哋、佢哋」搞得頭大如鬥,一怒之下,詔令閩粵兩地都要設立正音蒙館、正音書院,以駐防旗人為正音教師,全力推廣普及官話。可惜駐防旗人本來就懶,又碰上廣東這樣的方言死硬派,推廣了半天,廣東人的舌頭沒有卷起來,正音書院卻荒廢倒閉了不少。 五嶺之外,依然是一片鳥語花香。 今天,「推廣普通話,邁向現代化」這個口號,喊得震天響。似乎方言成了現代化的障礙。其實,歐盟15個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經濟政策,也沒統一語言,不是一樣可以現代化嗎?香港人在回歸前也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說粵語,並不妨礙她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事實上,廣東話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說到底,普通話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無須提升到道德與素質的高度,甚至與國家前途、民族興衰掛上鉤。 廣東人都是很講實際的,只要生活確實有講普通話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採取行政手段,他自然會去學、去講。只要有助於他「揾食」,別說是普通話,就是非洲土話他也肯學。學普通話就等於學英語一樣,多掌握一種交流工具,絕對有賺不賠,但不能為了鼓勵學習普通話,就去踐踏自己的母語。廣東人並不拒絕學習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推普」是不遺餘力的,「煲冬瓜」的水準,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中青年一輩基本上都能聽能說了。只要尊重事實,就不會否認這個巨大的進步。 今天北方人到廣州的商店購物,大部分售貨員都會主動和他說普通話;公務員也都會講普通話了;城市的大部分學校都用普通話教學了。據調查,銀行、郵局、公園、商店、的士等行業的普通話也都全部過關。這還不夠嗎?難道非要廣東人在家裡也說普通話不可?非要粵劇也用普通話來演唱不可嗎?
当今粤语懒音现象大观.rar
2010-8-10 09:03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22.22 KB, 下載次數: 269
舉報
多謝樓主分享,我以前睇香港片多,所以都有影響,而家慢慢改(查粵語詞典嚟搵正音)。我反對懶音,睇香港片 ... Vncantonese 發表於 2010-8-14 21:33
回覆 a_qi 順便問下,乜嘢係「夠物」、「時奸」病毒音? ... Vncantonese 發表於 2010-8-17 17:12
根據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oi3係正讀, ngoi3係異讀 a_qi 發表於 2010-8-18 00:47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說其他音是異讀音,但並未說前一個為正。我看TVB劇里好多還喜歡用異讀音,如近gan6 ... dert112233 發表於 2010-8-18 10:51
"塞"同"失",讀法有咩唔同? 貓児 發表於 2010-9-6 17:36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2-23 13:16 , Processed in 0.0828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