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29日 廣州萬人上街撐廣州話,這個數字如果屬實,在內地集體散步要付出的政治代價,既驚人又感人。如果香港也來這套,對電子媒體語言設限,在政策上變相歧視打壓廣東話,相信上街的人數抗爭的力量,是保衞天星皇碼菜園村大浪西灣等等等等總和的百倍不止。
又驚又感之餘,感想有二。
第一,抗爭標語要保衞的為甚麼是廣州話,而不是廣東話?廣東省不同地方所說的廣東話,在腔調兒上有着一點點差異,要保,就保一億人兒的母語廣東話兒,保存嶺南文化的根源,也保埋香港那一份兒。
第二,這事兒鬧大以後,很多有關保育廣東話的言論都列舉廣東話的優點,追溯其根源,以示廣東話系出中原正統名門。到此為止其實就夠了,再拿廣東話跟普通話比拼,找普通話的碴子,說現今規範化的普通話來自滿洲語跟北京土語,比不上廣東話的抵死靈活之類,就不必了。
那是學術上的課題,雖然也很有趣,但從這方面推論下去,彷彿只因為廣東話的優點及擁有古代純正血統,才值得保衞,其他較少人在用的方言土語,就可置之不理了。
在廣州的撐廣州話運動中,也出現了不要煲冬瓜的標語,這等如開闢了另一個文化戰場,來一個語言南北大戰。搞出這場抗爭的政協甚或以文「化」人的汪大人可能有此意識,保衞自己本土文化根源者卻不宜讓抗爭的焦點變模糊了。
這不是大廣東話與大北方話的優劣對決,重點是反對行政強權扼殺方言發展的空間。
(林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