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959|回復: 0

[說粵全傳] 广东封开罗沙岩遗址的重大发现极其意义[轉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5-23 19:1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neverthisty.blog.sohu.com/ 一、前 言   关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即中石器时代问题)的探讨由 来已久,但一直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欧洲, 普遍地认为,在旧石器时代即将结束,新石器时代行将开始之前,在大约距今1万 年前的时候,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下,有一个特别的文化阶段存在,这就是被人们 称之为中石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以细石器及其复合工具大量存在为主要特征 ,这是与当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由此而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狩猎和采集为主 的文化相适应的。后期渔猎经济逐渐兴旺起来。   在中国北方,这一时期有着酷似欧洲同期的生态环境,所以也存在相 类似的中石器时期。它也是以细石器及复合工具为其文化的特征。不少学者也称 其为中国的“中石器时代”。但在中国南方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这是否意味着在 中国南方,所谓中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虽然存在,但以不同的形 式出现?对此问题争论较多,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其关键在于,未能找到一 个有明确地层关系而又有绝对年龄数据作依据,幷出土的石器工具有相当数量的 遗址来加以证明,所以难以服众。众所周知,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 义,它不仅对中国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的确定关系重大,而且涉及到这一时期中 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发现的主要因素及与毗邻地区文化的关系等。鉴于以上原因 ,大家都不遗余力地寻找证据,争取早日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多年来我们在西江流域野外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在这一地区一 些洞穴遗址中,存在可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材料。但比较零星、分散和缺乏充 分的地层依据。在研究了封开黄岩洞遗址的全部出土文物后,我们发现,黄岩洞 那批陡刃砾石石器可能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材料(可参看图12),可惜缺乏绝对年代 和上、下地层的依据。我们在其周围地区继续寻找,终于在距黄岩洞遗址仅3公里 外发现了罗沙岩(可参看图11)。这一发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研究黄岩 洞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陡刃砾石石器提供地层依据,而且和西江沿岸先后发现的几 百个史前文化遗址一起,证明在这一阶段的西江流域地区的文化是相当发达的。   二、罗沙岩地貌地层概述   罗沙岩遗址位于西江中游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庙边村后山上,距黄岩 洞遗址3公里,距峒中岩遗址约4公里。   遗址在后山的山脚下。洞口朝西北,离地面2米左右。洞前50米处有一 条河面宽30米的小河流过。它是渔涝河的一条小支流,平时河水不多,只有30~40 公分深,最深处不超过70公分。但在雨季里,河水深可达1米余。小河流经的地方 正好是一个小盆地,盆地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0余公里,宽1~2公里不等。盆地的 北部边沿是花岗岩出露的地区,而南部边沿则是石灰岩出露地区。号称小桂林的 卧龙风景区就在此地。这一带溶岩洞穴比比皆是,具有文化堆积的洞穴颇多,白 石岩、罗髻岩、高岩、乞丐岩、峒中岩都在附近。这一带不仅旧石器时代、中石 器时期的遗址十分密集,而且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十分密集,单附近的杏花镇不 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将近160多个地点,有名的鸟骚岭新石器时代二次葬墓 地就在此地。   罗沙岩遗址是该地团结中学师生于70年代后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发 现的。先发现动物化石(一完整的剑齿象臼齿化石)。后经我们多次考察调查,根 据遗址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洞内结构以及其地层堆积情况判断,认为很可能是一处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199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封开县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 ,批准后进行第一期发掘。发掘分两阶段进行,6月份试掘,10月份开始正式发掘 ,1992年7月才完成全部整理研究工作。   第一期发掘只发掘了西洞厅及其叉洞。由于试掘提供的信息证明:该 岩洞分东西两大洞厅,每个洞厅一主通道,主通道两侧都有6~7条长短不一的叉洞 ;在通道的末端均连贯着落水洞。在洞厅中心部分和主通道中心部分,堆积物保 存很薄,而且多受近代人类或自然力的破坏和干扰,无发掘的价值。只有靠近洞 口附近的旁洞,及叉洞里的堆积物较厚,未受或少受扰乱,层次清楚,有发掘的 意义。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选择了先发掘西洞厅及其两侧的叉洞。结果出土文 物出乎预料的丰富,收获颇大。而此洞穴地层堆积比较简单,可分为五层。   最上层为质纯而细滑的粘土层,厚约15~20公分,无文化遗物。   第二层是姜状的钙质胶结层,这一层出土石器和少量动物化石。还有 一颗人牙化石,但石化程度较低。该层厚度为20~40公分。   第三层是土黄色的亚粘土层,内含少量角砾和磨圆度较好的砾石,还 有少量动物化石。石英细砂岩砾石石器出土在其中,该层厚30-40公分。   第四层为褐黄色粘土层,内中夹杂一些灰岩角砾和钙质小结核,该层 厚度35~40公分。凹陷之地方可达80公分。这层富含动物化石,幷出土三颗人牙化 石,一颗上臼齿(m3),一颗下门齿(i1),一颗下臼齿(m1~m2),石化程度较高,而 且较上层发现的人牙显得粗壮,齿冠面结构也较复杂些。   第五层是灰白色间有灰黄色夹层的粘土层。此层质较纯,不含任何文 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厚度一般为50~60公分,叉洞末端可达1米多。其底部已是洞 底基岩。   三、罗沙岩出土文物描述   (一)石制品   罗沙岩出土的石制品可分两个层位。出土于第二层的是由安山岩石料 打制而成的24件石制品。这批石制品中大部分有被大型啮齿类(豪猪或竹鼠)啃咬 过的痕迹。其中被啃咬得非常精致,酷似打制石器。过去,一般都认为这些被动 物啃咬过的,形象很似打制石器的器物称它为假石器。但这次同层位出土的石制 品中数量较多,而且不是所有都被啮齿类啃咬过,有几件没有咬过而本身明显保 留着人工加工的痕迹。幷且在被啮齿类啃咬过的石制品中有个别还保留着几片石 片疤未经啮齿类啃咬的,这一事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过去被啮齿类啃 咬过的所谓假石器不一定是假的,啮齿类之所以能啃咬出和人工打制石器一样的 疤痕。啮齿类之所以能啃咬出和人工打制石制品一样形状的假石器,皆因被啃咬 的所谓假石器原来早已经人加工过,啮齿类只不过在人工加工后所留下的石片疤 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牙齿去啮咬,其结果只能加深石片疤的深度,而器物形状仍保 留其原状,所以仍像石器。今天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啮齿类啃咬的所谓假石器幷 非全是假的,只是石质稍软的石制品均有可能成为被啃咬的对象而已。这提醒我 们对于假石器的判断应慎重为宜。   以上这批石片石器没有很特别之处,全是石片和刮削器,其他类型器 物还未发现。有一件还与石斧毛坯相似。其加工方法是用锤击法双面单向加工。 石制品属中、小型。根据同层位的动物牙齿用铀系法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2.24 ±0.16万年。   另一个出土石制品的层位是第三层。这一层出土的是石英细砂岩砾石 加工制成的砾石石制品。这次发现的石制品数量不多,只有7件,其中加工得比较 精细的有三件。这些石器具有如下特征:以砾石为原料,打制石器很少修理台面 ;多直接单面加工;普遍保留砾石自然面;器物刃部陡直,刃角多大于70°;石 片疤呈复瓦状排列;种类多为砍砸器和刮削器。与黄岩洞遗址出土的那批砾石石 器,无论在器物类型上,或是加工技术上都完全一致,属同一类型的文化遗物(见 图11)。根据同层位出土的动物化石测定的绝对年代为距今4.8±0.5万年。   (二)人牙化石   出土于第二层的一颗下臼齿(野外号le1),可能是右m2或m3,因为齿冠 近中面都有一个接触面,远中面没有接触面。此牙远中近中径为11.1mm,颊舌径 为10.1mm;齿冠高舌侧5.7mm,颊侧4.5mm;齿根不粗壮,前后分两叉,后叉明显 ,向后弯曲,牙根近中枝长13.8mm,远中枝长11.0mm,在舌侧两牙根连接部有一 小牙根,仅有5.4mm。齿冠面结构简单,各类磨损程度不大,各沟纹构成一大字形 。颊沟、近中沟、远中沟和舌沟都明显存在,中央点隙凹陷。该牙石化程度低, 而且出土层位靠上,所以时代不可能早。   出土于第四层的有三颗牙齿,均发现于北叉洞的西叉小洞中。10月5日 发现的是一颗右下臼齿(野外号lw1),可能是m2或m3。牙根已被啮齿类啃咬掉,只 剩下很小的一段,但齿冠是完好的。此牙比较粗壮。远中近中径为11.4mm,颊舌 径为10.8mm;齿冠高舌侧为7.1mm,颊侧为6.3mm,齿冠咀嚼面结构简单,近中沟 和远中沟特别发育,而颊沟和舌沟则很短,原、次、前、后四类均相当发育;齿 带也较发育。6月18日试掘出土的两颗牙化石,一颗是右上第三齿(m3)(野外号 lw2)和一颗是左侧下第一门齿(i1)(野外号lw3)。两颗牙化石的石化程度较高,而 且也比较粗壮。右m3的远中近中径为9.8mm,颊长径为11.8mm,齿冠高舌侧为 5.8mm,颊侧高为3.3mm,可见其磨损程度颇为严重。齿冠面结构较复杂,卡氏尖 明显存在,沟纹也复杂,虽然由于磨损程度严重使个别地方已露水泥质,但余留 部分仍清晰可见。牙根分两叉,近中要较远中根弱些,两者均稍向后弯曲,前者 长13.4mm,后者长13.6mm。齿带较发育。门齿齿冠高8mm,远中近中径为6.4mm, 颊长径为6.3mm,齿尖磨损严重,已呈一线,中间沿脊和远中沿脊都较发育,近中 窝和远中窝也明显存在,故牙齿腹面(舌面)似呈铲形。齿根长15.4mm。   罗沙岩出土的牙齿与其他同期文化遗址出土的牙齿对比如下:   罗沙岩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与其他文化遗址出土的牙齿化石对比可 明显地看出,年代相同的,其个体大小和纹、脊、尖结构上都差异很少。与早期 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比,则明显地表现出细小些,牙冠上的结构也显得简单些。 与现代人相比,基本接近,这也许是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共同特征。   罗沙岩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根据其同层位出土的动物化石牙齿用铀 系法测定的绝对年代距今7.9±1.5万年(第四层)和2.24±0.16万年前(第二层)。   联系附近的峒中岩遗址和黄岩洞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14.8±1.8万年 前)和头骨化石(1.193±0.2万年前)来考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封开渔涝地区 ,从距今14.8±1.8万年到距今1.193±0.2万年这一段时期内,古人类在该地区都 有活动,所以在相距不远的几个地点里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如此密集而比 较连续的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及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难得的。   (三)动物化石及动物群   罗沙岩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十分丰富,种类很多。现根据鉴定结 果,列于下表:   灵长目 primpates     安氏猕猴 macaca anderssoni schlosser, 1924     丁氏猕猴 rhinopithecus tingianus mat.et gran,1923     猕猴 macaca sp.     食虫目 insectivora     微尾鼩 anonrosorex squamipes     小麝鼩 corcidura cf. rucsula     长尾鼩 chodsigoa sp.     翼手目 chiroptera     大马蹄蝠 hipposideros cf. armiger     中马蹄蝠 hipposideros cf.larvatus     高鼻菊蝠 rhinoceros rex     毕氏菊蝠 r. cf. pearsoni     大耳菊蝠 r. macrotis     鼠耳蝠  myotis sp.     蝙蝠(不定种) chiroptera indet.     啮齿类 rodentia     里腹绒鼠 eothenomys cf. melanogaster     库氏小鼠 mus cookii     卡氏小鼠 m. musculus     大林姬鼠 apodemus cf. peninsulae     爱氏巨鼠 leppoldamys edwardsi     鼠科(未定种) muridae indet.     扫尾豪猪 atherurus sp.     华南豪猪 hystrix subaristata swinboe. 1870     竹鼠   rhizomys sp.     食肉目 canivora     大熊猫洞穴亚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ukalis mat. et gran.,1923     西藏黑熊 ursus thibetnus cuvier, 1823     古爪哇豺 coun javanicus antiquns met.et gran.,1923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 expectata col. et hooi.,1953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cuvier, 1825     沙獾 arctonys rostratus mat. et gran.,1923     虎 panthera tigris l.,1758     最后斑鬣狗 crocuta ultima     狐 vulpes sp.     长鼻目 proboscidea     东方剑齿象 stegodon orientalis owen, 1870     纳玛象 palaeoloxodon namadicus fal. et cant.,1923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中国犀 rhinoceros sinensis owen, 1870     华南巨貘 megatapirus angustus met. et gran.,1923     犀 rhinoceros sp.     偶蹄目 artiodactyla     南方猪 sus anotralis     野猪 sus sp.     水鹿 cervus (r.) uricolor kerr, 1792     麂  muntiacus sp.     羊  ovis sp.     水牛 bubalus sp.     野牛 bison sp.   罗沙岩动物群的种类,由于单个牙齿化石多,有些种属难于马上定出 ,将留待专题讨论。   四、与周围地区文化的对比研究   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同事在1991年已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华南 史前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要想对华南及东南亚砾石石器为代表的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就必须在材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本区域整个史前时期的年代学序列 。经过罗沙岩遗址的发掘,我们终于能够确立本地区由距今10年到2万年的连续文 化序列。这一文化序列的建立使我们有可能更全面地追溯时代的文化演变与区域 间文化的联系。   在上述罗沙岩遗址的第四层中,尚未有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发现,但三 颗人牙化石的发现(铀系法测得:距今7.9±1.5万年)及所具有的形态特征不仅表 示出这一阶段封开灰岩地区化石人类的普遍存在(如峒中岩遗址绝对年代14.8± 1.8万年前的人牙化石),而且证明了它与活动于粤北地区的马坝人(距今12.9± 1.5万年)的某种联系。我们相信,随着化石材料发现的增多,这种联系所涉及的 地域将更为广阔。   罗沙岩第三层(距今4.8±0.5万年)出土的砾石石制品代表着旧石器时 代晚期的遗存特征。它与广西桂林宝积岩出土的以锤击法单面加工制成的以砍砸 器为主的砾石石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宝积岩上层年代为24760±900b. p.,下层年代为35600±1500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此外,罗沙岩 第三层的石制品也基本上可以归入黄岩洞出土的砾石文化的范畴之内。在东南亚 大陆有准确绝对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首推在泰国南部发现年代的朗隆日遗 址。该遗址下层的年代为距今27000~30000年,出土石器中部分保留有自然砾石面 ,器物以制作良好的一面或两面加工的石片石器为主,外加少数的砾石工具。 (2004年冬在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出土的那批石片可能也属此列)。在东南亚岛屿 区,这一时期的石器也是以石片工艺技术及少量的砾石工具及两面加工的石核工 具为特征。不难看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华南的石器工业与东南亚的石器 工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亦较大,这部分可能由于目前在东南亚岛屿区与 泰国南部半岛区发现的史前文化较偏重于对开阔地带及沿海区域食物资源的获取 ,而在华南的洞穴遗址中,人们主要依赖以砍砸性功能为主的工具来获取生活资 料。   可与罗沙岩第二层遗存相比较的人工制品广泛发现于两广、湖南南部 乃至云贵高原。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期处于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的文化代 表着本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缓慢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中石器时代。 两广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存(年代大致介于距今2万年~8千年之间)多发现于含丰富介 壳的地层之中。石制品中除大量砾石打制石器外,还出现了少量局部磨制石器、 穿孔石器与数量可观的骨角器。根据我们先前的一项分析,随着更新世最后一次 冰期的结束,在华南亚热带地区曾经有一个降水相当充沛的时期,鱼、贝类繁殖 相当繁盛,这就促使当时的人类在自己的生计模式中强化了渔猎,幷逐步开始了 植物、动物驯化过程。在两广代表此期文化的除罗沙岩、黄岩洞两例外,还有阳 春独石仔、清塘吊珠岩、柳州白莲洞中层、鲤鱼嘴、柳江陈家岩、来宾盖头洞、 崇左矮洞及裴文中先生早年在武鸣等地发现的若干洞穴遗址(可参看图11-19)。 在湖南南部道县新近发现的洞穴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也可以划归这一阶段的范畴。 此外,以打制砾石石器及大量角制品为特征的云南蒙自马鹿洞遗址,出土砾石石 器的贵州织金猫猫洞遗址都与两广的中石器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属于中石器文化时代的遗存是东南亚“和平文化”的主要内容。尽管 研究者对“和平文化”的年代、内涵、分布地域仍有许多不同看法。但以砾石打 制的盘状器(有人称“苏门答腊式”石器)、砾石砍砸器、短斧等器物为代表的石 器工业确是大陆东南亚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的主导性文化。与华南同期文化相似, 这一时期在东南亚史前居民中存在一种渔猎、采集、狩猎幷存的复合型经 济。对于某些植物的深入认识也使得人类可能开始驯化块茎类、豆类、瓜果类植 物。在东南亚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遗址有越南河西宋桑、义安杭佐、宁平杭丹, 泰国仙人洞、北碧考塔娄及甲米朗隆日上层等。按照童恩正与赫特勒(karl hutterer)的看法,南中国和东南亚北部的很多地区,其自然环境存在许多 共同之处,正是这一相似的自然背景,解释了它们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相似的原因 。东南亚与华南的文化共性包括:单面加工的砾石工具,由燧石、石英等打制的 小石器、磨制的骨角器、刃部磨制技术、穿孔石器以及粗陶。除此之外,通过罗 沙岩遗址的发掘,我们还可以看出,在整个华南与东南亚大陆区,能够建立起由 距今10万年到1万年左右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的地区唯有西江流域的罗沙岩遗 址一处。通过以上跨地区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西江流域的石灰岩 地区很可能是本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与技术传播的中心。我们不赞同完全用传播 论的观点来解释区域间的文化相似性,因为一种较成熟,经过长时间连续发展的 石器工业,无疑可以在人们开发不同生态系统时加以灵活地运用。   五、小结   罗沙岩遗址发现和发掘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仅就目前初步的整理与分 析,我们将其意义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罗沙岩遗址是广东地区第一个有明确层位和有绝对年代数据的旧石器文化 地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不仅证实广东境内确有旧石器文化的存在,而且解决了 黄岩洞遗址出土的砾石石器的年代问题,确认它也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工 制品,其绝对年代不仅可以达到原来只根据地层相对关系而估计的2万年,而且可 能会更早些。   (二) 填补了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从距今2万年到10万年这段时期史前文化的空 白,建立起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在罗沙岩遗址发现以前,距今1万年左右的文 化遗址在两广、湖南、江西等地发现不少,10万年以前的遗存也有发现,但处于 两者之间的这段时期则是一个缺环。罗沙岩遗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而 且罗沙岩的材料还可以把过去孤立的峒中岩遗址(距今14.8±1.8万年)、马坝人遗 址(距今12.9±1.5万年)和黄岩洞遗址(距今1.93±0.2万年)、广西柳江人及最近 湖南湘西发现的几处文化连接起来,为研究岭南地区及至整个华南地区智人阶段 人类文化的系统演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期望解决而一直未能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问题。   (三) 罗沙岩遗址的发掘为解决华南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问题(即所谓中石器文化 问题)准备了条件,幷对研究本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与 欧洲、华北典型的中石器遗存不同,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早期,华南普遍存在着 一套砾石石器。这是一套很具特色的砾石石器,它以单向加工、刃部陡直、石片 疤呈复瓦状排列的较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石制品表面多留有天然砾石面,无论打 片或修理均用锤击法进行,是一套适应于加工竹、木器工具的石器,它的分布可 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华南地区所谓中石器时期的文化特色就 以这套砾石石器为代表。所以,罗沙岩和黄岩洞遗址出土的大批材料将对解决华 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的过渡问题很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资料与东南亚 地区的山韦文化与和平文化都可以对比。   (四) 罗沙岩动物群的发现为系统研究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积累了更多新材料 。罗沙岩动物群的发现,是继曲江罗坑桂龙岩动物群和灵溪暗岩动物群之后,又 一次给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增添了一批过去未发现的种属,这无疑为系统划分 这一动物群在不同时期的组合提供了更多新的材料。而且这一研究结果将会为进 一步研究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物证。   我们期望随着对罗沙岩发掘材料的深入分析及相关遗址的发掘,我们 对华南旧石器文化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作者:张镇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21:49 , Processed in 0.0622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