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030|回復: 4

[族群溯源] 粵族人和漢族人之不同(統一整理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7 09:2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形成不只是血緣而已﹐語言﹑文化﹑社會環境都是很重要
的因素。因討論的是血緣﹐最重要仍是用生物學的特徵來比較﹐尤其是生化學﹑分
子生物學的證據﹐但此文也稍提到些其他語言﹑文化﹑社會﹑考古等的證據。所謂「漢」
族與「中華民族」一樣並非血緣的名詞﹐只是政治的名詞。

        生物學上比較異同﹐追跟到底就是DNA有所不同﹐但有些會受環境影響而表
現不同。人類DNA有30億對的核酸基(Nucleotide)﹐所以不可能探討所有的DNA。每種
研究只取其中極小部份來比較﹐取不同部份,不同的調查自然可能有些會有不太一樣
的結論。若非查DNA直接找核酸基不同﹐只查DNA的「產物」﹐譬如膚色﹑牙齒﹑血
型﹑酵素的功能、蛋白質的抗原等等﹐其差異就會多些。最常看到從生物學看血緣
關係又有關華南人 資料 的﹐有下列幾種 ﹕

 (一)免疫球蛋白(Immnoglobulin)﹕

        中國的趙桐茂(1)、日本的松本秀雄(2)及美國的Schanfield(3)對此
的研究都有一樣的結論﹐他們都發現蒙古族(黃種人)有南北之分,中國人包括漢人
也有華北及華南兩起源。趙的研究沒有台灣的數據但有中國客家區(梅縣)及福老人
區(廈門)的資料。他們將各群體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體的頻率來比較,他們發現梅縣
客家人跟華南幾個少數民族血緣較近﹐與離遠些的漢人反較疏遠。廈門的福老人與彝
族很近。趙的研究有中國74個群體,若將梅縣客家人及廈門福老人的免疫球蛋白異
型體跟華南的少數民族及所謂中原地區(河南、陝西、山西)漢人免疫球蛋白異型
體比較,由其基因頻率可算出 中國的客家及福老人只 有20-25%是中 原而75-80%反
是 南方 少數民族的血緣(4)。

        松本及Schanfield的研究有台灣人的數據,松本的漢人來自台中附近。台灣
漢人被歸類為南亞族群中,跟華南或華中南的漢人很類似,台灣原住民跟南島族同
類﹐仍屬南蒙古族群中。因為台灣原住民在此免疫球蛋白異型體的基因頻率跟華南
少數民族很類似,台灣漢人有多少原住民血統用此免疫球蛋白算不出來。免疫球蛋
白因只有四組基因組合頻率 ,解析度不高,近年來已少人用來研究血緣關係。
 樓主| 發表於 2010-6-7 09:27: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世界越族會 於 2010-6-7 09:29 編輯

(二)HLA(Human  Lymphocyte  Antigen﹐人類淋巴球抗原)


        HLA因是骨髓移植必需的資料﹐願當骨髓捐輸者有相當多資料存檔。慈濟的
HLA實驗室從此資料分析(5)﹐台灣原住民跟爪哇(Java)人同組﹐台灣福老與客家
最相近﹐然後與華南人共成一組﹐他們的資料也顯示中國有南北兩起源。台灣的原住
民跟漢人有些相同的抗原﹐可能來台漢人與原住民混血。最近林瑪利分析台灣人各
族群及鄰近各國HLA的資料(6),原住民的HLA跟中國的漢人很不同,每族內相當
類似,但族跟族之間差異很多,由族群遺傳距離來看,原住民各族來源不同,跟大洋
洲(Oceania)的族群較接近。也因為跟中國漢人不同,用HLA可算出目前台灣的客
家及福老人有13%原住民的血統。

        中國人HLA資料也一樣(7)﹐苗族及布依族與南方人聚類﹐而北方人與
蒙、滿、回、藏合為一類。陳光和用中國的HLA資料分析(8)﹐他有類似的結果﹐
他發現華南的漢人跟鄰近的少數民族比跟較遠處的華南漢人較近。華北就沒此現象
。所以他提出兼併及融和說。少數北方人入侵華南﹐入侵者被接受﹐多數的原住民
因政治和教育而喪失自己身份,但多數原住民仍保有自己的血緣和習俗。
 樓主| 發表於 2010-6-7 09:30: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的突變體

        這酵素缺乏就會產生所謂蠶豆症﹐台灣有十五種以上突變體﹐客家人較多缺
乏症﹐從DNA突變體來分析(9),不少台灣人有的突變體在華南及東南亞各國也有
﹐華南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同樣的突變體。華北人極少有這種缺乏症。從這酵素突變
體看來台灣人主要源自南蒙古族﹐台灣漢人不太可能是華北中原南遷來的。台灣第
三多的突變體(493A/G)在中國及新加坡華人都沒有﹐但是賽夏族最多人有﹐也是菲律
賓人常見的突變體。台灣漢人有而中國華南人沒有的DNA突變體佔台灣突變體10%多
一點。這些突變體反在原住民中多,也常見於其他南島或東南亞族群,由此也可估
計台灣目前的漢人平均有比10%多一點的原住民血統。

 (四) 地中海型貧血基因

        雖尚未有系統地去分析台灣各族群及鄰近各國此基因的突變體﹐但台灣最普
通幾種突變體﹐也是華南地區少數民族常發現的突變體(10)。跟蠶豆症一樣﹐華
南漢人與華南少數民族有祖先傳流下來的相同的地中海貧血突變體。華北人極少有
地中海型貧血基因。從這基因的突變體看來台灣人不論漢人或原住民主要也是源自
南亞﹐台灣的漢人主要不是華 北的 中原人或 河洛人南遷的。
 樓主| 發表於 2010-6-7 12:46:26 | 顯示全部樓層
語言學、社會學及考古學非本文生物數據的討論範圍,但是都有資料顯示符
合上述生物學的結論台灣的族群主要是南亞族群,非來自所謂的中原、河洛。語言
學上,客家話及福老話可能本是南方語言被漢化成目前語言。但原先語言仍有痕跡 ﹐
像S. Robert Ramsey 的 The Languages of China(14)語言學上客家話是華南語言,客家
人是華南人。研究客家語言的中國學者也發現客家話、福老話不少有音無字的詞及語
法可能是來自百越語系﹐如苗﹑瑤﹑傣﹑畬等等。雖然他們認為是客家話吸收了百越
民族語言(15)﹐但更有可能是祖先語言留下的痕跡。福老語也是一樣﹐與其他華南
少數民族、東 南亞及 南島語族有不少相同字源的詞匯(16)。

        其他社會學的調查及考古學的資料也有不少人漸漸認為客家人主體不是北方
南遷﹐而是南方原住民﹐他們被漢化而認同為漢人,北方人南遷的只是少數。房學
嘉的「客家源流探奧」(17)就有許多考古﹑社會上的證據。就是本來用祖譜及歷
史資料證明客家人是中原幾次南遷的學說也漸被人質疑。如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
﹕誰是客家人」(18)及謝重光的「客家源流新探」(19)兩書就有不少祖譜不正
確的證據﹐而且客家及福老都有幾乎全相同的「中原」祖籍。吳松弟(20)同樣用
祖譜﹑歷史資料來整理分析﹐卻有完全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少數北方人帶入北方文
化語言而形成客家民系﹐主要的 大部份仍是南方人。

        從各種證據尤其是生物學上看來﹐台灣人主要是源自南亞﹐不論是客家或福
老不太可能主要是從北方南遷到華南再到台灣,而原住民與中國漢人不同來源。但
台灣的漢人仍是跟華南的漢人在遺傳距離上最近。由生物學的研究來估計,目前台
灣的 漢人平均有約15%的台灣原住民的基因,而台灣的福老及客家人只有15-20%的
是所謂的中原、河洛血統,其他65-70%應是來自跟目前華南的少數民族同起源的南
方族 群,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百越。
 樓主| 發表於 2010-6-9 18:50:3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
張星海

 早在1929年,我國學者就發現了漢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異。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義達的《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佈》一書更是指出,漢族南北之間存在著遺傳結構上的差異。以我國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爲界,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相差甚遠,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比南北兩地的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差距還要大。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講,我國的漢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緣上的完整群體。
  中國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資料出現在1918年,到目前爲止,中科院遺傳所的研究人員一共收集了655份有關中國人的ABO血型的國內外文獻,共計1818180人。除去少數民族的資料,有關漢族的文獻325份,統計學上有效文獻305份,計909900人的血型資料。研究人員用這305份的中國漢族ABO血型資料得到了漢族的地域親緣圖。該圖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臺灣、廣東、澳門、香港、廣西和海南七省區)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區)生物遺傳距離比人們想象的要遠得多。
  由於「姓氏基因」存在,通過對同姓人群遷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體的遺傳情況。
  漢族南北兩地的血緣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袁義達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我們先祖長期的遷移、混居和融合中尋找答案。由於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奧地利人發現,現在所說的遺傳基因更是近幾十年的事。那麽,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漢族群體遺傳的情況,一個便捷的渠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義達說,他們收集了幾十年來上百萬份血型資料,經過電腦聚類統計分析後發現,不同人群的血樣中的血型、酶、蛋白質的區域分佈和人們姓氏的區域分佈高度一致。這種高度一致當然不是一種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國人的姓氏分佈與遺傳血型的分佈存在必然的內在關係。中國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這種姓氏的傳遞方式與代表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的遺傳方式相同,而且從研究來看,中國人姓氏的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這就是說,各個歷史時期的同姓人群的分佈不但記錄了當時社會進化的痕迹,也反映了人類遺傳物質在人群中的分化過程。在漢族的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種很強的聯繫紐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漢族人習慣於同姓聚集,幾姓聯宗,這種生活方式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國同姓人群的歷史、數目和規模是中國人特有的社會現象,ABO血型的分佈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佈的選擇。
  漢族南北兩地的血緣的差異在宋代已經形成,其分佈規律與現代的分佈規律基本一致。
  袁義達說,他們對不同時期的各省姓氏分佈的資料進行生物遺傳距離的分析,獲得了宋朝、明朝和當代的漢族人群的三張聚類圖,從「宋朝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可以看出,漢族從宋朝開始已經形成了南北二大區域:南部的廣東和福建與北部的其餘14個省。「明朝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國人分爲南北兩大人群,形成福建、廣東和廣西三省爲南方人群,其他14省爲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佈特徵已與當代的分佈基本一致,其南北兩大異源漢族的地域分界線也應在武夷山和南嶺一帶,而不是在長江。與宋朝的地域人群分佈相比較,廣西已與湖南分離而與廣東、福建聚類。
  「當代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反映了當代中國漢族的南北兩大人群的異源性,以及明顯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嶺一帶。29個省區市分爲南北兩大塊,而且其遺傳距離很大。南方漢族包括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門。
  總之,宋、明、今三個時期的姓氏遺傳距離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國1000年前的宋朝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大區域的人群,從姓氏遺傳信息上明顯地顯示出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結構的區別,表明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顯的地域分界線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
  中國人姓氏的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於中國西北和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並同化了各個時期周邊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在使用的漢字姓氏。
  根據1000年來的中國人姓氏分佈和對人群遷移、混居和融合情況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族聯合和進化的歷史,也說明了中原地區的人群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體,它融合了南北各個時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當代的中華民族的整體。當代人群分佈的情況基本上與明朝、宋朝人群分佈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漸漸變化的過程,它們之間的區別點正是反映了這1000年期間人群進一步遷移與分化的結果。
  漢族南北兩個不同的群體形成,是由社會歷史的發展、地理上的隔離以及語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漢族南北兩個區域人群在歷史上是怎麽形成的呢?袁義達認爲,華夏民族在長期的遷移和進化過程中,北方地區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羌、蒙古等屬北蒙古人種的民族。而兩廣閩臺地區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屬南蒙古人種的民族。
  北方地區地形平坦,人群遷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間的同化和語言統一要比南方地區快。南方地區,特別武夷山和南嶺以南,由於丘陵起伏,地形複雜,人群遷移困難,人群間的同化時間長,互相交往困難。長期以來造成地理上的隔離狀態,語言變化很大,形成無數的「族群島」。
  袁義達指出,幾千年的漢族進化歷史也證明南北地區的漢族存在差異,而且是一種群體遺傳基因進化上的差異。因爲文化上的差異,包括語言上的差異,通過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長的時間內可以改變或縮小這類差別,這類差別不是根本性的。幾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離和遺傳基因進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區漢族亞群體之間的差異才是本質上的區別。  袁義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工作,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國內外共發表了30多篇論文和兩部專著。研究方向:1.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2. 中國人遺傳基因多樣性和姓氏分佈相比較的研究。3. 姓氏群體遺傳與疾病在地理分佈上相關性的研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3:21 , Processed in 0.0648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