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21|回復: 1

[其它] 帕奥禅师释疑【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11 20: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问:佛陀证悟成道之后是否曾说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与德相」这句话?
答:现在你承认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成佛。你应思惟他的如来德相是否存在一切众生身中,尤其是你自己。你是否拥有如来德相之中的任何一项呢?

问:生死轮回(samsara)无始无终,而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曾经作过我们母亲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我们如何藉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修行慈心观呢?我们能否藉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达到慈心禅(metta-jhana)?

答:慈心观并不牵涉过去与未来,它只涉及现在而以。因此,如果散播慈爱给已过世的人,我们将无法达到禅那。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当中,可能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但是慈心观与无尽的生死轮回并不相关。

        在《慈爱经Metta Sutta》中,佛陀说:「Mata yatha niyam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犹如只有一个儿子的母亲会以完全的慈爱来保护这个独生子,即使牺牲她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比丘应以母亲的态度来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这是佛陀的教导。只有散播慈爱给现在的对象才能产生慈心禅,过去或未来的对象不行。不需要考虑这位曾作我们的母亲、那位曾作我们的父亲,只要以「愿此人健康快乐」的意念来散播慈爱,就能产生禅那。单靠思惟众生曾作我们母亲的态度并不足以产生禅那。

问:证悟道果的圣者(ariya)不会再退为凡夫(puthujjana),这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的法则。得到授记的人不能放弃菩萨行,这也是正性决定的法则。但是佛陀宣称一切法都是无常[1] 。上述所说的正性决定法则是否符合无常的法则?

答:在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是法则,以及什么是常。依照业报的法则,恶业(不善业)产生恶报,善业产生善报,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但这是否表示善业与恶业是常(nicca)的呢?请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善业是恒常的,那么请思考这点:现在你正在听闻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这是闻法的善业。它是恒常的吗?如果它是恒常的,那么在这一生当中,你将只有这个业,没有其它的业。你了解吗?善业产生善报,恶业产生恶报,这是恒常的法则,但这并不表示业本身是恒常的。善思(kusala-cetana善的动机)与不善思(akusala-cetana不善的动机)是业。这些业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这就是它们的无常本质。但是业力(能产生个别果报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名色的过程当中。

假设这里有一棵芒果树,现在树上没有果实,但是终有一天它会结成果实。你可以说能产生果实的那个力量存在芒果树中。那个力量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剖析了树叶、树枝、树皮与树干,仍然无法找到那个力量,但并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为终有一天芒果树会产生果实。同样地,我们并没有说善业与恶业是恒常的;我们说业力以潜在力量的形式,存在于名色的过程中。并且有一天,当此力量成熟时,它会产生果报。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我们说道果法(maggaphala-dhamma)是正性决定的法,但是我们并未说道与果是恒常的。它们也是无常的。可是,道智的力量存在于证悟道果与涅盘者的名色过程中,那个力量也称为正性决定,它能产生一层比一层高的果位,而不能产生较低的果位,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在此你应当考虑到:证悟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极大的精进来修行,同时坚强的毅力也是必要的。例如:释迦牟尼菩萨在他的最后一生中,为了证悟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相应的阿罗汉果,非常精进地苦行了六年。你可以想像那是多么的艰难。如果经历无数艰难而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他又再变成凡夫,那么修行的成果何在呢?你应仔细思考这一点。

现在,我要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菩萨能得到授记?        『Manussattam livgasampatti, hetu sattharadassanam;

     pabbajja gunasampatti, adhikaro ca chandata;

        atthadhammasamodhana abhiniharo samijjhati.』

具足下列八项条件时,他能够得到授记:

        一、Manussattam:他生为人。

        二、Livgasampatti:他生为男人。

        三、Hetu(因或根):他有充分的波罗蜜,只藉着听闻佛陀讲说关于四圣谛的短偈,就足以证悟阿罗汉果。这意指:他必须曾在过去世彻底地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

        四、Sattharadassanam(见佛):他遇见佛陀。

        五、Pabbajja(出家):他出家为隐士或比丘。

        六、Gunasampatti(成就善德):他修成八定(samapatti)与五神通(abhibbana)。

        七、Adhikaro(增上行):他具备能接受授记的充分波罗蜜。这意指:他必须曾于过去生中修行证悟一切知智的波罗蜜,因此他能够从佛陀那里接受授记。换句话说,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播下一切知智的智慧(vijja)与正行(carana)种子。根据《耶输陀罗譬喻经Yasodhara Apadana》,后来的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公主曾在数万亿尊佛面前,为释迦牟尼佛的一切知智而发愿,并在这些佛的指导下,修行所有的波罗蜜。

        八、Chandata(强烈意愿):他具有想要成就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此意愿需要多强呢?假设全世界充满炽燃的火炭,有人告诉他说:如果他能赤脚从世界的这一端,走过炽燃的火炭,到达世界的另一端,则能成就一切知智。他必定毫不犹豫地走过那火炭。现在我请问你:你愿意走过那炽燃的火炭吗?且先不用说充满整个世界的火炭,如果从台湾到缅甸帕奥村的路上充满火炭,你愿意走过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能以那样的强烈意愿证悟一切知智。菩萨愿意走过炽燃的火炭,这就是要证得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

如果菩萨具足这八项条件,他必然会得到佛陀授记。释迦牟尼菩萨在燃灯佛(Dipavkara Buddha)时是一位名为善慧(Sumedha)的隐士,他具足这八项条件。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得到燃灯佛如此的授记:「再过四阿僧祇(asavkhyeyya)与十万大劫(kappa)之后,你必定会证得一切知智,而你的族姓为乔达摩(Gotama瞿昙)」。

为什么说授记是「肯定的」呢?因为它不会改变。我们并没有说它是恒常的。燃灯佛的名色法是无常的,善慧菩萨的名色法也是无常的,这是事实。但是,只要菩萨还未证得一切知智,其业力(尤其是他的波罗蜜)是不会消失的。燃灯佛的话(指授记)也是不会改变,不会是虚假的。如果那些话改变了,则授记就不是真的。那么就有另一个问题产生,即:佛陀会说假话。佛陀唯有见到上述八项条件都具足时,才会给予授记。例如:当一个精通农业的人看见一棵条件良好的香蕉树时,他能告诉你:这棵香蕉树将在四个月后产生香蕉。为什么呢?因为他精通农业,并且他看到香蕉树长出的花与细叶。同理,当某人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时,佛陀看见他将能证得一切知智的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给予授记的原因。

在燃灯佛时,释迦牟尼菩萨是善慧隐士,是一个凡夫;在最后一生证悟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凡夫;唯有在证悟之后他才成为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与一切知智相应的阿罗汉道之后,他不能改变他的阿罗汉果位,这是正性决定的法则。这里正性决定的法则指的是:阿罗汉道的结果不能改变。这并不表示阿罗汉道是恒常的,而是指由业力产生的果报是不能改变的。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指阿罗汉道必然产生阿罗汉果,而且阿罗汉道将灭除所有烦恼、所有恶业与所有善业,这也是必然的。这些烦恼、恶业与善业若未被灭除,则将于般涅盘之后产生它们的果报。这种业果法则称为正性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正性决定与授记并不违背无常的法则。

在此,我想再多作一些说明:单靠发愿或向往并不足以证得一切知智。当菩萨接受授记时,他们必须已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再者,单靠授记也不能产生成佛之果。即使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们仍然必须继续修行,以圆满三种层次的十波罗蜜:

他们必须藉着牺牲儿子、女儿、妻子与外在财物来履行十种普通波罗蜜(parami波罗蜜);

他们必须藉着牺牲自己的肢体与器官,如:眼睛、手臂等来履行十种中等波罗蜜(upaparami近波罗蜜);

他们必须藉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履行十种上等波罗蜜(paramattha-parami最上波罗蜜)。

总共有三十种波罗蜜,如果我们归纳它们,那么就只有布施(dana)、戒行(sila)与止观修行(bhavana)。这些是上等的善业,菩萨必须藉着牺牲有生命与无生命的财物、自己的肢体乃至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些善业。如果你相信自己是菩萨,你是否能够或者是否愿意履行这些善业呢?如果你能够,并且你也曾经从某尊佛之处得到授记,那么,终有一天你会证得一切知智。但是,根据上座部佛法,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有一尊佛出现,所以现在你是不能成佛的。

再者,菩萨必须以多久的时间履行波罗蜜呢?以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为例,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履行波罗蜜,这是最短的时间。然而,在得到授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他已经修行多长的时间。因此,你应记住单靠发愿或向往是不足以成佛的。

问:阿罗汉是自了汉吗?

答:根据巴利文,阿罗汉───「阿罗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罗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罗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罗汉则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憍陈如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罗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八种。佛陀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而阿罗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罗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罗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列举阿罗汉积极地帮助他人及为众生安乐而努力的例子: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舍利弗尊者所开示的,如《大象迹喻经》。有时在他的一次开示当中,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当他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摩诃目犍连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天人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天界。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想要生天,就应当奉行如此这般的善业。有时他到地狱去,问地狱的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不想投生地狱,就应当避免造作如此这般的恶业。如此,他使许多人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果或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须陀洹果的。

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法,使无数人获得法益。他开示了《导论》,这是批注藏经的一部著作,详尽地解释几部深奥的经,对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谨记在心,那就是:阿罗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的五比丘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耶舍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有了六十一位阿罗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

「诸比丘,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诸比丘!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

于是,那些阿罗汉担负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务,无论走到那里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扬佛法。

从那时候开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罗汉继续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时是如此,佛陀般涅盘后亦然。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由摩诃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位阿罗汉完成,第二次圣典结集由离婆多尊者为首的七百位阿罗汉完成,第三次圣典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位阿罗汉完成,这些就是著名的例子。他们甚至不辞辛劳地将佛法弘扬到其它国家去。他们清净的戒、定、慧不时地照耀世间,感动人们来皈依佛教。如果没有他们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今天甚至连佛、法、僧的名称都听不到。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做出的辉煌事迹是记载不尽的;他们为了保护佛法而做出的宝贵贡献是赞扬不尽的。了解了这些历史的事实之后,你还会想要说阿罗汉是自了汉吗?

事实上,批评圣者是不善业。如果不道歉的话,这种不善业会障碍你修行的进步。关于这一点,《清净道论》里记载如下的一个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次,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进入村子托钵。来到第一户人家时,他们各获得一勺子的热粥。当时长老因为胃中生风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里想:「这粥对我有利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居士们就拿了一张木凳到门外。长老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感到厌恶,而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长老托完钵回到寺院时问年轻比丘说:

「贤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么立足处吗?」

「有的,尊者,我是须陀洹。」

「贤者,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漏尽者。」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刻向长老请求原谅,因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

若有人批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任何道果;若果位较低的圣者批评果位较高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更高层次的道果。其实批评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那人是不是圣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内心的烦恼,而不要去挑剔别人。

当你批评阿罗汉是自了汉时,你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史实,而且对你自己的解脱制造了障碍。为了你长远的利益着想,我想建议你舍弃这种错误的想法。

问: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

答: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

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

。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样做,就违犯了突吉罗罪。

问: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 ,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 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是的话,将如何解 说呢?

答 :根据南传佛法,有几种人不能证得佛果:第一种人是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证得佛果,他不能再证得 佛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 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分别证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与大弟子菩提。证悟之后就不再有来生 ,不再有名色来履行十波罗蜜。再者,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即使是证得最低的道 果 -- 须陀洹道果的人。须陀洹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会断尽一切烦恼,在最后一世死亡之后即进入般涅 槃,他没有时间去履行至少要历经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来积聚的十波罗蜜。 至于普通弟子,如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他们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会如佛陀所 授记的那样成为普通弟子。然而,如果还未曾得到佛陀授 记,他们就还可以修习菩萨道,履行十波罗蜜, 也许终有一天能得到佛陀授记为菩萨。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尝试,但是成功的机会是相当小的。

问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入佛位,同时也成为一位阿罗汉。他不必从证悟初果开始,再一直修行到四果。 佛陀的弟子里是否也有不必证悟前三种果位,就直接证悟阿罗汉果的人?

答 :根据南传佛法,事实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菩萨乃是透过证悟四道与四果而证得佛果的,他 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证悟了四道与四果,在两种道之间只有几个观智生起而已。所有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都必 须经历四道与四果,因此,没有任何一位弟子能够不证悟前三种道果而直接证悟阿罗汉果。

问 :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菩萨道有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分别?若有,其分别何在?

答 :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然而,南传经论中讲到有三种菩萨:慧者菩萨、信者菩萨与精进 者菩萨。慧者菩萨以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信者菩萨以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 间来圆满波罗蜜;精进者菩萨以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

问 :行菩萨道需要修忍辱波罗蜜,那么修解脱道的行者是否也需要修忍辱波罗蜜?

答 :是的,修解脱道的行者需要修忍辱波罗蜜,而且也需要修其他的九种波罗蜜。他必须修行十波罗蜜 达到相当的程度,直到这些波罗蜜强得足以令他证悟阿罗汉果。然而,他的波罗蜜不能和菩萨的波罗蜜相 比,菩萨的波罗蜜远远超过阿罗汉的波罗蜜。

问 :禅修营期间,大家专心学习「解脱道」,何以禅师开示「菩萨道」?请问是否有特殊用意?

答 :因为有北传的法师建议我讲菩萨道,而且我也有心讲解南传教法中所教导的菩萨道,以便对各位 想修行菩萨道的人有所帮助。 我们不能说禅修只是在修行解脱道,因为菩萨不但必须禅修,而且他的止禅与观禅都必须修行到 非常高的境界。你应当还记得十波罗蜜当中的一项是出离波罗蜜,出离波罗蜜的颠峰就是证得禅那。慈波 罗蜜及舍波罗蜜也是在以无边宇宙中一切众生为物件,而证得慈心禅及舍心禅时达到颠峰。你也应记得十 波罗蜜之一是智慧波罗蜜,而行舍智就是菩萨所必须达到的最高智慧与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话,菩萨如何能达到行舍智呢? 再者,当一个人精进地禅修之时,他正是在修行精进波罗蜜。他必须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付出 强大的耐心与决心来禅修。因此,禅修之时他正是在积聚许多种波罗蜜。从《本生经》的故事里我 们可以了解,在我们的菩萨出生为人的许多生当中,他都精进地禅修,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 、十遍禅、八定及五神通。因此,很清楚地可以知道,不仅想要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需要禅修,菩萨也必须 禅修。

问 :根据北传佛教,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是否有不同阶位的分别?

答 :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确实是智者,但是在他们之间并没有阶级的差 别。

问 :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 。然后在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里,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 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答 :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成佛之前他 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贪爱。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 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以观智照见时,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如果分析这些微粒, 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这些色法是刹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 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在燃灯佛时代,虽然我们的菩萨具 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灭除无明,因此他还有无明。由 于无明,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 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 此,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爱着,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错知为 有人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对人生的爱著称为贪爱。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 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 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这些是在他成佛后所开示的第 一部经 -- 《转fuck卵经》中所宣称的「凡夫的行为」。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 经彻底地毁灭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1 20: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01:25 , Processed in 0.0860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