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102|回復: 6

四圣谛为佛法根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2-11 20:52: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圣谛为佛法根本 --- 林欣

四圣谛为佛法之根本,乃世尊于四十五年中所说一切教法之核心,也可以说是佛法的基本教义。佛陀通常被尊称为「正遍知」、「世间解」,他具足了唯有诸佛才有可能证得的「一切知智」(巴 sabbabbutabana),可以清楚地了知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佛陀是「一切知者」(巴sabbabbu),但这并非意味着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若他有意的话,可以运用一切知智,知道关于过去的知识,关于现在的知识,关于未来的知识,关于世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知识,以及关于宇宙空间的知识等等。然而,被称为「一切知者」的佛陀并没有为弟子们解释太多关于世间、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即使有许多弟子对此一类的问题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佛陀的说法为「狮子吼」,也就是说,尽管佛陀的确孜孜不倦地说法度众,但他却绝不是一天到晚都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他只说如实的话、有意义的话,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即使佛陀知道,他也没有解释的必要。

有一次,世尊与一些弟子走进拘赏弥城郊的一座申恕波林(Simsapavana)中,他从地上拿起几片申恕波树叶,问众比丘道:

「诸比丘!是我手中的这几片申恕波树叶多呢,还是我们头顶上的申恕波林树叶多?」

诸比丘回答道:「世尊!世尊手中的这几片申恕波树叶极少,而我们头顶上的申恕波林树叶极多。」

世尊说:「正是这样,诸比丘!我知道但没有宣说的很多,而我宣说的只是极小一部分。诸比丘!为什么我没有全部宣说出来呢?因为它们无意义,无助于根本的梵行,无助于厌离,无助于离欲,无助于寂灭,无助于宁静,无助于正见,无助于觉悟,无助于涅槃。所以,我不宣说这些。诸比丘!我所宣说的又是什么呢?我宣说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趣向苦灭之道。诸比丘!我为什么要宣说这些呢?因为它们有意义,有助于根本的梵行,有助于厌离,有助于离欲,有助于寂灭,有助于宁静,有助于正见,有助于觉悟,有助于涅槃。」(《相应部》第五十六相应 第31《申恕波经》;汉译《杂阿含经》第404经)

    根据世尊的正法、律,学佛弟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而要达到这个最终目标,就必须修学佛法。四圣谛是佛法根本,是三世诸佛证觉成佛并度脱有情所宣说之法要,唯有如实地彻知彻见四圣谛,才能够出离生死、证趣圣果。佛陀所关心的只是有情的生死大事,所要解决的也只是有情的烦恼痛苦问题。所以,凡是与生死大事无关的事情,佛陀所采取的态度是搁置不理,而他所宣说的一切法义,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鬘童子(巴 Ayasama maluvkyaputta,又作摩罗迦舅)的出家比丘,他对佛陀在看待「世间是否永恒、世界有无边际、肉身与灵魂是否同一、如来死后是否存在」等问题时避而不答的态度感到不满。有一次,他来到佛陀面前,用几乎是带着傲慢无礼的口气说道:假如世尊为他解释世间是否永恒等问题之后,他就继续在世尊的教导下修习梵行;假如世尊不为他解释这些问题,那么他就将放弃梵行,回去过世俗生活;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永恒等这些问题,就请世尊为他解释,如果世尊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没有这种见地,那就请世尊直截了当地承认说不知道。

    于是世尊反问鬘童子说:我是否曾经向你承诺过说你来我的座下修习梵行,我就将为你解释世间是永恒的……如来死后是否存在等问题?你是否曾经要求过我说我一定要为你解释这些问题,你才愿意在我的座下修习梵行?

    世尊继续说:无论是谁,如果一定要世尊在解释了这一类问题之后才愿意在世尊的座下修习梵行的话,那么,这个人将会在世尊还没有为他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之前就已经死掉了。

    这就好象一个人被一支毒箭所射伤,他的亲戚朋友为他请来医生治疗。但是那个被箭所伤的人却说:不要把箭取出来,除非我要弄清楚那射伤我的人是属于刹帝利、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那人姓甚名谁?属于哪个族姓?身材是高是矮?肤色是黑色、棕色,还是黄色?他来自本村、本镇、本市还是外地人?那张射伤我的弓是弹弓还是弩弓?弓弦是用什么动物或者植物的筋制造的?箭杆是芦杆还是苇杆?箭羽是用哪种鸟的羽毛制造的?箭杆上绑的是哪种筋?用哪一种箭镞?……这个人将在还没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前,就已经毒发身亡了。

修习梵行的生活并不依靠世间是否永恒的等理论学说。不论流行的是什么样的理论学说,世间仍然不免存在着生、老、病、死、愁虑、悲戚、痛苦、忧伤和恼乱。世尊所教导的方法,就是要在现世之中消除这些痛苦忧患。世尊之所以不肯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它们与清净的生活没有关系,并不能导致厌离、离欲、寂灭、宁静、正见、觉悟以及涅槃。世尊所解释的是苦、是苦的生起、是苦的止息、是苦灭之道。世尊说:

「鬘童子!我所解释了的是什么呢?我解释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趣向苦灭之道。鬘童子!我为什么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有意义,有助于根本的梵行,有助于厌离,有助于离欲,有助于寂灭,有助于宁静,有助于正见,有助于觉悟,有助于涅槃,所以,我就予以解释。

因此,鬘童子!你要牢记:我所没有确定的就是未确定的,我所确定的就是确定的。」(《中部》第63《摩罗迦小经》;汉译《中阿含经》第221经《箭喻经》,《箭喻经》)

    同时,世尊在《大象迹喻经》中,也曾明确地指出四圣谛乃一切佛法的根本。世尊于经中说:

「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中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兽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中阿含经》第30《象迹喻经》;《中部》第28《大象迹喻经》)

四圣谛乃是世尊一代教法中最根本的内容,甚至可以称为全部佛法的总纲。整个佛陀教法的体系,也不外乎是对此四圣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发挥或者具体运用。我们甚至可以说:四圣谛包摄了佛陀一生中所宣说的所有教法,凡是世尊正法、律中各种各样的教义教理及修持法门,都可以说是对此四圣谛从不同角度的发挥、开展,皆可以在四圣谛中找到其根源或者依据。

    四圣谛是佛陀正法的实质,如果对此四圣谛建立起正确的知见(正见),就能够清楚而且有系统地理解世尊在四十五年当中所教导的全部内容,把握正法的根本教义。世尊说:

    「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则于苦圣谛有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则有疑惑;若于法、僧有疑者,则于苦圣谛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疑惑。

    若于佛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若于法、僧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杂阿含经》第419经)

佛教的根本信仰是佛陀、正法和僧伽三宝,唯有对佛法僧建立起坚定的信仰,才有资格称为真正的佛教徒。对于佛法僧三宝,其核心是正法,因为佛陀是正法的觉悟者和教导者,僧伽则是正法的实践者和传承者。作为三宝之核心的正法,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四圣谛。如果一个自称为佛弟子的人怀疑、曲解、篡改,甚至否定四圣谛,那么,其作为佛弟子的身份就值得质疑。同样道理,如果一种打着「佛法」幌子的理论学说与四圣谛相违背,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些理论学说即「非佛说」。

四圣谛乃佛法的根本内容。离开了四圣谛,即非佛法。

               --摘自《佛陀的教法》第一品第二节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0-2-13 12:55: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位修行 四念处 者 被称为 归依自己而不归依他人。
一位继续不断的修行 四念处 者,将会不断地除掉欲望。
 一位修行 四念处 者 是正确的遵行 那导致脱离痛苦的 八正道。 [ 本帖最後由 Jake_ct 於 2010-2-13 13:00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10-5-16 22:3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相应部>>「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阁堂之下层,即欲建筑其上层。」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末如实现观,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
<<相应部>>「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于世间,则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现,以致闇黑、闇冥而昼夜不分,不分月成半月、不分时节岁数。诸比丘!日月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分昼夜,分月、半月、分时节岁数。诸比丘!如是者,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尚未出,则大光明、大光耀犹不现,闇黑、闇冥而无四圣谛之教说,亦不说示、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有四圣谛之教说,则有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以何为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樓主| 發表於 2010-5-16 22:3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长部.大般涅槃经>>世尊告阿难曰: 「阿难!若于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师之教言灭,我等无复有大师。」阿难!勿作如是见,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

<<长部.大般涅槃经>>世尊如是曰:「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须跋!
我岁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来
已经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游行
于此境地外
则无沙门果
不但无第二沙门果、第三沙门果,亦无第四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长部.大般涅槃经>>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四者何耶?诸比丘!因不知觉、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轮回。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世尊言此,善逝言此已,师更如是曰:
戒定慧无上解脱
瞿昙证此最胜法
佛为比丘宣说法
灭苦导师般涅槃

<<长部.大般涅槃经>>阿难!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阿难!如是,想如来之身体亦复如是。阿难!当如来停止一切忆念,而入于灭受想三昧时,阿难!如来之身体,始为健全安稳。因此,阿难!以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阿难!何故以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耶?阿难!于此,比丘当以身观察身,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受……乃至……对心……乃至……对于法观察法,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如是,阿难!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

<<长部.大般涅槃经>>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今,我告汝等:「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应自精进不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遗教。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灭想定。尔时,尊者阿难,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乐矣。」「友!阿难!世尊非般涅槃。世尊入于灭想定。」于此,世尊由灭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后,世尊直入于涅槃。
 樓主| 發表於 2010-6-10 00: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外道争取供养,赢得「信徒」的最好办法,就是迎合大众的心理,使自己的「法」看起来比佛陀的正法更加慈善、更加道德,大众倾向于接受道德、易懂的外道法。有了这个基础,批判起佛陀的正法起来就显得更加理直气壮了。但如果深研佛陀正法的原始文本可以得知,佛陀祇教导让人导向涅盘的正法:四圣谛、八正道!而不是其他。】
 樓主| 發表於 2010-11-9 23:32: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归依,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以爱调御忿怒,善制服恶,布施胜悭吝,以实话战胜妄语。  
  
修持解脱道之次第: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生起正信—→披阅经教—→如理思惟—→正见建立—→受持净戒—→防恶止非—→正念身行—→正念心行—→修奢摩他—→禅相现起—→入近行定—→证入初禅—→证第二禅—→证第三禅—→证第四禅—→修四无色—→修四梵住—→十遍业处—→神通成就—→四界分别—→辨识色法—→辨识名法—→辨识名色—→观修缘起—→辨识过去—→透视未来—→断三世疑—→毘钵舍那—→思惟三相—→观智成就—→断三粗结—→证须陀洹—→贪瞋痴薄—→证斯陀含—→断贪瞋结—→证阿那含—→断尽诸漏—→证阿罗汉—→究竟涅盘。
 樓主| 發表於 2010-11-10 20:3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佛陀和名医耆域>>
****************************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
解脱一切,自由自在,
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
没有任何贪欲。
****************************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当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佛陀接着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
(注2)即阿拉汉 。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 运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阿拉汉不执着>>
************************************
正念现前的人精进修行,如同天鹅飞离沼泽,
他们不乐在家 (注1),而正信出家。(偈91)
************************************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准备 (注2)。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马哈伽沙巴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想着:「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马哈伽沙巴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种情形下,马哈伽沙巴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马哈伽沙巴留下来带领他们。马哈伽沙巴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马哈伽沙巴是执着王舍城的信徒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马哈伽沙巴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马哈伽沙巴不执着一切事物!」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着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准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6:48 , Processed in 1.5117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