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開放不能止步於網路
能否上網「灌水」,是否歡迎「拍磚」,正在構成官員有無現代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網上問政因此漸成時尚。總理問計網友早就是每年兩會前的保留節目。而最近廣州,網上問政更是風起雲湧。城管條例修訂,問計網友;人口密度逼近極限,問計網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問計線民;灰霾超百天,亦須問計網友,中國互聯網似乎正構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智囊團」。
這就是網路的神奇和偉大。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的輿論生態,那些從來沒有獲得過話語權的沉默的大多數,在互聯網上迅速崛起,以至於網路輿論簡直就成了草根狂歡的天堂,官員對互聯網態度的這種轉變,實際上是中國政治生態的轉變,傳統那種僵硬的命令型政治,正遭受越來越強烈的質疑和抵制。回應政治,公眾參與的政治,正在以互聯網為平臺而嶄露頭角。
無疑,這是積極的趨勢,是中國現代化轉型極其重要的一環。但歡呼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網路議政並不是萬能的。虛擬空間終歸無法取代現實空間,網路生活畢竟不能取代現實生活。
互聯網其實是一個良莠不齊的複雜世界。固然有神奇和偉大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局限。姑且不論網路輿論的碎片化,泡沫化,速食化,情緒化。其最大局限,在於不能讓政府走出孤獨。網路議政無論如何繁榮,畢竟限於虛擬世界,不能形成有組織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這就註定了以網路為平臺的公眾參與,仍然只是原子式的個體的參與,仍然只是一盤散沙的參與,仍然不存在有組織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與政府對話。
公眾參與當然是天經地義。在普世價值已深入人心之當下,沒有人敢於公開承認政治就應該是少數精英對最大多數群氓的統治,沒有人敢於公開否認政治上的公民主權。但公眾參與如果不能組織化,制度化,千萬人猝然捲入的廣場政治,也往往是高成本的,高風險的。歷史已反復證明了這一點。任何力量皆須制約,公眾力量亦須受到制約,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完成了從大民主到公眾力量亦受制約的憲政民主的過渡,民主先行國家才最終避免了大起大落,才走向了可持續發展。
不以組織化和制度化為前提的網路政治,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一種無序的廣場政治。罔顧網路這種雙刃效應,過度倚重網路議政,甚至要以此回避乃至取代現實政治的開放,使公眾始終只能做網路上的巨人,現實中的矮子,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就無從化解。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呢?不是政府不強大,而是社會無組織。社會的自我組織化過程,就是社會的自我訓政過程,就是公眾力量彼此制約的過程,就是社會不斷理性化的過程。沒有這樣的過程,極端的廣場政治與極端的寡頭政治就會互為因果,彼此迴圈,憲政民主就永不可期。
這就是說,網路議政不僅不能以常規議政的萎縮為代價,政府網上問計根本上說是一種政治行銷,是對質疑和批評的回應。只有這種允許質疑和批評、允許反對和拒絕的政治,才是可以選擇的政治;只有可以選擇的政治,才是尊重公民主權的政治,才是有風度有品質的政治,也才是現代的政治,文明的政治。網路開了這個頭,現在則需要在現實中落地。尊重公民主權的政治行銷必須在現實中蔚然成風,網路議政才會告別懸河狀態,虛擬空間的開放與現實政治的開放才能比翼齊飛,帶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作者:笑蜀)(責任編輯:你好衡陽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