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494|回復: 5

[其它] 華夏正統文化支持民主和人人平等的理念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5 12:4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黃帝篇》云:
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這裏描述的華夏之母華胥的樂土,「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正是人人平等、民風淳樸、自然而近道的民主社會。這或許是現存中華古籍裏對民主社會的最早描述,而黃帝的政治學理念,亦與此相符。

黃帝的政治學著述,乃基於其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經驗。《漢書·藝文誌》載其典籍有:《黃帝四經》4篇;《黃帝君臣》10篇;《黃帝銘》6篇;《雜黃帝》58篇;《力牧》22篇等,共計12類26種。另還有《黃帝內經》等等。黃帝的思想學說是一個「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龐大文化體系。其中以《黃帝四經》論述法於道而修身治天下,最為全面,在漢代與老子《道德經》併稱「黃老之道」,被漢室尊奉而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而唐朝皇室尊老子為祖宗,以道家學說治理天下,則產生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華人至今仍自稱「漢人」、「唐人」,而漢唐兩朝,皆是尊道貴德以致天下大治,這難道僅僅是偶然嗎?

《黃帝四經》既是一部「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寶典,也是一部尊道貴德、民主法制的全書。正因其具有符合大道法則、民主與法制和諧並行、修身治世兼備的特點,而為毒材專制所不能容,因此才會被後來的專制統治者故意毀滅,使黃帝所有與政治治國有關的經典驟然從歷史中消失無蹤。專制統治者們的行為,不僅使中華民族一直賴以實現天人合一,從而明徹大道修身治國的寶貴文化在國家教育中喪失,還使中國民主與法制的歷史發展產生鴻溝般的斷層,以致當今不少人竟以為中華文化中沒有民主的基因。
 
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的古佚書中,終於發現了《黃帝四經》,失傳了兩千多年的《黃帝四經》終於重現於世。《黃帝四經》分《經法》、《十六經》、《稱》、《道源》,合稱《四經》。《四經》理論嚴謹,係統周密,邏輯分明,約一萬一千餘言。在惜墨如金的古代,這部經典可謂長篇巨著了。《黃帝四經》中體現出的「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精神文明,不僅是中華精神文明治國之大成,還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精神文明道德治世專著,是一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著。

「尊道貴德,修身治國」,在《黃帝四經·五正》中有詳細的敘述。黃帝問閹冉:「我想布施五正以治理國家,你看如何起始去施行呢?」,閹冉答:「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外內交接,乃正於事之所成。」譯成白話就是:順應大道,欲以道德治理國家,首先必須修身,內治於自己的身國。身國內的道德環境達到「中氣以為和」而符合道的法則,然後才能運用自己的「正善治」施治於外環境和他人。這樣外與內都在道法原則的基礎上銜接互動變化,才是正確地使事情圓滿成功的方法。

後身未自知,乃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內刑已得,後乃自知屈其身」。譯成白話就是:後天肉身的智識尚未達到自知而明道的境界時,就需要以道修身進入深靜深定;在虛靜深定之中,求證內在身國法道變化轉換的規律和法則。性命之身內部完成了人法道的變化,身國內的形名都獲得了向大道的真實轉化,也就必然自知尊道貴德,恭服於大道而謙躬其身行事於世間。

黃帝於是辭其國大夫,上於博望之山,淡臥三年以自求也」。黃帝於是安排好國事,辭別大臣,獨自登上博望山,依照天人合一、聖人之治的修身方法清靜苦修了三年之久,內證自己身國中的法道治理全過程,而得「內形」。

以上所述,亦即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真義也。

《尚書·周書·泰誓》云: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孟子·盡心下》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可見,對於民主,中華眾聖先賢是英雄所見略同。正如西方民主源於古希臘文化,華夏古文化同樣有著民主的基因。這也是東西方文化同源同歸的旁證之一。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0-1-5 12:49: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法道文化誕生了民主禪讓制


《黃帝四經》的「十六經」中說:「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三,是以能為天下宗」。

這一段話白話釋意是:從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黃帝,他的資質純樸近道(無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經》),崇尚對大道的信仰。

行為舉止都傚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書·堯典》)。

慧識與智識同觀於四面(並舟同行為方),輔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識判斷,他的修為就像《老子·德道經》中所說:雙足不出大門,能知曉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之外,能通曉天道之義。神運能四達而無礙,信息反饋都自然歸納於虛靜的心中。

他並不因此而疏懶懈怠,還是深入慧觀與智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黃帝四經》)。左右之陰陽,前後之陰陽,一體而觀,並且同時參予前後左右身邊具體事務的實踐,參和悟併舉。

「踐位履三」,他處下不爭,謙虛謹慎,對登上高位堅持辭讓再三。黃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讓」的「禪讓」儀式後,才被民主推選為黃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天下的宗主,「是以能為天下宗」。

這一段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堯舜禪讓」由來的千古之謎。

相傳黃帝在乘龍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據《史記》所記載,堯有通神之智、高天之愛,凡事敬畏大道。

孔子曾讚歎:「偉大崇高的堯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傚法天道!寬廣坦蕩啊,人們無法形容!」

《五帝本紀》上說,堯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樣是一位修身有明顯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眾按照節令從事生產。

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

四岳看到堯的探詢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力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舜的德性品格。」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裏,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

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遇上了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具備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於是觀測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並且寬減五種刑罰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諸侯言傳身教地講述治國的道理。

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

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裏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由於這樣,他才登臨帝位治國。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自覺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

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意思是: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平等慈愛的,見具有德性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都是因為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唯道獨尊,尊道貴德,清靜修身,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大道恭敬順從、唯道獨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時代,而那時代的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順應天道,從而使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堯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舜;舜也未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禹;禹帝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啟,卻傳給益。這一段佳話,史稱「禪讓」。

生活在黨同伐異、明爭暗鬥的後世之人,丟失了「修之身」對大道進行體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貴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品德能誕生出最和諧的民主。

許多學者對這段史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那是愚腐,有人說那叫德行,有人乾脆說那是一場虛構。《尚書》和《史記》,其實都忠實地記載著在仁治時代,人心離道失德遠未達到後來那麼嚴重,尊道貴德而民主推選,是一個必然的社會規則。

大禹說:「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順應大道旨意的一個人。由於你順應大道旨意,上天就總是賜下幸福給你。」舜聽到大禹講這樣的話,就說:「啊!你看,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來了,鳳凰也來了,百獸也起舞了。」他又說「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遠」。他就以對大道恭敬的心讓位給大禹。

古經《左傳》上說:「所謂道,忠於民信於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獨尊,人們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那麼哪有什麼力量能夠保證孤寡不善、權傾天下的人間帝王「忠於民」呢?

難怪當萬章詢問孟子,堯將天下讓給舜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時。孟子乾脆地回答說:沒有這件事,堯沒有權利將天下給舜,是上天將天下給舜的。這全是唯道獨尊的必然。

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尊道貴德時代,這就是經過修身實踐而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畏於天、順於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

儘管人間的罪孽從未中斷過,儘管出現了荒婬暴虐的夏桀與商紂,祖先們卻未失去對大道的堅定信仰。這就是:皇天公義蕩蕩,大道明察昭昭。罪惡必遭懲罰,因果週期律循環必有報應。

這個道德的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當年的夢想。

從炎黃起,經堯、舜、禹到夏、商、周,凡兩千五百年間,唯道獨尊,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們確信,他們與昊天大道之間有天經地義的血緣關係。

「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則」。大道是炎黃的大道,是堯、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

在清純古樸的眼睛裏,大道並不遙遠。盈盈萬物,生生不息,無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無一不飽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


 樓主| 發表於 2010-1-5 12:5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古代盛世三大原則


從道家黃老學來探求盛世產生的原因,我們大體可以概括出三大原則。


一、政治乃惡,需要制約:

中國歷史上,道家黃老學往往行於王朝初期,是因為新統治集團深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前王朝統治集團的政治之惡,傷害了天下百姓,百姓群起而反抗,這是新王朝得以取代舊王朝的前提。新統治集團的這種體驗,使他們較能領悟道家思想。道家之所以反覆強調「無為而治」,是因為政治權力一般都有惡的傾向,政治權力對應著宇宙秩序的殘缺之處,政治家的任務,不是自我標榜為紅太陽、偉光正,不是去積極有為介入社會自然秩序,而是「抱殘守缺」,抱住宇宙和人性的殘缺之處,抱住政治權力的殘缺之處,不使其泛濫成災。「抱殘守缺」的原則,限定了政治權力的邊界,將其限定在國防、國家安全、司法和救濟四大領域。要有國防,是因為國家間會出現爭奪戰爭,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國家安全,是因為內部人與人的權力爭奪易釀成內亂,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司法,是因為人與人會有權利衝突,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救濟,是因為天災頻繁,這是大自然的缺陷使然。除此之外,要警惕和防治政治權力惡的傾向。韓非說:「聖人治吏不治民。」這說明政治家的任務,是控制好政治權力,治理好官吏,不讓官吏侵擾壓迫百姓。政治家的任務,不是領導人民向前進,不是為百姓做什麼,而是控制官吏去不掠奪傷害百姓,排除人民自主自立前進的政治權力障礙。簡單說,更多不是要求官吏做什麼,而是不准官吏做什麼。權力的本性就是殘缺,權力放大就是殘缺放大。政治權力是惡狗,惡狗可以看家護院,但要用繩子拴好,不然咬傷百姓。《道德經》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是關愛生命,不傷害百姓。「儉」,即是輕徭薄賦,不與民爭利。「不敢為天下先」,則是權力退開,給百姓自主選擇的空間。所謂盛世,首先是控制了政治權力的放縱與政治權力惡的傾向。也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建立在「反者道之動也」的「反政治權力」基礎上。明智的君王,違反並約束了自己內心的擴權衝動,也違反並約束了官吏的擴權衝動,為百姓的自主選擇和社會的自動繁榮留下了空間。《道德經》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又云:「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這些都說明了政府要自我約束、減少擾民、減少自我吹噓,人民才能更好地安居樂業的道理。


二、天道平衡,減少特權:

道家的政治觀,建立在道家的宇宙觀基礎上。說起道家的宇宙觀,一般人都會想到太極圖。太極圖是一個陰陽力量的動態平衡系統,陰陽對立而平衡,相反而相成,在互動中形成整體的和諧。人們感到太極圖的玄妙神秘,但很少有人將太極圖與政治制度聯係起來思考。當我們想象一下太極圖的政治,我們就會有全新的政治理解。太極圖所展示的,是一個無中心的平衡結構。如果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則,那麼太極圖政治就不能是一個中心調控的等級制的政治結構,而是一個兩種相反力量互動平衡的結構。同時,萬物並非等級關係,而是平衡互動關係,政治權力不能在社會中構築中心與邊緣、尊卑等級的關係。道家黃老學經典《黃老帛書》中說:「應化之道,平衡而止。」順應天道變化的方法,就要以「平衡」為基本準則。如果我們認識,憲法之上還應有法,憲法的根據就是道的法則,如道家所說的 「道生法」,那麼太極圖就應當是憲法之法。一個以太極圖為制憲依據的憲法,與今天我們的憲法會有根本的不同。

信奉道家的漢文帝,在財物分配上嚴格控制自己,不敢有絲毫特權,「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二十三年中,不僅沒有增加任何奢華耗費,還將一些財產賜還百姓。


三、法律公器,依法執政:

道家《黃老帛書》中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夫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這是說,法律的原則,從天道法則而來。法律,是判斷對錯得失的準繩,是辯明是非曲直的標準。所以掌握大道法則的人,製定出法律而自己不敢違犯法律,法律建立起來而自己不敢廢置法律不用。能夠自覺地引用法律為準繩,然後就能明白天下之事而不迷惑。

道家《伊尹·九主》中說: 「法君者,法天地之則也。」君王依法而治,是取法天地的自然法則。天道的法則是普遍性的,不會給任何個人以特殊待遇。法律的原則從天道的法則而來,而天道的法則高於君王,因此法律也應超越君王之上,這樣的法律思想,是道家「道」的法則的普遍性的延伸。道家《管子》中說:「夫捨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而長暴亂也。」

信奉道家黃老學的漢文帝,是中國君王中依法執政的典範。一次漢文帝出行,一人從橋下走出,驚了馬,差點傷到漢文帝,漢文帝要求廷尉張釋之加重處罰,但張釋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法律是君王與天下人共有的,法律有明文規定,卻加重處罰,是法律不能取信於民。漢文帝聽從了張釋之的意見,依法處罰。

警惕政治權力惡的傾向而加以約束,這就給百姓留下了自主選擇的空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約束政治權力,百姓的權利才得以保障,百姓才可能有自由,而百姓有了自由才有社會的繁榮。認識天道平衡的法則,減少和消除特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消除政治特權,百姓才有平等,而有平等才有和諧。視法律為君王與百姓共同的行為準繩,這是對君王特權的約束,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是自由的保障。

君王和官吏有擴權求利的天然衝動,而道家黃老學思想,卻要約束政治權力,所以很難為大多數君王和官吏所喜歡,這正是道家黃老學在中國政治史上不能成為主流的根本原因,但正是道家這種被邊緣化的政治思想,與憲政的原則相通。憲政的核心,是限制政治權力,給個人權利留下空間,憲政改革的價值基礎,自由平等法治價值的中國土壤,正在中國道家黃老學之中。

 樓主| 發表於 2010-1-5 12:51: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帛書《黃帝四經》簡介

    
《黃帝四經》是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書(《經法》《經》《稱》《道原》)的合稱。

黃帝在他的四經中開篇之首,就鄭重揭示出他的法道文化思想源於大道,是尊道而成,是依據道的法(法則、規律)而生成世間法。他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道生法」,是法道思想的根本和源起;信仰、遵從大道而生成世間法,是法道思想的前提。道法是常法之母,常法(世間法)衹有遵從大道而製定,才能「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法」是無相(虛靜)結構環境中的狀態,「道生法」則是法於道以後,遵從道的規律製定的、符合大道原則的世間法。

黃帝要求治國者「故唯執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黃帝四經》)。這裏強調的「唯執道者」、「虛靜謹聽」,既是唯道獨尊,也是強調「虛靜為用」的修身方法。治國者本身必須修身而執道,才能使世間法不離道;衹有能進入虛靜的修身實踐者,才能真正尊道貴德、公正無私,才能以常法維護世人尊道、順道,從而尊道貴德。

《黃帝四經·經法》中還說:「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黃帝在這裏僅用「公」、「明」、「正」、「靜」、「無私」六個字,就將修身治世的精華高度概括起來。天上的日月大公而以光明普照大地,人若能具備公心,不僅能自明自知,還能達到至明而無所不照,就能有大功德於社會和國家。「正」,由「一」和「止」共同組成,是「抱德無離」、「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德道經》)之義。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進入虛靜的境界而天人合一,在至靜的境界中必然會成為聖人;修身而無私者,他的後天智識必定會豐富全面;修身境界至賢人層次的人,聰明而且尊道貴德;賢人至智者,就是天下人都稽首尊敬並且視為楷模的人。

《黃帝四經·姓爭》中說:「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這一段解釋開來就是:虛空和宇宙中充盈著尊貴明亮(皇皇:高上,明亮、旺盛之義)的德性能量;但是人們如果不具備德性的品格,不符合道的法則,不規範心念和行為,那麼這些能量也無法進入社會和人體之內滋養人的性命。用道所產生的法(刑)規範人的心念和行為,是天德養精神內治身國、外治社會的前提和必要措施。若沒有符合道德的法律,不論是道法還是世間法,都無法真實地行德於身國內和社會之中。世間的法律要依照天德而製定,天德與人世間的法律這兩者之間是父子關係(穆:古時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穆穆:端莊盛美)。人世間的法治,應該教導人們尊道貴德,教育人們修身去主動獲得天德進入心身滋養精神靈魂,否則,法律製定得再合理、再全面仔細,刑律也將會越用越濫,最終必然頹傾崩塌。衹有德治與法治主次分明,並行不悖,才能出現《詩·大雅》中稱誦的「穆穆皇皇」的美好景象。

《黃帝四經》中說:「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吾畏天愛地親民」。「畏天愛地親民」,就是黃帝法道文化思想的核心。明大道而知「畏天」,這是確保治世者能「愛地親民」的基礎和前提。不能修身明大道,就難以真實地敬畏大道,從而自覺地尊道貴德,私心和貪欲也就無法扼制地無限膨脹,權力就能使人變成魔鬼而不自知。修身、明德、知道,是使人自覺地尊道貴德,畏天克己,不敢凌駕於大道之上的根本保證。道德教育,絕不是口頭的說教,衹有修身實踐進行真實的體悟,才能產生真實的教育效果。修身明道尊道,才能具有聖人之心而「因民以為師」;治世者要倡導民眾修身、明德、知道,尊道貴德,「毋壅民明」,「吾愛民而民不亡」,「毋亂民功,毋逆天時」,「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主得臣輻者王(凝聚力象車輻之聚於軸心)」,「賦斂有度則民富」,「長利國賓社稷,世利萬夫百姓」等等。黃帝的法道文化是一個系統性的「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德道經》)的和諧觀與民主治世思想。

黃帝的「畏天」思想和理念,源於他在修身實踐中的真知灼見,是一種高度自覺並且終生恪守不違的信念,不修身者根本無法正確解讀。黃帝一生走遍華夏各地,每到一處必定建築祭壇,敬拜天地,也叫作「封禪」。據孔子說,《三墳》一書中載有黃帝專題述說上天大道的內容,可惜後人弄失傳了。黃帝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捩時期,順應天道,創立法道學說,以道法而生世間法,為歷史上五帝時期社會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影響著三王時期;而且對漢代的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漢武帝時代才突然被人為堙滅於黃土之下。

《黃帝四經》在塵封二千餘年以後,在上世紀末重現於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會在21世紀重放光芒,造福於21世紀的東方中國。


發表於 2010-7-19 13: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4# 乜哥


支持!謝謝分享!
我非常仰慕 黃帝 老子 之道家!
發表於 2010-8-3 13: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莫談國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8 00:33 , Processed in 0.0684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