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8|回復: 0

[說粵全傳] 茶——茶艺溯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12 06: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广府人经常讲饮茶,“饮茶粤海未能忘”更是广府人的骄傲。而我所知的广州、佛山地区的饮茶,是真真正正的饮罢了。茶为何物,品为何道?大多是不问不管的,这与潮汕人是大大的不同。我们注重的只是,上茶楼,食个饱,饮杯茶,倾吓谒,这是与我们地区的文化历史不可分的。但现时又有不同,茶室多多,品茶者众,也就搜资料谈吓茶…… 茶——茶艺溯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所说的荼即是茶的古称。陆羽在《茶经》中也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炎帝神农氏时代,距今约有五千年,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都有饮茶、敬茶的传统礼俗。“客来时,敬杯茶,能增进友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解乏;空暇时,品品茶,能口鼻生香;心烦时,品口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热茶,能消食去腻。 从神农时代起,在这五千年里,茶的制作和利用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到现代生产多姿多彩的各种茶类的过程。在唐代之前,我国茶叶生产工艺还很原始,多为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到了唐朝,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见那时蒸青绿茶茶饼的生产工艺已相当完善。到了宋代,由于贡茶的兴起,茶叶生产工艺发展进步较快。北宋丁谓(962-1033)首创龙团凤饼茶,其后蔡襄又精益求精创制了小龙团。欧阳修《归田录》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足见茶之珍贵。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此诏令促进了茶叶生产工艺的革新,从此蒸青茶、散茶逐渐盛行。同时,唐宋时代已萌芽的炒青技术在明朝也日趋完善,其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在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罗廪的《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明代至清代是从绿茶发展至其他多种茶类的时代。明代许次纾在《茶疏》(1597年)中记载了黄茶的生产过程。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有了黑茶的记载。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记载了白茶有制法。清代刘靖在《片刻余闲集》(1732年)中记述了我国最早的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情况。 茶是我国公认的“国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国民众生活的必需品。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健身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之乐,其乐无穷。”梁启超爱茶至深,他甚至把是否爱好饮茶看做国籍的象征,他曾说:“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韩素音在谈饮茶时说:“我爱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备的饮料。倘若我得挥笔对茶赞颂一番,我要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人不可无食,但我尤爱茶。”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讲得更具普遍性:“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在手,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我们广府人“上茶楼,食个饱,饮杯茶,倾吓谒。”虽不在乎于品,亦饮茶快乐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17 10:04 , Processed in 0.0585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