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聲母可以看到知章莊與精組的對立(止攝除外,是知章與精莊的對立): CH 杖之 CH'長丑 TS 在則 TS' 前七 S 士心 S' 時審
3、反切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黃,下王。按這個反切推導的話,則「黃」讀[ hwoŋ ]。廣州話匣母合口洪音字,現在除了個別字外,一般都讀[ w ],故而現在「黃王」同音[ woŋ ]。黃王不分,宋代已有記載,比如周密《癸辛雜識》:「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再比如朱翌《猗覺寮雜記》:「黃王不分,江南之音也,嶺外尤甚。」中古匣母字王力等人擬爲[ *ɣ ]。就贛客粵等存在匣母合口字讀零聲母現象(或[ v ][ w ])的方言而言,一二等的匣母開口字以及多數匣母四等字應該是先由[ *ɣ ]變爲[ ɦ ],再清化爲[ h ],然後再發生其他演變;一二等的匣母合口字則在中古以後在[ u ]介音的影響下,[*ɣ ]弱化而進一步脫落,演變爲零聲母(就廣州話而言,也可說是演變爲聲母[ w ])。匣母合口一二等字應在濁音清化之前即已失去[ *ɣ ]而讀零聲母,否則就與曉母合流了。所以《初學粵音切要》某些匣母合口字的反切是很奇怪的,也許是受到官話讀書音影響的結果,未必與口語中的實際讀音相同。
二、韻母
1、以平賅上去入的話,則韻母共列有45韻。陽聲韻與入聲韻四聲相承,陰聲韻則只有平上去三聲。如果以平賅上去,將入聲韻獨立出來,並將那些帶[ w ]的韻母減去,則共有53韻,這個數字與現在的廣州話相同。現在有而過去未列的韻母有四個:[ m ][ œ ][ ɛŋ ][ ɛk ]。劉鎮發說廣州話梗攝白讀[ ɛŋ ][ ɛk ]等是受客家話影響產生的,雖然我覺得未必如此,但該書收的字本來就很少,貌似不收白讀音,現在也無從判斷。過去有而現在無的韻母有三個:[ ɿ ](「詞子士」的韻母,原文的羅馬字標音看不清,這裏且用[ ɿ ]表示)[ om ][ op ] 。另外韻母列有「於語去」「須取序」「垂水稅」「囘每罪」四對,這看起來有點奇怪,可能遇合三的「須取序」等字正在裂化中,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 y ],但尚未與止攝或蟹攝的合口字相混。其他韻母的音值可能與現在的廣州話大致相同。
2、韻母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侵韻與咸攝一等的對立: um 金審浸十 om 甘敢勘合 現在廣州話「鴿」讀[ kɐp˧ ]。本來按規律,在陰入中,[ ɐp ]一般出現於上陰入,現在下陰入的這個[ ɐp ]是由[ op ]變來的。可能下陰入與[ ɐp ]這個韻母的搭配在廣州話中顯得另類,下陰入中有的韻母曾經是[ ɐp ]的字已經變成[ ap ]了,比如現在「鴿」也讀[ kap˧ ](或讀高升變調)。廣州話「三合板」說成「夾板」[ kap pan ],這個「夾」[ kap˧ ]也可能是由「合」字變來的。我們可以看到一百多年間 op > ɐp > ap 的變化。
3、模韻一等逢舌齒音和唇音裂化爲[ ou ]的過程應該已經完成,這在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已然如此。屈大均說:「廣州語多與吳趨相近,如鬚同蘇,逃同徒,豪同塗(這個比較奇怪),酒同走,毛同無,早同祖,皆有字有音。」其他兩個高元音的裂化正在進行中,這個過程直到現在也還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