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8624|回復: 18

[族群溯源] 有冇人以姓氏判斷對方識唔講粵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1-29 11:3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發覺「梁、關、甄、莫、麥....」呢啲姓,香港比例高過台灣好多,

而「游、簡、洪、蔡...」呢啲姓,台灣多數係鶴佬人,

 

如果我話喺台灣姓游多過姓梁,可能有啲香港人或者廣東人都唔相信。

喺台灣,鶴佬姓嘅人未必都識台語。

但係外省姓嘅人多數唔識台語。

 

 

香港人或者廣東人以姓氏判斷對方識唔講粵語,咁樣準唔準?

發表於 2009-11-29 17:55:55 | 顯示全部樓層
姓梁嘅九成九係廣東人。
發表於 2009-12-1 17:4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我姓梁噶~系廣東噶~~~

 

發表於 2009-12-1 18:5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呢个倒系冇注意哦,唔过我身边有个姓梁嘅,唔知佢祖上系唔系广东嘅。
發表於 2009-12-4 00:00:56 | 顯示全部樓層
喂!"姓梁嘅九成九係廣東人。"是讲错的.唔讲广府话的,姓梁的人大把.
發表於 2009-12-5 12:5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新桂人 於 2009-12-4 00:00 發表 喂!"姓梁嘅九成九係廣東人。"是讲错的.唔讲广府话的,姓梁的人大把.



好似廣東人都唔係十成十講廣府話
發表於 2009-12-6 20:24:22 | 顯示全部樓層

倒系?????

 

 

好怪嘅講法。

發表於 2010-9-4 00: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覺得姓葉都好多都係廣東人喎
發表於 2010-9-10 15: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自己就有這經驗,我姓伍,如果在香港問姓伍的,八九成都是台山的。
發表於 2010-9-11 00:50:5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觉得姓甄好多都系台山人!
發表於 2010-9-11 02:50:3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觉得姓甄好多都系台山人!
华广 發表於 2010-9-11 00:50



   
還有姓司徒多數都系開平人。
發表於 2010-9-13 16: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還有姓司徒多數都系開平人。
台山靚仔 發表於 2010-9-11 02:50



    姓司徒的很有可能係當地原住民,取姓時取司徒這個音,要不然怎麼沒有姓司空、司寇?
發表於 2010-9-13 18:3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母親果邊都係姓司徒,不過佢地系由中原過黎。
發表於 2010-10-16 23:45:1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认识好多姓梁嘅都系捞佬。。。
發表於 2010-10-29 17:3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广州天河(原番禺)村落姓氏宗族渊源

--


广州天河(原番禺)村落姓氏宗族渊源2008年01月10日

(一)石牌


1、董姓

始祖董裔隆,原藉临川(抚州)宜黄县,至今28代。三世祖董宽仁次女名二娘,配池姓基祖达源为妻,开创了石牌村董、池两姓姻亲关系的先河。


2、潘姓

始祖潘青旒,其先祖思诚居番禺。其子潘克常迁居珠村。潘克常之子潘青旒分支到石牌,至今27代。


3、池姓

始祖池达源,西河人(山西临汾),元末明初迁来岭南,至今25代。


4、陈姓

始祖陈著,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沙村(今增城新塘南安村)迁来陈坊(今天河东路广州摩托俱乐部附近)定居。陈著的曾孙陈嘉猷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到今新庆村,至今22代。


5、谢姓

始祖谢朴轩,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番禺市桥迁来石牌。初来时,在谢角湾(今龙口西路中段)定居,到第五六代后裔移居石螺(今石牌村西河大街一带),至今19代。


6、冼姓

始祖冼祐新。其祖父从南海西樵迁往萝岗,其父从萝岗迁冼村。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冼祐新从冼村迁东石牌村。东石牌村于1965年因暨南大学扩建校园征地,全村迁往石牌村朝阳北大街一带。至今20代。


7、罗姓

始祖罗显书,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从黄埔横沙村迁来石牌。年幼时,罗显书随母逃荒,在石牌村遇善心人氏相助,遂在石牌村定居。后来,其母改嫁该村潘姓。罗显书在潘家长大,成家立业,至今6代。



(二)棠下、棠东

1、钟姓

始祖钟维新。南宋时,钟维新的祖父钟永和由原祖居从化县马村堡龙腾里(现从化屈洞村)迁居花县赤泥村。绍兴十七年(1147年)又迁居珠村,成为珠村钟姓始祖。钟永和有一子钟洪基。钟洪基有二子:钟维章、钟维新。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钟维新有三子:钟友儒(早逝)、钟云涧、钟国圃。钟云涧留居棠下,钟国圃迁居员村。棠下钟姓今传31代。


2、潘姓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潘思诚考取进士。其五世孙潘克常从番禺化龙镇细墟携子潘宗胪迁居珠村。在珠村,潘克常再娶妻赵氏,生3子。长子潘南岳,字粤邹,后迁居棠下上社,成为上社潘氏基祖。二子潘清旒后迁居石牌,成为石牌潘氏基祖。三子潘长吉后迁居沐陂,成为沐陂潘氏基祖。因此,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为共祖。棠下潘姓至今传至25世。


3、梁姓

梁姓初居顺德杏坛。元朝时期,铁匠梁振兴到棠下谋生定居。由于来得较迟,只能在村边居住,俗称「田边梁」,至今20代,600余人。



4、李姓

东北社李姓。明永乐年间,李佛观从程界东村分迁棠东,在东北社择地建祠,成为棠东李氏基祖。现已传至29传。

丰乐社李氏。明朝时期,李广居从程界西村迁棠东丰乐。现已传至25传,100余人。


6.苏姓

始祖苏礼(号达孝),元代流落车陂,以补鞋为业。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定居棠东,后建有达孝苏公祠,至今有千余人。



(三)龙眼洞(龙洞)


1、樊姓

祖籍山东,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樊以达等族人迁居广州,其曾孙樊世安再迁居龙眼洞村。至今28代,4729人,占该村总人口的73.8%


2、谭姓

先祖谭盛隐从新会迁居龙眼洞村。现有227人。


3、凤姓

祖籍山东,定居番禺鹿步司黄陂欧岗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乡村械斗,凤姓被疑为该村内奸,遂将其房屋焚毁。凤姓人迁居龙眼洞村、下元岗村等地。至今有5代,31户,75人,占该村总人口的1.2%


4、马姓

祖先在清远佛冈马村落户,宋代迁往车陂。清代其祖先随母改嫁龙眼洞樊姓人家。至今6代,52人,占村总人口的0.8%



(四)车陂村

1、郝姓

祖先为山西并州(太原)人,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郝世荣随南宋皇室南退新会,兵败后至广州东山葱荣园,不久再迁龙溪(今车陂)。至今26代,1600多人。


2、苏姓

祖先苏绍箕。其第三代孙苏福胙、苏寿孙,迁居车陂,至今27代,800多人。

祖先苏隆兴,迁居车陂。至今23代,600多人。

先居增城,3代后苏文聪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由增城迁到车陂,至今30代,500多人。


3、王姓

始祖王道夫,南宋末年广东道转运使、兵部尚书。其长子王应孙在车陂定居。至今26代,700余人。


4、梁姓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梁雪松迁居车陂。至今23代,1400余。

另一部分梁姓,其始祖梁仲齐由福建晋江迁粤,二世祖梁广沅于朝永乐元年(1403年)至广州,次年再迁车陂,至今23代,200余人。

还有一部分梁姓的祖先为「江头北正」人,原居番禺茭塘司(今海珠区赤岗)。始祖梁子兴,明洪武年间(1385年后)从番禺迁车陂。至今26代,200余人。


5、黄姓

明朝时期黄桂庭迁居车陂。至今23代,600多人。


6、简姓

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迁广州。十六世孙简承直再迁车陂。至今26代,600多人。


7、马姓

祖先为新会人,再迁番禺。南宋时马胜护从番禺植村迁居车陂。至今18代,400多人。


8、麦姓

始祖麦良韬。南宋时咸淳元年(1265年),后人麦必达率族人迁至广州,元末明初麦六九迁居车陂。至今42代,100多人。




(五)吉山村


1、梁姓

始祖梁道真,祖先于南宋时期迁至广州太平桥,明洪武十年(1377年)迁至珠村,三年后再迁吉山。至今28代,2628人。


2、潘姓

祖先潘思诚,迁广州龙起巷,再迁番禺细墟(今番禺西村),其五世孙潘克常携子潘宗胪迁居珠村,后再娶妻。其长子潘南岳迁棠下,二子潘清旒迁石牌,三子潘长吉迁沐陂。明末清初,潘用义等4兄弟由珠村迁到歧山,成为岐山始祖。至今22代,423人。



(六)沙东村


1、江姓

祖居江西,后南迁紫金,又从紫金迁居陆河石船。清嘉庆年间(1810~1820年),又迁居至沙东江屋村,至今已有六七代,现该村九成人都姓江。


2、邱姓

原籍梅县。清乾隆年间早期(1740~1760年),同族兄弟四路一起西迁,一路落户陶庄,至今10代。


3、张姓

张姓有两支,一支原籍宝安,一支原籍揭西。现有200余人。


4、欧姓

祖籍东莞,于清乾隆年间晚期(1790~1800年)迁来花生寮,现有8代。


5、苏姓

祖籍福建,于清末迁至花生寮,现有六七代。


6、郭、丁、曹

三姓均祖籍潮洲,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800~1820年)迁居到田心村,现有六七代。


7、陈、叶

两姓祖籍潮洲,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与田心村的郭、丁、曹三姓同时从潮洲迁来,现有七八代。


8、刘姓

刘姓有两支,一支是刘永福从广西钦州带来的侄儿刘四、刘六、刘八留下来的后代,居永福村;一支是从惠阳迁来,后多迁往沙河大街。



(七)玉树村

1、龙姓

祖先为江西豫章(南昌)吉水县人,龙近天迁入粤,抵今白云区江高镇江夏村。以后,分支到龙眼洞凤凰山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龙超岳、龙超洋兄弟二人迁到玉树,为玉树龙姓始祖。至今600余人。


2、梁姓

祖籍福建福州清河宦家乡。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梁大原随兄入粤至今黄埔区茅岗。后十二世梁东庄再迁移至玉树村马坑园,是为玉树梁姓始祖。至今184人。



(八)长


1、梁姓

一支源于新会梁姓。原居新会棠下镇桐井小桥村。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梁粤平由伯父资助,携家迁到长湴。现有1600多人。

另一支源于番禺土华梁姓,祖先梁景茂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由土华迁居长湴。现有200多人。


2、招姓

原籍南海,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其祖先招僖从南海县井深村迁居长湴村。现有113人。


3、陈姓

南宋年间由江西柳溪迁到番禺县嘉和员村,明正统元年(1436年),陈宗安再迁长湴,称长湴陈姓始祖。现有12户,47人。







(九)猎德


1、李姓

东村李姓祖先李铨(1081~1153年),先居石牌,再迁新庆村,后迁猎德。现传31代。

西村李姓祖先李宗善,先居新会荷塘,再分支猎德。


2、林姓

林姓于南宋时期从福建蒲田西迁广州诗书街再迁猎德定居。猎德一世祖是林玉,字淑温,号千三。现有91户、273人。


3、梁姓

祖先梁振兴。元朝期间迁居番禺县鹿步司棠溪乡(今棠东)。至明朝,其后人梁鸣远由棠溪(今棠下村)分支到猎德西村发展。现有222户、655人。



(十)岑



黄姓:祖先原居湖南长沙府江夏县,唐禧宗年间(875年)黄巢起义,黄家南迁。南宋时期再迁广州米栏街。后黄俊雅迁入岑村,为岑村黄姓的始祖。



(十一)元岗


1、谭姓

祖先是湖南长沙府湘潭县人,后移居广西,辗转迁广州。南宋淳祐年间(12411244年),谭桂芳因逢水灾,淹没营业,于是迁居元岗,为元岗谭姓的始祖。


2、梁姓

梁子富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长湴村迁到下元岗,为梁姓始祖,至今约200人。


3、陈姓

祖先原藉江西泰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受元岗村邀请,由今白云区九佛镇龙山村迁于此。至今约100人。



(十二)杨箕、寺右



两村姚姓同一祖先。其祖先是江西临江府淦县路口司下泉村人。元朝时做官迁广州,先到杨箕村,后再分枝到寺右村。



(十三)柯木朗


1、杨姓

祖先为嘉应州大埔人。


2、张姓

祖先为嘉应州五华太田村人,后迁到萝岗镇木漒。1958年修木漒水库,再迁到柯木塱。



(十四)黄





1、黄姓

黄姓分裔良世系和子俊世系两支。五代末期(951年)黄井是其共同先祖。黄村现有黄姓村民4000余人。

裔良世系其先祖黄裔良原居福建,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携子到黄村立业。后裔良带长子回祖居服侍父亲。次子晓峰等兄弟继续留在黄村。今传27代。


子俊世系其先祖黄子俊、黄子贤两兄弟于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从广州光孝街迁至黄村。黄子俊世系今传23代,黄子贤世系今传25代。


2、简姓

始祖简承值,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辗转迁至车陂,娶妻苏氏,生三子,长子志兴留居车陂,次子志广迁居黄埔华坑村,三子志达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迁居黄村,成为黄村简姓始祖。今传22代,约有100人。



(十五)渔沙坦


渔沙坦多为客家人,于清初至清同治年间(16451864年间),而从粤东地区陆续迁来。


1、黄屋村黄姓,原籍龙川县,清朝初期迁徙至渔沙坦筲箕窝开村。至今,已有200多年。


2、水口村陈姓,清初从五华县水寨黄石村迁徙至紫金县三坑,后又迁至黄陂水口。1958年,国家建设水口水库,又从黄陂水口搬迁到渔沙坦水口。


3、旺岗村徐姓,原籍蕉岭县大路背,后迁徙至惠州。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后),迁移至渔沙坦旺岗。


4、大坝村陈姓,原籍紫金县长乐,后迁至龙川老隆,又迁至广州郊区九佛,再迁至广州河南客家庄(今海珠区)。道光年间,又迁至渔沙坦大坝村。该村廖姓,则是清朝初年从紫金县永安迁移来。


5、剑咀村廖、范、梁和练4姓。其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间,分别从粤东迁徙至渔沙坦剑咀村安家落户。


6、楼角村李姓,祖先为唐西平王,其三十七世祖李仙,于乾隆年间,从兴宁县迁往增城河口,清光绪初年又迁至渔沙坦楼角(阁)开基。


7、蓝屋村蓝姓,于清乾隆年间从蕉岭迁至渔沙坦开村。


8、犁头咀村练、曾、温三姓。其祖先于清道光年间,先后从增城迁至渔沙坦犁头咀开村。


9、廖屋村廖姓,始祖廖克振和廖克和,于清乾隆年间,从兴宁县迁至渔沙坦开村。


10、中山村陈姓和范姓,1958年上半年,原居黄陂水口村,因国家修建天麓湖水库,而搬迁至中山县。是年下半年又迁至到渔沙坦。



(十六)新塘


始祖简鸿勋,号万爵,明代由番禺县小洲乡迁新塘。至今23代,718户,2759人,成为新塘一大族。



(十七)珠村


1、潘姓

宋朝末年,潘克常从今番禺化龙镇细墟携子潘宗胪迁居珠村。在珠村,潘克常再娶妻赵氏,生3子。长子潘南岳后迁居棠下上社,成为上社潘氏基祖。二子潘清旒后迁居石牌,成为石牌潘氏基祖。三子潘长吉后迁居沐陂,成为沐陂潘氏基祖。因此,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为共祖。潘宗胪,被奉为珠村潘姓一世祖。珠村潘姓今3900余人。


2、钟姓

始祖钟永和,原祖居从化屈洞村。宋靖康元年(1126年)同兄再迁居花都赤泥村。绍兴十七年(1147年)又迁居珠村。今900余人。


3、陈姓

始祖陈富,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番禺坑头村(今番禺南村镇坑头村),迁珠村。其子孙有部分迁往邻近莲溪村、沐陂村等地定居。今255人。



(十八)前进村


1、石溪秦姓

始祖秦悦会,居石溪。秦悦会,字石溪(石溪村以此得名),南宋进士,秦观的第五代孙。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


2、宦溪凌姓

始祖凌震,宋淳祐四年(1244年),中进士,后任南海道宣慰使,从福建莆田迁至广州。1278年,凌震抗击元军失败后,退居宦溪,忧愤而终。凌震有13子,其长子凌方举继续留居宦溪,至今53传,1500多人。


3、莲溪石姓

始祖石怀德,元朝未年来到莲溪村,成为莲溪村石姓的始祖。四世祖石莲溪在村北修建怀德石公祠,以敬先祖。莲溪村名以四世祖名得名。


4、龙水埗刘姓

始祖刘珠江,明清时期在黄埔村姓刘巷居住。由于受村中马姓的欺负,故举家迁至此。




(十九)银河村


1、兴华村

邓姓于清光绪十五年(1898年)从开平蚬岗牛仔湖迁来。起初在燕塘龙船岗住,1920年迁至兴华村。今有37户,111人。

黄姓于清末民初从开平迁来,今有19户,61人。

刘姓由从化太平场进和乡社边村迁来。今有19户,28人。


2、马蹄岗村

吴姓于清光绪十三年(1896年)从惠州淡水沙堆迁来。最初由两户人迁来,至今45户,186人。


3、银锭塘村:

邱姓始祖邱昌发、邱昌富兄弟,于清乾隆年间从梅县松口迁来,今100户,500多人。

梁姓在清末民初迁到银锭塘定居,今6户,24人。


4、鸡荔村

陈姓于清咸丰年间从五华迁来,今有38户,120多人。

钟姓于上世纪40年代从增城黄村迁来,今有12户,40人。

黄姓于上世纪40年代从阳江迁来,今有6户,20人。


5、伍仙桥村

饶姓于清咸丰年间从梅县迁到伍仙桥。今有50户,199人。

李姓从梅县大埔迁到广州太和谢家庄,于清咸丰年间从谢家庄迁来伍仙桥。今有15户,51人。


8、苏庄村

范姓于清末民初从五华鸭麻山迁来,今有9户,40人。

邱姓于清末民初从河水村(沙太南路)迁来(比范姓稍迟),今有7户,30人。

吴姓从博罗县迁来,今有13户,60 人。


9、牛利岗村

刘姓于清末民初从惠州冷水坑迁来,始祖是两户(兄弟),今有31户,122人。

曾姓村于清乾隆年间从惠州鸭仔铺迁来,始祖是3户,今有18户,72 人。

熊姓于清朝末年由梅县迁来,始祖兄弟俩,今有17户,68人。


10、河水村

陈姓从嘉应州长乐大岭背陈洞村迁来太和,宋朝时期再迁到河水村,今有118户。408人。

邱姓于宋朝时期从花县紫坭庄迁来,今有44户,176人。

刘姓于宋朝时期从化太平场社边村迁来,今有10户,38人。


11、鳌鱼岗村

1955年,经省市侨联介绍,银河大队同意,6户人家(35人)从印度尼西亚归来此定居,往后陆续有多批侨民归来。今共有103户,292人。




發表於 2010-10-29 17:46: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上面有一例好明显是穿凿附会,湖南长沙府怎么会管到湖北江夏县呢?

不过一些 小姓、小族 (200人以下 广府百家姓排到四十打后)的南迁史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其实我真系好想知道这些城中村原居民的Y单倍群,不过如果一旦测出同村同姓者拥有不同类型的Y单倍群,又或者全村大半数人都不是族谱所写的「南迁」类型,恐怕这班旧观念颇重的土佬会承受不住刺激。
發表於 2010-10-30 17:3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旧年,李辉拉大队去吴越会稽郡(绍兴)做Y单倍群检测,当地一条村的村民自称是「大禹后裔」,为村内的「大禹陵墓」世代做守护。检测结果出来,村民80%以上是O1a,非常雷人,李辉惟有骗他们说O1a是「中原南下的其中一种类型」,并且这个检测结果仅仅在学术界的期刊报道过,大众传媒并未公开。
發表於 2010-10-30 19: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香山(中山+珠海+澳门)人口姓氏分布结构



--




中山新闻 > 中山头条新闻

中山姓梁的人最多 新"百家姓"出炉


2007-06-12 14:53:33  中山商报网络版



  核心提示:「在伟人故乡中山,名字叫中山的有4人,叫声『孙文』,还有3人应声,名字叫逸仙的也有1人,因孙中山而名闻天下的翠亨村,今已无孙姓人居住。」最近,据报道,王姓已经成为大陆第一大姓。不少读者读了这则消息后,纷纷询问,中山的姓名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户政科,并展开了姓氏调查,发现中山人的姓名具有中山特色。


  大姓十年排位变化微小


  据市公安局户政科统计,目前全市户籍人口为142.4万(以下统计的人口全为户籍人口),有674个姓氏,按人口数量统计,排在前100位的姓氏分别是:梁、黄、陈、吴、李、林、何、冯、刘、杨、张、郑、罗、郭、周、卢、苏、黎、谭、高、胡、麦、邓、袁、王、蔡、欧、叶(以上姓氏人口超1万人)、余、冼、萧、钟、徐、区、阮、朱、廖、杜、肖、伍、潘、谢、关、曾、彭、孙、马、方、赵、霍、许、程、甘、雷、陆、欧阳、岑、温、古、汤、唐、蒋、严、邱、赖、崔、洪、范、魏、曹、吕、侯、莫、简、韦、龚、缪、蓝、樊、邹、邝、招、宋、董、颜、江、文、司徒、姚、龙、翁、戴、毛、覃、汪、任、石、容、游、孔。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有姓氏502个,其中超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黄、陈、吴、李、林、何、冯、刘、郑、杨、郭、罗、周、张、卢、苏、萧、黎、谭、高、麦、袁、胡、邓、欧等26个。此次统计显示,10多年间,中山市人口超过1万人的姓氏中,只增加了「叶」姓,其中不少姓氏排位则发生了微小变化,如陈姓由原来第3位升为第2位,杨姓从第11位前进到第10位,张姓从第15位跃居第11位等。

  据户籍管理部门分析,发生这样微小的变化,一是因为各姓氏外来迁入人口数量不同,二是因为各姓氏原有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不同;另外,此次调查比上次调查中山市多了170多个姓氏,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户籍人口的签入,这两种变化纯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中山百家姓与大陆差别明显

  通过中山两次调查位列前100名的姓氏的结果和全国现在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有有很大区别。


  不同点则有多个,一是在大陆姓氏位列靠前的姓氏,在中山未必位列靠前,反之亦然。如在大陆人口位列第1位和第8位的姓氏 王、赵,在中山只能排到第22位和49位,而在中山人口分别位列第1位和第8位的梁、冯,在大陆则分别位列第22位和第28位;能排进大陆姓氏「百强」的于、白、尹、闫等姓氏,在中山却排不进「百强」;反之,则有冼、欧阳、缪、蓝、司徒等姓氏,在大陆范围极少见,而在中山位列则都进入了前100位。


  前100位姓占总人口逾九成


  据了解,在全市674个姓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3个姓氏,分别是:梁、黄、陈;人口在5万到10万之间的姓氏有4个,分别是:吴、李、林、何;人口在1到5万的姓氏有21个,分别是:冯、刘、杨、张、郑、罗、郭、周、卢、苏、黎、谭、高、胡、麦、邓、袁、王、蔡、欧、叶。


  人口在5001到1万的姓氏有23个,分别是:余、冼、萧、钟、徐、区、阮、朱、廖、杜、肖、伍、潘、谢、关、曾、彭、孙、马、方、赵、霍、许。


  人口在1001人到5000人的姓氏有40个,分别是:程、甘、雷、陆、欧阳、岑、温、古、汤、唐、蒋、严、邱、赖、崔、洪、魏、曹、吕、侯、莫、简、韦、龚、缪、蓝、樊、邹、邝、招、宋、董、颜、江、文、司徒、姚、龙、翁、戴。


  人口在500到1000人的有:毛、覃、汪、任、石、容、游、孔、凌、沈、丁、庞、章、薛、秦、骆、詹、劳、傅、韩、贺、屈、尹、谈、原、梅、连、钱、熊、卓、夏,共31个姓氏。


  人口在100到499人的有:聂、利、柯、殷、练、易、施、柳、万、布、田、丘、白、芦、顾、蒙、陶、金、付、佘、庄、姜、甄、中、康、戚、巫、左、邬、于、符、车、饶、邵、尚、翟、段、成、植、向、仇、宁、盘、贾、辛、全、孟、英、管、鲍、童、鲁、官、幸、纪、倪、候、尤、涂、焦、刁、吉、禤、伦、祝、诸、俞、包、喻、舒,70个姓氏。


  其中人口数量排在前10位的姓氏,人口数量共计为81.6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7.31%;人口数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人口数量共计为138.6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97.65%,而大陆人口数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大陆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4.77%.

  中山「少数姓」共有480个


  据统计,人口数量在100人以下的有480个姓氏。人口在50到100人的有41个姓,人口在10到49人的姓氏有123个姓。人口少于10人的姓有317个,其中人口在5至9人的有66个姓氏,人口在3至4人的有67个姓,人口是2人的姓氏有50个姓氏,人口只有1人的姓氏有126个姓氏。


  五大姓占部分镇区人口一半


  据了解,全市前三大姓梁、黄、陈姓总人口分别是15.89万、11.99万和10.66万,分别占全市人口的11.16%、8.41%和7.49%,而大陆前三大姓王、李、张姓人口占大陆人口的比例仅分别为7.25%、7.19%和6.83%.全市十大姓中其他七大姓吴、李、林、何、冯、刘、杨人口数量分别是8.99万、8.07万、5.65万、5.43万、4.00万、3.99万、3.20万,分别占全市人口的6.31%、5.67%、4.00%、3.81%、2.80%、2.80%和2.25%.其中梁姓分布比较集中的镇区有黄圃、小榄、民众、港口、东升、横栏、坦洲和石岐等镇区,在当地的人口分别是1.49万、1.41万、1.28万、1.27万、1.28万、1.13万、1.10万和1.03万;黄姓分布比较集中的镇区则是石岐、黄圃、古镇、横栏、小榄、民众和西区;陈姓分布集中的镇区有石岐、小榄、黄圃、民众、坦洲、东区和火炬区。其他大姓在全市的分布则各有不同。


  据统计,在神湾、南区、横栏、南头等镇区,位列前5名的梁、黄、陈、吴、李5个姓氏,在当地的人口比例都分别有35%到55%左右。





發表於 2010-10-30 20:27:05 | 顯示全部樓層

闽人入粤

-


广州十三行中的漳州商人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设立粤海关,次年成立十三行。粤海关是管理广州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外商到本国贸易,必须通过牙行开展商务活动。十三行就是由官方指定管理外商贸易业务的牙商,又称「公行」、「洋行」、「商行」。行商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国内政府的陈诉,必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它又负责监督外国人的生活行动,既有商业的职能,又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十三行是「沿明之习」。明朝广州三十六行行商的数目在十三家左右,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十三行。清代粤海关设立前后,把经营对外贸易的洋行统称为十三行。初成立时,由16家组成,此后屡有增减,最少时只有4家,最多时达26家,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13家。十三行商承接对外贸易业务时,需设馆以接待外商,称「十三夷馆」。

  十三行衰败的原因主要是:(1)代理外商销售进口货物,因滞销亏本,拖欠税饷而破产;(2)赊欠外商货物,或借外商高利贷而破产;(3)受各级官府的敲诈而破产。1842年,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制度即被取消。从此,对外贸易,即由买卖双方直接进行。

  广州十三行商中有许多闽南特别是漳州籍商人。

  十三行行商籍贯,多为广、漳、徽。潘同文、伍怡和、叶义成、潘丽泉、谢东裕、黎资元 各行俱闽南籍;刘东生为徽籍;卢广利、梁天宝、易孚泰、关福隆、黎西成 俱粤籍。

    同文行为潘启所开设之洋行。潘启,讳振承,字逊贤,号文岩,其先福建漳州龙溪乡人。启「少有志,知书;长怀远略,习商贾;及壮由闽到粤,通外国语言文字,至吕宋、瑞典贩运丝茶,往返数次,积有余资,寄店粤省,请旨开张同文洋行」。

  义成行为叶上林开设之商行。叶上林,官名仁官,原籍漳州府诏安县。

  丽泉行为潘瑞庆开设之商行。潘瑞庆,潘启同乡,寄居南海县。

  东裕行为谢嘉梧开设之商行。谢嘉梧,别号凤翔,商名鳌官,原籍漳州府诏安县。

    怡和行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伍国莹开设之洋行。伍国莹之祖先为泉州安海人,在武夷山种茶为业。
  
    资元行行商黎光华原籍为泉州晋江人。  

  广州十三行商馆虽然已毁,但是与十三行有关的地名至今仍存在,这是十三行的活化石。例如怡和大街,是怡和行故址;宝顺大街,是天宝行、同顺行故址;十三行路(旧为1777年开辟的十三行街),是为外商服务的一条街;同文路,是同文行故址;溪峡街、伍家祠道,为十三行首富,公行总商伍氏家族住宅故址;龙溪首约、龙溪二约、潘家祠道,是同文行潘启及其家族住宅故址等。   □李玉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8 20:33 , Processed in 0.0823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