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6|回復: 0

[八卦時聞籮] [华尔街日报]亚洲区域融合:现实还是闹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1-9 17: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9年 11月 05日 14:12
亚洲区域融合:现实还是闹剧?


Razeen Sally


区域融合」再次成了亚洲的热门词汇。此前在泰国举行的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出炉了两个新的动议,它们分别是日本和澳洲提出东亚共同体(East Asia Summit)和亚太共同体(Asia-Pacific Community)。天朝希望建立一个包括天朝、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及日韩在内的贸易区。然后还有其他讲法,包括仅为东北亚设立自由贸易协定、一个日本倡议的「ASEAN+6」贸易协议,即将澳洲、新西兰和印度加入天朝的提议;当然还其他财政金融合作计划有待发布。

现在是时候为亚洲在闹剧和现实之间划一分界了。倡导区域融合的人认为全球经济危机加快了美国的没落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天朝。西方国家进口商品需求的迅速萎缩以及无望很快恢复危机前水平的前景巩固了如下观点:即亚洲经济体应该进行调整,以深化国内需求和开发周边出口市场,因此,区域协议及机构应该得到强化。亚洲地区的人口和产出分别占据了全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它将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外的「第三极」,其整体实力将改变全球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然而,区域融合仍无法替代西方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以东亚为例,这里的经济融合度不仅在亚洲位列第一,在全球发展中经济体中都无出其右。从1980年至2006年,区域内贸易占东亚整体贸易的比重已经从37%上升到了55%,可见东亚的合作程度已介于欧盟(European Union)的66%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的44%之间。该区域内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有所增长。

然而,这些内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于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它们当中很多是以产量分成协议的形式将最终产品出口至西方市场。举例来讲,一家公司可以在多个东亚国家投资建厂,然后在它们之间运输原料,并最终组装成品出口至欧美市场。因此,东亚的融合与全球融合密切相关。

这就是东亚的成功故事。在其他经济领域中,例如制造业以及大 尴A务及农业领域中,东亚各国仍基本是各自为政的状态,因为当地在这些领域依然高树贸易保护壁垒。南亚则是全球贸易融合度最低的地区。南亚区域内贸约占当地整体贸易规模的10%,占本地生产总值5%左右。印度与邻国的贸易量占整体贸易的比重尚不足3%,这应归咎于印度对区域内贸以及外商投资所设立诸多壁垒。

与此同时,货币及金融合作在东亚地区还在萌芽状态,在南亚则几乎无从谈起。这两地对金融贸易和货币自由流动的开放程度远不及对商品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这是因为各国对此施加了严格的政策限制。亚洲各国与全球金融中心的联系要比彼此之间的关联紧密得多。亚洲开发银行(ADB)估算,2006年时亚洲各国在进行投资时仅把不足10%的资产投于本地,而投向美国的则高达30%。

东亚地区确有一些金融和货币合作动议,例如有关货币互换的清迈倡议(Chiang Mai Initiative)、亚洲债券基金(Asian Bond Fund)和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sian Bond Market Initiative)等。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先逐步推行小规模协作,上述合作方有实现的可能,例如加大区域内流动性安排、增进区域经济政策对话以及将印度引入其中等。

就贸易领域而言,所有有关区域融合的提议,无论是进展当中的还是刚刚提出的,一概无助于解决当前问题。亚洲有一大堆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敲定的有54个,谈判当中的有78个,但它们都是避重就轻。这些协议大多仅局限于下调关税,但对于商品、服务和投资领域以非关税形式存在的监管壁垒却几乎未拿出解决之道。这些监管壁垒包括给外商直接投资设立股本和其他方面的限制、对外国服务供应商施加各类国内控制措施、在政府采购合同上区别对待、设定贸易限制产品标准,而且在海关管理上还存在官僚腐败等现象。从本质上来讲,上述问题对区域商业的发展比关税构成了严重得多的障碍。而且复杂的原产地要求也弱化了关税减免措施的效力,因为进出口商必须证明自己符合协议中标明的减税资格,这会致使成本增加。

而且区域贸易协定也不是什么万灵药。一个在拥有21个成员国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论坛上提出的、名为亚太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的倡议已经不知所踪,因为它面临的政治经济分歧实在是层出不穷、难以调和。

仅限于东亚或东南亚的区域贸易协定也没有好到那里去。对非签约国的歧视可能会给那些作为全球供应链一环的本地加工网络构成威胁,如果涉及其他高关税地区就更是如此。这样的协议还会限制全球供应链扩张至制造业、服务和农业的其他领域。此外,巨大的经济鸿沟和持续的政治分歧(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以及印巴之间的民族主义争端)都会不时给亚洲的融合制造麻烦。

考虑到上述原因,期待亚洲能够很快达成紧密而全面的贸易协议只是一种过于乐观的观点。其结果可能是大家勉强找到些贸易问题上的基本共同点,给本就不断扩容的、内容重叠而又作用寥寥的双边贸易协议再添上一笔。

与其推行一种自上而下、政府对政府的合作机制,还不如关注一些更为实际有效的方法,即市场为导向、自下而上的融合。东亚经济体,特别是香港、星加坡、日本、韩国、台湾、天朝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过向外界单边敞开国门、而不是与选定的伙伴洽谈贸易协议的办法,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全球供应链之中了。

未来区域和全球融合的关键是各个经济体单边开放的重启,现在的重点是在关税之外解决针对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所设定的境内监管壁垒。有必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来改善国内的商业环境。这将最为有效地延展跨国企业的区域供应链,并为本土生产商和消费者打开区域市场。

亚洲区域合作机构可以被用作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的论坛,逐步改进相互监督、提高透明度,促进贸易便捷化以及最佳实务措施,其功效最多还能巩固各经济体的开放,防范他们在困难时期在政策上开倒车。但是,比这更有野心的区域融合倡议是无法实现和失策的。我们最好还是关注那些实际有效的方面。

(华尔街日报编者按:本文作者萨利(Razeen Sally)是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4 12:25 , Processed in 0.0642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