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1|回復: 0

[衣食住行] [大越建设]「把珠三角所有港口变成一个港口集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23 17:2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把珠三角所有港口变成一个港口集团」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认为,珠三角一体化政府要加强功能区规划。
日期:[2009年4月2日]  版次:[AA10]  版名:[城事]  稿源:[南方都市报]   
 
  3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接受本报专访,解读《纲要》。
  本报记者陈辉实习生王嘉康摄
  3月30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接受本报专访,解读《纲要》。   本报记者陈辉实习生王嘉康摄


  相关专题:珠三角一体化人居高峰论坛


  珠三角各市现场会正在陆续进行,大力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贯彻实施。《纲要》背后的国家意图是什么?金融危机之下,肩负何种任务?政府应该怎样去做?广佛同城和港澳的合作如何取得实效?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本报记者3月30日专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对此一一解读。


  谈任务


  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下简称「记」):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纲要》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一个挑战。


  李惠武(下简称「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在转移它们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这就是我们珠三角最需要的!我们在《纲要》里面提出,要建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一方面靠自己,同时也还要靠国外的产业转移。我认为我们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因为我们有稳定的政治局面,持续的经济增长,丰富的劳力资源,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对于珠三角来讲,我们的市场化程度是最高的,我们的基础设施是最完善的,我们的产业配套能力是最强的,我们的区位条件是最优的,再加上我们有非常好的对外开放的经验。


  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这次的金融危机,珠三角受到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因为我们是以出口经济为导向的。


  面对这样一个国际环境,既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用一句套话:机遇大于挑战。Dang Siu-Ping说过,关门搞不了现代化。人家都在搞工业化,就你在那里把门关起来夜郎自大,你肯定是落后的。因此,对于珠三角,我们还是说,机遇大于挑战。


  记:《纲要》给珠三角提出的任务是什么呢?


  李:珠三角肩上的责任是什么呢?那就是要走出一条「不带血的科学发展之路」。把改革开放的任务交给你,就是让你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今天我们要走的就是一条不带血的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说我们的发展理念整个不一样:你不能靠以前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不能靠以前只是注意珠三角的发展,忽视整个泛珠江流域经济滞后的问题;不能光发展经济,不发展社会事业;不能光发展城市,不发展农村;不能光解决老百姓的打工问题,不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


  谈政府功能


  各市做什么要有明确分工


  记:珠三角一体化,政府的功能到底应该强化还是弱化?


  李:我觉得在起步阶段是要强化的。《纲要》提到要经济一体化,这就涉及到规划、资源的整合,政策的设计,所以早期阶段一定是政府主导的。到了框架建立起来后,政府有可能就慢慢地淡出,让市场去主导。比如五大机场资源的整合,各港口的整合,这肯定就是政府强势进入以后,定出各个机场的功能定位,还要做路网的配套。这些都做好了以后,具体经营交给企业。


  记:《纲要》是一个12年的规划,您认为这个起步阶段应该有几年呢?


  李:我觉得头4年是一个关键阶段。统一认识,做好规划,设计政策,具体推进。这是一个关键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13年开始,就会比较顺畅。


  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说明我们这个起步阶段走好了呢?


  李:我觉得,政策框架设计起来,协调机制建立起来,就可以算起步阶段做好了。


  记:城市之间的恶性抢夺如何避免?


  李:我觉得恶性抢夺应该还不是太明显。当然我们有重复投资,也有资源浪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我们要强调经济一体化;二是要做好规划,所以我非常强调功能区,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这个市做什么,那个市做什么,这个我们需要通过上级政府来协调;三是我们要有一个利益的分配机制,比如这里要搞一个大型港口,那边就不要搞了,或者不要对着这边,不要开某一条航线。这就需要一个协调机制。比如我主张珠三角的港口变成一个港口集团行不行?一旦变成一个港口集团,就是一个制度性、体制性的事情,利益分配就在集团内部进行协调。所以政府根本不用出面。集团本身就可以统筹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厦门就这样干的,把港口整合成一个集团了,这样它们对外的竞争能力就很强。


  记:在整合资源的时候,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李:政府就是做规划,做协调。比如我们还举港口的例子,把港口变成港口集团,这显然要政府出面来整合,但是具体经营的时候你政府不要去干预它。


  谈环境


  非典不是吃出来的问题 而是污染的问题


  记:资源和环境是《纲要》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李:《纲要》中提出,目前珠三角面临五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产业层次比较低;二是创新能力不够;三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四是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较突出;五是改革任务比较重。


  其中第四条就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较突出。首先,珠三角是人口超级大区,2008年常住人口快要过亿,大概占全国的8.5%;可是我们的面积大概只占全国的0.21%.人口密度全国最高。所以我们的耕地、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其次,珠三角没有地下资源。100%的煤,86%的成品油,20%的电,全要靠外面。93%的生产原材料也要靠外面。所以说我们的资源压力很大,节能减排的任务比较重。


  记:在环境方面,目前珠三角面临一个怎样的现状呢?


  李:从环境的角度来讲,珠三角在30年前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省,「等米落锅、来者不拒」。外资企业进来要我们多给一点地,我们说给你;项目可能有点污染,我们说无所谓。就这么回事。我们得承认历史。在国外也一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过程当中,当然它会带来一些环境的污染。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30年来走过的路,觉得我们污染得太严重。


  有几个数据我们可以说一说:第一我们酸雨频率50%以上;第二珠三角的灰霾天气在100天以上;第三珠三角的主要江河水段的水质都在二级以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2003年非典先在珠三角出现?我认为还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是因为本地人喜欢吃野味的问题。污染严重,病毒就变异了,所以才有非典型肺炎。


  因此,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正如《纲要》中所说,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谈人居一体化


  政府要更科学地划分功能区


  记:人居一体化在《纲要》里有哪些体现?


  李:人居一体化的背景,是随着珠三角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老百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去年珠三角的人均GDP已经过万美元,就是已经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最上面一个台阶。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纲要》中多次提到关于人居的问题。一个是要加强环境的治理,加强节能减排,创造一个外部环境;另一个是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这本身就包含了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社会事业包括什么?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保、治安,也包括居住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努力实现人居一体化,我觉得是有它的历史诉求的。以前我们饭都没吃饱,但现在我们有了基础,就有了这个历史诉求,使人居一体化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记:请问您是如何理解人居一体化的?


  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人居一体化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的生活要跟环境充分和谐,我们叫「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第二,要更好地解决珠三角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问题。要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比如我们以前没有讲究配套,现在我们要讲究。这就是新的一个居住理念的提出。第三,人居一体化,是一个区域的概念。珠三角避免不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能每一块地方都是人居一体化。每一个地区就会有功能区,比如广州周边会摆放工业项目,在一些有山有水、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可能以居民的住房为主。再比如天河,可能以商贸服务业为主。这就是功能区。所以人居一体化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记:如何实现人居一体化?


  李:首先,要找到老百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和结合点。我认为要树立老百姓的科学生活观。不是越大、越奢华越好,如果是这种理念,全国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不是住到别墅才是一体化。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其次,政府应更关注老百姓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一要有更科学的功能区划分。比如珠江新城,我觉得它的功能区不明显。我担心它日后会变得像天河一样,很乱。以我个人的看法,观光塔本来应该是一个旅游、商贸、文化区,按道理周边不应该有居民住宅,因为居民会受到光和声的影响。还有将来的交通问题呀,配套的问题呀。比如说我如果是一个观光、商贸的地方,就不需要医院、学校,可是你这里又有居民,那你将来怎么办呢?可能你这里的居民,小孩子读书就要跑去比较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它的功能区不明显。所以人居一体化,我觉得区域里面,功能区的划分要比较明确。就像家居一样。家里功能区如果不明显,你的东西就到处找不到。就那么回事。因此政府要做好规划。


  二要更加注重生活的配套。我们叫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我在你这个地方住了,你说你这里是生活区,小孩要有书读、老人要方便看病、出行要比较方便,同时还要有一些娱乐设施,有一些绿化,需要有污水处理,等等。这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善。


  最后,对于一个社区来讲,人居一体化需要大家一同来营造。不是个别人的事情,需要全民形成共识,形成一种居住和生活的理念。比如对于老百姓来说,应自觉地协调邻里关系。只有每一个个人都往人居一体化的理念和目的去推进、努力的时候,社会的人居一体化才能实现。


  记:您刚才提到的功能区划分问题,您觉得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李:是的。政府一定要加强规划性和协调性,不要我今天批这块地,明天批那块地,这里盖栋楼,那里盖栋楼。它应该有一个总的规划。


  谈房价


  房市健康发展首先价格要降


  记:像广州这样的城市,与国外相比,相对于居民收入,房价已经太高了;但是现在要应对金融危机,有人又主张不能让房价再跌了,要救市,要发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力量来拉动经济,您对这个矛盾如何看待?


  李:政府出台的「15条」,是要「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首先是健康。近几年房地产价格涨得比较快、比较高,尤其是中心城市广州。应该说跟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来比较的话,我认为还是太高了。


  我们讲健康,首先价格就是要回归到健康的水平。房地产要发展,要成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产业,要怎么发展呢?你必须要有人买啊!要有人买,你就必须回归到一个理性的价格。讲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我觉得就是如何评判房地产价格的一个理性标准。什么叫理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楼盘品牌都不一样,配套也不一样,所以你很难说哪个价位就是理性。但是,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它总会跟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有一个相对平衡。我只能说现在我们的楼价还太高。


  我们讲健康,恐怕还是讲市场供求要有一个平衡点。我们说房地产业的带动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带动需求。只有房子卖得出去,才能给下一个产业带来产业链效应。


  记:就是说,如果房价继续下跌,并不代表房地产不健康。


  李:可以这么理解。当然大幅下跌就不行了,像这次欧美市场这样就不行。我用了「回归」这样一个词,就是说要回归到一个理性的水平,让想买房的人觉得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记:根据你的经验,在国外,收入跟房价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


  李:国外是算家庭收入的。房价大概应该是5年的家庭收入。比如在欧盟,一个60平米的房子,三口之家,我们取个中数,两公婆可能一年收入各有两万五,这么25万应该可以买到一个60平米左右的房子。有人讲过一个带有调侃的话,一平方米的房价如果合理,就应相当于本地1000碗牛肉面的价钱。


  记:《纲要》中提到,要「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您认为这个比例应该提高到多少?


  李:这个涉及到财政承受力的问题。我认为它应该可以变动。在鼓励老百姓消费房地产时,我们不妨把公积金比例提高。到了我们要控制房地产过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公积金比例降下来。它应该是一个调控手段,不应该是固定的。


  记:《纲要》中提到,要建立住房补贴标准与住房价格、居民收入水平等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您认为应该如何落实?


  李:关键在于,制定政策时要对整个市场供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每一个不一样的阶段,我们的政策都可以作灵活的调整。这就叫宏观调控。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体系。政策的制定过程应更透明,多听专家、老百姓、企业的意见。这样出来的政策,才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其目的才能比较容易实现。


  记:应如何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来保障新就业职工、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符合规定条件的暂住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


  李:经济适用房我们已经实行几年了,但是廉租房这一块的发展不是很快。这里我倒强调一个观点,不可能鼓励每个人都去买房。政府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不是靠希望楼价跌到底,而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帮助他们。


  记:但是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政府也很手紧。


  李:紧有紧的做法。可以创新体制嘛。比如把整个片区交给房地产开发商来改造,这种做法在香港有先例。把原来市中心的一些危房、旧房所占用的土地开发出来,政府从中的收入就可以拿来用于廉价屋村的建设。另一种做法是附带式的,比如政府把某个市中心片区以比较优惠的价格给开发商,但是你得在另一个地方帮我盖个廉价屋村。回迁户如果能付得起开发商改造后的价格,就可以回到市中心居住,如果付不起,就到廉价屋村居住。我们现在也非常地强调,把有限的财力,用来解决民生。所以虽然手紧,我们对社会保障还是大量投入,比如教育、农村等。别的事可能就少做一点,民生这一块,我们现在花得还是比较大方。比如河流污染的治理,400天花400亿,那也是大手笔。


  谈广佛同城


  不是你求我也不是我求你


  记:您是最早提出广佛同城的专家之一,请问您最初提出广佛同城的初衷是什么?


  李:我不敢这么说,但是我提广佛同城已经提了两三年了。广州作为一个都会城市,它的发展在空间上是有局限的。佛山也是个很大的城市。如果能把广州佛山这两个城市的资源整合到一起,那么珠三角就有了一个带动力、辐射力很强的核心。任何一个区域要发展得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光带动珠三角不行,必须辐射整个泛珠江流域,乃至东南亚,像《纲要》里提出的「环珠三角」。光广州不行,光佛山也不行,一定要两个城市整合起来。而这两个城市在区域上是相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个城市的资源整合是最容易的。佛山已经是一个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广州也慢慢地变成一个现代化都市,广州如果跟佛山错位发展,产业相互对接,这个经济核心的功能就能得到大大提升。


  记:您觉得广佛同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认识问题。不是佛山一厢情愿。广州需要佛山,佛山也需要广州。没有佛山的制造业,广州的物流从何而来?佛山的制造业厉害在哪里?它都是本土化的,有很多本土化的品牌,别人拿不走的。比如格兰仕微波炉,现在占世界上差不多50%.佛山同样需要广州,需要广州的研发机构、人才。不是我求你,也不是你求我,是各有所求。两厢情愿才能一拍即合。


  谈港澳合作


  人才自由流动服务业能上个台阶


  记:您是粤港澳合作方面的专家,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您觉得港澳合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纲要》提出,港澳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全面融合的阶段。珠三角毗邻港澳,我们把我们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劳力优势和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港澳两地制造业在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国际网络的优势结合起来。港澳合作,曾经被誉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区域合作典范,我们叫做「前店后厂」。


  今天,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港澳,港澳合作一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怎样去描述呢?那就是当珠三角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我们更需要像香港这样的国际服务中心。讲到底就是我们需要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以前是民间的合作,今天我们还包括社会事业的合作,人才交流的合作,这些合作需要政策的平台,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官方的层面,在政府的层面,来推动港澳合作。所以,今天港澳之间的融合,我们叫做「大珠三角合作」。


  记:大珠三角合作有什么意义?


  李:大珠三角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三地的各种资源能融合在一起,打造泛亚太地区的经济核心,背后就是我们原来提出来的泛珠江流域加东盟十国,200万平方公里,3亿6千万人口的全面小康。因此,港澳高度融合,既是三地的共同需要,又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国际战略的需要。


  新时期的港澳合作,我主张用四句话:用好一国优势,做好两制衔接,整合三地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记:你刚提到要把香港的服务业拿来,那怎样避免与香港的恶性竞争呢?


  李:我指的是转移一部分过来。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服务中心,尤其在亚太地区,各项指标都很靠前,包括金融、物流、法律、咨询服务、文化产品等。所有这些功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已经面临过一次危机。为什么呢?因为到目前为止,从1985年建立起的港元和美元的联系汇率还没有变,这虽然使它的金融市场很稳定。现在主要就是政策制度的设计,比如专业人士的流动,我一个教授到你香港去,你认不认?你一个医生到广州来,我认不认你?三地人才如能自由流动,服务业就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这个产业基础就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我相信,用我刚才的四句话,一定能让港澳合作达到高度融合。


  记:关于专业人士的流动,您觉得怎样的机制会更好呢?


  李:这需要两边共同来设计。一是考试制度的衔接,专业人员资格需要互相承认;二是信息互通,比如双方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三是出入境的政策衔接,什么样的人才,我政府允许他在香港工作一段时间,香港要给我签证。香港人进来,我也要允许你在这边长期工作。人才背后还有家属问题,出入境的限制也应有相应规定。


  ■人物档案


  李惠武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6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港澳经济的研究,发表过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文章。兼任过《经济蓝皮书》副主编。现为青年社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生产力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他是最早倡导广佛同城化的专家之一。


  政府一定要加强规划性和协调性,不要我今天批这块地,明天批那块地,这里盖栋楼,那里盖栋楼。它应该有一个总的规划。


  我一个教授到你香港去,你认不认?你一个医生到广州来,我认不认你?两地人才如能自由流动,服务业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有几个数据可以说一说:第一我们酸雨频率50%以上;第二珠三角的灰霾天气在100天以上;第三珠三角的主要江河水段的水质都在二级以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


  房地产要发展,要成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产业,要怎么发展呢?你必须要有人买啊!要有人买,你就必须回归到一个理性的价格。


  ———李惠武


  比如珠江新城,它的功能区不明显。我担心它日后会变得像天河一样,很乱。


  以我个人的看法,观光塔本来应该是一个旅游、商贸、文化区,按道理周边不应该有居民住宅,因为居民会受到光和声的影响。还有将来的交通问题呀,配套问题呀。如果是一个观光、商贸的地方,就不需要医院、学校,可是你这里又有居民,那你将来怎么办呢?可能你这里的居民,小孩读书就要跑去比较远的地方。所以人居一体化,政府要做好规划。———李惠武


  A10-11版


  采写:本报记者 孙莹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4 14:53 , Processed in 0.0601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