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使粤语的语言地位迅速得到提高。在海外华人之中,粤语是使用得最频繁的语言。当时,香港的影视文化在神州大地极具影响力,一些粤语的词汇被加插进普通话,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如今,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展开得红红火火的情况下,粤语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危机。笔者把粤语现今面临的危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发音的危机;另一类是生存的危机。本文浅析了现今粤语的危机,希望能为粤语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同时以粤语为例子,反映出在推普形势下当今中国方言的发展困境。 关 键 词:粤语 ; 发音危机 ; 生存危机 ; 方言的困境 ; 方言教育 ;
粤语本来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古汉语则是粤语的直接来源。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与南迁的中原汉人接触,这就使原生态的粤语方言得到了与古汉语相融合的机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火,举家迁到岭南地区定居。随着汉族人口大量地在岭南地区的增加,汉语的传播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粤语,已经萌发出与中原古汉语较大的差异性。粤语在此时已经逐渐地走向成熟。 到了盛唐,粤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时,广东地区的汉族人口大幅度增加,原来居住在广州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受到影响,汉化程度非常高。在这个时期,粤语受中原的古汉语影响,日趋规范化,继而形成了一支相对比较独立完整的,但是又与中原汉语存在较为严谨完整的语言对应规律的方言。在宋代,粤语脱离了中原汉语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在元明清时,粤语进一步发展,已经完全长大成人,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特点。可见粤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作为广东省内与客家方言﹑闽南方言统称为「三大语言」的粤语在21世纪面临着种种挑战,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发音上与生存上的两大危机。以下,我进行简单的浅析。
一﹑粤语的发音危机 1.粤语的发音现状 众所周知,粤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特点,其发音与词汇受古汉语的影响很深,学术界称粤语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然而粤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其它方言一样,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粤语最直观的变化是:粤语发音越来越庞杂,传统正确的发音被误读。张洪年先生在《21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说到:「香港粤语本承接广州话而来,在语音方面和广州粤语无别。20世纪中期学者对香港粤音的描述,和袁家骅记录的广州话音系完全相同。但最近20年来的变化,已教人有不复旧日乡音之感。近年香港粤语有了许多新发展,年轻一代说话皆语带懒音,听起来,恍如另一种方言。对一个主张正音的有心教育人士来说,这种音变触耳惊心。但对一个研究粤语的语言学者来说,这种种变化,正在目下耳前发生。其牵涉之广,进行之速,实在值得大书特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粤语的发音危机是何等之严重,如果再不重视这个发音隐患的话,传统正确的粤语发音将会被无情地扭曲。假如粤语的发音被扭曲了,本土的南粤文化也势必受到不良的影响。而这种不良的影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2.粤语发音的不良变化 在现今的粤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比比皆是,正确读音与错误读音并存。更为严重的是,已经出现了错误读音取代了正确读音的语言现象。这种错误的取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说:在粤语中,「垂」字的正确读音为〔seu〕,与「谁」字的读音一致,由于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垂」错读成〔ceu除〕。这种错误读音取代正确读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算是被推崇为学习粤语的经典书籍《广州音字典》也屡屡出现错误的读音。比如说:《广州音字典修订版》的第240页中的「犷」字的读音被错标为〔guong广〕。实际上,「犷」字的正确读音应为〔kuong旷〕。类似的错误在该书多处出现,在此不一一列举了。粤语发音以广州和香港最为正宗。广州的粤语与香港的粤语大同小异,在小部分字的读音方面出现略微的区别,比如说:「券」字的广州读音为〔gun眷〕,香港读音为〔hun劝〕。而在日常生活中,如今地道的广州人与香港人也屡屡出现发音错误的不良现象。如今的广州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受香港影视文化的影响,沾染上香港粤语的不良发音习惯,再传染给省内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粤语人口,这就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令现在的粤语发音偏离了古汉语中的传统特点,变得有些不伦不类。香港人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发音上不知不觉地沾染上英语的一些发音习惯,所以造成了港式的粤语发音越来越不清晰,发音时的语速大幅度加快。现在年轻一代的广州人听香港的粤语歌曲,看香港的影视作品长大的,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港式粤语的一些不良发音,将部分的传统粤语发音丢弃了。香港人说粤语时习惯在句子里面加插大量的英文单词,使粤语的本来面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说:「听日我go home,妈咪点解唔开心啊?﹙其意思为:我明天回家,妈妈为什么不高兴呢?﹚」这种把英文单词镶嵌在粤语句子中的习惯在香港已经是司空见惯,成为了一种语言定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还带有很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府,历史上从未成为过殖民地,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这种镶嵌英文单词式的粤语。经过短暂的发展,如今这种镶嵌式的粤语在年轻人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在白领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用语。普罗大众已经接受了这种「混血儿式」的发音模式,在省内这种西化的粤语已经是处处可闻,就连最讲究语言规范的广东电台也不能幸免。在现时的粤语广播界中,不用这种镶嵌英语式的粤语进行播音已经被年轻一代的听众称之为落伍了。各大电台为了迎合听众口味,对这种「混血儿式」的发音模式从坚决抵制转变成默然接受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这是一个极端商业化的时代,带有传统发音标准和特点的粤语却不得不向所谓的潮流靠拢,变得「中不中洋不洋」。以前的粤语发音是讲究字正腔圆的,现在却出现了咬字时将韵尾简化甚至省略的「懒音」现象,令粤语的发音变得残缺不全。我细心留意过广东传统的粤剧,发现粤剧中的粤语发音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每个字的音都要求严格地咬准﹑咬全。但平日里很多人使用的粤语的发音速度随着生活节奏而加快了,这就导致了粤语发音出现咬音不准﹑咬音不全的现象。这种咬音不准﹑咬音不全的现象使传统的粤语发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耗,甚至导致了错误的读音现象的滋生与蔓延。时下的粤语流行歌大多出自香港人之手,细心聆听不难发现流行歌手的发音速度要比唱粤曲的大老倌的发音速度要快得多,有时快得听不清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粤语发音各有特色。而这种特色实际上与各地的发音习惯有很大关系。广东省肇庆市的粤语带有浓厚的粤西口音,其发音要比广州的发音高﹑快﹑短﹑尖。这种高﹑快﹑短﹑尖的语音特点导致了肇庆人的粤语带有浓厚的乡音,听起有来些刺耳的感觉。「店」字在粤语的正确发音是〔dim掂〕,而肇庆市的发音却有所区别,其发音为〔din电〕。只有仔细地听,这种发音上的区别才能比较清楚地辨认出来。 3.产生发音危机的原因 由于广州人的发音与香港人的发音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点,广州与香港两地的粤语一向被视为最正宗的。古时,广州被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人尊称为「省城」,其政治与经济的核心地位可见一斑。既然政治与经济处于核心地位,其语言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粤语尽量向广州的粤语靠拢。但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发音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语言特色,其发音与广州﹑香港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正宗传统的粤语发音以广州﹑香港为核心,两地的粤语对全省各个地区的粤语发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周边地区发音不地道的大背景下,广州与香港两地的粤语发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向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是令人十分担心的。粤语在发音上面临的困境正是现代汉语遭遇时代影响的一个缩影。要纠正粤语发音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纠正了当今的中国在文化上的取向偏差,才有可能纠正粤语中不良的发音习惯。加插英文的粤语已经坦然地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现在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未来的粤语发音是不是会向拥有「大长今」的韩国低头呢?如果韩国的语音真的被加插在粤语中并流行起来,传统的粤语发音将受到严重威胁。粤语发音的不良异化,正是粤语发音的危机。粤语的发音危机正是中国文化受社会的商业化发展与外来文化冲击的一种最直接的结果与最直观的表现。
二﹑粤语的生存危机 1.推广普通话对粤语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上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经过轰轰烈烈的推普工作,普通话的语言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毫无疑问,普通话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为具有顶端优势的语言。当普通话在政策上得到最强势的支持,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后,全国各地的方言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粤语的生存危机更是凸现得最为明显。粤语被排除在正规的教育领域之外,粤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广府人﹙广府人就是以粤语为母语的广东人﹚教授子女粤语之外,粤语的正规教育在社会上难得一见。周清海先生在他本人被收录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的517页的论文《从华裔新加坡人的立场论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前景》中指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英语的学习重在实用,母语的学习重在文化的传讯,但由于英语是『顶层语言』,它的强势语言的地位,不是母语所能比拟的,致使华裔新加坡人在语言的选择方面,有逐渐放弃母语的趋势。」由于新加坡政府的语言政策向英语进行了大幅度的倾斜,所以华裔的新加坡人顺应了社会的变化,出现了选择英语而放弃母语的趋向。这种趋向是新加坡政府参与语言建设的一种必然结果。而反观粤语,其生存危机的产生源头就是来自我国政府的推普政策。推普是顺应潮流发展,是有利于各民族互相交流和国家稳定团结的一项重要工程。但是推普并不意味着要压缩粤语等方言的生存空间,令以粤语为首的各地方言舍弃自身的语言特点,渐渐地从属于普通话,最后被普通话所同化。粤语的文化精髓是应该被保留和继承的。假如粤语在推普运动的影响下,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南粤的历史与文化将是残缺不全的,这种残缺会令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遭到损毁。我相信没有了粤语,记载南粤历史文化的文字会失去应有的活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但没有推广共同语。如果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也学今人一味地推广共同语,却忽略了平衡各地方言与共同语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今天的中国只会拥有残缺不全﹑冰冷生硬的大中华文化史。我赞成推广普通话,但不同意在正规教育中一味地向普通话倾斜,而疏忽了粤语等方言的教育。粤语的生存危机其实反映了各地方言在大环境下遇到的相同困境。方言的生存困境并未受到政府的重视,各地方言的发展之路将会是坎坷不平的。如果各地方言最终失去了最起码的话语权力,那么各地方言将在未来走上不归的绝路。语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消失之后就不可能再复活的。一种共同语多种方言存在的局面,有可能在政府的政策倾斜下最终演变成只剩下一种共同语的尴尬局面。到时,我们的语言就只剩下了普通话,这种单元化的语言现象将会破坏中国文化独特的丰富性。 2.保护方言的对策 周清海先生在他的论文《从华裔新加坡人的立场论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前景》中又指出:「年轻的华裔新加坡人一方面对英语的认同感加深了,另一方面华语又有成为不成功人士所用的语言的趋势,再加上他们的华语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意,新加坡下一代的华人出现语言转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过去受华文教育的华裔新加坡人对方言的认同感转移到华语上面来,他们不觉得放弃方言是可惜的。如果新加坡年轻一代对语言的认同感转移了,他们也会认为放弃华语是不可惜的。」我们的年轻一代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会不会转换到英语上来,这不是我现在探讨的一个话题。我所关注的是「广东的年轻一代对粤语的认同感会不会彻彻底底地转换到普通话上面来。」如果粤语的认同感最终被普通话彻底地代替,那么推普工作将是「成功了的失败」。华裔的新加坡人在语言上的转换,为粤语等方言的生存危机打开了一扇可供借鉴的窗口。我们不难发现:华裔的新加坡人在语言上产生的转换倾向是源于正规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中国在推普的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正规教育中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的方言教育活动,那么所谓的「粤语危机」就不会凸现出来,那么各地的方言就会摆脱现时的困境,走上合理的发展之路。2005年8月的《北京青年报》报道:上海教育局在2005年就大胆地把上海方言教育写进了中学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的官方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但有关的专家、学者随之发表了意见,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些有识之士认为开展方言教育会影响我国的推普工作。我认为,方言教育进入正规的课堂不会影响到推普工作,而且会令方言得到良性的发展空间。上海把方言教育写成教材是很有见地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上海的本地文化在推普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流失。如果全国各地都将方言教育正式纳入正规教育的领域内,那么各地的方言将会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地方文化,让我们的后代在热爱国家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结
在《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的361页,有一篇题为《离异与回归——对近代一种文化现象的观察》的论文。该论文的作者章开沅先生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即离异与回归两种趋向往往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 未来的粤语是继续离异于汉语体系还是会回归于汉语体系呢?这是很难预测的。但是我相信:粤语只有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会在未来呈现出健康的状态。没有政府的支持,粤语的未来将会黯淡无光。我不希望粤语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走下坡路,最终在地球上消失得了无痕迹。粤语的发展正是各地的方言发展的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板。我们关注粤语的未来就是关注各地的方言的未来。在《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1月发表的一篇题为《「方言保卫战」背后:经济强势导致文化传播强势》的文章中提到了语言学专家钱乃荣教授的一个观点:「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的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应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说方言,而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其首要任务则是推广普通话。」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希望未来的中国不仅加大力度推广普通话,同时还注重推广方言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彤?《广东行知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2]饶秉才主编?《广州音字典修订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9) [3]《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4]胡培周?关于做好粤语正音工作的建议?暨南大学学报?1990 (1) [5]李金陵?误读与正音.语文建设?1996(2) [6]郑定欧主编?今日粤语(上、下)?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7]詹伯慧主编?《广州话正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