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与新塘由一条泥紫桥相连。 |
新塘以做牛仔裤出名,中堂也有一些加工厂在生产牛仔裤。 |
许多人以为,从东莞中堂镇过了江南大桥就是广州了,其实不然。
那儿只是和增城新塘大敦村紧紧连在一起的东莞市中堂镇江南村。
天然的地理位置,让江南村的血液中流淌的更像是广州的「血」。
江南村和大墩村已经不分彼此,但在东莞麻涌镇与广州萝岗区的交界处,不少新沙港员工每天都要两次跨越两个城市,上班时从广州走到东莞,下班后又从东莞回到广州。
文/记者汪万里、谢华兴
图/记者卢政
统筹/记者李少威
麻涌镇和广州萝岗区
生活在广州 工作在东莞
东莞麻涌镇和广州萝岗区接壤,近几年来其港务、仓储、造纸等行业飞速发展,与邻近的广州港口交融紧密。
位于麻涌镇的新沙港属于广州港集团,很多新沙港务公司的员工每天上班往返于广州、东莞两市之间。
广州港集团新沙港务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经理林锐坤23年前开始在新沙港工作,当时还嫌麻涌穷,娶了书记的女儿是个农村户口。如今东莞,农村户口才最吃香。
林锐坤和很多新沙港务公司员工一样,生活在广州,但天天在东莞工作。
麻涌有好几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到广州开发区。「我从公司走路过东江大桥13分钟,过桥后再坐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家了,一共大概半个小时。」林锐坤说。
话当年:坐艇仔去麻涌
从1984年至1996年,林锐坤一直在开发区上班。
「那个时候麻涌和开发区之间隔着一条江,但是却没有一座桥。」林锐坤回忆,他们当时到麻涌大盛村去玩还要坐当地居民的小艇才能到。
林锐坤说,当时大盛还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很穷,他不敢想象这20多年的发展可以这么快。
差距:麻涌教育相对落后
林锐坤孩子今年13岁,现在在开发区中学读初二,「定居麻涌最大的阻力来自孩子,麻涌的教育资源还是落后一些。」
林锐坤一家及很多新沙港务公司的员工户口都在广州,虽然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在麻涌买房定居生活,但规模不大。「如果麻涌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我们会考虑在麻涌买楼。」林锐坤说。
江南村和大敦村
生产牛仔服村民富了
新塘是「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中堂镇江南村这个原先破落的村庄,从2002年起,开始承接几百家从新塘转移过来的牛仔服厂、作坊。如今仅有0.8平方公里面积的江南村,年收入就达到1700万元。
今年十一长假,江南村内没有放假的气息,走在村内,两旁是几百家在忙碌生产牛仔服的小厂和作坊。
而与江南紧密相连的新塘是「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每天生产250万件牛仔服装,年产2亿件牛仔服装。
「你看看我们这里的出租屋,每一家都是住满了人的,住在这里的,有的是在江南工作的,有的则是在隔壁的新塘大敦等地工作的。全村村民一年租房的收入就达到600万元。」江南村「掌门人」钟灿坤说。
记者在江南村内走着,不知不觉却已走到大敦村。两村之间仅有一个治安岗亭相隔,「你看岗亭旁的这栋楼,这间房是大敦的,那间房就是江南的。」治安员说。
结语
一条江 一家人
「我和我的邻居」系列报道今天画上了句号,而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不会结束,它依然会在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延续。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在一个更宏观的时空里组合起来,就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全新历史。
一条珠江,世世代代滋养了沿河的城市和居民,它的本意并不是分隔,而是让大江两岸的人们身体里都流动着相同的养分。只不过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类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轻松逾越这「一衣带水」的障碍。
到了今天,当整个地球在充满想象力的人们脑中已成为一个村的时候,珠三角城市间的所谓距离,真正变成了「微距」。「微距」还在继续缩小,我们的报道的客观意义,是调清焦距,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显微那些普遍存在的温情、幸福和笑容。(记者李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