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56|回復: 1

[其它] Independency 無須廢除漢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10 10:0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放眼近現代亞洲,許多歷史上曾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紛紛棄用漢字、改用西式拼音文字了。日本弄了日式簡化字,韓國更幾乎完全不用漢字了,導致如今一些韓國明星的名字衹能用音譯,竟然沒有標準的中文名。越南、印尼等國更是完全用西式拼音文字了。

台灣綠營亦秉承這一思潮,大搞去中國化,並試圖廢除漢字、改用西式拼音文字。他們的論調看似很合理:既然要 Independency,那就要切斷與中國的一切瓜葛,那自然要「去中國化」了。

然而,當今世界的現實,卻完全否定了這種論調。

且看美國、英國、澳洲,三者都用英語,但誰能說它們不是 Independent 的國家?

歐洲各國很多語言都大同小異,有些語言之間甚至可以直接通話,如果按共產黨的標準,簡直就是「方言」,但事實上它們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屬於不同的國家。

可見,即使是不同的國家,也完全可以使用相同的文字和語言。Independency 並不需要放棄漢字,更不必全盤否定中華文化。

魯迅之流肆意污衊中華文化和漢字,是想消滅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讓中國人順從日本侵略者的統治;共產黨肆意污衊中華文化和閹割漢字,是因為 Marxism 本來就是反文化、反文明、反人類的。

同理,當今一些知識分子完全從西方文化本位出發,全盤否定中華文化,甚至於出現了「熱血漢奸論壇」這種極端仇視華夏的論壇,其內幕並不簡單。

「熱血漢奸論壇」極端仇視整個華夏民系(包括華裔)和華夏文化,所宣揚的其實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加德國納粹法西斯主義加種族滅絕主義,其本質是反人類的!

就是這樣的論壇,居然還有一些西方文化本位的「知識精英」拍手叫好!西方社會不是反對種族歧視、提倡文化多元嗎?仇視整個華夏民系、全盤否定中華文化,這難道是西方主流價值觀?

其實,把這樣的論壇、這樣的「知識精英」,以及亞洲各國的「去中國化」聯係起來,我們就能看到一股力量,正在試圖瓦解、消滅大中華文化圈。

這股力量,可能是軍國主義餘孽或新納粹,背後可能有日本/西方國家或團體的支持。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此我們暫不深究。

不過無論如何,華夏文化是神聖的文化,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知道的。漢字,是四目神人倉頡所創,所以每一個漢字都是神聖的。污衊華夏文化、污衊漢字的行為,其實就是褻瀆神明。

自古以來,中國分分合合,但無論分成多少國,各國都使用著這種神聖的文字。這來自於華夏先祖的神聖遺產,是神州大地所有民眾的共同財富,這種共同的繼承權和使用權,是超越政治、超越分分合合的。

所以,Independency 無須放棄漢字。閩南語既然是華夏古音,那當然有對應的漢字,如果廢除了漢字,那不就是閹割了閩南話、摧殘了閩南文化嗎?完全「去中國化」之後,拼音化的閩南語也必然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這種一味迎合西方的做法,不是自殘又是什麼呢?

別忘了,近現代造成全球浩劫的兩大禍源 --- 納粹法西斯主義和 Marxism,都是來自歐洲的德國;當今人類瘋狂消耗地球資源、瘋狂壓榨地球母親,這種生活方式正是由歐美推廣到全世界的。

所以說,西方文化並不必然正確。盲目崇洋、拋棄祖宗的寶貴遺產,已經讓華夏子民付出了太過慘重的代價,我們不能一錯再錯了!


[ 本帖最後由 Karuna 於 2009-10-10 10:07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0 10: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請敬畏我們的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漢字,離開了漢字,我們如何能瞭解先人幾千年來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可恰恰是這種至今仍被超過十億人天天使用的文字,曾經受到最嚴厲的批判甚至謾罵。

五四時代,錢玄同和魯迅都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稍後,廢除漢字的主張也差點由某些政治人物付諸實施。時至今日,隨著形形色色的漢字輸入法在電腦鍵盤上大放異彩,那種把電腦時代視為漢字死期的說法是沒人再提了,但總還有人對漢字要走拼音化道路的主張戀戀不捨。

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那真是先民在發明漢字時驚喜心情的生動描述。民間素有「倉頡造字洩天機」之說,也就是說漢字的筆畫結構中含有神聖、奧妙的知識。悟性高超之人,觀字即可悟道也。

要是沒有漢字,我們怎能通過閱讀典籍而理解祖先留下的浩繁文本?拼音文字當然有其優點,但又何嘗沒有缺點?隨著語音的不斷變化,拼音文字會在較短時間內變得面目全非。英國詩人喬叟死於609年前,可是今天的英國人或美國人中有幾人能讀懂喬叟作品的原文?然而我們現在來閱讀《論語》、《孟子》,在文字理解上並無太大障礙,那可是2000多年前的文本!

中國由於五胡亂華及蒙元滿清的影響,當今的普通話 Mandarin (實為滿清官話)與華夏古音相差甚遠,而南方的閩、粵語則與古漢語較為接近。假如從古時起就沒有漢字、衹有拼音,現在那些只懂 Mandarin 的人,就根本無法閱讀中華古籍,因為 Mandarin 發音與古漢語發音相差太遠了。

如果強行實施了漢字拼音化,比如把我們的唐詩宋詞都用 Mandarin 拼音排印出來讓人閱讀,不說美感會嚴重喪失,即使只求意義上的準確解讀,恐怕都大成問題。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後,確實想過廢除漢字、完全用拼音文字代替,但卻遇到了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 --- 同音異義字問題。在閩語、粵語這些與古漢語較接近的方言裏,都存在大量同音異義字;而在普通話 Mandarin中,同音異義字更是大幅增加,這就更大大增加了以音辨義的難度。因此,共產黨只好退而求其次,推廣簡化字和「漢語拼音」(實為滿清官話拼音)。文化的割裂,亦始於此。

看看韓國吧:由於廢除了漢字,如今的韓國人中十有八九不能閱讀韓國的歷史文獻。中國大陸的情況稍好一點,但當今中國大陸人很多都不懂正體字,遇到稍微古雅的語句便大呼看不懂,讓他們直接閱讀古籍就更是不可能了。這種情況證明,文化斷層已經產生,對大中華文化圈的蓄意破壞,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

......

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這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從不間斷地奔流了幾千年,而且三江九脈,形成了龐大複雜的獨立水系。我們當然可以用「比較文學」的眼光從外部來對它進行審視,但決不能輕易否定它、貶低它。可惜的是,從五四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貶低、否定,幾乎成為潮流。

今天,我們從學理上反思,就必須指出這種貶低、否定古代文學的思潮是相當荒謬的。但從五四發軔的反傳統思潮後來卻愈演愈烈,從胡適的白話文學主流論,到1949年以後的民間文學主流論,再到階級鬥爭主線說、儒法鬥爭主線說,一部中國文學史簡直被歪曲得不成體統,我們的文學傳統受到徹底的顛覆。直到今天,打開北大中文系的學術網站,諸如「自大狂屈原」、「杜甫是酒鬼加混子」之類的帖子仍赫然在目。對於這種現象,當然可以從學理上深入探討其原因。我只想一言以蔽之:這是對傳統缺乏敬畏之心!

如今學界的某些人,他們正如莊子所說的壽陵餘子,學步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只好匍匐而歸。試看近年來的許多論文專著,堆砌著許多時髦的新概念和陌生的新名詞,但對其研究對象從文本到發生背景都不甚瞭然或所知無幾,得出的結論難免讓人啼笑皆非。

在學術界有另一種現象,那就是過於熱衷用現代西方理論來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而將傳統的研究手段束之高閣。這種現象雖然在表面上沒有像陳獨秀那樣否定中國古代文學自身,但由於背離了與古代文學共生共長的學術傳統,其結果也會導致對傳統失去敬畏。

例如俄國巴赫金的文集裏有一篇文章論及中國的「四書五經」,但是仔細一看,他連「四書」是哪幾本書都沒弄明白,恐怕不可能有什麼高明的見解。又如,黑格爾發表過「中國無哲學」的斷言,然而,黑格爾本身不懂中文,他那個時代被譯成西方語言的中華古籍並不多,且翻譯中多有誤譯、曲解的成份(現在也仍是這樣)。就這些少得可憐的翻譯作品,黑格爾還沒有全部讀過,他憑什麼斷言「中國無哲學」呢?說白了,這其實代表了西方人一種傲慢、自我中心、西方文化沙文主義的心態而已。

不過,我對運用西方理論頗存戒心,主要原因還不在於此,而是擔心另外一種結果:有些學者在西方理論中浸潤太深,久而成習,就會養成一切都以西方觀念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終極價值評判的標準。這樣一來,當然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怎麼看都覺得不順眼。

舉個例子,據媒體報道,前年夏志清教授在美國發表了一通從總體上貶低中國文學的言論,其中有一句是:「唐詩也不夠好,因為都很短。」 先聲明一下,我沒有看到夏教授發言的原文,不知有關媒體的報道是否屬實。假如沒有誤傳,這真是典型的數典忘祖!中國古代的寫作,無論是文是詩,都以簡煉為原則,辭約意豐是千古文人的追求目標。陸機把其中的道理說得非常清楚:「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詩歌更是如此,唐詩中許多傳誦千古的名篇正是篇幅極短的七言絕句或五言絕句。無論是古人的詩歌寫作,還是古人的詩歌評論,從沒見過把篇幅不夠長當成缺點的。我猜想夏教授是把唐詩與西方詩歌比較後才這樣說的。雖然英國詩歌史上有一位名叫 Richard Crashaw 的詩人,他曾寫詩詠嘆《聖經》裏耶穌使清水變成美酒的故事,全詩衹有一行:The modest Nymph beheld her Lord,and blushed!但一般說來,歐洲的詩歌大多篇幅較長。可是篇幅的長短難道是判斷詩歌孰優孰劣的一個標準嗎?夏教授雖以研究中國文學而著稱,但大概在美國生活得久了,已經不知不覺站在歐洲文化本體論的立場上。

再舉一個例子。台灣「中央研究院」裏設立了一個「中國文哲研究所」。顧名思義,中國古代文學當然是該所的重要研究對象。可是我們去查一下該所的資料,有人研究唐詩嗎?沒有。有人研究宋詞嗎?衹有半個人。我說的「半個人」是指林玫儀教授。那麼文哲所裏從事文學研究的人員都研究什麼呢?幾乎集中於明清的通俗文學,尤其是彈詞。我不是說不要研究通俗文學,我也贊同某些學者把彈詞作為終生的研究對象,但彈詞畢竟不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重要的部分,犯不上讓堂堂「中國文哲研究所」的人員一窩蜂集中在這個領域。我觀察到「文哲所」的年輕人幾乎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因此猜想他們的研究思路其實反映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從而漠視中國自身的學術傳統。

[ 本帖最後由 Karuna 於 2009-10-10 10:13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21:58 , Processed in 0.0916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