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338|回復: 15

[八卦時聞籮] (香港)遲來的榮譽,高錕獲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7 18:5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10-2009

香港《蘋果日報》

遲來的榮譽
高錕獲諾貝爾獎


【本報訊】港人的名字,再一次驕傲地進入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殿堂。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高錕,在光纖通訊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掀起世界通訊技術革命,造就今天的網絡世界,令天涯變成咫尺。高錕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崔琦後第二位諾貝爾得獎港人、也是華人第八次得諾獎。高錕對得獎深感榮幸,香港物理學界大為雀躍,但慨嘆這是個「遲來的榮譽」。記者:施揚、盧文烈、張嘉雯




諾貝爾物理學獎,多頒給理論大師,門外漢完全弄不白,今年一反常態,頒給應用物理學家。負責評選物理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佈,把今年的物理學獎,頒給「兩項形塑今日網絡社會基礎的科學成就」,一是高錕的光纖通訊研究,一是由美加雙重國籍的博伊爾( Willard S. Boyle)和史密斯( George E.Smith)發的電荷耦合器件( CCD)半導體圖像感測線路,這項發為數碼攝影奠下基礎。

「有賴光纖喜訊瞬間傳千里」

持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高錕,會獨得一半即 500萬瑞典克朗( 556萬港元)獎金。博伊爾和史密斯將平分另外一半獎金。三人亦將獲頒證書和獎章,並獲邀出席 12月 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禮。

高錕曾出任中文大學校長,昨晚透過物理學家好友、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回應:「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 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現年 75歲的高錕,在上海出生, 1949年舉家移民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後負笈英國, 195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學位。自小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他,對光纖通訊革命的貢獻,學術洞見和將構想落實的魄力,缺一不可。

其實,科學家早於 1930年代已發明可傳導光線的光纖,用於內窺鏡等工具,更構想用光纖傳遞資訊,但由於舊式光纖的光能損耗率高,光線穿過 20米的光纖後只剩 1%,根本不能用於長程通訊。高錕在英國標準電訊實驗室工作時,決心攻克這難關。

高錕仔細研究光纖的各種基本特質,於 1966年在一篇論文提出一種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訊息傳遞,指製造光纖的玻璃純度是減低光能損耗的關鍵,而熔煉石英正是可製造出高純度玻璃的物料。




71年製成首條一公里長光纖

理論提出後,潑冷水的人多,認為不可能製造那麼高純度的玻璃,但高錕熱心游說,結果美國公司 Corning Glass Work在 1971年製成首條一公里長的光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 1981年問世。相對電線或無線電傳訊,光纖的頻寬高出很多,傳遞的資訊多出達幾萬倍,更不受雷電和惡劣天氣影響,結果光纖成為今天網絡通訊的脊樑。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現時全球的光纖 10億公里長,可圍繞地球 25,000周,「文字、音樂、照片和錄像,不足一秒可傳遍全球」。

對於高錕獲獎,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恭賀聲明,指他和全港市民衷心祝賀高錕得獎,「高教授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亦是一位謙謙君子和有承擔的教育家。香港能夠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人物,是我們的無比驕傲。」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亦發公開信恭賀高錕。

香港物理學界更是雀躍非常。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就說,他認識高錕很多年,也共事多年,高錕的科研水平高,是個謙厚學者,高錕獲獎,作為朋友很高興,他昨晚跟高太接觸,「佢話啲消息傳得咁快,都係因為有光纖。」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主任張富春也說:「我們都很高興,整個香港都會高興。」科技大學物理系主任吳大琪更說,高錕「攞獎當然值得,意外是咁遲先攞」。他指多年前已盛傳高錕可能奪諾貝爾獎,傳言熱炒了幾年卻沒有下文,令人以為他再也沒有機會奪獎。

由提出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訊息傳遞至今悠悠 40多年,光纖之父年初確診老人癡呆症,太太指他已沒有甚麼記性了。假如這不是個遲來的諾貝爾獎,這個港人故事應該更加圓滿。

高錕個人簡介

1933年 11月 4日:生於中國上海
1949年:隨家人遷來香港
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
1957年:在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並從事光纖通訊運用的研究
1959年:與黃美芸結婚
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被冠以「光纖之父」稱號
1987-96年:從英國回香港,在中文大學出任校長
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2009年 10月 6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7&sec_id=4104&art_id=13286659  (有片)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00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18:5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光纖之父開啟資訊新紀元

【本報訊】一束束發光玻璃線,是光纖之父高錕的智慧結晶。當互聯網還未成形, 60年代高錕已預言全球通訊傳輸需求勢必大增,更妙想天開企圖用玻璃物質傳遞光訊號,開啟光導新紀元的大門。直至技術成熟,科學界才對他的發明另眼相看,悄然揭開資訊爆炸年代序幕。

60年代金屬電纜用電脈衝傳送資訊數據,無法應付發展迅速的電訊系統,高錕遂提出光纖概念,指玻璃傳遞光訊號的容量,應比金屬電纜容量大幾千倍,更不會受干擾。他又發明了製造純淨光學玻璃纖維的方法,並配合激光進行長距離通訊。



高錕 2004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後,與太太黃美芸留影。法新社

 

 


成中學生物理課章節

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光通訊講座教授衞炳江說,高錕 60年代發表驚世嶄新概念,現已成為中學生物理課必讀章節。光纖令通訊成本大大降低,有革命性貢獻,「如果唔係佢,成個世界就唔同咗。我哋圍內成日話,如果光通訊專家有得攞諾貝爾獎,第一個一定係高教授。雖然遲咗少少,但有好過冇。」

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教授黃寶財指出,高錕提出上述理論時,預言未來通訊需求勢將增加。但礙於技術,高的理論未能即時實踐,直至技術成熟, 81年首個光纖系統正式面世,高的預言終於應驗,「佢好有遠見,冇佢就冇家嘅資訊年代。」

高錕並非獨沽一味研究光纖,對教育及互聯網後期發展也貢獻良多。黃寶財說,高錕 70至 74年在中文大學任教,成為首屆電子學系系主任,是工程學院前身。他 87年重返中大任校長時,成立工程學院,為本港培訓工程人才。

互聯網協會創會主席莫乃光 90年代與高錕同為港府互聯網諮詢組織骨幹。莫指出,高錕健康變差之前活躍資訊科技界,更一手促成網絡域名( Domain Name)普及化,由公共機構推展至商業機構,讓大眾市民更容易透過域名瀏覽網絡。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02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19: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大師生盼激勵科研發展

【本報訊】中大前校長高錕獲諾貝爾獎,該校師生同感興奮,有教授指高錕當年成立電子工程學系,強調重視資訊科技,「佢嘅研究影響咗未來十年、廿年嘅發展,好有前瞻性,如果唔係佢,依家網絡已經塞晒車。」有物理系學生則希望今次高錕獲獎,可以激勵香港的科研發展,鼓勵其他科學家繼續努力。




朱明中讚揚高錕科研成就超卓,今次獲獎對全港起鼓舞作用。黃建通攝


為人謙虛「中國人之光」

高錕 1970年回港協助中大成立電子工程學系,現任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高建樹良多,對下一代、甚至再一代都有很大貢獻,「佢係實至名歸,唔止係香港人之光,直情係中國人之光,佢建立工程學院,用咗好多精力,佢眼光好好,話香港唔可以再搞重工業,成日講要以資訊科技為主。」他形容高為人謙虛,是中大榮譽教授,大樓內仍然保留他的辦公室。

中文大學物理學會昨晚舉行定期聚會,數十名物理系學生與教授晚膳,由於得悉高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師生飯敍之餘亦一併慶祝。

教授朱明中 95年到中大任教,當時高錕已退任校長一職。他表示,曾經在公開場合與高錕碰面,讚揚他平易近人,是一個謙謙君子,對於高錕獲獎,他認為對香港科研發展起鼓舞作用,「話畀人聽一來香港有好多叻人,二來科研唔係冇用嘅嘢,高教授以前做嘅嘢,依家都得到廣泛應用。」

物理系二年級學生何皓智表示,作為中大一分子,對於前校長獲諾貝爾獎,感到開心及驕傲,讚揚高錕是偉大的科學家,「改革咗呢輩子人嘅生活。」

另一名物理系學生文日初表示,他上堂的地點叫高錕樓,大樓內的牌匾有介紹高錕事迹,他希望今次高錕獲獎,可以激勵香港的科研發展,希望其他科學家繼續努力。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03 編輯 ]
發表於 2009-10-7 19:28:47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各有各得說法~~
看看臺灣的報導吧
=====================================

我中研院院士高錕 獲諾貝爾物理獎

更新日期:2009/10/06 18:56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2009諾貝爾獎物 理獎,由我中研院院士、號稱「光纖之父」的高錕教授、發明感光元件(CCD)的美國威里亞德‧波伊(Willard S. Boyle)與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等三人獲得,其中高錕獲得一半獎金,其餘兩人各得四分之一。光纖科技與感光元件的研究,帶領人類走向科技飛躍的未來。

出生於上 海的高錕目前76歲,於英國、中國兩地任教,於1992年獲選我中研院第十九屆院士,他以長久以來在光纖方面的卓越研究,獲此殊榮;他於1966年發表光 纖傳播研究論文,首次揭露光纖材質可應用於通訊技術,是舉世公認第一位從事光纖傳播研究的人;美國的波伊教授與史密斯教授則以1970年代發明可應用於數 位相機、光學掃瞄器與攝影機的光電耦合元件(CCD)獲物理獎,算是遲來的肯定。

波伊教授於現場電話連線時,先表示電話音量不太清楚,也表示知道獲獎時「感覺很愉快(feeling fine)」,雖然知道是個很令人興奮的消息,但又「感覺不像是真的」。

截 至2008年,已頒出102屆諾貝爾獎物理獎,另有六屆從缺;累積獲獎人數達183名,其中約翰‧巴爾登(John Bardeen)於1952年與1976年各別以發明晶體管、創立超導理論(BCS理論)得獎,是所有物理獎得主中唯一獲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此外,這麼多 年來,也只有兩位女性物理獎得主,分別是1903年的居禮夫人與1963年的瑪麗亞‧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

於1915年獲獎的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只有25歲,是各領域諾貝爾獎得主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當年與其父親一同獲此殊榮。最年長的得獎者為2002年研究微中子天文學的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Davis Jr.),年齡82歲。

回溯前幾年的得主,2008年由三位日本物 理學者獲獎,依序為87歲的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64歲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和68歲的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他們於不同年代各別提出相關理論,協助建立基本粒子理論,讓人類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其中由南部教授獲得50%獎金。

2007年由發現巨磁阻(GMR)效應,使電腦、MP3等硬碟得以大幅縮小的法國科學家費爾(Albert Fert),與德國科學家格倫貝格(Peter Grünberg)共同獲得。

2006年則由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爾(John C. Mather)與喬治‧史幕特(George F. Smoot)共同得獎。他們在有關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論上,有許多卓越研究,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異向性和黑體形式,讓人類在天文物理上又前進一大步。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現場播放影像截圖)

================================================

我只能說他是全華人的榮耀!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19:3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光纖沒取得專利 高錕無怨無悔
反盼望全世界網民免費上網


【本報訊】光纖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卻從未為高錕帶來巨富,但他不曾後悔沒取得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網民可以免費上網。做大學校長時位高權重,面對學生搶咪抗議,高錕不曾憤怒沒有尷尬,反而頂住壓力,問為何要懲罰學生。雖然是光纖之父,雖然是學術巨人,但高錕臉上,總掛着微笑,帶着謙和。記者:蔡朗清、陳沛敏


在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的高錕,畢業後在英國研究光纖通訊。


任校長時每年捐助學生

事後,校長步下主禮台,《中大學生報》記者衝前採訪,問校方會否懲罰學生,高錕一臉詫異,反問「懲罰?我為甚麼要懲罰學生?」事後各方要求中大處分學生,蔡子強後來才知道,由始至終頂住壓力,反對處分學生的,就是本該覺得最受屈辱的高錕校長。

高錕被委任為港事顧問時,學生報大字標題:「港事顧問粉飾太平,中大校長一事無成」,高錕卻以平常心對待,「佢甚至每年從個人戶口中攞出兩萬蚊,捐助學生組織入面有財務困難嘅學生。」點滴往事,讓人看到真正的學者風範,作為大學校長,應如何包容、愛護學生,讓學生在自由環境中成長,學會甚麼是獨立思考。高錕說過:「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專家,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對於高錕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蔡子強慨嘆這是遲來的獎項,「佢近年精神唔好,患咗老人癡呆,唔能夠同大家分享呢個諾貝爾獎,真係好遺憾。」

高錕是光纖之父,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曾表示:「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又說:「我還有甚麼夢想?有啊!現時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93年中大開放日,學生將抗議單張放在吹脹的安全套內,派給高錕。


幼時迷科學 自製炸藥

1933年生於上海富裕家庭的高錕,小時候已愛玩「科學遊戲」,自製炸藥混在泥裏搓成丸狀,擲在地上戲弄路過的貓狗。 49年他來港入讀聖約瑟書院,後來赴英留學, 70年回港四年,協助中大籌辦電子工程學系, 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 87年再度返港,出任中大校長,多年來一直為香港的科研和教育,作出貢獻。

楊振寧等一年即獲獎

高錕的諾貝爾獎遲來了,為甚麼光纖之父不能早於 20年前獲獎?諾貝爾獎有甚麼頒獎準則?

諾貝爾的遺囑寫得很簡單,就是要將獎頒給「過去一年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但科學研究很多時候不會立竿見影,所以諾貝爾基金對遺囑作出廣義解釋,把多年前發表影響至後世的研究成果都當成「過去一年」。

研究要等成果發酵,往往經年累月,等了幾年又有更多新研究湧現,所以很多滄海遺珠,很多遲來獎項,像楊振寧和李政道那樣,發表論文一年內就獲獎,簡直是奇蹟,多數得主都要等 10至 30年,像 1967年物理學獎得主貝特( Hans Bethe),就苦等了 29年。赫維茨( Leonid Hurwicz)前年得經濟學獎時已 90歲,得獎幾個月後就逝世。
法新社/《蘋果》資料室



數學大師陳省身(前) 04年獲邵逸夫獎,(後排左起)金耀基、高錕及劉遵義三位歷任中大校長到賀。




中國科學院 96年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高錕(右三)與好友楊振寧(左三)同場合照。


老人癡呆一成屬遺傳

香港大學腦內科明德教授張德輝指出,老人癡呆症患者大多 65歲後發病,一成個案與遺傳有關,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退化,積聚澱粉狀斑塊,導致神經細胞凋謝死亡,認知、思考及記憶能力逐步衰退,「最初記性開始差,尤其係短期記憶,啱啱做過嘅嘢都記唔起,最後惡化到最親嘅人都唔認得。」

本港有 1%至 3%的 65歲以上長者患老人癡呆症, 90歲以上有三分一。從確診到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為時約 5至 10年,藥物只能紓緩記憶力衰退等病徵。患者一旦忘記名字或迷路,即代表踏入中期癡呆階段,後期連說話、進食、活動能力也喪失,須長期卧床。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有學者指是日常食物和環境污染毒素積聚腦細胞,導致慢性中毒,引發老人癡呆症。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08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19:35:0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絲不苟的儒雅學者」

【本報訊】高錕 96年離開中文大學後,退而不休, 03年分別出任壹傳媒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創辦弘立書院,但 09年患上老人癡呆症,無奈辭去所有職務,離港赴紐約定居。

今年初身體轉差

《蘋果日報》社長董橋表示,高錕 87年出任中大校長,他擔任高錕助理,負責撰寫演詞等工作,共事短短六個月,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董橋其後任職《蘋果日報》, 03年力邀高錕出任壹傳媒獨立非執董,「佢做事好認真,所有文件都睇得仔細。」

董橋說,高錕的學術成就非凡,更重要是那份為人的態度,「厚道、認真,係一個做事態度一絲不苟嘅儒雅學者。」今年初高錕身體轉差,記憶力不大如前,文件看得很吃力,不得不辭任,「佢離任,好可惜。」

壹傳媒副財務總裁周志權表示,他在高錕身上學會認真,「佢每次開會都好準時,睇晒所有文件。有次喺中環開會,佢匆忙得滯,搭的士趕嚟仲唔記得帶銀包。」

高錕 03年創辦弘立書院及擔任校董會榮譽主席,弘立創校校董黃惠菁對高錕獲獎感「好開心」,「唔止係書院開心,係全港香港人、全中國人都開心。」她直言高錕很有前瞻性、想法大膽,「我哋小學生學科學,佢認為唔應該單係靠本書,於是大力推動『探索科』,由學生主導。」

黃惠菁形容高錕平易近人、沒有架子,「佢睇嘢好唔同,我哋搞學校,一開始諗用乜教科書,佢話世界無奇不有,唔應該俾本書框住,要我哋先諗教乜嘢,先再諗書。」

與高錕一同創辦弘立的港大校長特別顧問程介明說,高錕無架子,與任何人都合得來,對他得獎感到非常高興。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20: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蘋果資訊
九華人奪諾獎 理優於文

諾貝爾獎自 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至今僅得九名華人獲獎,絕大部份是科學家,單是獲物理學獎的就佔了六人,化學獎有兩人,只有在 2000年獲獎的高行健奪得文學獎。華人表現為何會理科優於文科,在物理學的成就尤其突出?

97年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分析過,獲物理學獎的華人中,有些是理論物理學家,有些是實驗物理學家,沒證據證明當中有甚麼必然性。但從學能傾向測試( SAT)和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成績來看,許多中國人的數學考得很好,比英語部份還要好。數學根底好,對研習物理是很重要的,其他學科對於數要的要求沒有物理學、物理化學那麼高。這或許說明了華人在物理學較突出的原因。

值得注意是,所有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接受了中西教育。 1957年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指,美國學生在學業上興趣廣泛、進行不規範的訓練,有自信心,但傲慢自大;中國學生限於狹窄的專業、進行紮實的操練,但缺乏信心。美國有着設備齊全的研究室,這有助華人在科研上的發展。楊振寧以自己為例,他是在中國讀書,但研究經驗大多在美國進行,吸取了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好處。

文化差異 高行健遠走突破

至於中國近代出了不少傑出文學家,為何多年來只有高行健獲文學獎,當中或許涉及文化差異,為繙譯製造了不少障礙。更重要是政治環境和意識形態,影響到作家的創作自由,高行健遠走海外,自由度較大,面對東西文化不同,寫出來的作品更有創新精神和衝突性,較易獲國際文壇認同。

至於自 1968年才開始頒發的經濟學獎,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較西方短,所以在這方面的理論未獲國際認同。

諾貝爾獎華人之光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 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



丁肇中
1976年 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發現新的基本粒子「 J」粒子



李遠哲
1986年 化學獎
獲獎原因:發明交叉分子束技術,有助了解化學物質相互反應的過程



朱棣文
1997年 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發明以激光冷卻和捕捉原子的方法



崔琦
1998年 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在量子物理學方面取得突破



高行健
2000年 文學獎
獲獎原因:作品具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新道路



錢永健
2008年 化學獎
獲獎原因: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有助科學界追蹤生物不同細胞和蛋白



高錕
2009年 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首創光纖通訊系統,改變人類通訊模式


資料來源:新華網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12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20:41:34 | 顯示全部樓層
數碼影像先鋒 美加科學家瓜分諾獎

與光纖之父高錕分享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的,是擁有美國和加拿大國籍的科學家博伊爾( Willard S. Boyle)和美國科學家史密斯( George E. Smith),兩人合作發明全球首個用於數碼影像技術的數碼感應器電荷耦合元件(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令攝影出現重大革命,人類進入全民數碼影像新時代。

我們現時可拿着數碼相機和手機,隨時隨地拍攝,即時欣賞照片,免卻了十多年前靠菲林相機冲曬的麻煩,實在拜兩位得獎者 1969年發明了半導體裝置 CCD。

 
CCD將光學影像轉化成數碼影像,為攝影技術帶來革命。
CCD將光學影像轉化成數碼影像,為攝影技術帶來革命。





轉化光線 促成高效存儲

兩人當時在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工作,應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發現的光電效應( photoelectric effect),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能夠引起物質的電性質起變化。但從理論到實踐,道路並不平坦,兩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很短時間內,採集並辨別因為光照而產生變化的大量電子訊號。

經過多次試驗,博伊爾和史密斯終於解決了這難題。他們採用一種高感光度的半導體材料製成 CCD感應器,將光線的電子訊號轉化成數碼訊號,促成高效存儲、編輯、傳輸。

評審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 CCD是數碼相機的電子眼,為攝影帶來革命性影響,從此捕捉光線的方式由菲林變成數碼化。假如沒有 CCD,數碼相機的發展會緩慢得多,人類也無法看到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壯麗太空或火星的影像。

CCD技術可清楚顯示遙遠及極細微的物件,除了數碼攝影,還應用於在醫學上,方便醫生斷症和進行微創手術。仁安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余啟文醫生指, CCD主要藏在微創手術用的超迷你鏡頭內,醫生藉此看到病人體內情況,根據電視畫面來做手術,減低對病人的傷害。

得獎感受:真的很興奮

85歲的博伊爾對獲獎感到難以置信,反問記者:「噢,真的很興奮。但這是真的嗎?」他現時在街上看見幾乎人人手上一部數碼相機,感到無比自豪,但他認為 CCD最重要之處,是令人類能首次目睹火星表面。他說:「沒有我們的發明,沒可能做得到。」

79歲的史密斯喜歡航海,花了 17年時間,最近才完成乘船環繞地球一周之旅。他對獲獎感到興奮,但被問到會如何用那筆獎金時,他說:「我 79歲了,生活不會有大改變,我甚至不需要一艘大一點的船。」兩人各得 1/4獎金,即 250萬瑞典克朗( 278萬港元)。


法新社/美聯社/本報記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7&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3286677  (有片)
[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06:20 編輯 ]
發表於 2009-10-7 22: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秋~~高錕本事美籍華人,身上嘅其實就係美國氣質。香港中文大學只不過請佢為校長。宜家高錕利用美國嘅土壤培育自己並成就咗自己,就算要高興都係美國人,關你香港人X事?人哋係鬼香港人啊~~~
 樓主| 發表於 2009-10-7 22:56:59 | 顯示全部樓層
但佢1949年已経挙家由中国移民咗嚟香港, & 入読過香港の聖約瑟書院,另外,亦係香港中文大学の前校長!!!
發表於 2009-10-8 01: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7 22:56 發表 但佢1949年已経挙家由中国移民咗嚟香港, & 入読過香港の聖約瑟書院,另外,亦係香港中文大学の前校長!!!


但係人哋已經早就入籍美國,而且呢啲尖端科研最關鍵嘅大學階段,就係喺美國讀嘅。
所以就算要認,都係美國認,香港噉樣沾光,唔覺得「醜」咩?
發表於 2009-10-8 01: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xiss 於 2009-10-8 01:04 發表 但係人哋已經早就入籍美國,而且呢啲尖端科研最關鍵嘅大學階段,就係喺美國讀嘅。所以就算要認,都係美國認,香港噉樣沾光,唔覺得「醜」咩?

係嚮英國讀,個陣港大冇電機工程要去英國讀

 

死人曾蔭權唔搞科研發展又要叨光

 樓主| 發表於 2009-10-8 05: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xiss 於 2009-10-8 01:04 發表 但係人哋已經早就入籍美國,而且呢啲尖端科研最關鍵嘅大學階段,就係喺美國讀嘅。所以就算要認,都係美國認,香港噉樣沾光,唔覺得「醜」咩?

 

不過我就知道終共逢親係「華人」有好嘢都一定会爭住認投嘅!!!

發表於 2009-10-8 10: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8 05:14 發表   不過我就知道終共逢親係「華人」有好嘢都一定会爭住認投嘅!!!


但係我估唔到作為香港人嘅你居然亦都會噉樣想「沾光」。
發表於 2009-10-8 17: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xiss 於 2009-10-8 10:18 發表 但係我估唔到作為香港人嘅你居然亦都會噉樣想「沾光」。

高锟,系香港永久居民,揸香港三粒星身份证,虽然入咗美國籍,不過成家人都響香港居住。

 樓主| 發表於 2009-10-9 06:24:1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鲶虞 於 2009-10-8 17:18 發表 高锟,系香港永久居民,揸香港三粒星身份证,虽然入咗美國籍,不過成家人都響香港居住。

 

咁個光就要沾硬啦!!!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7-1 13:43 , Processed in 0.0615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