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多頒給理論大師,門外漢完全弄不明白,今年一反常態,頒給應用物理學家。負責評選物理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佈,把今年的物理學獎,頒給「兩項形塑今日網絡社會基礎的科學成就」,一是高錕的光纖通訊研究,一是由美加雙重國籍的博伊爾( Willard S. Boyle)和史密斯( George E.Smith)發明的電荷耦合器件( CCD)半導體圖像感測線路,這項發明為數碼攝影奠下基礎。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2009諾貝爾獎物
理獎,由我中研院院士、號稱「光纖之父」的高錕教授、發明感光元件(CCD)的美國威里亞德‧波伊(Willard S.
Boyle)與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等三人獲得,其中高錕獲得一半獎金,其餘兩人各得四分之一。光纖科技與感光元件的研究,帶領人類走向科技飛躍的未來。
研究要等成果發酵,往往經年累月,等了幾年又有更多新研究湧現,所以很多滄海遺珠,很多遲來獎項,像楊振寧和李政道那樣,發表論文一年內就獲獎,簡直是奇蹟,多數得主都要等 10至 30年,像 1967年物理學獎得主貝特( Hans Bethe),就苦等了 29年。赫維茨( Leonid Hurwicz)前年得經濟學獎時已 90歲,得獎幾個月後就逝世。法新社/《蘋果》資料室
與光纖之父高錕分享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的,是擁有美國和加拿大國籍的科學家博伊爾( Willard S. Boyle)和美國科學家史密斯( George E. Smith),兩人合作發明全球首個用於數碼影像技術的數碼感應器電荷耦合元件(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令攝影出現重大革命,人類進入全民數碼影像新時代。
兩人當時在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工作,應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發現的光電效應( photoelectric effect),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能夠引起物質的電性質起變化。但從理論到實踐,道路並不平坦,兩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很短時間內,採集並辨別因為光照而產生變化的大量電子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