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4|回復: 2

[民風民俗] 廣府文化介紹——龍舟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25 21: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于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壹種曲藝形式。據《佛山曆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湧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壹些被稱爲'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挂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唱龍舟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間,壹原籍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首創了這種說唱體的龍舟歌。" 其表演形式爲壹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諧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爲基本句式,四句爲壹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于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于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爲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曆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爲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
  
  唱龍舟的始祖叫樂,當年祖師爺給唱龍舟定下了許多規矩,比如定下了傳人的輩分,依次沿襲下來分別是善、可、施、風、韻、優、存、名、天、下,共11代。龍舟歌的唱詞基本爲7字壹句。唱詞的韻,可以是8韻,也可變化成16韻,若不夠最多可有36韻。最常用的韻爲占、則、平、穩、悲、歡、喜、樂等,可加可退。打鼓和鑼也有技巧:打的是壹長三短鼓,五大壹小鑼;有單打、雙打、短點、長點之分,收放自如。唱腔有蝦吼、玉喉、貓喉、豆沙喉等。在唱詞的過程當中,藝人則會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景即興創作壹些似曲非曲、似調非調的說詞。
  龍舟歌的曲調與唱詞與另壹說唱藝術"木魚歌"近似。木魚歌産生于明代晚期,又稱作摸魚歌,或沐浴歌,是上繼唐代變文、而後寶卷、彈詞,與廣東粵語地區的民間文學、民間歌謠相互融合,經過長期演變而成的第壹個粵語說唱曲種,壹般爲盲人所唱。它廣泛流傳于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粵語地區,到清代以後極爲興盛。
  木魚書(木魚歌的唱本)在清代乾隆以前都是長篇的,當時被稱爲"第八才子書"的木魚書《花箋記》,是木魚歌作品中文學價值較高的作品,壹度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流傳到了外國。于乾隆初期,滿族的子弟書傳入北京,對全國産生很大的影響,當時他們的書都是短篇的,這啓發了出版木魚書的書坊,他們從長篇木魚書中摘錄精華片段,名爲"摘錦",零散出售。由于價格便宜,人人買得起,"摘錦"對木魚書的傳播起了推動的作用。
  由于乾隆年間是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較爲繁榮興旺的時期,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亂和統壹台灣之後,爲了鞏固封建統壹和安定社會,采取了壹些有利于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形成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局面,從而刺激了各階層對文化生活的強烈追求,人們已不滿足于形式平淡單調的木魚說唱,這爲龍舟歌的面世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據說,當時(清乾隆年間)順德龍江有個落難的子弟,平時能說會道,爲了糊口,在木魚的基礎改革腔調,胸前挂個小鑼鼓,手提木雕的龍舟,邊敲邊唱賣藝度日。群衆覺得這種唱法非常獨特而且很有味道,腔調明快悅耳,通俗易懂,便鍾情其中。于是,不少人爭相仿效,龍舟歌便漸漸流傳開來。
  也有另壹種說法,指龍舟歌由廣東天地會等反清團體始創。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清志士以通俗的歌謠作爲團結群衆"反清複明"的媒介。天地會活動初期,就編了六七百首那樣的歌,他們在水網地帶往來演唱,並以龍舟作爲標記,後來稱爲"龍舟歌"。
  雖然說法不壹,但可以肯定的是龍舟歌産生于水網地帶,並在木魚歌的基礎上産生和發展起來的,也可以說龍舟歌是木魚歌的分支。
  龍舟歌自成壹格,與其它說唱形式不同。最初是城鄉貧苦的男藝人爲解決生活困難而唱。沒有女藝人,也很少有盲藝人。演唱藝人多爲城鄉下層人民服務,極少沾邊于文人雅士,從而便形成了粗犷、通俗的風格特點。
  唱龍舟歌,當然少不了標志性道具:龍舟藝人肩上扛著的壹條木雕小龍舟,長達半米,顔色鮮豔奪目,胸前還挂著個小鼓、小鑼。
  過去龍舟藝人就是舉著壹個木雕龍舟,在城鄉挨家串戶唱的。演唱內容多爲吉利詞、祝頌詞,或根據不同的住戶身份,如經商的、教書的、做官的等等,臨時編唱適合住戶身份的祝頌詞,這種就是所謂的"吉利龍舟"。當時人們都希望國泰民安,家庭美滿幸福,于是在意識裏,那些吉利詞和祝頌詞就起到催吉避凶的作用,人們也倍覺心安理得。吉利龍舟喻意著壹切大吉大利,藝人爲迎合人們美好的景願,專揀順耳、吉利的話來演唱。特別是春節,人們催吉避凶的願望更加強烈而且心情特別好,自然愛聽吉利的話,于是,吉利龍舟備受青睐。壹曲唱畢,住戶滿心歡喜,自然會慷慨解囊,贈予錢、米或煎堆油角等。這無疑是壹種行乞的方式,只不過是人家歡喜而心甘情願"施舍"罷了。
  吉利龍舟是唱龍舟的副業,正業還是說唱故事。龍舟藝人是把原來木魚書的壹些故事、通俗的民間故事、舞台上演戲的故事、社會生活或國家大事等等,編成龍舟唱段。這種說唱龍舟故事起初是在碼頭、渡船表演,隨後爲了配合來去匆匆的人們,說唱的內容都是簡短的。後來,擴展到村頭村尾、樹下、農村地堂、城市的公園、茶樓或者是空地等等。由于人們常常在那些地方歇息、閑談,所以藝人演唱的就多爲中長篇故事。無論中午或晚上,反正在人們休息的時候,就堅持演唱,人們聽完後總會意猶未盡,急待下回分解,于是第二天又繼續來聽。這是龍舟歌主要的形式。
  龍舟藝人熟悉龍舟歌的腔調,在唱的過程懂得如何選材和鋪排,而且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與之共呼吸,共命運,所以演唱時很能打動聽衆,而且深入民心,越來越受群衆的歡迎。
  繼吉利龍舟與說唱龍舟後,粵劇、粵曲裏的"龍舟"順天而生,它跟民間藝人演唱的龍舟大有不同。由于辛亥革命前後,國內開展了戲曲改良活動,便加速了粵劇粵語化進程。于是,龍舟歌從此融進了粵劇、粵曲,在形式上也起了壹些變化,演唱時既不用鑼鼓,也不用其它樂器伴奏,只由演員清唱,人們把這時期的龍舟歌稱爲"舞台龍舟"。
  新中國成立之後,輕巧靈活的龍舟歌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流傳。當時,人們用這種形式來宣傳各個時期的黨的方針政策,歌頌好人好事。壹些鄉村或工廠在開大會前還事先安排壹兩段龍舟歌,以增強會議的效果,許多宣傳的骨幹都學會了唱。另外,人們在田間勞動,當幹累了歇腳的時候,也會唱段龍舟歌解解悶。即使沒有木雕龍舟,沒有鑼鼓,也沒相幹,隨手在地上拿個鋤頭、鐮刀敲擊配樂,唱詞都是順手拈來,大家都樂在其中。這時期的龍舟歌不論什麽場合都可以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比較方便靈活。各地的文化中心和文藝刊物等,都紛紛組織業余作者編寫龍舟唱本,此時的龍舟歌呈現壹片空前繁榮景象,作品層出不窮,曲目有《真相大白》、《接生員》、《軍屬模範劉大娘》、《英雄強登壹江山》、《財禮夫妻》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20世紀50年代順德糧食加工廠李世牛自編自演的《韓大哥捉特務》,此作品參加了全國民歌彙演,獲優秀獎。
  "文革"時期,以宣傳"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爲由,所有的演唱活動被遏止了,唱龍船也難逃壹劫。許多龍舟藝人被打入"黑文藝類",其樂器被全部砸毀,有的甚至手腳被打傷。從此,龍舟歌落入低潮。20世紀80年代後,社會經濟與政治氣候都得到改善,唱
  
  龍舟歌是壹種吟誦式的歌謠,是以順德腔爲正宗,演唱者非順德人也必須先學順德口音。它行腔樸素簡練,用音低沈而稍帶曲折,聲腔短促,高昂跌宕,並帶有诙諧意味。壹般沒有音樂伴奏,演唱時敲著小鼓和鑼,即"壹鑼壹鼓",老藝人通常壹個人擊打說唱所需的樂器,這是所謂的"壹龍兩鑼三條棍","壹龍"是指木雕小龍舟(現在爲了演唱的方便和靈活,壹般不持小龍舟),"三條棍"是指導支撐小龍舟的龍舟棍,竹管及敲鼓小棒。演唱時打的是壹長三短鼓,五大壹小點鑼,總體要收放自如。唱詞則以七言韻文爲基本句式,四句爲壹組,上句押韻自由,下句必須押韻,有相對固定的曲調,腔調簡樸流暢,富濃郁鄉土味,宜抒情敘事。龍舟藝人自編唱詞,雖然讀書不多,但用心鑽研,悟性頗高。表演時,壹般都比較規範和正統,唱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那種直接反映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喜怒哀樂,壹直保持通俗、粗犷的特點的龍舟歌至今已沈澱了200多年的曆史了,卻已經被時代漸漸所抛棄。當下,人們的生活及娛樂方式多姿多彩,說唱龍舟也變得可有可無了,人們對它並沒有太多的了解和關注。它也只能平靜地在繁華的都市中備受冷落。
  唱龍舟集中于順德杏壇,過去很多略有名器的龍舟藝人都是杏壇人,但這些老藝人不少已經與世長辭了,尚還健在的也很少出來演唱了。人們想聽、想學真正的龍舟歌還真不那麽容易。如今,順德正式的龍舟藝人已是鳳毛麟角了,只剩有杏壇北水的兩位年逾古稀的尤鎮發(80多歲)和尤學堯、劉仕泉(60多歲)。其中當初很活躍的尤鎮發,現在因腿腳不靈便,也很少露面了。由于他們沒讀過多少書,沒認識幾個字,龍舟歌裏的民間故事、神話故事都是他們用口耳相傳的形式保存下來,所以許多的龍舟唱詞都沒能夠完整地記錄留存下來。
  龍舟歌壹般是以走唱的形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等因素限制了觀衆的數量,其單調的藝術形式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也就削弱了它的藝術影響力,並不爲衆多人所熟悉。時至今日,唱龍舟已出現後繼乏人的窘境。這種本來是家境貧寒的藝人用來賣唱糊口的說唱方式,特別是吉利龍舟,帶有行乞性質,對于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壹輩來說,他們都不屑于繼承唱龍舟這壹門古老而缺乏生氣的技藝,龍舟歌瀕臨失傳。後人只能通過錄音或錄像,把老藝人演唱的曲目保存下來,以留住這種傳統的民間記憶。要把龍舟歌傳承和發揚光大,唱詞裏需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唱段,在表演形式和風格上大膽嘗試,既保留傳統,又不乏現代氣息,並與時俱進,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倘若等閑視之,人去曲終就不可能避免了。
發表於 2009-9-25 23:4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無得聽咖
 樓主| 發表於 2009-9-26 09: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嶺南散人 於 2009-9-25 23:40 發表 有無得聽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6:16 , Processed in 0.0639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