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823|回復: 4

[純水無大礙] 满族人爱吃「酱」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5 14: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www.lnkp.gov.cn/liaoning/h1/200903/6270.html
满族人爱吃「酱」

作者:陈琳 文章来源:辽宁省科学普及网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09-3-13 20:58:34

    酱,几乎是满族人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 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制酱。


    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干净打碎,放入缸中, 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做出的酱可调味、淹渍咸菜等。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14:30:4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google.com/search?q=%22%E4%BB%A5%E8%B1%86%E4%B8%BA%E9%85%B1%22++%22%E8%B0%93%E4%B8%8D%E5%A5%BD%E4%B8%BA%E8%BE%A3%E6%92%92&hl=en&safe=off&filter=0


  长雄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土产名马生金大珠人参及蜜蜡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海东青兽多牛羊麋鹿野狗白彘青鼠貂鼠花 果有白芍药西瓜海多大鱼螃蟹冬极寒多衣皮虽得一鼠亦褫皮藏之(删多衣至此十二字)皆以厚毛为衣非入屋不彻稍薄则堕指裂肤盛夏如中国十月西北自云:中至燕山 数百里皆石坡地极高去天甚近东有苏扶等州与中国青州隔海相直多大风风顺隐隐闻鸡犬声(删多大至此十一字)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删此字)不畏 死其性奸诈贪婪残忍贵壮贱老(删其性至此十二字)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每见鸟兽之踪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 呼麋鹿(添一而字)射而啖(删此二字)之但存其皮骨嗜酒而好杀醉则缚而候其醒不然杀人虽父母不辨也。(删但存至此二十七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 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人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删此二字)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奉佛尤谨以牛负物或鞍而乘 之遇雨多张牛革以为御无仪法君臣同川而浴肩相攀於道民虽杀鸡亦召其君同食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删无仪至此五十三 字)饮宴宾客尽携亲友而来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毕主人立而侍之至食罢众客方请主人就坐酒行无算醉倒及逃归则已(删此七字)其衣布好白衣短巾左衽妇人辫发 盘髻男子辫发垂後耳垂金环留脑後发以色丝系之(删耳垂至此十三字)富者以珠玉为饰衣黑裘(旧校云:一作木棉)细布貂鼠青鼠狐貉之衣贫者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 之皮(删贫者至此十三字)其饮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Ρ以芜荑(删以半至此二十四字)食器无瓢陶无匕箸皆以木为盆 春夏之间止用木盆贮(删此三字)鲜粥随人多寡盛之以长柄小木杓子数柄回还共食(删随人至此十九字)下粥肉味无多品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冬亦泠饮却以木 盛饭木宛盛羹下饭肉味与下粥一等饮酒无算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删饮酒至此十八字)炙股烹脯以馀肉和菜扌寿臼中糜(删此三字)烂而进率以为常其 礼则拱手退身为喏跪右膝蹲左膝着地拱手摇肘动止於三为拜其言语则谓好为感(改作赛堪)或。

=========================

满清篡改历史铁证:四库版《三朝北盟会编》

发布: 2007-1-23 19:52 | 文章提交者: 轻捷的骑兵 | 来源: 春秋中文网

发信人: Herbstnebel (秋雾Ψ七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满清罪行铁证如山:四库版《三朝北盟会编》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3月23日19:38:25 星期四), 转信  


按:所幸还有几本漏网之鱼 让我们能看到原本 括号里面是四库所删改的部分  
    
  卷三  
  (删非熟至此十字)居粟沫之北甯江之东北者,地方千馀里,户口十馀万,散居山谷  
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为酋(删此字)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则谓之生女真(  
删则至此六字)。又有极边远而近东海,则谓之东海女真,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  
黄头女真(删多黄至此十六字)。其人戆朴(删此二字),勇鸷不能辨生死(删此五字)  
。女真(删此二字)每出战,皆被以(删此字)重札金甲前驱,名曰:硬军。种类虽一(  
删此四字),居处绵远不相统属,自相残杀(删此四字)各争(改作为)长雄。  
  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土产名马、生金  
、大珠、人参及蜜蜡,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海东青,兽多牛羊、麋、鹿、野狗、白  
彘、青鼠、貂鼠,花果有白芍药、西瓜,海多大鱼、螃蟹。冬极寒,多衣皮,虽得一鼠亦  
褫皮藏之。(删多衣至此十二字)皆以厚毛为衣,非入屋不彻,稍薄,则堕指裂肤。盛夏  
如中国十月西北。自云:中至燕山数百里,皆石坡地,极高,去天甚近;东有苏扶等州与  
中国青州隔海相直,多大风,风顺隐隐闻鸡犬声(删多大至此十一字)。其人则耐寒忍饥  
,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删此字)不畏死,其性奸诈贪婪残忍,贵壮贱老(删其性至  
此十二字)。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每见鸟兽之踪,  
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添一而字)射而啖(  
删此二字)之,但存其皮骨。嗜酒而好杀,醉则缚而候其醒,不然杀人虽父母不辨也。(  
删但存至此二十七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人桦皮  
,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删此二  
字)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奉佛尤谨,以牛负物或鞍而乘之,遇雨多张牛革以  
为御。  
  无仪法,君臣同川而浴,肩相攀於道。民虽杀鸡,亦召其君同食。父死则妻其母,兄  
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删无仪至此五十三字)饮宴宾  
客尽携亲友而来,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毕,主人立而侍之。至食罢,众客方请主人  
就坐。酒行无算,醉倒及逃归则已(删此七字)。  
  其衣布好白衣短巾,左衽,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後,耳垂金环,留脑後发以色  
丝系之(删耳垂至此十三字)。富者以珠玉为饰衣,黑裘、(旧校云:一作木棉)细布、  
貂鼠、青鼠、狐貉之衣;贫者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删贫者至此十三字)其饮食则  
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以芜荑(删以半  
至此二十四字)食器,无瓢陶,无匕箸,皆以木为盆。春夏之间止用木盆贮,(删此三字  
)鲜粥随人多寡盛之,以长柄小木杓子数柄,回还共食(删随人至此十九字)。下粥肉味  
无多品,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冬亦泠饮,却以木盛饭,木宛盛羹。下饭肉味与下粥  
一等。饮酒无算,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删饮酒至此十八字)炙股烹脯。  
以馀肉和菜扌寿。臼中糜(删此三字)烂,而进率以为常其礼,则拱手退身为喏,跪右膝  
,蹲左膝,着地拱手摇肘,动止於三为拜。  
  其言语则谓好为为赛痕(改作赛音),谓不好为辣撒(满洲语邋遢也。 辣撒改作朗色),谓酒为勃苏(蒙古语好酒也。苏改作博�达喇苏),谓拉杀为蒙山(满洲语挺也。  
花不辣改作斡布噜),谓敲杀曰:蒙霜(解见上 蒙霜改作穆克珊)特姑(满州语已打之  
谓 特姑改作坦塔哈),又曰:洼勃辣骇(满洲语令其杀之也。 洼勃辣骇改作斡布哈)。  
夫谓妻为萨那罕(改作萨尔罕),妻谓夫为爱根(改作额伊根)。  
  其节序:元日则拜日相庆,重午则射柳祭天。其人不知纪年,问之则曰:我见草青几  
度,以草一青为一岁(删其人至此二十三字)。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  
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申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  
即携而归之。(删贫者至此四十三字改作贫者归)後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  
  贵游子弟及富家儿,月夕饮酒,则相率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  
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歌讴以侑觞者,邂逅相契调谑,往返即载,以归不为  
,所顾者至追逐马足不远数里,(删贵游至七十七字)其携妻归甯,谓之拜门,因执子婿  
之礼。  
  其乐,则惟鼓笛,其歌有鹧鸪之曲,但高下长短鹧鸪二曲而已。(删但高至此十一字  
)其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以禳之,或车载病人之深山大谷以避之。其  
(删病则巫至此二十四字)死亡,(删此字)则以刃割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  
埋之,而无棺椁。(删以刃起至此二十一字)贵者生(删此字),焚所宠奴婢、(删此四  
字)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其道路则无旅店,行者悉主  
於民家主人。初则拒之,拒之不去,方具饮食而纳之,苟拒而去之,则馀家无复纳者。  
  其市易,则惟以物博易,无钱,无蚕桑,无工匠。屋舍车帐往往自能为之,其姓氏则  
曰:完颜(谓王删注二字)、赤盏(谓张删注二字赤盏改作特嘉)、那懒(谓高删注二字  
那懒改作纳喇)、排摩(改作费摩)、曰:独斥奥敦、(改作鄂通)纥石列(改作赫舍理  
)、秃丹(改作图克坦)、{浦女}由(改作巴延)满酿剜梦陀、曼(改作图伞)温迪掀  
、(改作温特赫)棹索拗兀居尼漫、(改作尼玛)古棹角(改作哈珠嘉)阿审(改作阿克  
占)孛术律(改作博多哩)兀毯孛术律(改作富珠哩)遇雨隆晃兀(改作洪果)独顶(改  
作通吉)阿迭(改作阿达)乌陵(改作乌凌阿)蒲察(改作富察)乌延(改作乌页)徒单  
(改作图克坦)仆散(改作布萨)温敦(改作温屯)庞古(唐时初称姓。  
  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酋领,每酋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 ,(庞古改作蒙  
古删唐时至至七字酋改作首),其官名,则以九曜二十八宿为号,曰:谙版孛极列(大  
官人 谙版孛极列改作安班贝勒)孛极列(官人 孛极列改作贝勒),其职曰:忒母(万户  
忒母改作图们)萌报(千户 萌报改作明安)毛可(百人长 毛可改作穆昆)蒲里偃(牌  
子头蒲里偃改作富埒晖)勃极列(改作贝勒)者,统官也,犹中国言总管。云:自五十户  
勃极列。  
    (改作贝勒)推而上之至万户勃极列(改作贝勒),皆自统兵。缓则射猎,急则  
出战。其宗室皆谓之郎君,事无大小必以郎君总之。虽卿相,尽拜於马前。郎君不为礼,  
役使如奴隶。又有号阿卢里(改作阿喇勒)移赉孛极列(改作伊拉齐贝勒)粘罕(改作尼  
堪)为元帅,後虽贵,亦袭父官,而不改其号。  
  其法律吏治,则无文字,刻木为契,谓之刻字,赋敛调度皆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  
。杀人剽劫者,掊其脑而死之,其仇家为奴婢,其亲戚欲得者,以牛马财物赎之。其赃以  
十分为率,六分归主,而四分没官。罪轻者,决柳条,或赎以物。贷命者,则割耳鼻以志  
之。其狱掘地数丈,置囚於其中。税赋无常,遇用多寡而敛之。法令严,杀人取民钱重者  
死,其他罪无轻重,悉决柳条笞背,不杖臀,恐妨骑马。罪极重者,鞭以沙袋。  
  守一州,则一州之官许专决;守一县,则一县之官许专决。凡有官者将决杖之,廊庑  
赐以酒肉,官尊者决於堂上,巳杖视事如故。  
  其用兵,则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自副,弓矢在後,设而不发,  
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人携不满百。  
  队伍之法,伍什伯皆有长。伍长击柝,什长执旗,伯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悉备  
。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伯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斗战之尸以归者  
,则得其家赀之半。凡为将,皆自执旗,人视其所向而趋。自主帅至步卒皆自执。无从者  
。  
  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自卑者始议,毕,即漫灭之。人不闻声。其密如此  
。将行军,大会而饮、使人献策、主帅听而择焉、其合者即为特将、任其事师还。又大会  
问有功高下,赏之以金帛若干,举以示众,或以为薄,复增之。  
  初叛之时,率皆骑兵,旗帜之外各有字记,小大牌子系马土为号。每五十人分为一队  
,前二十人,金装重甲持棍枪,後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  
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後结队而驰击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  
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删此七字)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  
  辽国沿边置东京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汤河兵马详稳(改作衮)司东北路统军司分  
隶之至老主道宗避宗真庙讳改曰:女直辽主岁入秋山女真尝从呼鹿射虎搏熊皆其职也。辛  
苦则在前逸乐则不与然时为边患或臣於高丽或臣於契丹叛服不常(删或臣至此十四字)辽  
国谓之道縻酋(改作道)而已本朝建隆二年始遣使。

[ 本帖最後由 penkyamp 於 2009-9-15 14:33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14:38:0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google.com/search?source=ig&hl=en&rlz=&=&q=%22%E9%BB%84%E5%A4%B4%E5%A5%B3%E7%9C%9F%22&btnG=Google+Search&meta=lr%3D&aq=f&oq=
"黄头女真"

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icle/frame.aspx?turl=http%3a//ido.3mt.com.cn/pc/200512/20051210289406.shtm&rurl=&title=%u4ECE%u5C71%u4E1C%u4EBA%u8EAB%u9AD8%u6392%u7B2C%u4E00%u6765%u770B%u5C71%u4E1C%u4EBA%u7684%u767D%u79CD%u4EBA%u9057%u4F20%u7279%u5F81%20---%20ido.3mt.com.cn

(十二)。不仅如此,秦汉后以至隋唐,中原周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本属蒙古利亚人种的部落中,也含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如古文献中记载的白夷,白狄,长狄,赤狄,白匈奴,黄头鲜卑,黄头室韦,黄头女真,等等。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有一部女真人"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松漠纪闻》"黄头女真"条称其"髭发皆黄,目睛多绿";《契丹国志》卷《诸蕃国杂记》"黄头女真"条记载其相貌特征是"髭发皆黄,目睛多绿",这显然是高加索人种特征。

==============

从山东人身高排第一来看山东人的白种人遗传特征

发贴人:218.24.77.*发贴时间:2005-12-10复制本帖地址[必看]



     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都呈现出明显的黄种人特征。

而这大多数人也以古代华夏文明创始者的传人自居。那么,创造了中国地区最初的华夏文明的那些古代民族,他们是什么人种呢?事实是,他们却是白种的雅利安人。 
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谈。事实上,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和以DNA检测结果为依据的体质人类学以及比较语言学上的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这个历史事实一直都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禁区。 
因为现在的中国一直都是以古代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的,而这个历史事实却会把现在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这些伪"民族主义者"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原来他们一直都是在乱认祖宗。 
证明这个历史事实的主要证据有以下这些: 
山 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特征的古人类遗骨,干尸,以及雕像文物等;古文献中关于古代华夏民族及北 方游牧民族中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成分的大量记载;古汉语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语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词汇。等等。 
在详细阐述这些证据之前,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种族和语族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通常我们都简单地把人种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过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按照皮肤颜色把人分类也不太科学,因为肤色受外界影响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种特征。通常应该按照眼睛颜色,毛发颜色,毛发形状,鼻形,眼形,头形指数,等等区分。 
照此大概可将人种分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俾格米人种(小黑人)等几大类,其他一些过渡种族和混和种族以及难以归类的不重要的种族这里不再赘述。 
人类的语言,则大概可分为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闪米特语系,含米特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等几大类。(美洲印地安语和非洲黑人班图语等除外) 
而 按照语言将人分类,就可以将人类分为印欧语系民族(广义的雅利安人),闪米特语系民族(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伦人,古亚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 特语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尔人),汉藏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语族)等几大类。 
这种按照语言分类的语族并不等同于按照体征分类的种族,但是两者(种族谱系树与语言谱系树)大体上是吻合的。所以本文中可视为等同。不过印欧语系民族与闪米特语系民族同属于高加索人种,所以本文将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作为广义上的雅利安人单独归类。 
然后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证据: 
(一)。 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和中国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所,通过对山东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临淄古墓群中古人类遗骨中提取的 DNA样本所做的检测,研究表明,儒家的发源地--山东,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晚期,当地人的人种特征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进而可推 知: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毫无疑问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成分。 
一直到了隋唐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尼亚人种的混合成分,近似于今天新疆中亚的黄白混血种人;然后到了明清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较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 
这个研究结果曾经在2000年"21世纪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过,2002年的《齐鲁晚报》《山东商报》也曾有过报道。 
(二)。从殷墟遗址,中国地区最早的文明--商文明的遗迹中发掘出来的遗骨中,有高加索人种的遗骨。(关于文明的定义等问题请参考《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无稽之谈》等文章) 
同时也有蒙古利亚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的遗骨,一般都来自于殉葬坑和祭祀坑,应该是战俘或者奴隶。 
(三)。 中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周边民族--西戎,北狄,南蛮,东夷,都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并且直接构成了商,周,等中国地区早期文明的人种来源。比如商 文明的两个来源之一就是东夷--也就是上文第一条所提到的当时山东各部落和民族。东夷应该是一个游猎部落。(《说文》:夷从大从弓,意即弓箭手。) 
而生活在山东的东夷,既然是高加索人种的成分,来源于东夷的商,当然也毫无疑问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的,并且也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两者关系非常密切,而孔子也是商的遗民后裔。 
郭沫若也曾考证过,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体貌特征为胡须体毛较浓密,鹰钩鼻,这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北狄中也含有浓须,蓝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中国史篇》)。 
另外,东夷可能也含有部分通古斯人(属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 
(注意:古史上所说的戎,狄,蛮,夷,是与西,北,南,东四个方位严格对应的。) 
(四)。 中国地区的第二个文明--周,也是来源于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西戎(说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周人始祖名为弃,号为后稷,其母为姜,系出自羌人部 落(姜,羌同源),而羌人为西戎的一支。周人直到灭商入主中原之后才开始"贬戎狄之俗"逐渐摆脱游牧文化的影响。(《说文》:羌从羊,意即牧羊人。) 
不 仅西周墓葬中发现有很多高加索人种特征的颅骨,而且,1976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青铜鼓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 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蚌雕人头像,雕像高鼻、狭面、深目,也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字("巫" 字),这个符号来源于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文化。 
(五)。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并不是实有其人,只是春秋战国及秦汉 时期才陆续由方士文人根据神话传说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其所对应的考古年代上相应的氏族部落,如尧,舜,禹所对应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据中国学者考 证,都是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民族,而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各民族基本上都属于高加索人种。 
关于此问题可参考余太山等人的相关著作,如《塞种史研究》及《说大夏的迁徙——兼考允姓之戎》《有虞氏的迁徙——兼说陶唐氏的若干问题》等论文。 
来源于西北的北狄的,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也是一个说吐火罗语的印欧语系氏族。姜姓的炎帝部落也是源于印欧语系的羌人(姜,羌同源。) 
周灭商之后,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诸侯国,其中最大最长久的是中山国,而这个"中山人"据史书上的记载就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 夏"是夏后氏的自称,"大夏"与"吐火罗"对音近似,据王国维,顾颉刚考证,来源于印欧语系。周灭商之后,因为周与来源于东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与夏后 氏同为西戎系统,于是以传说中的夏的继承者自居,也称自己为"有夏",称其同盟部落为"诸夏";而"华"本也是周人的自称,于是此后生活在中原一带的人就 自称"华夏",与此区别于其原来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这就是汉人的前身--华夏族名称的来源。 
周谷城先生也说过:"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续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的部落或民族"(《中国通史》)。 
(六)。 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即匈奴开始向西迁徙之前,整个欧亚大陆上,不仅欧洲,中亚,伊朗,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域(新疆),阿尔 泰地区,而且通过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肃,陕西,乃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整个范围,都是被属于高加索人种的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广义 上的雅利安人占据着的。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古史记载的生活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域以及甘肃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月氏,乌孙,楼兰,龟兹,犬戎,猃狁,羌(羌方,羌戎,姜戎),人方,鬼方等,都是说吐火罗语或者东伊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在四川,山东等地也有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种分布。 
中 国中西部及河套地区说吐火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来到中国的时间相当之早,因为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中的centum语组(与日尔曼语相同),即印欧语系中较 为原始的颚音类语言;而西域中亚一带说东伊朗语的塞人,则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satem语组,即印欧语系中后期成熟的丝音类语言,很显然吐火罗人来到中国 的时候是在其途经的中亚印欧语系各民族的丝音类语言还未分化出来之前,由此可知这个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300年前印欧语系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的时候。通过 对新疆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种古人类干尸的DN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那时候,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还未出现,属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雅利 安语系)各民族已经来到了中国腹地,包括早期的吐火罗语各族以及后期的东伊朗语各族,并逐步带来了中东西亚先进的生产技术,小麦,大麦,及驯养牛马,车 轮,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及后来的冶铁术等等技术,而且受中东的楔形文字影响发展出了早期的甲骨文,直接创造了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商,周。 
(七)。从文化上来说,从商周青铜器上的双马族徽,到新疆天山和内蒙古阴山古代岩画上的双马神像,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界地带的双马纹艺术品,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共有的多神教神祗之一:双马神偶像,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毫无疑问地都是来源于印欧语系各民族。 
另外,商人是政教不分的,有很强烈的宗教性。这一点正是古代印欧语系的雅利安民族各分支共同的特征。 
来自羌戎的周人,信仰阴阳,与印欧语系民族最早的宗教--祆教很相似。岑仲缅先生认为周人是祆教徒,《易经》也来源于祆教。 
楚人苗人的祖先--南蛮,也是深受印欧语系民族的影响,甚至也可能含有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的成分。楚人的神话系统与雅利安人的神话系统很接近。 
吐 火罗人的一支,羌人,在文化上继承了很多印欧语系民族的风俗,例如火葬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人羌人是实行火葬 的,火葬就是源自印欧语系民族,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实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祆教流传前也是实行火葬的。 
与羌人并称的,后来南迁的氐人,也混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其与月氏人一样都将其国王称为"诏",其与百越诸族融合的西南后裔白蛮、乌蛮等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六诏",其后建立暹罗的泰人也称其王为"诏"。 
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彝族中有一支部族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而彝族正是氐人的后裔,而且今天的彝族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 
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在文化上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影响还大量表现在语言方面。祁连山的"祁连"这个名字就来自于印欧语言,意为"神圣的"。佛教经典最初也全是经过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译成汉语的。 
汉 代设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中武威,张掖,敦煌的得名都与吐火罗语有关;"张掖"为"昭武"的同名异译,昭武城曾经是吐火罗人的一支月 氏人的活动中心,后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至唐朝时仍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则与"吐火罗"或"大夏"一名有关;而武威的原名 或者另一名"姑臧"也出自吐火罗语;"姑臧"与"高昌"同源,也是吐火罗人的活动区域,而高昌的原住民车师同楼兰、龟兹、焉耆一样都为吐火罗人的一支。 
(八)。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通常被归为汉藏语系,但是这种分类法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实际上,在上古时代,汉语也是多音节语,后来因为受单体方块字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了后来的单音节语。 
有学者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原始词汇的发音异同,提出了汉-印欧语同源的理论,将汉语归为汉-印欧语系的一种。 
关于此问题可参考谈济民的《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以及周及徐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等著作。 
例如,据林梅村先生用比较语言学所做的分析,"剑"这个词最早就是来自于吐火罗语,它与后来武王斩纣所用的"轻吕"以及匈奴人的"径路"等都是古印欧语中"剑,刀"的同源词,但后者晚出,来自东伊朗语。 
(九)。 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更是典型的外来文化,其出土文物中大量的人像,面具,都是高鼻深目,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出土文物中的金王杖,青铜神树, 以及明显的牛崇拜,石头崇拜,建筑样式,以及悬棺丧葬这些文化特征,都是古代闪米特人,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征,也是犹太文化中重要的丧葬现象。有学者推测这 是闪米特语系的古犹太人的文化遗存。 
(十)。华夏族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在东周以前,因为不断有世界范围的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迁徙运动作为补充,所 以仍得以保存。其后,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迁徙活动逐渐减弱,失去了补充的源泉。而中原本土土著以及蒙古高原腹地和东北亚的蒙古利亚人种源源不断的人口补充 开始使得蒙古利亚人种成分在中国地区占了上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来源于西戎的秦,已经表现为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与中原华夏诸族具有了明显差异,故 此中原诸族一直把秦当作异族看待。秦入主中原之后,通过种族屠杀和文化同化等手段,于是开始了中国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十一)。而中原汉人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一直到汉末两晋时都还有很大残留。如,河北老山汉墓女墓主的头骨经过面部复原之后,发现其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晋书》和《世说新语》就记载东晋明帝为"黄须""黄头",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北京地区),称其与其母貌相类似。由此可知,当时的鲜卑部落中,乃至华北地区当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 
另 外,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当时很多人都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如孙权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关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 是"美须髯"(就是大胡子),这些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比比皆是,从中可看出,当时汉人的体毛很重,毛色较浅,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的特征。而这不仅跟 现在中国地区的伪汉人体貌特征大不相同,也跟当时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的体貌特征不同,倒是跟突厥,鲜卑等具有高加索人种成分的北方游牧民族很相近。 
而且有意思的是,跟后来明清时已经杂化得很厉害的伪汉人时期相比,汉晋时的《三国志》中并不象明清时的《三国演义》那样把这些看作是很怪异的现象来描写,只是叙述人物生平时作为一种绰号顺带提一下,可见这种高加索人种特征在当时汉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十二)。不仅如此,秦汉后以至隋唐,中原周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本属蒙古利亚人种的部落中,也含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如古文献中记载的白夷,白狄,长狄,赤狄,白匈奴,黄头鲜卑,黄头室韦,黄头女真,等等。 
前面说过,《晋书》和《世说新语》都记载东晋明帝为"黄须""黄头",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北京地区),称其与其母貌相类似。由此可知,当时的鲜卑部落中,乃至华北地区当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 
据考证,鲜卑人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独孤氏诸部中具有高加索人种成份的应该就是慕容部。 
唐朝时在西北有一支被唐王朝皇室认做是本家的民族:黠嘎斯(吉尔吉斯)人,又称为坚昆,因其曾建立古坚昆国。其人种特征就是:赤发,白面,绿瞳,也是高加索人种特征。 
这 进而可推知,唐朝李氏皇室的来源也可能是含有高加索人种成分的。事实上,隋唐两代皇室,杨氏,李氏皆为鲜卑血统,杨李二家是表亲,杨氏,李氏与宇文氏,独 孤氏家族世为婚姻,宇文氏,独孤氏都是鲜卑姓。唐高祖李渊本姓大野,是鲜卑姓,母亲独孤氏。李渊李世民都是鲜卑血统。李世民祖母,母亲都是鲜卑人,李世民 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是鲜卑人血统。 
此外,象什么长孙,令狐,尉迟,都是胡人姓氏。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与《旧唐书》《新唐书》的《室韦传》都记载室韦诸部中有"黄头室韦",也称"黄头部",而室韦即是蒙古诸部的前身。 
成吉思汗和他父亲也速该也是蓝眼睛,他们的氏族名"勃儿只斤"就是"蓝眼睛"的意思(一说灰眼睛)。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有一部女真人"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松漠纪闻》"黄头女真"条称其"髭发皆黄,目睛多绿";《契丹国志》卷《诸蕃国杂记》"黄头女真"条记载其相貌特征是"髭发皆黄,目睛多绿",这显然是高加索人种特征。 
《新唐书》卷110《李多祚传》记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说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黄发碧眼的部族。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及其部族也是来源于高加索人种成分,《旧唐书》称安史叛军为"羯贼",羯即"五胡乱华"时的羯族,史***载即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来自于贝加尔湖以北的丁零-铁勒诸部,据考证原本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或者可能是塞种人-蒙古人混血。 
原 本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又分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个语族),虽然各自都含有一定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但是仍是以蒙古利亚人种为 主。但是其中生活在西部的突厥语族,因为与当地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各族融合混血程度最深,其融入的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也越来越加深,中世纪向西迁徙之后, 最西边远至欧亚交界处的突厥人的一支(土耳其),已经完全转变为高加索人种成分。 
突厥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阿氏那部落很可能就是突厥化的塞种人(属高加索人种)。 
而 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突厥人,如历史上的克烈部和乃蛮部,也是信仰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的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的。他们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 二,另外的三分之一才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之间的蒙古人,后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战争几乎消灭了一半的突厥部落,才使得蒙古高原上蒙古利亚人种 的成分又占了上风。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含有四分之一的突厥血统,前面也提过,他本人可能也是蓝眼睛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而中国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据学者研究,是属于古突厥民族的文化,在华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据分析具有明显的古突厥族文化特征,古突厥文化特征为: 
一。陶器上画有鱼纹或人身鱼纹; 
二。杀马祭天; 
三。彩文陶器; 
仰韶文化与此完全吻合,所以其根源应在中亚一带,而不是中国地区。 
(十三)。古代诗歌中也有大量关于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记叙。 
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一诗中记叙有"黄头鲜卑入洛阳"; 
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诗曰"赤髯碧眼老鲜卑"; 
杜甫的《悲青阪》诗记叙有"黄头奚儿日向西"; 
白居易诗《西凉伎》记叙"紫髯深目两胡儿"; 
岑参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记叙"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李白诗《幽州胡马客歌》记叙"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张说诗《杂曲歌辞·苏遮幕》记叙"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 
丁仙芝诗《戏赠姚侍御》记叙"重门启锁紫髯胡";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四四》记叙"大有碧眼胡"; 
吕岩《七言》记叙"碧眼胡儿手指天"。 
证据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 
除了大量史料中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的传奇,志怪,小说,平话等等文学作品中,谈到异能之士,也往往喜欢描述为"碧眼,黄须,赤发,红脸"等等,而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虽 然这只是文学描写,但是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古时候很多智勇突出的人物都是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仔细想想其实也很正常,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也是,高加索人 种不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智力上普遍都比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要强得多,正因为这样,在古时候,具有高加索人种血统的人在能力上表现得很强,所以文学描写中往 往很自然地把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描写为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形象。 
(十四)。不仅中国,而且远至日本北海道,当地土著人阿依努人(虾夷人)也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多体毛,胡须浓密,头发卷曲,皮肤白皙,与属于蒙古利亚通古斯人种的日本主体民族大不相同。 
甚至远至美洲墨西哥,也发现有高鼻深目形象的雕像文物,说明高加索人种以东亚为跳板曾经远徙至美洲??,但是人种学的研究表明,北美印地安人大部分部落的父系血统中都含有数千年前的某个高加索人种的因子。 
(十五)。中国地区古代居民除了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之外,甚至还含有不少的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和俾格米人种(小黑人)的成分。 
如《山海经》就屡屡出现中国南方有黑色人种的记载。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柳江人,河姆渡人,昙石山人的人种特征都与尼格罗人种相似。 
《小 雅·天保》《虞书·尧典》中记载的"黎民",据郭沫若考证:"黎,大约就是中国古代的先住民族,这种人或就是马来人。『黎民'就是最早被汉(中原)民族征 服了的棕黑色皮肤的先住民族。这种民族被征服了以后便被当成奴隶使用......一天一天地消失了"(《郭沫若全集》)。 
中国古代的濮族,被商人征服,尔后演变为"仆"的意思,而濮就是指一种黑种人。 
还有古史中记载的"昆仑奴",也是一种黑种人。 
现 代中国地区的人种极为复杂,特别表现在南北汉族的种族巨大差异上。简单说来,秦淮以北基本上是蒙古利亚人种中较为纯粹的北蒙古亚种,也就是几千年来不断迁 徙南下并被汉化的北方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阿尔泰语系各族的后裔,并混有一部分早期高加索人种的华夏族成分。 
而南岭以南,则是蒙古利亚人种中混有大量尼格罗人种和俾格米人种(都是黑种人)成分的南蒙古亚种(又可称为马来人种),也就是古代被迫南迁的百越各族的后裔。 
夹在中间的,长江流域一带,就是南北两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与早期华夏族及汉人以及百越南蛮等族融合混血的后裔。 
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通过对南北汉族人群的线粒体DN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所做的分析鉴定,证实了南北汉人在种族上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南北汉族在血缘上的差异比南北汉族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大, 
另一个比较直观的现象,就是南北汉人在血型上区别很大,北方人A型血居多,南方人B型血居多。 
通 常我们都说"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但事实上并不确切。皮肤颜色就不用说了,因为前面说过了,这恰恰不是重要的特征,而且很多中国人的 皮肤白得比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高加索人种还要白(如印度,中东,北非)。头发的颜色也不用说了,很多人都是天生的浅色头发。而眼睛的颜色,却是个很重要的特 征(因为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很多人却并不是真正的黑色,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棕灰色的,或棕黑色。 
另外,诸如铲形门齿,蒙古斑,蒙古褶这些特征,通常被当作是广义的中国人的共有特征,实际上并不准确,这些特征在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中同样也存在,只是数量多少的差别而已,在中国南方的百越系汉人中很多人却没有。 
所谓人种这个概念,只具有相对性,并不存在所谓纯粹的某种族,各种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交叉混和的边缘,具体到个体身上,只能说其遗传基因中那种种族成分较多一些而已。 
要 从遗传学的角度分辩出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中到底包含有那些人种的成分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有一些外貌上的简单识别方法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一个人是单眼皮,细 小的眯缝眼,面庞较扁平,颧骨较突出,那么通常来说,这个人的蒙古人种的成分相对较多一些;如果一个人是双眼皮,眼窝较深,眼眶较大,额头较高,鼻梁较高 而挺直,则高加索人种的成分较多一些。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前曾经被通缉的那个广西籍杀人犯马加爵,他的长相,跟拳王泰森有很多很相 像的地方,典型的特征,都是扁扁的塌鼻子,外翻的厚嘴唇。而岭南的广东广西一带很多人都是这种外貌特征,这就是马来人种的特征,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南方的 马来种汉人(百越人的后代)以及东南亚一带马来人种都是混有大量尼格罗人种和俾格米人种(都是黑种人)的血统。 
实际上,完全可以把蒙古利亚人种 看作是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分支,国外的学者认为,高加索人种中金发碧眼的诺迪克亚种和黑发黑眼的蒙古利亚人种都是高加索人种中黑发白肤的暗白人种(伊比利亚 亚种)分别向西北方和东方发展而产生的两个分支,为了适应西北欧当地寒冷的森林环境,和东北亚的风沙环境,而各自产生了后来的体貌特征上的差异。关于此问 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一书。 
高加索人种的分布如此广泛,是与其远古时代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紧密相关的,而这种大规模 远距离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属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最早掌握的两项技术发明:驯养牛马和冶铁术(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以及源自中东中亚 的青铜冶炼术,车轮,两轮战车等等技术。 
高加索人种的发源地通常认为在今天俄罗斯南部的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一带,故称之为高加索人种。在上古时代,高加索人种中的印欧语系雅利安人广泛分布在从东欧到中亚的草原地带,即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一带。 
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前库尔干文化时期,原始的印欧语系民族就开始了第一***规模的迁徙活动,新疆,陕西,甘肃,山东,甚至远至北海道等地的早期高加索人种部落大概就是那时候来到当地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又开始了第二轮以南俄中亚草原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辐射,以雅利安人为主体的印欧语系民族大迁徙的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迁徙运动。 
在西方,希腊半岛,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希腊阿开亚人和多利安人取代了早前居住在此的也可能是属于原始印欧语系或者是闪含语系的克里特人皮拉斯基人(希腊米诺斯文明创始者),创造了希腊迈锡尼文明和后来的希腊古典文明; 
在中欧,西欧,北欧,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凯尔特人,拉丁人(含罗马人),斯拉夫人,日尔曼人,分别取代了当地同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土著民族,创造了罗马文明和后来的欧洲古典文明。 
在南方,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创造了赫梯文明,最早进入铁器时代。同时压迫喜克索斯人向南迁徙,结束了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在东南,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米底人,波斯人,与当地的依兰人融合,创造了早期的波斯文明,后又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人就是今天伊朗人的祖先。 
在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取代了当地可能含有高加索暗白人种和尼格罗人种混血成分的达罗毗图人(印度早期的哈拉巴文明创始者),创造了印度古典文明。 
在东方,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吐火罗人,塞人等,一路途经中亚,新疆,阿尔泰,河西走廊,进入中国地区,与当地属于蒙古利亚人种的阿尔泰语系民族,藏缅语族融合,创造了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商,周。 
前 面说了,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在其大迁徙中得益于其掌握的驯养牛马,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冶铁术等等先进技术,特别是在迁徙至中国地区并创造中国地区早期 文明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并将驯养牛马,车轮,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冶铁术,等等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地区,其中驯养马的技术,以前有人认为是起源于中东,也 有认为是起源于阿尔泰语系民族(如《世界史纲》),不过近年来通过对世界上所有人工驯养马种的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是同源的,都 来源于南俄罗斯草原上雅利安人最早驯养的马种,中国地区也是如此,甲骨文中也有关于马的进口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 
在三千多年前的这一轮雅利安 人大迁徙运动中,奠定了世界上各主要古典文明的基础,紧接着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轮思想大爆发中,产生了同属于雅利安民族的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 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印度的佛陀(释伽摩尼),中国的孔子等一大批圣哲,其思想影响了人类历史达两千年之 久。 
世界上使用的大部分语言,包括日耳曼语,拉讹,斯拉夫语,罗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印度语,伊朗语,都属于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前面说过了,古汉语很可能也是与印欧语系同源的语言。 
同 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各民族和闪米特语系各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中绝大部分的文明成果,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简单事实。虽然这一点曾经被 希特勒部分地利用,作为屠杀犹太人的借口(实际上犹太人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闪米特语系民族),所以,出于"政治正确性"的考虑,现在人们已经避免再提及 这个历史事实,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以任何政治理由都无法否认。 
华夏文明的创始也是来源于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今天中国地区人种中的一部分成分也来源于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华夏族,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的封闭和跟中东中亚文明母体之间文化传承的断绝,以及文化上的自大心态,我们逐渐忘却了我们民族及文明的原始来源。 
前面说了,秦汉时期开始了中国地区第一***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早期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开始逐渐转变为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但是直到汉末两晋时仍有残留。 
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第二轮民族大融合,不过其融合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当时迁徙南下参与融合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虽然以蒙古利 亚人种为主,但是都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有些甚至完全就是高加索人种成分,如羯族。所以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地区的人种结构虽然以蒙古利亚人种越来越 占主要成分,但是仍残留了不少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中国地区的人种成分转变为以蒙古利亚人种占绝对优势是到了辽,金,元三代时才完全实现的。在这 几百年中,来自蒙古高原腹地和东北亚的蒙古,契丹,女真等较纯粹的北蒙古利亚人种,继"五胡"时代匈奴鲜卑之后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原黄河流域一带,而原 本生活在此的含高加索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混和成分的杂化了的"汉人"则不断南迁,与长江流域的南蛮百越各族融合。 
实际上,从种族和文化的角度, 可以把中国地区的历史分为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商,西周,春秋战国,为一个阶段,其种族以高加索人种为主,文化上属于受印欧语系雅利安文化影响较深的系 统;秦汉魏晋时期为第二阶段,种族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融合了早??印欧语系雅利安文化影响而成形的独特的"汉文化"为主;而南北朝隋唐时期为第三阶段, 种族上以蒙古利亚人种和北方游牧民族中含有的高加索人种的新鲜成分之间又一轮融合为主,文化上也表现为"汉文化"与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胡文化(游牧文 化)"的又一轮融合为主;到了辽,金,宋,元,明,清时期,为第四阶段,种族上已经完全转变为蒙古利亚人种占绝对优势,文化上则转变为了形式上带有一些" 汉文化"的色彩,但内涵上则是胡汉混和的一种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的"伪汉文化"。一直保持到今天。
發表於 2013-2-18 20:4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韩国人中意食大酱,应该系受满洲影响
發表於 2013-2-18 21:44:00 | 顯示全部樓層
实际上,从种族和文化的角度,可以把中国地区的历史分为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商,西周,春秋战国,为一个阶段,其种族以高加索人种为主,文化上属于受印欧语系雅利安文化影响较深的系统;秦汉魏晋时期为第二阶段,种族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融合了早??印欧语系雅利安文化影响而成形的独特的"汉文化"为主;而南北朝隋唐时期为第三阶段,种族上以蒙古利亚人种和北方游牧民族中含有的高加索人种的新鲜成分之间又一轮融合为主,文化上也表现为"汉文化"与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胡文化(游牧文化)"的又一轮融合为主;到了辽,金,宋,元,明,清时期,为第四阶段,种族上已经完全转变为蒙古利亚人种占绝对优势,文化上则转变为了形式上带有一些" 汉文化"的色彩,但内涵上则是胡汉混和的一种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的"伪汉文化"。一直保持到今天。




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不知所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19:55 , Processed in 0.0758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