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9392|回復: 19

[學術論文] 介绍一点【分子人类学】的相关入门知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17:4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主题将简要介绍当代世界【分子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揭示出 亚洲-太平洋 地区 各族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为保证各位阅读方便,下面将分贴留位。
 樓主| 發表於 2009-9-11 17:54:31 | 顯示全部樓層

岭南黄种人的祖先从何而来?请看李辉先生的《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李辉: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壹、远东的两个人种及其起源争议


  现代人(Modern Human) 的正式学名叫做晚期智人(Homo sapiens),其生物学级别被假定为一个亚种(subspecies),与各早期智人的亚种同属于一个物种(species)。可能这种级别的设定完全不正确,但至少晚期智人的级别与早期智人的各分支相并列是相当可信的。所以现代人有相当近的同源性,都可以追溯到晚期智人的发源地——非洲。而后在扩散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各分支,我们姑且称其为地理种,即比亚种更小一级的分类单位。不管哪个地理种,与当地出现过的早期智人亚种都没有直系亲缘关系。 

 

  现存的现代人地理种有4 个,即黑色人种(Negroid)、棕色人种(Australoid)、黄色人种(Mongoloid)和白色人种(Caucasoid)。虽然肤色是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却不是关键的判别特征,同一地理种内的各群体肤色会相差很大,造成有些黑色人种群体比一些白色人种群体还白得多。埃塞俄比亚的一些黑人群体的确非常白。

 

       我们对人种的判定一直采用一种综合的体征标准,以达到确实的亲缘关系。这种标准包括颅面骨骼的各部分形态、发质发色、虹膜色泽,以及其它一些遗传体征。单一的特征都很难判定人种,因为其变异和交流可以造成不同原因的相同表现。比如肤色可能受高紫外线地区的生活环境选择,而造成不同的人种都可以有深色的相同表现,不能以肤色深浅判断关系远近。

 

       所以所有体征中,颅面形态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分种依据,因为其受环境影响比较小,变化范围大,变化以后不易回复祖先群体的形态。一般来说,黑人整个头颅较圆,额部较突;白人较侧扁,面部凹凸不平,眶骨深,鼻根高;黄种人前后较扁,面部较平整,鼻根低;棕色人种颅型略偏圆柱形,面部起伏也较大。另外,从发型上看,黄种人多直发,棕种人多窄波发,黑种人多旋发,白种人多宽波发。这些特征一直被体质人类学界用以分析人种。特别是在东亚的人类学研究中,分析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的交流历史。

 

  体质形态的分类主导地位在近二十年内渐渐被单倍遗传系统所取代(注1)。所谓单倍遗传系统是指纯由父母之中的唯一一方遗传延续的遗传分子。包括母系遗传的线粒体(mtDNA)和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yDNA)。这些单倍分子不受混血影响,其中的「无功能」区又自由忠实地记录了群体分离的历史。以此判定人种和次人种,层次结构相当清晰。

 

 

  这些人种的分布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殖民洪潮之前是相对隔离的。具体分布大致是这样的:黑种人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白种人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乃至印度;棕种人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安达曼群岛等地;黄种人分布于其余除南极洲以外的地区,包括北亚、中亚、北欧、东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新西兰、印度洋诸岛、马达加斯加和美洲。但在有些地区,可以明显看到人种间普遍的混合特征,比如中亚和北欧,基本上是黄色和白色人种的混合。这种人种混合的体质观察现象由历史记载也可以得到印证。

 

  人种混合的存在提醒了研究远东地区的人类学家。在远东,特别是东南亚,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错综而居,有些群体更似乎兼有两方的特征,很难判定。这种格局究竟是不是混血,还是其它机制形成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人类学界的长期争议。其中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三类:气候带说、进化滞留说和南北混合说。

 

  气候带说认为,早期的人类分散到各地,长期生活在固定的气候环境中,经过千万年的适应,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差异从热带到寒带形成了一个差异梯度,越是往热带越具有棕色人种的特征,越往寒带越具有黄色人种特征。较近的历史时期内的移民活动又局部地打乱了这种南北梯度。气候带说的观点在遗传证据发现之前似乎能解释大部分现象。除了个别案例,比如寒冷的塔斯马尼亚,棕色人种定居历史也相当久远,却没有所谓黄色特征。后来的遗传发现证实了气候带说的观点实为本末倒置。他们所依据的一些特征的确是由气候造成的,却不是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是快速选择的结果。比如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地区,实际上是由于热带地区疟疾高发,而地中海贫血基因却可以抵抗疟疾。在热带地区巨大的生存压力选择下,只要经过数代人的强化和固定,任何人种群体的地中海贫血基因都会极高频地出现。这些特征与群体久远的发生历史毫无关系,根本不能解释黄种人和棕种人形成的机理。

 

  进化滞留说与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系,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古人类学家(注2)。他们认为远东人类由当地的古人类进化而来,其中棕色人种的特征与古人类更接近。他们发现,十万年以来,远东地区的人类化石「渐渐」由棕色人种特征转化为黄色人种特征。旧石器时代基本上「原始」特征占大部分,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特征个体的比例越来越少。中原地区到夏商时期还有「原始」特征的类棕色人种个体存在,到后来渐渐消失。这体现了人类的一个进化过程,一些「原始」特征渐渐在群体中被淘汰。而在澳大利亚和伊利安(Irian),「原始」特征却滞留在现代人群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各个人种的进化速度怎么会差别如此大。而各地黄种人却几乎匀速同向地进化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本无法解释,而基因时代是拒绝这样不能解释的理论的。当然,现在的进化研究已经证实了东亚的古人类和现代人无关系,现代人的差异也不可能是因为进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南北混合说是早期群体遗传学界的普遍观点。他们在大量的双倍遗传标记研究中发现,南北差异始终是主流。对这种现象成因的最自然解释就是南北的人群有完全不同的来源,黄种人来自北方而棕种人来自南方,渐渐地扩散融合形成现代的格局。最早的看法以为现代人是当地起源的,所以猜想黄种人来自北京猿人,棕种人来自爪哇猿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成为共识以后,又猜想黄种人从北方中亚进入,而棕种人从南方东南亚进入。但是从最合适的单倍遗传标记分析看,东亚黄种人群几乎全部是从东南亚方向进入而后向北扩散的,所以南北异源之说也无从说起。


  从单倍遗传标记的分布看,对远东两个人种的分布格局形成机理,可以再提出一种新假说——先后替代说。老亚洲人种最早到远东,扩散开来;新亚洲人种来到远东以后渐渐取代老亚洲人种,形成新亚洲人种占据主体地区,老亚洲人种处于偏远地区的格局。

 


贰、远东人群遗传层次结构的发现


 

  自从单倍遗传系统的研究建立起来以后,学界对全世界的各个群体作了深入详细的调查分析,数十万的数据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从这种全面的数据中探索规律,就更能够避免管窥蠡测断章取义了。我们先来看看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单倍群分布(注3), 在全世界的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异性。非洲的E型,美洲的Q型,欧洲的R型,中东的J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些特色单倍群说明了该区域的人群的主体起源是一致的。更深入地说,在这一地区某种来源的人群的后代已经完全占E对A和B的覆盖;在欧洲则表现为R 对I 的覆盖;而在美洲,基本上只能看到Q,其他类群很难观察到。所以在人类定居历史悠久的大陆,一群人扩张开来,替代另一群人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这既体现在现代人种对古代人种的替代上,也体现在现代人种的历史中不同人群的更替。族群发生、发展、兴盛最后衰亡的历史在不断的演绎着。

 

  在远东地区,这种更替的迹象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遍存在的C 和D 中间,O 型和P 型硬生生地插了进来。这种更替的过程并没有完成,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这个过程被定格、凝固了起来,使我们看到今天的格局。C 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伊利安、太平洋、西伯利亚;D 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日本、安达曼群岛;O 型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P 型主要在蒙古高原和中亚草原,并低频存在于O 型群体中。CD 和OP 的对立就揭示了远东地区的现代人发展历史中最主要的一个更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这里要建立的假说,新亚洲人取代了老亚洲人

 

 

 

  把单倍群的分布区块化地画在地图上,我们更容易看到,C型处于远东的南北两端,而中间地区,实际上也有非常低的频率存在着。D 型则处于东西两端,同样在中部低频存在着。对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人群进入东亚以后,内部共有着C、D、O、P等类型,当进一步向周边扩张的时候,由于迁徙的人口较少,正好只有一小部分的CD 个体来到了周边,发展成今天的样式。这就是一种瓶颈效应的解释。其二,CD 的群体先来到远东地区,并且定居到了各个小区域,OP 到达以后渐渐从中间向周边取代CD。这是群体更替的解释。对这两种解释的取舍,仅仅从群体类型的格局上是无法判断的,还必须借助于其它的证据。从Y 染色体的STR 标记,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单倍群的发生年代 (注4)。 把现在得到的所有有关个体都集中起来计算,我们得到C D 的总年代为约95000 年,而O P 的总年代却是约53000年(注5)。如果是瓶颈效应产生的格局,那么CD 和OP 的年龄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进入时他们是一个群体。而取代说才会是有不同的年代,CD 的年龄要比OP 大得多。所以,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群体更替造成的,是OP 替代了CD。

 

 

 

 

  我们把CD 确定为老亚洲人种类型,把OP 确定为新亚洲人种类型,是通过这两个人种的大量的群体分析得出的。在典型的棕色人种中,澳大利亚、伊利安和美拉尼西亚,最主要的类型是C,安达曼几乎全部是D。而黄色人种毋庸置疑,O 和P 始终是主流。

 

  在母系的分布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替代,也能看到交流(注6)。人类历史上,基本是母系的交流要多于父系的交流。就替代而言,同样的,线粒体单倍群M*和N*被ABCDFG等挤压在周边。在东亚大陆上,主要的是B,F,G,D,M7,M8。由于交流的大量存在,替代的格局不如父系明显。

 

 

 

  群体更替的观点确立以后,还有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因为更替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来的更替,另一种是内源的更替,两者都会得到替代者比被替代者年轻的格局。因此,必须把几个人种放在一起分析,看看黄种人是在棕种人内部还是在外部。白种人和黑种人必然在远东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影响之外,如果黄种人的替代是内源性的,也就是从早期的棕色人种内的一群爆发开来的,那么他势必距离棕种人更近一些,而距离其他人种更远一些。反之,则会距离棕色人种远一些,至少不会近。所幸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来做这样的分析。当我们用单倍遗传标记把各地区的人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非常有趣的构型。非洲黑人自然很早就开始分化成几个细支,并不断地进行着基因交流。走出非洲的群体中,棕色人种最先分化,远远地离开了白色和黄色人种。白色和黄色的分化则相当晚,几乎是与棕色人种分化年代的一半。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在远东替代老亚洲人种的新亚洲人种是从外部进入的,入口就是东南亚。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9-9-11 19:59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1 20: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个重要结论

岭南人的父母系遗传,基本上都来自于新亚洲人;而「捞松」的父系虽然来自于新亚洲人,但母系是来自于老亚洲人。

 

亦即是话,在万几年前的石器时代,发源于东南亚的新亚洲人男性,「北上寻欢」,驱逐屠戮了北边的「老男人」,还霸占了他们的女人。

 

这些「老男人」四处逃散,向南逃到了 巴布亚、澳洲,向东逃到日本列岛,向西攀上青藏高原,向北变成了西伯利亚人。

 

而新亚洲人父系的后裔,则在 东亚、东南亚 大量繁衍。

 樓主| 發表於 2009-9-11 20:38:42 | 顯示全部樓層

普及一些入门必须的知识——李辉先生《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李辉

 

 

  在西方人眼里,远东永远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多变的气候、复杂的地形,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我们这块东亚大地上,从青藏高原的万仞雪域,到琉球列岛的千顷碧波,从塔克拉玛干的漫漫黄沙,到婆罗洲的莽莽森林,生活着千百个形形色色的民族和部落。千万年的生息和繁衍,他们创造了一个个灿烂的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抹灭的炫色。

 

  惊叹之余,人们一直在追问,这些人群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迄今为止的任何理论都承认,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远祖,在漫长的历史中渐渐分化成不同的族群。这种分化的起因,当然是人口增长之后的群体扩散造成的地理分离。而群体分化的内在表现为遗传差异,外在表现则为文化特化。自然,两种表现出除了决定于群体的系统发生关系外,也都会受到群体闲交流的影响,使我们看到血统的混杂和文化的融合。科学调查已经证实,自然状态下遗传交流比文化交流要慢得多。所以长期以来,民族学和考古学要从文化特征来研究人群种族之间的亲缘关系,总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更为致命的是,与遗传特征不同,文化特征还会受到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人类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坎坷异常。所以要认识人群的系统发生关系,直接研究其遗传特征,不啻是条捷径。

 

 


壹、遗传基因能区分民族系统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了解遗传现象的本质,更不知道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所以最早对人群遗传特征的研究,都停留在外在形态的观察。体质人类学因此发展起来,科学家们测量了一个个人群的眼、耳、口、鼻、四肢和身躯,用大量的数据来比较人群间的差异程度。然而,我们都知道,许多体态特征会收营养状况的影响,譬如身高、体重等等。还有一些又会受制于特殊生活方式,或气候环境的影响,譬如肤色等。所以体制形态的分析结果,离人群真实的系统发生关系还是很远,至今都没能解决各种指标的成分区分,虽然体质人类学家还在努力着。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孟德尔(Mendel)发现了遗传法则,人体上的一些简单的遗传特征相继被找到。比如血型、色盲、体味、舌运动、耵聍(耳垢)等。早期的人类遗传学家通过观察和化验,了解了大量真正不受外在影响的人类遗传特性,也发现了东亚大陆从东向西和从南向北的几种梯度遗传差异。但是,这些特征项目的类型较为贫乏,不足以体现人群如此复杂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对DNA 分子的直接研究成为可能。起先,一些有具体功能的基因的多态性(即人与人有差异)得到了关注。研究得最多的是人类特异性免疫蛋白基因(HLA)。他的确有相当多的类型,可以观察到大量群体间的差异。但由于与重要的人体功能有关,所以它的变异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无法与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其实,『人类基因组计划书』的完成使人们发现,在人类冗长的DNA 分子中,有具体表达功能的基因只有三万个左右,而大部分的区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组或维持分子结构的无意序列。这些序列的变异往往不会影响正常的人体功能,所以可以自由的与人群分化同步。然而,不管有无功能,位于常染色体(Auomosome)上的序列都会碰到混血的难题。人类基因组主要分成二十三段,每一段构成一种染色体,其中二十二种是常染色体。每种常染色体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对, 其一来自母亲,另一来自父亲,但在继续传给后代时,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会打断而后重新拼接,即重组(recombination)。所以不同位置的突变之间毫无关系,其组合顺序完全不同于父母(参见图一)。

 

 

 

 

   于是,人们自然开始关注没有重组现象的染色体区段,其一是线粒体的DNA(mitochodria DNA),其二是Y 染色体非重组区的DNA(NRY DNA),线粒体是男女都有的,但不管男女都来自其母亲,男性的线粒体无法传给后代,所以人类的线粒体都来自其女祖先,自然不存在重组。NRY 则只有男性体内存在,男传男,更无法重组。这种不重组的区段,最大的优点是其上的突变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个突变都代表着整个区段的特性。先后发生的突变,也会有上下游关系。这样,不仅突变的谱系清晰,不同性质的突变,在研究时也可以相得益彰。相关联的突变构成的组合结构叫做单倍型(Haplotye)。就如图二中所示单倍型1 最古老,2 和3 产生于1 的后代中,4 产生与3 的后代中,5 产生于2 的后代中。而每种单倍型的发生年代可从其相关的(时钟)标记计算得到。这样,只要民族群体有特征单倍型,其发生渊源和年代就可推断。






  但是这种构成单倍型的突变,必须保证每代只变一次而且不会变回祖先的形态,不然各种单倍型就不能保证其发生的独特性,再有,如果同一种单倍型有不同的来源,便不能据以分析群体发生的关系,有一种突变 「SNP」 就符合这种要求。各SNP 构成的某种单倍型都是单一来历的,NRY 上的SNP 单倍型就是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体现出极丰富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另一种突变标记 「STR」 与SNP 单倍型相粘连时,就成了天然的『时钟』标记。在一个固定的基因位置上,有一种特定的短序列重复了几遍,有如火车车厢,每次突变都会增加或减少一节。因为突变的速度是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要寻找到重复数,再加上其他一些参数,就可以推算出他们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


  不同位置上的STR,也可以构成单倍型。当几个STR 同时增减时,奇妙的效果产生了。从最古老的单倍型开始,向不同方向产生差异越来越大的单倍型。(就如图三所示,三个STR 的相连变化)。




  在特定群体中观察到的中央单倍型总是最古老的,这就象一点墨水在清水中静静的扩散,色迹的中心必然是墨滴的最初位置。而根据扩散的半径,也可以计算扩散持续的时间。现实的群体中的单倍型关系网比圆三复杂得多,所以更象扩散现象。在同一种SNP 单倍型的个体中分析STR 的网络关系,就可以计算SNP 的发生年代。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民族遗传分析的两大利器。




贰、夏娃和亚当,人类的非洲起源


  由于技术难度较低,最早研究的非重组区是线粒体。在分析了遍及全世界的几千个人的线粒体之后,一九八七年,卡恩(Rebecca Cann)发现线粒体的系统发源于非洲,由于线粒体是母系遗传的,所以这一学说被称为『非洲夏娃说』,这项研究揭开了遗传学方法探索人类史前历史的序幕。从现代人的线粒体发现现代人类起源于十万年前的非洲,那么其他大陆上更早时期的古人类必然已经灭绝。这与古人类学界原有的普遍观点不合,因此引发了很多争论。但是,对欧洲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骨骸DNA 的分析,证实了他们的确与现代人没有传承关系,两个学界的认识也渐统一。





  但是,由于线粒体的特殊性质,它突变过快而且长度太短。这使得它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而且在群体间的分布格局较乱,于是这一切只好靠在NYR 上捕捉。NYR 上不断产生新的SNP,到二00 一年,斯坦福大学的昂德希尔(Peter A. Underhill)等在全世界人群中发现了二一八个SNP 位点,构成了一三一种单倍型。这些NYR单倍型构成的谱系与线粒体谱系所揭示的共同之处,就是现代人十万年前发源于非洲。


  图四是这种谱系结构的示意图。首先通过与黑猩猩等人类近亲的相关区段的比较,我们找到了人类谱系的『根』的方向,因为SNP 的特异性,人类的SNP 位点,在黑猩猩的对应位置上必然未突变。所以与黑猩猩单倍型最接近的人类SNP 单倍型,必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形态。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类的单倍型演化出来。结果发现所有最早演化出来的形态都保存在非洲,而非洲之外的人类的单倍型形态只是较晚(约十二万年前)发生的一小支。这说明现代人最早(约十五万年前)的演化过程发生在非洲,直到大约十二万年前,才有一小部分人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扩散。而美洲和澳洲的土著,则是稍晚的时候从亚洲人群中分化形成的。


  这种结构在NRY 的谱系中表现得比线立体清晰和稳定得多。由于NRY 是纯粹父系遗传的,所以这种非洲起源假说被称为『非洲亚当说』。人们往往对非洲人的黝黑肤色难以认同,其实大多数现代非洲人并不是世界上其他人种的直系亲属。只是在大约一千年前,西非洲的黑人掌握了农业技术,人口增长而后扩张,才把东非洲等地的浅肤色的我们的远祖近亲取代了。而南非洲的这种取代,由于欧洲人开始殖民,就被打乱而至今未能完成,所以南非的土著(祖鲁人)肤色不太黑。



叄、东亚:现代人的到来



  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北京猿人其实不是我们的祖先。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十万年到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十万年前就灭亡了。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从一九九九年宿兵等人研究了几千分亚太地区的样品的NRY,到二000 年柯越海等人研究近一万二千分东亚各族样品,涉及到的所有个体的NRY 单倍型都在非洲起源的谱系树上,没有一个人是可能来自北京猿人或其他东亚的古人种。


  既然东亚人群也是来自非洲,他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进入东亚大地的呢?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中亚或中南半岛。由于前一地区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现代人的早期遗址被发现,所以很多人开始相信东亚人是由西北方向进入,而后由北向南散布开来的。但实际上东南亚发现的现代人遗址的年代也不晚。宿兵等对亚太人群的NRY 分析证实了后一种可能。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南亚人群和西伯利亚人群,由于每个部分包含相当数量的群体,所以保证了大区域结构的可靠性。结果发现,这四个区域中的NRY 的SNP 单倍型种数由南向北梯度下降,而且南部区域包含了所有北部区域的种类。因为SNP 单倍型的主要种类早在人类在东亚分化前就形成了,所以随着长时间的扩散迁徙,人群的单倍型在途中可能丢失,造成单倍型种类沿迁徙方向从丰富变为单调.故而只有可能是现代东亚人始祖由东南亚进入东亚大陆。随者冰川渐渐消融, 人群开始向北扩散,遍及各地。还有部分群体通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发现了很少量的单倍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在新 疆大概是17%,蒙古大概占6%-8%之间,东北维持于4%上下,而到日本就骤升为约30%,而这些类型显然与约十万年前由非洲迁移到中亚的群体有关。所以,迁移的主线虽是由南向北,但还有少量人口由西北进入。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9-9-12 13:56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1 21:3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要既 key of knowledge:咩谓之 SNP、STR ?

SNP:

英文全写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咁解。

中学生物课有讲,一条DNA双螺旋链,中间排有四种碱基:A、T、C、G。我地假设,其中一条链:AAAAATAA,发生突变,传到后代就有可能变成:AACAAAAA。

哩种变异既几率系 0.0X 左右,代代人都会有。

上文讲到,有「非重组染色体区段」,唔会发生父母染色体交叉乱序重组,于是乎,SNP变异就系发生喺「非重组染色体区段」。

就系因为有SNP变异,所以人类先至会出现种族差别;同理,我地又可以通过验DNA嚟区分唔同种族。


==========================


STR:

英文全写Short Tandem Repeat,「短双座重复」咁解。

喺人类既DNA入面,有啲区域唔负责携带遗传特征信息,科学家嗌佢地做「Junk DNA」(垃圾DNA)。

Junk DNA喺复制嗰阵,有D片段会「漂移」(drift),搞到整多份一模一样既片段出嚟。哩个过程有时间规律。所以,通过统计重复片段既数量,就可以计到条DNA诞生既时间。跟住就可以知道人类种族分化既时间。
發表於 2009-9-12 00: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9-11 20:10 發表

一个重要结论
岭南人的父母系遗传,基本上都来自于新亚洲人;而「捞松」的父系虽然来自于新亚洲人,但母系是来自于老亚洲人。
亦即是话,在万几年前的石器时代,发源于东南亚的新亚洲人男性,「北上寻欢」,驱逐屠戮了北边的「老男人」,还霸占了他们的女人。
这些「老男人」四处逃散,向南逃到了 巴布亚、澳洲,向东逃到日本列岛,向西攀上青藏高原,向北变成了西伯利亚人。
而新亚洲人父系的后裔,则在 东亚、东南亚 大量繁衍。

 

你条友仔肯定估唔到,十个越南仔就有一个以上系如你所讲嘅

 

原来就系被人霸占咗女人而四处逃散嘅北边「老男人」嘅后裔

 

以下截图来自中国恐龙网第二论坛-古生物爱好者的网络家园

http://konglong.5d6d.com/thread-2606-1-1.html

 

 

 

 

[ 本帖最後由 神七咁早 於 2009-9-12 00:35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17: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怎么啦,痛恨自己的爸爸不是北佬?


原帖由 神七咁早 於 2009-9-12 00:03 發表     

你条友仔肯定估唔到,十个越南仔就有一个以上系如你所讲嘅  原来就系被人霸占咗女人而四处逃散嘅北边「老男人」嘅后裔  


唔出奇。有阵时我搭车,久时久都会撞到一两个本地老市民(广州话仲正过我地  你都咪话唔惊),澳洲原住民特征比较明显既,肤色偏棕,须发浓密,卷发之中略带黄色。




越南仔的O*(含O3)是百分之七十几到九十几,O3是百分之四十几;南汉人与越南仔差不多;北汉人也有百分之六十几的O*(含O3),稍低于南汉人。而菲律宾土人的O3甚至比我们还要高。

發表於 2009-9-12 17:56: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9-12 17:19 發表 怎么啦,痛恨自己的爸爸不是北佬?

 

你估系人都会好似你条越南仔咁嘎,慌死自己个老窦系北佬

 

谁知你自己就有成百分之廿几嘅概率系四处逃窜嘅北佬后裔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21:11:29 | 顯示全部樓層

[genebase.com] Learn about Y-DNA Haplogroup O (节选)

http://www.genebase.com/tutorial/item.php?tuId=24



(里面有段影片 讲解极之详细 有兴趣既朋友可以入去睇下)







Figure 3.  Worldwid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Haplogroup O.  The red area within each pie chart indicates the frequency of Haplogroup O within that location.  The labels and associated pie charts also indicate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Haplogroup O within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of China.  It is clear from thi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ap that Haplogroup O is most prevalent with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ith moderate frequencies detected in men from Central Asia and Oceania.  






Figure 6.  Re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main subclades of Haplogroup O that have commonly been detected in Y-chromosomal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Figure 7.  A summary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eper clades within Haplogroup O.  The pie charts illustrat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each subclade within that region.  For each region, the mean frequency of the subclade was calculated from different studies.  For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 mean frequency, values used to estimate the mean frequency of the paragroups (indicated with a *) included only those studies that excluded the deeper subclades that may be grouped into the paragroup in other studies.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9-9-12 21:18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21:46:23 | 顯示全部樓層

Y染色体既O系SNP变异

Y染色体净系由老豆传仔,仔传仔,代代传落去,唔传女,所以检测某男性Y染色体,就可以知道佢先祖父既起源。

同理,线粒体净继承老母,唔继承老豆,所以简称线粒体,就可以知道先祖母既起源。

科学家采集大量样本之后发现,东亚人同南太平洋人既先祖父系,是以O系SNP变异为主;而先祖母系,就同 澳洲、巴布亚 原住民既先祖母系 高度同源。

所以,千祈咪歧视南太平洋既棕色皮肤原住民,佢地同我地亚洲黄种人既祖先有密切关系,佢地又系最早走出非洲既一批人。反而家下非洲西部生得「大只累累」的黑人的血缘,就同我地差异极大。

O系 进入 东南亚—东亚 既第一个桥头堡,就系印度洋上面既 安达曼群岛。而今当地有些尚停留在石器时代的土著部落,男性Y染色体几乎都是原始形态的「O*」。

后来,O系 进入 中南半岛,开始征服东亚既漫长旅程。

有些分化成 O1系 ,向南太平洋进军,变成 台湾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 既祖先,佢地沿着大陆东岸一路北上,甚至最北边某些蒙古人既部落都有O1成分;

有些分化成 O2系,在中南半岛发展壮大,成为 越人、濮人 既祖先;

O3系的起源尚为一个谜,有些人认为它起源于 台湾岛,有些人认为它起源于 马拉半岛、苏门答腊岛,又有些人认为它产生于 缅甸。虽然菲律宾土人有相当高既O3比例,但其实拥有最多O3既,系两广湖南交界既 瑶族、苗族 人。这些 O3系 的先祖,一路北上,直达中原(黄河流域),繁衍出所谓「华族」。


所以,以后有捞B闹你地「马拉种」,千祈唔好嬲,因为「马拉种」其实就系捞B既祖先。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23: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genebase.com/tutorial/item.php?tuId=21


由于发文系统出错,只好贴个link。


Figure 5.6.7 三幅图,清晰展现,东亚南方各民族(含南方汉族),都系以「O」为绝对优势成分,越向北,「O」就越少。



甚至连 满洲、蒙古、突 厥 这些以老亚洲人「C」成分为主的「胡 鞑」,也含有一定程度的「O」。说明「O」在远古时代既「北伐」扩张系几咁凶猛!!!



再向北,到咗西伯利亚东部,老亚洲人成分既「N」开始增多,靠近白令海峡既地方(渡过白令海峡就系美洲既阿拉斯加),好似 楚科奇、爱斯基摩 之类既民族,甚至检测出少量既「Q」,即系美洲印第安人既成分!

發表於 2009-9-13 13: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專業嘅帖。我成日都覺得如果一個論壇 冇一啲好似呢啲咁有知識性嘅轉帖,嗰個論壇係冇乜價值嘅。

不過,最有利粵人團結嘅始終係提倡一個文化共同體嘅理念。

簡單啲講,即係噏粵語嘅就係同一個national嘅人。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20:04:49 | 顯示全部樓層

[旧闻]Y染色体「泄密」 读懂「黎族基因」有助医学研究


Y染色体「泄密」 读懂「黎族基因」有助医学研究



海南黎族的遗传结构,就像是东亚大陆居民祖先遗传结构的活化石。记者昨天获悉,隔离于东亚大陆的海南岛原住民父系遗传结构已被完全破译,破译结果表明:现代人进入东亚至少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海南黎族所在的越南—广东线,另一条则是缅甸—云南线。海南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隔离于东亚入口处的海南原住民父系遗传结构》,发表于世界顶尖学术杂志系列《科学公共文库(综合)》。


Y染色体「泄密」

据悉,课题组采集了海南原住黎族各个支系和仡隆人的样本,通过Y染色体研究分析父系遗传结构,发现他们能够代表最早沿着沿海路线进入东亚的一支现代人。课题组发现,东亚现代人普遍存在的O3型Y染色体,在研究的海南样本中几乎不存在,而在东亚大陆的其他南方民族群体中则非常常见。这说明海南原住民基本隔离于古代东亚人遗传交流之外,保留着他们最初进入东亚时的结构,是东亚现代人演化过程中的活化石。

课题组还发现,海南黎族有将近2万年历史,海南原住民的结构对于东亚人群形成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各种东亚人类遗传研究的有效对照样本。

据课题组成员李辉博士介绍,男性的Y染色体跟随着父系系统一直遗传下去,很少发生变化。Y染色体分成很多型号,国际上把Y染色体分成A—R各种型,而每个型下面又都有各种亚型,亚型下面还有若干小亚型。各种型Y染色体上突变的序列不同,他们都是随着人类群体的分化而陆续产生的。每个男性的Y染色体都可以具体分析出属于哪种类型,而且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来源,因此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的类型可以作为民族来源的最佳线索。

在Y染色体类型分布方面,所有东亚和东南亚的群体大都含有O3类型,而O3型的根源在东南亚,但是一直无法知晓这一类型是通过什么路线进入东亚大陆的。而且也无法了解,这些O3型是原来就存在于这些南方的少数民族染色体中,还是后来中原移民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后带来的。

为基因治病提供依据

此次调查发现,黎族这个东南亚民族,并没有受到过O3的影响,保留着最初的状态,他们的Y染色体类型主要是O1和O2,因此他们就像东亚人群形成之初留下的一个活化石。据李辉介绍,人类遗传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群在体质上、生理上与世界其他地区都差别很大,了解这种遗传性的差别是怎么形成的,在人类进化上意义重大。黎族的遗传结构就可以作为东亚人群演化中原来遗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东亚人群的医学健康研究起到关键的作用。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东亚人对酒精代谢的过程是最独特的。大部分东亚人群有一种特殊的乙醇降解基因突变类型,叫做ADH1B*2型,它的功能比世界上其他人群的这个基因的普通型功能强很多倍。在这个基因的代谢过程下游有一个乙醛降解基因。在东亚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有一个特殊的乙醛降解基因突变型叫做ALDH2*2型,这个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没有的,而这个基因突变类型的功能比普通型又弱了很多倍。这两个基因突变型的共存,造成了东亚人群在酒精代谢过程中有害的乙醛在身体内大量积累,这可能与东亚人群高发的食道癌、胃癌、肝癌等癌症有关。而这些基因突变都可以在黎族中找到中间的过渡类型,因此在黎族群体中研究东亚特殊基因与特殊疾病的关系是最有效果的。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20: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2004年的旧结论已经被推翻

2004年-2008年的时候,广为流传着一篇题名《汉文化的扩张源于人口扩张》的论文,当时认为,岭南男性Y染色体高频率出现的O3,是由于「古代中原男性南下」。

但是,这几年随着分子人类学的突飞猛进,证实了O3其实起源于东南亚。也就等于推翻了旧有的结论。
發表於 2009-9-16 00: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9-12 21:46 發表
所以,以后有捞B闹你地「马拉种」,千祈唔好嬲,因为「马拉种」其实就系捞B既祖先。

 

你条友仔睇文章从来都唔认真睇清楚就系道乱吠一通

 

马拉种嘅祖先系黄色人种东部沿海支南下马来嘅南岛语系族群

 

而捞B嘅祖先系黄色人种西部内陆支北上黄河嘅汉藏语系族群

 

何来马拉种系捞B嘅祖先呢

 

你条友仔正一鸠嗑当秘笈啊

 

 

發表於 2009-9-16 00:24:0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9-12 21:46 發表

有些分化成 O2系,在中南半岛发展壮大,成为 越人、濮人 既祖先

 

你条友仔嘅又一鸠嗑例证啊

 

百越族群携带嘅主要系Y染色体单倍群O1啊

 

 

 

[ 本帖最後由 神七咁早 於 2009-9-16 09:38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7 20:50:31 | 顯示全部樓層

得「广东大猫」先至有心机同你哩挺「烦陈」辩论

原帖由 神七咁早 於 2009-9-16 00:24 發表    百越族群携带嘅主要系Y染色体单倍群O1啊       

请自己搜论文题目:百越族群遗传的一元二分现象
發表於 2009-9-17 21:5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边个同你辩论啫,我系踢爆你条友仔别有用心之嘛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9-17 20:50 發表 请自己搜论文题目:百越族群遗传的一元二分现象

 

话你条友仔鸠嗑当秘笈又真系无讲错你嘎

 

你到底有无认真睇过人家李辉嘅《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原文嘎

 

人家李辉已经明确讲明了百越族群携带嘅主要系Y染色体单倍群O1a-M119突变

 

而且李辉也在《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一文中再次论述到上述嘅观点

 

 

重有李辉系《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一文中亦有再次论述到上述嘅观点

 

 

还有李辉系《重建东亚人类的族谱》一文中也有再三论述到上述同一观点

 

 

 

[ 本帖最後由 神七咁早 於 2009-9-18 13:56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9-18 16:4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打个岔

神七,你同「恐龙网」那个上海佬「ddd」是何种关系?佢又系好中意用哩个符号的啵 -->「

佢居然够胆在我堂堂广府佬面前吹饮食经,话「味千拉面」好食喔,我服鸠到佢。。。希望你唔系佢啦哈。。。
發表於 2009-10-28 16:29:2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七,繼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2 17:31 , Processed in 0.0704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