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德国《历史》杂志透露,希特勒曾广纳各路专家,成立地图库,许多地图在二战中发挥了决定作用。二战后,这些地图落入美国人之手,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法宝。
纳粹测绘队跑遍世界
希特勒上台后,非常崇拜德国学者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该学者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生存空间」中去。这为希特勒的扩张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了精确打击未来的敌人,希特勒把德国最优秀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集中起来,制作德国各地的军事、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地图资料。他还要求军官在进行系统训练时,尤其要重视测绘、分析地图方面的训练。
1936年3月,希特勒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后宣称「欧洲应该出现一种新秩序」。当年,「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这下面还多了一个秘密的地理制作研究所。纳粹在柏林和德国阿尔卑斯山脉的鹰巢,设立了两个地图库。二战爆发时,那里已汇集了10多万份地图、地理资料。
随着大战爆发,希特勒借助这些地图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欧洲大部分地区落入纳粹德国之手。这时,希特勒开始改变欧洲原有版图。他勾勒了一份「大德意志国」地图。这张地图把柏林打造成一个「世界之都」,将其命名为「日耳曼尼亚」,从「元首宫」中心向外,则是欧洲各附属国。纳粹地图还用各种颜色将其控制地区划分成合并区、民政长官管辖区、附属区、占领区、作战区五大类。希特勒还将自己的故乡林茨,标为「元首之城」。他还曾想在战后让英国的黑泽市成为自己的「私人游乐场」,所以战时并没有轰炸这些城市。在「大德意志国」的人口分布图上,以德意志人为主宰,将各民族按人种划分区域,此外还有集中营的设立点。在经济地图上,希特勒特别标注了高加索石油、素有「黑色沃土」之称的乌克兰耕地以及煤矿等等。实际上,利用地图的描绘,希特勒依靠占有占领区的粮食、石油、工业品、劳动力、武器装备等资源来补充战争消耗,实行「以战养战」,其经济实力有了相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