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画栋 何屋村 □ 概 况
怀集县梁村镇?水村委会何屋村始建于清代初年,有300多年历史。全村238户,1520人。何屋人崇文尚武,素有「书香门第」、「文武世家」之称。「村墟大铺头,何屋大门楼。」这是人们赞誉何屋村居豪华的民谣。
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屋8座,其间错落点缀着7口荷塘。2003年何屋村被授予「怀集文明生态村」称号。
□ 得 名
现居住在何屋村的全是何姓人家,始祖何魁文于清康熙年间从顺德县马宁司白藤岗尾迁入。当初村中有唐李陆等姓氏,他们在何屋东楼附近,合力创建了6栋住房,和睦相处。后来其他几姓人家陆续迁走,只留下何姓在此居住,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方望族,村名自然被称为「何屋村」。
□ 民情风俗
「正月耍石洞,二月浸谷种,三月坟头涌,四月杨梅熟,五月黄芒粽,六月人欠送,七月鸭子勇,八月芋头松,九月霜降风,十月接太公,十一月是冬,十二月是年。」这是何屋村流传的四季节序农谚。
「正月耍石洞」:正月是农闲时节,大家都集中到「花石洞天」(何屋村附近的景区)舞狮子、看大戏、表演武术,开展多种耍乐活动。
「六月人欠送」:六月是双夏季节,期间人们要举行敬祀田神活动,以庆祝早造丰收和祈祝祷晚造好收成。
「十月接太公」:农历十月初十是村人祭祀先人的隆重节日。传说农历十月初十那天,太公(祖先)会降临人间,因此人们要举行祭祀活动,即所谓「接太公」。十月初九晚活动拉开了序幕,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动手制作祭品。最特别的祭品就是用糯米炼制的白糍(白色的糯米饼)。
□ 地方特产
?水人面果 何屋村东侧一处名为白鹤岗的地方,有一棵树龄三百年的人面果树。该树绿叶婆娑,年产人面果上千斤,果实可食。
何屋白糍 「接太公」的白糍的制作过程很有趣:首先把煮好的糯米放进入大石盆里,然后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抡起特制的木柱将糯米饭舂成饭团,再混入事先准备好的花生芝麻末等精心制作,可口的「白糍」饼就制成。白糍可以即时食用。现已成为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
?水韭菜花 何屋村一带土地肥美,盛产四季时鲜蔬菜,「?水韭菜花」是远近闻名的绿色蔬菜,远销珠三角等地。
□历史名人
何屋村的第一个女「先生」:「广东婆」
过去,教师多为男姓。但早在清代何屋已有女性任村塾教师。何炽年是清末的庠生,年轻时为躲避政治纠纷客居佛山,与当地一杨氏女子结婚。后来杨氏随夫回何屋村定居,村民习惯称她「广东婆」(当时怀集属广西 杨氏是第一个嫁入何屋村的广东女子)。杨氏熟读诗书,聪明贤惠,被村人破例聘为村中的教书先生,专门教导妇女读书识字。杨氏见多识广,并深受西方新思想影响,在教学中她大力传授新文化、新观念,为当地教育事业和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武秀才何迪然
清朝武秀才何迪然是何屋村文武世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既是一个武秀才,也是一个文「拔元」。他被授于「拔元」学位,缘于其书法精工。
一次,县城孔圣庙有一个栅星门需要题字,县政府以此为题举行选拔书法圣手擂台赛。不少文人墨客踊跃参加,均未得到官员士绅们满意。轮到何迪然上场,他从容挥笔,一写中的,从而名声鹊起。后被授怀信三县县令,并赠「文武世家」牌匾。现其故居「燕南居」仍留有其亲笔题写的楹联:「庭中四季三枝秀,街下十兰一色香。」
□民间传说
荷花井
何屋村有一口建村之初开凿的古井,人称「荷花井」。荷花井很特别,井虽建在池塘边,但水量、水质却不受水池塘的影响,不管池水是干是溢,井水总比池水高出一二尺。该井水量丰富,大旱之年仍足够供全村人用水。古井三百年来从未干涸,清泉如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何屋人。新过门媳妇必穿新衣、择吉日,挑水回夫家,以求福临、安康。
据说,荷花井是村们的始祖何魁文所凿,传说魁文公连日赶路,饥渴交加,便在一大树下歇息。魁文公席地而坐,一闭眼就睡着了。朦朦胧胧中,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村屋一座连一座,庄稼茂盛,一片繁荣。魁文公惊喜万分,便在这个繁华之地落叶生根。但好景不长,一天,天色忽然暗淡无光,黑云从天而降,转眼变成一头猛兽,吞食了房屋、庄稼。正当魁文公痛哭不已,一荷花仙子踏着莲座飘然而致。只见她把手中的荷花摇动几下,洒下一注圣水。圣水落地,顿时涌出一道清泉,被破坏的农田又恢复了往日的风光。临走前她从莲座上丢下一粒莲籽,瞬间莲满荷塘,荷香四溢。魁文公喜极而泣,连忙下跪拜谢。「啪」的一声,头撞在地上,魁文公在梦中惊醒,发觉身边仍为不毛之地,不觉唏嘘。忽然听到身边汩汩的水声。被魁文公额头碰撞之地开了一个小洞,一股清泉在地上冒了出来,他想从包袱中掏瓶子装水,但掏来掏去,才发现一路上用来盛水的瓶子不见了。他公四处张望,看到附近有一小片的荷花池,荷叶硕大,魁文折一叶荷叶盛水解渴,清甜无比。魁文公心想:要是在这里生根,必定开凿此井,福荫后人。于是他在清泉溢出的地方做了记号。
魁文就在附近发展家业,他铭记清泉所在,开泉凿井。并于井边开荒植荷,以报荷叶解渴之恩。
□特色文化
文化教育 何屋自古崇文尚武,尊师重教。清朝时期,该村有庠生、贡生、国子监、登仕郎等49人。何屋人尊师重教之风的首倡者叫何裕友。何裕友是清初的登侍郎。他首先倡议在村中创建义塾,并捐出一万谷租,作为义塾学租,供村中子弟读书。
老人何楚年说:他们年轻时入学读书,每人可得到两百斤谷的学租,如果学习成绩优异,还给予更多的奖励。民国时期,只有500多人的何屋村受高等教育的就有4人,中等教育的20多人。
解放后,从村子里走出去的「才子」成了各行各业的中间力量。如:鞍钢高工、机电总工程师何松兴、重庆大学教授何少兴、原广东省石油化工厅副厅长何克演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今,何屋村先后有100多人考入大专院校。
醒狮与武术 每逢春节等大型节日,何屋人都会开展醒狮、武术表演,热闹非凡。早在1825年,何屋村便设有武馆。农闲时间,人们聚集武术馆习武练艺。解放后,何屋村的醒狮武术活动曾一度衰落。近年来,何屋人在隆庆堂附近兴建了文化馆,重组醒狮武术队。
□ 主要景点
何屋赏荷 荷花因「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备受世人青睐。何屋村的「何」与「荷」谐音,荷花成了何屋村人吉祥的象征。何屋村有大小池塘七口,长满荷花,赏荷成为夏日的乐事。
隆庆堂 这是何屋村人香火相继的祠堂,由魁文公建于康熙年间。祠堂经何屋人多次修缮,但大门的侧墙上却始终保留着一处凹陷的缺口,这是日本鬼子机枪扫射留下的弹孔,为让何屋村人永记历史,于是把这个弹孔留下来。
祠堂 具有传统的中国清代民居的布局特色。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有分列厢房。正厅过去是村民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及议事的地方。后厅屋是村民生活起居之处。走进大门,见小厅门上刻有「循规」二字,该刻画以荷花为背景,黄色字雕,以绿色荷叶为衬托,让人联想到荷花在何屋村人心中是吉祥之兆。正厅门前葫芦状的承砖斗拱,两侧有精细的鸟、花瓶、鹿、马等浮雕,布置紧凑,栩栩如生。墙檐有诗书壁画,其壁画为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
丹霞居 建于1830年,屋如其名,文气香馨,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大门檐壁上一幅双龙戏珠图,两条巨龙画工精细。画卷两旁有《冬日偶书》诗一首。在厅屋的屋檐下,一排书画映入眼帘,无论是松树、鸟、梅花鹿构成的自然风光景象,还是村庄、骑马书生的山水人物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偏厅,雕花梁木的厢房古风犹存,厅内的梁、柱、枋上的雕饰古雅诱人。
武馆 建于1825年,是该村中古屋惟一一间非民居建筑物。初为一座两层木楼,建筑布局不讲求严格的对称,也设有天井和堂屋。墙檐上设有诗书壁画,墙体的青砖为人工打磨,造工考究。屋内存放着的古人举重大耳石约重50公斤,小耳石约10公斤,练习扎马步踏陷的地砖等。
明珠堂 建于1852年,以厅堂、天井为中心,墙檐诗书壁画细致精巧,写意传神。
令尹第 距今约100年,为清末民初何屋村大地主、民初县令何嘉德故居。该建筑有独特的帐门,为行大礼之用,如公家入伙、太祖升座、高中、上任时,大开中门行礼者从中门走过。两侧有耳门。
荣归堂 这是国子监生何斌然故居,墙檐上书有《陋室铭》字句、《百花凤鸟》图,书法传神、画作逼真。
□ 建筑风格
何屋村现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屋8座,为青砖、木瓦山顶式结构,布局形制大体为一堂一院或三堂一院的怀集传统民居布局。室内装修材料多使用樟木,墙檐、瓦顶则以灰沙、纸根、桐油混合材料为主,雕花描画,造工精巧。
□开发构想
何屋村古建筑比较多、比较集中,规模宏伟,而且保存比较完好,具有明显的岭南古村落特色。何屋村在「花石洞天」景区附近,可以作为花石景区的主要景点进行开发。
何屋村处于广州-肇庆-贺州-桂林黄金旅游线路和「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中段,省道S349线在村旁通过,正在建设的广贺高速公路也将在附近通过。因此,何屋古村落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雕塑之一
雕塑之二
雕塑之三
壁字「冬日偶书」
壁字「循规」
何屋村外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