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089|回復: 9

[族群溯源] 百越之南:岭南土著民族原像(原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5 21: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篇》首次出现「百越」一词的记录:「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和驩兜之国,多无君。」

 

上古时代,长江以南到印支半岛的广大区域内,生活着具有「断发文身」、「饭稻鱼羹」、「刀耕火种」等共同文化表征的土著。崇尚宽袍阔袖、钟鸣鼎食的华夏民族,将具有上述特征的种族一概称之为「百越」。「百」指代庞大的种族群体,有瓯越、闽越、扬越、骆越等名目,「粤」有时也作为通假字出现,又作「百粤」。

 

在战国末期,百越的南边有缚娄、阳禺、驩兜等「无君之国」。所谓「无君「,可能是指各部族尚未脱离氏族公社的状态。据专家考证,阳禺在粤北清远一带,而缚娄则是现在的惠州博罗。这些号称「百越」的土著部族,是汉族移民大批到来之前的岭南原住民。

 

 

 

◇「百越」正源

 

 

春秋之世,华夏族以蛮、夷、戎、狄定义周边的异族。长江以南的异族,统称为「蠻」。早期华夏族对周边种族的称谓,并无后世华夷之辨的歧视意味,而更倾向于表面形象的诠释。东夷,指东方擅长弓矢的种族。同理,南方种族操黏着语,给华夏族「发音含糊不清」的印象。故而两个翘丝旁夹住一个言字,成为南方异族的形象注释。⑴

 

象形文字命名思维,既不科学、又很笼统,催生了众多毫不严谨的种族概念。当代学者探索「越」的起源,普遍认为「越」的族称来源于「戉」,戉即斧子。由于南方土著经常使用石斧开辟山路,翻山越岭从事垦殖,因而华夏族将这类人归类为「越」。也有学者认为,「戉」应是青铜斧子或石犁之类。⑵

 

对古籍文献的推敲,不能代替人类学的科学论证。即使以素称严谨科学考证,也难以确切论证何谓「百越民族」。自古以来界定「百越」的依据,集中于断发文身、食用异物、居住干栏房屋、凿齿等物质及信仰文化。不过,百越以外的东夷、南岛-马来甚至岭南小黑人等人种,与百越共享着上述某些甚至多数文化特征,这使「百越民族」的人类学定义难以自圆其说。⑶

 

考古科学证实,百越内部各支既存在重合的文化特征,也存在各不相干的明显倾向性——以广东为分野,东南沿海的越人文化,以几何印纹陶器文物为显著特征,西南一带基本没有类似文物;铜鼓文化盛行于西南及印支半岛、印尼、马来西亚,与东南的几何印纹文化各据一方。而且迄今没有发现确属百越的文字,仅凭古籍上的一鳞半爪,难以作为百越诸部同属一个民族或语系的直接证据。⑷

 

到底是「百越民族」的血统散播各地,还是各地的原始人类陆续皈依「百越文化」,一切无从说起。不同人种、语系的族群,因为在文化上存在交集而被片面纳入「越」的范畴,令「百越」研究课题一开始就陷入误区。当中外学者还在为「百越南下形成南岛系民族」、「南岛语系民族北上」针锋相对时,往往忽略一个基本问题:「人种」不等同于「民族」, 「民族」不能仅由「文化」断定。

 

如同当代的「洋人」、「黑人」,「百越」显然不能作为甄别古代民族的概念。不过,历史上的百越种族,与当代华南各少数民族及东南亚诸民族,应该具有某种文化、血缘上的亲缘联系。现阶段,将「百越」暂定位为「血缘多元的文化共同体」,应该较为恰当。

 

 

注释

------------------------------------------------------------

⑴「蛮」的意义,多倾向于与黏着语有关。另,学者徐松石则认为,南方种族发明蚕织,故被称为「蠻」。(陶维英《越南古代史》上册,越族与越裳国)

 

⑵当代学界关于「越」的来源说法不一:①与工具「戉」有关。(《百越文化研究》百年回眸)②南方土著将人称为watwutwet,故华夏族用「越」字称呼南方种族。(《百越文化研究》百年回眸)③「夷」与「越」在古籍当中常常相提并论,疑为谐音。(陶维英《越南古代史》上册,越族与越裳国)

 

⑶《礼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岭南一带有可能存在过与百越风俗类似的尼格罗人种。(秦维廉《古越族的人类学定义是否成立》、容观夐《从民族志资料看岭南古越族与东南亚的亲缘关系》,载于香港市政局出版《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南岛语族」(Austronesian)即「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apolynesian),指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地带的庞杂的民族文化体系,包括马来人(含台湾高山族)、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人、波里尼西亚人等几大族群。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南岛-马来系民族,是百越人种由印支半岛南下而形成,与百越人种文身、铜鼓、凿齿等众多文化特征高度吻合。(容观夐《从民族志资料看岭南古越族与东南亚的亲缘关系)

 

⑷几何纹陶器是华南沿海越人的文化特征,与西南的青铜鼓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吴绵吉《江南几何印纹陶「文化」应是古代越人的文化》,收录于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关于「百越」的范围,学者罗香林认为「越」源自中夏,囊括东南与西南的种族;林惠祥认为,「越」仅包含东南沿海的部族,西南系应归入僮系。(庄为玑《建国以来对百越族的历史研究》,收录于《百越民族史论集》)

 

 

 

待续

 

[ 本帖最後由 逸定軒 於 2009-8-1 21:05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13: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丛林猎头族

 

 

古时,位于百越之南的岭南的土地上,到底生活着怎样的人类呢?沉浸于自我的华夏民族,未为这片蛮荒之地留下详细记载。不过,出土的文物却可以将我们带到时光隧道的彼端。

 

考古结果显示,早在公元前45003700年之间,岭南地区就出现了以几何纹彩绘陶器为特征的史前文化,与号称「先越文化」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3300年)时间大体相若。到公元前1500500年之间,岭南地区出现了青铜器。有趣的是,在省港各地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铜剑、铜矛、铜戈、箭簇等兵器几乎占半,其次才是生产工具,缺少钟鼎之类的礼器。

 

据《汉书·高祖本纪》记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往昔的岭南越人,难道仅仅因为「好勇斗狠」,才大量持有兵器吗?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个铜质酒桶上,有这样一幅图案:四条战船首尾相连,船上载着头戴羽毛冠、身穿羽毛裙的越人武士,以及全身赤裸的俘虏,船首斑鸠像下悬挂着一个人头。⑸这一幅反映岭南越人军事活动的画卷,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

 

据古籍的记载,岭南土著民族一直有迷信鬼神、杀人祭祀的陋习。直到宋朝时,广东广西诸州仍然有杀人祭鬼的记录,每逢春耕时节,土人即外出猎杀牺牲者,将其首级割下以供祭祀。为此,宋太祖曾于雍熙二年(985)专门下诏,禁止邕、容、桂、广诸州僚人的杀人祭典。⑹种种迹象表明,岭南的土著民族,有着与台湾、东南亚土著民族类似的猎头习俗。

 

猎头这一残忍行径,不可能是一时兴起而为之,肯定有深层的动机。

 

岭南背山负海、气候炎热,不仅适宜农耕,水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岭南的越人部族,既得到百越「稻作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纵横江海的沿海气息。春秋战国时期,山区的越人以水稻种植与狩猎为生,而沿海的越人则产生了渔猎经济。越人由于捕捞水产的需要经常深入水域,而以短发、纹身伪装成水中生物的模样,认为以此可以避免水中食肉动物的伤害。如此类推,猎头的风俗也可以视为岭南越人环境因素在信仰中的体现。在越人心目中,超自然的水陆众神主宰着部族的生活来源,也只有为贡献牺牲给掌握自己命运的神灵,部族才不惜大动干戈猎取其他部族的人头。⑺

 

如果按这样的思路,不仅大量越人武器出土的情形顺理成章,铜质酒桶的谜题也变得容易理解:浩浩荡荡的战船队列,极有可能是在进行向水中神灵献俘的仪式。这种见解并非孤立,在华南及印支半岛出土的铜鼓上,头戴羽毛冠、拎着人头手舞足蹈的战士形象,早已是屡见不鲜。

 

注释

--------------------------------------------------------------

⑸岭南出土的青铜器,反映了岭南青铜时代无政权、部族间互相攻击的状态。(邹兴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分期》、吴曾德《论广东青铜时代三个基本问题》载于香港市政局出版《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提桶,属于雒越风格的文物。(麦英豪《西汉南越王墓随葬遗物的诸文化因素》,载于香港市政局出版《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

 

⑹《太平御览·卷七八六》:「春月方田,尤好出索人,贪得之以祭神也。」在西江、北江的考古遗迹,出土青铜人头柱形体及刻有人头的匕首,反映了猎头的习俗。(黄静《略论原生期岭南文化的特性》)僚越人的猎头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容观夐《从民族志资料看岭南古越族与东南亚的亲缘关系》)

 

⑺《淮南子·原道训》: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文身断发避龙。」《广东新语·鳞语》:「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龙应为鳄鱼。(周典恩丛云飞《浅析百越文化特征中的环境因素》,收录于《百越文化研究》)

 

[ 本帖最後由 逸定軒 於 2009-8-1 21:06 編輯 ]
發表於 2009-7-28 08:36:44 | 顯示全部樓層
建議樓主發去原創區
 樓主| 發表於 2009-7-28 16:55: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殺人王 於 2009-7-28 08:36 發表 建議樓主發去原創區

 

点解噶?呢度系历史区喔

 樓主| 發表於 2009-8-1 21: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军入岭南

 

 

围绕岭南的越人是否形成过政权,历史上有许多猜测。据载,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已经到达南海,在当地修筑「楚庭」。楚灭越之后,越ffice:smarttags" />" border="0" smilieid="7" src="./images/smilies/default/tongue.gif"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流亡">国流亡" border="0" smilieid="7" src="./images/smilies/default/tongue.gif" />ersonName>君臣为躲避楚军,曾在南海修筑「南武城」。战国末期,又有缚娄、阳禺、驩兜等国见诸典籍。此时的岭南越人,可能已经出现部落联盟,向民族的形成迈出第一步。

 

但是,岭南越人缓慢的社会发展,被秦军南下的步伐踏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夷平六国,以「德逾三皇,功盖五帝」自诩。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下令南征百越。大将屠50万大军兵分五路,集结在五岭周围,其中两路大军越岭进入广东、广西。东西两面的战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进入广东的秦军势如破竹,顺北江而下轻易进占番禺。由此可知,当地的越人尚未形成足以抵抗外敌的政权组织。西面战线的秦军则泥足深陷。秦军杀害西瓯酋长「译吁宋」之后,越人退入山林实行焦土抗战,不时四出突袭秦军,令劳师远征的秦军疲于奔命。主将也在一场夜战中被杀。

 

岭南西面的秦军后勤不稳,陷入被动的局面。为迅速予以支援,秦始皇令「史禄」开凿灵渠,凿通了湘江与漓江,令岭北的人力物力得以迅速转运岭南。灵渠一旦凿通,五岭的屏障大开。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重新以任嚣、赵佗为将,征伐西瓯越人。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西瓯部落联盟顷刻瓦解,秦朝攻取岭南的腹心地带。秦朝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以南海尉任嚣全权统制三郡。任嚣在南海郡筑「任嚣城」,成为岭南地区的中枢。其后,秦朝开辟四条「新道」贯通五岭,与全国的「驰道」接轨。⑼

 

为镇压越地,秦朝流放谪戍者填充新领土。数十万失意人士为秦朝驱使,与一万五千名妇女戍守岭南。几十万中原军事移民,置身于近百万土著越人的包围网,据守着零星的郡治县治。不数年,席卷天下的反秦起义爆发。当秦人与六国遗民在中原酣战之际,不同籍贯的移民却在南海一隅落地生根,开创了岭南文化的先声。⑽

 

秦朝的统治固然短暂,不过岭南连接岭北的经络被全面打通。伴随着南北互动,岭南的文化与种族构成,开始出现了变化。岭南的社会发展,由此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程,以越人为主导的社会形态逐渐得到扭转。

 

 

 

注释

----------------------------------------------------

⑻明黄佐《广东通志·列传》:「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其子孙遁处于南海上,周赧王时有自立为王者……乃往相度南海,将依山筑南武城,以拟之,而越王不果迁。」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仅凭文献,无法确证「南海」所指,故仍有争议。

 

⑼秦朝苦战六年,基本平定岭南。据考证,由秦朝修筑的道路主要有四条,一路由江西南安逾大庾岭入广东南雄,一路由湖南郴州逾岭入广东连州,一路由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州,一路由广西全州入广西静江。(《古南越国史》第一章 南越国的建立)

 

⑽《史记·南越列传》:「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史记·淮南列传》:「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贾人略取梁地,桂林象郡南海, 以适遣戍。集解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汉书·卷九十五》:「粤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为湘城侯。」横跨广西、越南的雒越、西瓯部落人口约数十万,与瓯雒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广东越人族群应该接近此数。

 

 

 

[ 本帖最後由 逸定軒 於 2009-8-1 21:45 編輯 ]
發表於 2009-8-2 09: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像」喺邊?睇唔到嘅??
發表於 2009-8-2 10:55:11 | 顯示全部樓層
广东人应该正名「东壮族」
發表於 2009-8-16 22:40:3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nkyamp 於 2009-8-2 10:55 發表 广东人应该正名「东壮族」

东粤人,西粤人,合称两粤人。
發表於 2009-10-15 15:43:24 | 顯示全部樓層
入黎看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03:43 , Processed in 0.0740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